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优美的句子 > 正文

【好眼睛】什幺是好眼睛

时间:2019-02-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桂苓 山东菏泽人,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过小说、散文集《吹灭读书灯》、《站在黄沙梁边上》、《绕不过去的村庄》、《简单日子》、《绿色女孩》等。主编《二十世纪的记忆》十二卷本、《大师书斋》三十五卷本、《中国先锋散文档案》十卷本、《城市文化档案》十卷本、《思想者说》两卷本等约两千多万字。
  
  有字的破纸也是好的
  
  李叔同说,世上没有什么不好的,一切都是好的,萝卜白菜也是好的,有字的破纸也是好的。我想那是因为他有一双好眼睛――“见山仍是山”的眼睛,澄明的眼睛,慈悲的眼睛,恻怅的眼睛。王国维的眼睛是“见山不是山”,李叔同比他更进一步――经历人世愁苦之后再看人世,原来,一切如此清新,如此灿烂。
   比较萝卜青菜的好我倒喜爱这个“好”:有字的破纸也是好的。或许我家,我身边,枕边,也太多有字的破纸吧。由衷的喜爱从前的人,那种敬惜字纸的态度,那种纸张里散发的油墨,那洇晕的香气……连我三岁的孩子都迷上了一本书《旧墨二记――世纪学人的墨迹与往事》,他命名为“从前的人写的字”,当然,那本是为他买的,为的是他从小喜爱手写体,而不是印刷体,当然也不仅仅局限于字体,任一切手工的之于工业的。由一双好眼睛来看,由闲与慢的心来感知,小小的三岁孩子,已开始了他艺术欣赏的独到之旅。
   有几天陪孩子看日本电影,宫崎峻的五个系列,其中一为《儿时的点点滴滴》,主要让孩子看画面的风格,真是美不胜收,灰蒙蒙的山和雾,是水墨画的效果,大概有着手工艺时代的美;颜色绚烂的近景,似乎代表工业社会。但也是水彩水粉的风格,是工业的早期。三岁多一点的幼儿居然从中看出美感,一遍遍要求回放。我一下子想起,一位朋友关于纸、墨、水、砚、笔的那些记忆的点点滴滴,一封信真是一篇好美文,令我几乎惊呼了。
  一双好眼睛,是需要“场”的培育的,而这培育最好在出生之初。孩子的感受力非常好,可能和我的影响有关,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在我的笔记本电脑上看云,或者被我抱着在阳台上看云,现在他自己说,是书迷,还是云迷和月亮迷。那时大概不到四十天吧,就每天透过西边的窗子看云飞云落云卷云舒,他的眼睛早早接触的是如此美的大自然,怎么能不懂得什么是美和感动?而我家窗前的一棵树更引起他的关注,他说,一棵树的秋天来了。每天清晨起床第一件事是要我抱到窗台上看那棵树,看那些叶子怎样渐渐从绿到浅黄,再到金黄,再一天天落下,他说:“一棵树的秋天来了”,这样的句子,简直是诗。出满月不久我抱他看家里的存书,画册、书法,醒来第一眼看到的可能是我在一张破纸上写着什么――我个人偏好在破纸上写东西,那种中学生用的很薄的一种作业纸,及以前单位里裁剩下的新闻纸,绵绵的有宣纸的味道,洇黄的、老旧的。
  看过的书也多是老旧的,天头地角页眉都是批注――处处皆批注的话,说明我爱极了它,一本崭新的书没一处留字的书,肯定非我所爱。就像我的孩子,我爱他,所以他身上处处是我的影子,他的用词,他的语气,他的习惯,他的爱好兴趣,他的喜怒哀乐,他关注或鄙薄的事物,他的欣赏口味。当然,他会渐渐的在他自己的人生大书上有他自己的批注、自己的记号、自己的影子、自己的理解,我们是并列行走的两个人,阳光下,你看到的是一大一小两个影子,而不会是一个,我永远都不敢、不能覆盖了他的存在,强权他的意志。我希望阳光照在他身上和照我身上的一样多。一个婴儿随时所见所闻都是美好的,因此长大一点了欣赏力很好。过年回老家,原来的区委书记请我们吃饭,他退休后弃政从文在清华学了两年画出了两本画册,现场拿出来送给我们,孩子取过去歪着头煞有介事翻了一遍,又倒回来选出其中三四幅一一评点:我感觉这幅不错;这一幅完全水墨画的风格嘛,我喜欢;封底这个真棒……后证实封底那个确实是书记选送到法国参加展览的作品,放到封底也体现了他本人对那一幅作品的喜爱。那晚书记喝得该是最高兴的吧,孩子跟我换了位置坐他身边老跟他干杯,喝的是水,而他喝的是酒,但他高兴,一个三岁半孩子独到地欣赏了他的画,而且,活了大半辈子的人了,又从了一辈子政,什么恭维话没听过,假意或真心的,即使是我们在场的,他也明白十分夸奖当五分听,当七分听,而一个三岁孩子,挑来挑去挑了三四幅评点一番。我们成人可以预先教他说新年好爷爷奶奶好恭喜新年之类,但这个对画的感觉且又是现场评点是不能够教的,而且老书记也是现场拿出来的新画册……这可能都和很小很小时便接触过有关。我对于文学、音乐、绘画都是如此看法,可以不是艺术家,但要有很好的欣赏力。至于表达,等他自己成长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是文字还是色彩或音符……
  
