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招生计划 > 正文

熊丙奇招生计划调整

时间:2017-05-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中政教育:申论热点解析之自主招生与教育公平

中政

镇江公务员培训专家解析:

导语:抢生源还是选偏才?改变一考定终身还是加重学生负担?自主招生政策实行以来,一直受到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被查,让自主招生争议更加激烈,折射出公众对自主招生和教育改革的公平期待。

自主招生十年:给高校选才多一把标尺

高校自主招生改变了过去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唯一招生模式,让考生获得了更多的选择权,这就是进步。这十年,自主招生让老百姓记住的不止是一道道费思量的考题,更使逾十万有特长的青年人成功迈入大学校门,而更偏向农村等改革策略也让这一政策更趋向合理。

十年录取10.7万人

2003年,22所高校首批启动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当年招收不足两千人。10年间,试点高校数量和招生规模稳步增加,截至2012年,试点高校达到90所,通过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累计公示自主选拔录取资格考生19.8万人,实际录取了10.7万人。

不断丰富的多样化招生考试形式

自主招生成为我国高考改革的趋势,2006年,复旦和上海交大在5%自主招生基础上,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利;2010年,北大在自主招生中推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度,这引来其他学校效仿,比如清华的领军计划、人大的校长直通计划。与此同时,自主招生联考制度兴起,2011年,我国出现三大自主招生联考。

中政教育()

中政教育—与梦想坚持者同行!

打破唯分数论,关注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

2013年,教育部在北京召开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强调今后主要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近年来,复旦大学在5%自主招生中,进行对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人才的招生探索。该校博雅杯招生,通过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应届高三学生征文,给予获奖学生在中国语言文学类、历史学类、哲学类等专业(类)的自主招生优惠。

选才新通道为何让人更纠结?

联考打响尖子争夺战,机会还是负担?

自主招生考试其出发点是选择合适的生源,而现在不少高校演变成了掐尖战,除笔试外,各联盟还组织多种形式的复试、面试和推荐,变成了提前高考。随着规模扩大,报考人数剧增。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一二百人已足够,可现在都招到一两千人,显然已经变味了。

神题频现,创意还是故意?

馒头和面包打擂谁会赢?杜甫到底忙不忙?近来,高校自主招生出的怪题和神题在网络上引发大讨论。有人认为萌题看似无厘头,实则考出大智慧,有人则认为考题过于哗众取宠,丧失了考试的严肃性。校方认为,这类考题均无标准答案,初衷是为考察学生打破常规的创新思维。

高校希望招收怎样的人才,偏才还是怪才?

自主招生制度刚推出时,教育部声明是为了招收偏才、怪才;后来很多年,各校基本通过笔试+面试招收综合素质型人才,北大等名校甚至强调不招偏才、怪才。现在,教育部再次提出与偏才、怪才说法类似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不少高中师生疑惑:今后学生该向哪个目标努力,才能进入心仪名校?

考生:为拿高考加分,到处赶场考试

参加三四所高校自主招生的考生不在少数,穿过大半个中国参加六七所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考生也大有人在。从儿子选学校,到准备推荐材料、备考,来自镇江的高先生全家已经忙了大半年。由于华约、北约、卓越三大自主招生联盟在同一天考试,因此在三大联盟之外,他们又在北京、上海各选了一所学校。提前几个月就预订了宾馆,最近连考3场。路费、住宿费等就花了大几千元。

家长:笔试通过与否都纠结

中政教育()

中政教育—与梦想坚持者同行!

自主招生笔试即使通过,考生和家长的心还是一直悬着。其一,拿到了学校的加分优惠,还是要看高考的成绩。其二,如果笔试通过了,就要在离高考不到100天的时候花大量精力应付自主招生,考生和家长都担心会对高考产生负面影响。要是笔试没通过,对考生的心理更会有影响。

自主权变特权?自主背后的漏洞重重

实行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给予高校自主招生权力,则有利于通过招收各类特长人才,促进素质教育的推广与发展。自主招生的弹性,也为权力寻租留下了空间。现在高考如此严格,尚且难以完全避免各种人情因素;如果扩大高校自主权,会不会大开腐败之门?