  背影――她看起来怎么小了
  
  有一晚散步回来,正好遇到孩子幼儿园的潘老师。刚刚,收到她几条短信,关于我信中所及的孩子吃饭问题。从一开始,凭直觉她是位好老师、好朋友那样的女孩子。
  一起很开心地聊天,但总是要分别的,孩子很留恋往返的,一步一回头的:“她看起来怎么小了?”我说,谁?怎么看起来小了?孩子又自问自答:是因为离得远吗?他懂得站得高看得远和站得高看得小的道理,有过很多次那样登高远望的经验,但这样因为渐渐远离一个人而致使变小的情形还是第一次遇到,好在他因为“站得高看得小”而举一反三到“离得远看得小”,三岁孩子有了这样融会贯通的能力真是令人惊讶,看来将来学习于他将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开心的过程和轻松的过程,这也是我一直关注的,我之所以给他见识这个那个也是为了使他将来玩中学学中玩而且轻轻松松学习,余下的时间精力完全可以做他更感兴趣的事情。这次与潘老师的分别,孩子收获最大,他观察并且思考着属于他自己的一个问题,并且自己找到了答案。他仍沉浸在潘老师带来的喜悦中,“她要是梦到回我们的家多好呀”――宝宝知道一个愿望可以通过梦来暂时慰籍的道理,往往,他都是这样表达:我梦到……但这次我知道他真正的意思是,他希望在梦里见到潘老师来我们家并和他一起玩。我说,这是你的梦你的希望,不是潘老师的梦,你要是希望她来你可以发出邀请的。继而他明白了“她梦”还是“我梦”的区别,说“我梦到她来我们家了”。
  亲爱的潘老师,你看一个刚入园一周的孩子对你是怎样的感情。做老师是多么幸福多么开心的一件事呀,不知道你是否觉得自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你的背影,原来一直在孩子的默默注视里,我抱着他,他往后看着,我不知道他的眼光焕发着怎样温柔而迷人的神采,看着你一步步走远,渐行渐远――她看起来怎么小了?这是一个物理中的光学问题,更是一个人性的问题――关乎爱。
  一直不知道你的年龄,但想象着还是一个不满二十岁的小少女,人生中最美好的涩涩年华,童心,梦想,使你的脸庞永远是别于一般的纯净。如果你还没经历过爱情,不曾有过一个人在那样的注视之下渐行渐远的感觉,也不曾有人收藏过你的背影,不知道自己怎样在那人粘稠质感的目光里渐行渐远,那么,我的孩子所给予的是最纯净的注视,最温暖的爱――常人说的初洗如婴的目光。你不知道在那样一个平常的夜晚,车水马龙的大街一隅,众声嘈杂的纷繁世界,你怎样沐浴在一个孩子他如奶似蜜一样的目光里?
  我养育他三年,或许我们从没有过分别,没有给他这样“渐行渐远”的经历,但我的孩子他第一次把这样的依依不舍之情给了你。我抱着他,他靠在我的肩膀上,不是像平日那样侧对着我说话,而是一直向后,你离去的方向,一双黑眼睛目送着你:渐行渐远。虽然在孩子的表达方式上,他是没有愁绪的,而仅仅是平静的表述――她看起来怎么小了?那一刻,除了温暖和感动,我竟有些儿嫉妒了。
  小时候读朱自清的名篇《背影》,那是一个父亲投影在儿子身上令人泪湿的记号;但是一个幼儿老师在三岁幼童小小的心里,又是投下了怎样美好的背影之记忆?――他不会确切表达,而只是说:她看起来怎么小了?
  也或许在一个小孩子的眼睛里,老师看起来小了,小到足可以做他的玩伴才是最佳吧――后来不久的一天,潘老师来家里探访,孩子既是激动又很害羞的样子,真是“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只粘粘地跟在她身后,很多玩具都献宝似地拿出来,与之玩得甚是投入。后来陪老师在餐桌旁吃饺子,自己却并不吃,着迷地看着她吃,一个老师在孩子的好眼睛里是怎样的天使呀? 一个个小小的普通的饺子,也顿时成了金元宝吧?
  
  日常生活中对美的感受与捕捉
  
  许多家长以为把孩子送到美术班、音乐启蒙班、钢琴班、舞蹈班就是与艺术贴近了,就是进行美的教育了,殊不知常常是适得其反――孩子因为不是自主选择而常常产生逆反心理,而且因为三岁以前没有来自家庭的第一时间的美育,他的艺术感官可能还处于蒙昧状态,一下子进入如此高贵的艺术殿堂使他一时无所适从,反而会因为挫败感而远离艺术、恐惧艺术。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在婴幼儿期,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美的启蒙,重点在于我们作为成人是否有一双好眼睛一副好耳朵,是否善于体会美、感受美、捕捉美,并沉浸其中,而这份“沉浸”――一言一行全在幼儿的好眼睛里,他会因为你的沉浸而沉浸,因你的惊叹而惊叹,慢慢的,甚至会因为你的捕捉而学会自主捕捉,从此拥有这份能力……美的教育在凡俗生活中――布衣自有味道,菜根自是香香,早早使孩子体会和捕捉平常之美,对于将来的艺术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便是通过日常生活所涉及到的极其普通的一些片段进行美的启蒙:比如冬天让宝宝感受一下凉和雪以及萌动的早春。抓住所有天气感人的一面,雨天有雨天的好,下雪有下雪的好,使幼儿对天气有敏锐的感知。
  雪后的阳光很好,上边是蓝天,下边是雪地,蓝和白的经典组合。水、沙、光(阳光、月光、灯光)、追逐光的影子、风,雨和雪、雷和电,这些大自然所赐都为我们所珍惜。在雪堆里种树,在马路上化掉的雪水里看水中倒影――25层楼的倒影,风吹过来,倒影晃晃悠悠的,好像要倒下来一样,真悬哪。二岁半的孩子指着水边的车说,“它也看见了倒影”。“它”在他看来,是与他一样的生命体,也会“看”会“听”会感觉的。――我细看了看“它”,是很好看的标志,一个圆分四份,蓝白组合,BWM,喔,宝马呢――刹那间那辆宝马被宝宝赋予了人性,有了人的情怀和感知。
  大雪后在花园和草地上漫步,草黄而干枯,处处感受到冬天的萧杀之气,好在天是暖的,没有风,阳光软软的没有劲道,一团雪球藏在树影下,我搬动起来,放在孩子脚下,跟他打雪仗,让他也拿起扬我,感受一下“凉”,然后拉他来看雪下埋藏的那片小草,草是青的,湿湿的,我说,雪是它们的水,也是棉被。树下的草都藏在枯叶下面,拨开树叶也绿绿的,叶子是它们的棉被,像宝宝睡的一样暖和――让孩子感受小自然――离大自然太远,只能在小区里尽可能地了解一下小自然。同时,将物比人,在他的好眼睛好心境里,他会像爱惜自己一样爱惜小草,冬日柔嫩的小小生命。
  宝宝小手缩缩的,我拉它出来,感受雪的凉意。“凉”,与之相反的“暖”,将来都也是很好的心理体验――一个有人文情怀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感知灵敏的人。
  春天了,一定带孩子出来看看感受一下风吹在小脸上的暖意,扬起一把枯草,或一把残雪,看风吹草动的感觉,雪在阳光下闪着微光的感觉。看草萌芽,及冬去春来时大地深处的暖流……
  因为我有个“提前享用”的观念,我们玩的游戏总是超前的,想起孩子一岁半那年的初春,我带他在枯黄的草里找寻草芽和绿意,在雪化后的水渍里找寻春天的迹象,我给他一根小棍子戳戳点点划拉开那层黄草,一起惊叹着生命的神奇――我说,那都是草宝宝,整个冬天被草妈妈深深盖在温暖的棉被里,呵,现在春天来了,它们要探出小脑袋了,小嘴巴咕嘟咕嘟喝着水――雪化成的水。宝宝被感动着,依在我怀里,满脸的感动。过了近两个月,才看到开学了的幼儿园小朋友在老师带领下出来看绿草――是草都绿了才预示着春天来吗?其实春天早就来了,我们早就听到她的脚步声了,以及呼唤声了。对于这个春天我和我的宝宝早已享用了一个多月,他们呼吸到的暖风是我们呼吸过的;看到的草色已是童年,而我和宝宝亲历了草的婴儿期;他们的快乐是我们快乐过的,小鸟的呼哨已没有了最初的颤音……而这仅仅因为:我们有一双好眼睛。美在一切我们不经意的目光里,在日常甚或是看似庸常的平凡日子里……比如:我的口袋里永远装着小数码相机,拿着相机拍这拍那,其实是无意识中进行美的最初启蒙,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观察与捕捉大自然的瞬息万变及永恒,大美不言,我也无言,但宝宝会蹲下来从我的角度去重新打量那云那月那黄叶那蓝天――看似如此平常的景色却深深吸引了妈妈目光,为什么?宝宝在“为什么”的探询中自会有他自己的发现与感知。宝宝刚满月就被我抱在阳台上看秋天的云,晚霞夕照,第一颗亮起的星星,和弯弯的上弦月,我甚至有难忘的“十四楼看云”系列为他存在电脑里,随着宝宝渐渐长大可以户外活动,几个月的婴儿常被我抱着在花园里看云看月――变幻的云影对婴儿的智力开发大有益处,再大些,“看云识天气”,这是男孩子对天文产生兴趣的最初萌芽,爱大自然的人,心里多了一份神奇、一份感动、一种对生命的诚谢、对宇宙天地的景仰、个人之渺小、宇宙之苍茫的感叹。及至三岁看月亮他所想到的位移问题――在此过程中,妈妈一定要有观察力,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然后还有想象。而且永远对生活保持好奇心,孩子会因为妈妈的“好奇”而加以关注、加深印象,从最初因我的好奇而好奇,因我的感动而感动,慢慢的发展到他有了自己的好奇与感动,疑惑与探究,因我的好眼睛而发现他自己同样拥有一双好眼睛……另外,捕捉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不同天气的美,同一季节比如夏季的几次黄昏雨云的奇幻雨丝的曼妙,总之,生活处处皆“意思”,一花一叶总关情。女性的琐碎、生活化,小情调,小简单日子里蕴涵着生命的大美与大智慧。
  
  拿着相机拍这拍那
  
  我们常常埋怨孩子不善于观察思考,不专注,浮躁,对艺术没有感受力甚至在该学艺时发现“艺术盲”,完全没有艺术细胞等等,殊不知是我们没有早早给予美的启蒙。艺术之美在一个人身上的投射,犹如夏天正午的阳光晒在光裸的肌肤上,有些微的麻与醉、疼与砭。而这“麻与醉、疼与砭”在一个幼儿三岁前是最刻骨铭心的。
  宝宝刚出满月,我就抱着在阳台上拍万千气象:北京秋天的云真是美,云卷云舒、云飞云落,那变幻之美是无法说出的,时时我抛却相机,只抱着宝宝傻傻地看,指指点点让他看。那时住在高高的十四楼,视野开阔,西山的美景尽收眼底,这样坚持一年,这个从小看云看月看晚霞的婴儿怎不留下深深的印象?刚开始我完全是无意识的,直到二岁多的一天下午去公园,我自语“忘了拿相机了。”“宝宝拿着呢。”我很奇怪尼康那么重的家伙宝宝怎么拿来的,原来是他的小小红车呀。“一二三茄子!”两侧车窗对准了,是镜头;四个轮子挨个转一转,就是调焦距了,然后喊“一二三茄子”。后来又有了小索尼,装在口袋里都没有他的奶瓶重。他时常拿来为大树和蓝天拍照,拍河里的大水,河边的卵石放大几十倍上百倍,拍蝴蝶和蜜蜂,墙上的爬山虎和远处的水中倒影。拍树枝上未采摘的干枯的紫皮石榴,墙角的燕子窝、晒衣绳上的麻雀和午后3点阳光下的法国梧桐叶子,叶脉清晰得丝丝缕缕都似乎流动着生命的汁液,我一一惊叹着。――我自己没意识到,拿着相机拍这拍那,其实是无意识中对他进行美的最初启蒙,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因为有着初生看云的经历,孩子会因为妈妈的“好奇”而加以关注、加深印象,并且用他自己的方式向外人介绍这美景、表达这惊叹:一岁那年夏末一个傍晚,我们又从十四楼看云、太阳雨和晚霞。然后抱他下楼踩水,看水中倒影,看云影和雨洗过的天空,他不停地指着西天的云彩,逢人就指点着西边,嗯嗯啊啊的,我知道他在表达他的惊叹,他对大自然的神奇之叹赏,之震慑,他也在介绍,向陌生人,每个小区里的过路人。大自然的美妙使他这个内向、胆怯的孩子也开始“自主”地“表达”,用他1岁多的独特语言。他能在我的激赏之下对一件事物如此着迷――因此,妈妈一定要有观察力,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然后还有想象。
  说起好奇心,一个没有好奇心的妈妈会给宝宝错过很多美景与美境――晚上九、十点钟,躺在床上能自阳台看到飞掠过的飞机那点点微弱的红灯――我指给他看,连及星星,连及月亮,连及夜晚的云――夜晚的云有时神秘极了,小小的孩子,他看时不知在想些什么。我有时会说出来我的感受,有时什么也不说,我抱着他,静静的。云也静静的,但瞬息变化着。
  我们曾半夜时分起来看月亮,月光投进来照在床前的椅子、鞋子和他的小尿罐上。空地上的一抹月光稀稀白白的,像不小心洒在地上的一汪尿渍。擦,擦不掉,呵,早知是月光,也不费劲去擦了,一任它在那儿滩着,稀薄着,流淌着,像水一样,多美。呵,一个痴迷的妈妈,一个擦月光的妈妈。一个好(四声)玩且好(三声)玩的妈妈。一个有意思的妈妈。
  我们就是这样四季享用着每个季节的美。远眺西山、地铁、飞机、大桥、穿梭的车流,我还特意为他买一个望远镜,大概7个月吧。买放大镜则在一岁左右,对于他的眼睛更是如虎添翼,有时则变换一个视角,或通过别的方式,辅以其他更多的工具,早早有了更多的机会探究这个世界。
  
  捕捉不同月份不同的美
  
  六月天一般都有很美的云及晚霞,朋友神往地说:有时真喜欢这个季节看西边的天。我说,我们现在每天带着一个小相机拍那些云,并取出来给她看这一周多所拍的大量的云和夕阳。这部小相机刚开始我还不喜欢,不会用,觉得质量不如那部尼康专业。但它的好处是薄而且轻,随时随地随身可带着,甚至可装在衣服口袋里。电池也好用,还可摄像。――回家将十天以来拍摄的云转到电脑里,有些真是壮观――我知道这个好不是因为相机,也不是我的技术,而仅仅是自然本身的好。比较起来,我看自己拍的云、霞比看风景画片的生动,是因为那些云飘过时,我的确“在场”吗?我当时的心也一起云飞云落、云卷云舒吗?是因为我的注视、感动而更为生动吗?将“云”发给一二知己看,只是不知她们是否有我一样的感动。想起前几天在湘南的散文联席会上,同行的朋友皆笑我对云的痴,是呀,南方的云毕竟与北方的不一样,而所谓南方,湘之南与云之南也是截然不同的吧。
  宝宝自语说:“我是两个迷――车迷和书迷。”然后,觉得不过瘾,没包涵全面似的,又补充了一句:“还是云迷、月亮迷和妈妈迷”。他神往地看着天空,一点点由蓝变紫、变红、变黛、变灰,最后成了深邃的夜空,有一颗两颗的星星,在眨着眼……风也一点点变轻,直至没有。后来,我买到一本书《风到哪里去了》,宝宝读到时已完全有过这样的经验和体会,甚至天气的变化、季节的转换、风、雨、昼、夜轮替、一年一年的循环往复我们都感受过,书上的内容已预先在他的生活里呈现过,这使得他对于图书更多了一份热爱,书成了他验证已有认知经验的工具。
  夏季六月和九月的午后是一年之中最美的,整个大地时亮时暗,房间里也时阴时晴似的,宝宝也注意到了,说,是太阳一会被乌云遮住了,一会又出来了。我去看了下,宝宝遂也伸开双臂要我抱着,在窗台上看天,果不其然,一朵一朵的云组成一大片云翳,太阳在其间穿行,薄处便露点点金边。
  七月则偶尔见“火烧云”,异常绚丽多彩,有的像小马,一会儿又像一群狗了。宝宝很奇怪,不停问这问那,为什么火烧云呀什么的,我也没法解释,只一个劲地劝他只关注云的千变万化。而且,此刻太讲究解释而忽略了现象本身,很是得不偿失。但他看着看着,总又会回到他的问题上来――为什么会有火烧云?为什么呀为什么呀?我也说不明白,火烧云,为什么和平日的晚霞不一样呢?是什么使它如此灿烂和多变?因此美景并不多见,常常出来时只见到一个尾声,若是早点出来散步就好了,而且,我这个有准备的妈妈遵奉的是“有备无患”,并且还告诫别人“无患”也要“备”,但偏偏有美景时常常未拿相机,没有及时给宝宝拍下来留待以后再看,真是可惜。而且,回家也得查一下那个“为什么呀”。我自己也想知道。
  夏日天气孩儿面说变就变,淋雨,看天,观察云的变化,与阴晴。有时则是典型的“西边太阳东边雨”,西天一片晚霞,东南却阴沉沉的,凝着很多雨水似的,灰灰的。这样的日子更好玩更难得,别的人一看下雨往家奔,我却给宝宝穿暖点,带上伞往外跑,站在小花园里,听伞面上的嘭嘭声、地面上的哗哗声、雷声、风吹灌木声,看地上惊起的一串串水泡泡,一只只小鸟张皇失措惊飞而去……
  不日后,进入八月,天空已是秋高气爽的味道,每年的立秋日,似乎天一下子就变得特别蓝,特别净,特别高远。离立秋还有六天,但因为雨后初晴,天也显得高而远,就似是秋意了。
  向来,我对于季节的变化是极为敏感的,多少年前的秋日,某个日子的太阳与一抹月光,都可能在我的记忆里保留如初。孩子也每每在我的惊叹之下对这些更为关注,他与我一起看天、看云和晚霞,静静的夜晚撩开窗帘偷看那月亮,季节轮换的日子看窗外的小树,花开花落、云卷云舒都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什么我不清楚,但我隐隐知道长大了的他,会是一个和我一样敏感的灵魂,有着纤巧的触角感知这个世界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我从不要求他成为一个艺术家,就像我对自己从来没有更大的目标与奢望一样,一切都随遇而安、从容自若,但我觉得要想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要有出色的艺术感受力。
  宝宝站在阳台上,静静地独自站了很久。他因我“看”而“看”,然后有他自己的“想”,与“知”。
  窗外,一男子手握一只鸣唱的知了走过我家窗前,想起婴儿画报中关于它的介绍,几年的黑暗、挣扎与坚持,渴望光明、高声鸣唱,然后秋风凉了,秋天来了,卵随着树枝和树叶落下,又是几年漫漫无际的黑暗,一年又一年,如此循环往复……诗意的讲述,主要是给宝宝“一年又一年,循环往复”的感觉,时光流逝的感觉,和蝉十几年漫漫无际的黑暗、等待过程及歌唱时的惬意、与光明的感觉。宝宝似乎是懂得的,我看他的小表情真是有意思极了,一脸的神往。
  很美的夜色,西天的云朵是灰黑的,浅黛的,夹杂在一起,杂糅在一起,“像世界地图”。宝宝说。西风渐渐将厚云朵揉撕成浅的、淡的白云,星星隐现,真是美丽和宁静。带宝宝看夜空真是享受,横抱他缓缓移动着摄像机,平躺着看星空,宝宝说有些微的头晕。是因美而来的晕眩吧。我便时时处于这种微眩中。
  
  夏季的几次黄昏雨
  
  晚八点半,宝宝要我抱他看窗外风景,从姐姐屋到爸爸屋,分别是不同的景色,阳台处能看到耀眼的长庚星,爸爸屋能看到西北角日落时的夕照残光,映着很蓝的天,真是眩目而旖旎。云大朵大片的,令人神往,恨不得睡在它柔软宽和的怀抱里。遂低声对宝宝说,我们出去玩?赶紧给宝宝换鞋穿衣装水……走在晚风中,头顶是星星的辉光,要是在郊外的田野,才更好――听取蛙声一片,这儿那儿的,热烈地鼓噪着。
  夏日午后的太阳雨自有一番情调,我们打开小伞,每次的都不同,希望他看不同的花色,尤其喜爱那种全透明的小伞,仰头看见雨滴一滴一滴洒落下来,真是人间幻景。“伞像个鸟窝”,他说,便开始与我玩鸟妈妈喂鸟宝宝的游戏。我蹲下来,为了使他更容易把虫子嘴对嘴喂在我嘴里。他一次次跑开捉虫子,像一只小啄木鸟,在树干上咚咚咚啄几下――我很惊讶于他那叼虫子的动作,头点了又点的,像个叩头虫。宝宝回来口对口喂我,很辛勤劳苦的样子――做了妈妈都这样吧?连宝宝也体会到妈妈之艰辛了。
  黄昏雨中带宝宝散步自有另一番乐趣。因为刚才厚厚的灰云层借着雨势下完了,天空呈现出一丝亮色,而西天更是美丽,所有的楼房北半边都是桔色的,界于桔黄――桔红之间。我非常希望宝宝能看一次这样的天空,就冒雨出来――已是暴雨的尾声,成了细雨。
  书店高高的一排射灯,把雨丝照得更为瑰丽诡谲,宝宝看得呆了,我随他目光看过去,那雨点看上去完全变了性质,倒象是雪。而且,平时总觉得雨丝就是一条条直线斜线,而在光的映照之下,原来真如雪一样是扭曲着、旋舞着落下的。这也是我活到三十几岁刚刚才发现的。
  宝宝执意去绣园――既然出来了,并且是为他出来的,就不妨事事随他,或许有意外发现,或惊喜。把雨看成了雪不也是意外惊喜吗?三十几岁有了新发现不也是惊喜吗?虽然这样的发现于社会大发展无补无涉无益,但一个个体的人,小小的生命个体,每个人觉得活得有意思有情趣,也算于社会有益的呵――至少他不会处处、时时感到无聊、不幸、百无是处。生命无伤就是最基本的幸福了。
  回来的路上,仰观星空,意外发现天空已完全一派晴朗!意外发现北斗七星!其中一颗不太亮,但也看出七星的轮廓――忙将宝宝放平,指给他看――从此看夜空,又多了一个内容。――看夜空与晚霞,看真正的月光,成为我暗暗对宝宝的一种奢侈的许诺,但很久很久都无法兑现,三岁的宝宝,至今还未见到过真正的夜空呢,想想真是替他难过,替所有出生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难过。
   可能是因为幻听或臆想?真的听到蛙声一片,我对于蛙鸣是时时忘我的。1987年在学校,往往幻听到冬季的漫漫长夜而听到蛙潮的程度。学校东侧是一条臭水沟,一座弯桥,在我的幻听里,却是美好如斯。此生只愿生活在一个有蛙鸣、有晚霞、看云飞云落、月升月沉、可养草、栽树、养羊、养猫的地方。前段时间去小树林玩,宝宝嫌土路皱皱巴巴的,一个生在城市的孩子,天然的与“土”有了游离、拒斥的感觉吗?还是多带他看看大自然,我们平日所见,也只是天、云、星、月的,而没有真正与土地相亲过。有意的跟他讲讲“农村”,从问宝宝喜不喜欢看星星问起(看过毛毛脸的月亮,至今挂在嘴上),宝宝说,再讲讲农村吧。看来他对农村是感兴趣的――或者是因为,我那淡定的音调里隐藏着对农村深深的爱?或者因为我对乡村那诗意的描述?那么,有机会带宝宝去乡村住住吧――植竹、种草、养花、栽豆、喂小鸡、养一只猫和小羊,日子在梧桐的光影中渐渐远去,细碎的,琐屑的,在疏朗、疏廓地远去……
  我一向很喜爱简白的生活――看云飞云落、看月圆月缺,日常写,写日常,却蕴涵了多少深情,而且这样的表达方式,简静而深沉,如我的爱――再深的爱也分解成凡俗庸常的日常表述――如我的写作。家常而简单的日子是那么的可爱,凡俗的生活有很多值得珍惜与关注的美,和感动。一个妈妈要善于把握日常的美并将这种朴素的理念传达、沐浴到孩子。每天早晨,宝宝也会在打开窗帘的一瞬,眼睛一亮:“呵,新的一天开始了”,充满感激、感动与感恩,虽然不知道该感激谁,是谁给了我们这些平常的感动。想来,还是自己的心情作主,只要心情好,看什么什么都是美的,好的。姐姐说,弟弟真好玩,早晨跑到阳台上踮起脚看着外面说,呵,新的一天开始了,我们出去玩吧。
  我所提倡的“日常写与写日常”是日常生活的诗意描写。有时是一个好的题目给我的想象力――比如《我都抱不动她了》,当时的情况是,我每次回家总要挨个抱一下姐姐们的孩子,比比她们的身高体重,结果很吃了一惊――我居然抱不动其中的一个了――写关于成长关于时光的无声流逝……那种一眼看得到的成长,而你没有见证那个成长过程……
  还有《等尿》,孩子在我的身边静静成长,但我们通常意识不到这种成长,会忽略了这种成长,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其实也就是等的过程,而我面对一个幼小的孩子,是等尿的一个个片段连缀起来,日常的生活是:每夜趁孩子睡的最踏实的第一觉整理点东西,顺便熬他两泡尿夜里就省心了,某天,夫妻二人守着孩子的睡,一边一个等他的尿,忽然的这个题目就冒出来,就有些感动,一代代人,生,老,病,死,有谁也这么等过我吗?那些等过我的,真心诚意等我的人,都是至爱的亲人呵。
  还有《她看起来怎么小了》……
  相对于男性写作的宏大叙事,女性未免琐碎、小情调。有时我想一个性情中人不一定写得好文章,但肯定过得好日子,而一个好的写作者必得是一个性情中人,一花一叶总关情,有一双很馋的耳朵,一双敏锐的眼睛,一颗易感的心。

标签: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