招生制度行政化运行

尽管当前高校自主招生都会设置相关制度与规则,但是掌握自主招生最终决定权的依然是高校的行政领导。由于当前对于高校领导掌握的自主招生决定权缺乏有效的制约,自然也就容易出现部分高校领导利用权力谋取私利的现象。

内部指标不被公开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本来在计划录取制度中,高校的机动名额对于调节各地的招生计划,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可是,不少高校却将其派上了做交易的用场。除用于点招外,还有的用来解决权势阶层子女的入学问题。现在,大学自主掌握的机动名额约为1%,但是如果不公开操作,就会出现花钱买指标的情况。每年招生季出现的所谓的能搞定内部录取指标,都是招生腐败的表现。

制度空间缺乏监管

调查发现,当前高校自主招生中,教育部门也要求做到公正公开,可没明确公开到何种程度。以自主招生为例,公示项目最多的省市只包括7项,考号、姓名、性别、科类等,这些信息公众根本无从监督,而最关键的学业成绩、笔试、面试评价等,反而不在公示其列,操作的空间由此滋生。

保送加分暗箱操作

中政教育()

中政教育—与梦想坚持者同行!

熊丙奇表示,从本质上说,政府部门主导认可某些学生的保送资格、加分资格,获得保送生资格和加分资格之后,对内地所有高校基本上都有效。可以说,只要能搞定政府部门,就可以搞定保送生资格和加分资格,学校和具体的执行机构不过是执行相关指令而已。近年来出现的保送生暗箱操作、加分腐败,其运作路径基本相同。

变行政主导为学术主导,透明公开是良方

近些年来,不少高校的自主招生名额不断扩大,降分录取的幅度也越来越大,但自主招生制度完善与权力制约机制却严重滞后,由此导致自主招生领域出现腐败现象。要实现对高校自主招生权力的有效制约,关键在于把当前的行政主导自主招生,变为学术主导自主招生。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部署,明确了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的改革方向,期望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建立以专业招生委员会为中心的招生制度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在高考招生中,招生负责人应该是一个组织者,不应该拥有招生的权力,并且这种权力应该公开透明,接受监督。未来必须终结现有的行政主导的招生录取制度,实行完全的自主招生,由专业招生委员会进行招生,才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

招生、考核亟需阳光暴晒

一方面,高校自主招生必须公开、透明,严格进行全程公示,让每一位入选考生公开展示个人实力,赢得高校和社会的共同认可。另一方面,不妨建立一个入学后的自主招生特长展示与考核活动,既让年轻学子们有一展所长、赢得喝彩的舞台,也让那些滥竽充数、浑水摸鱼之辈无所遁形。

扩展阅读:网友评论自主招生问题汇总 [网友] 发表评论:

中政教育()

中政教育—与梦想坚持者同行!

自主招生的腐败行为剥夺了有真才实学的学子的入学权利。

[网友] 发表评论:

给高校选才多一把标尺其实只是给招生腐败多一个借口。自主招生的标准是什么?答案是四个字:品学兼优。而高考成绩好的学生,又有谁不是品学兼优呢?况且,如果没有私心而真的想公心招人才,那到各中学还是招成绩好的学生?

[网友] 发表评论:

给予高校自主招生权力,愿望利于通过招收各类特长人才。其实弊大于利,加深了不正之风、加大了腐败,使得自主就是大问题,这种方法破坏了公平竞争暗箱操作合理化。

[清明风] 发表评论:

没有有效监督与监管,权力越放越腐败!

[网友] 发表评论:

自主就是大问题,这种方自主招生是腐败的温床,显失公平,必须取消!法破坏了公平竞争

[网友] 发表评论:

自主就是大问题,这种方法破坏了公平竞争

[网友] 发表评论:

绝不能因人大出了棵烂蔡就否定自主招生、因噎废食,自主招生是改革方向,已经被世界知名大学所证明。大学确实应该加强制度建设。

[网友] 发表评论:

搞什么自主招生,搞什么自主命题,其目的是想自主腐败,结果是浪费社会资源!还是原来高考全国一张试卷一套试题好啊!

[网友] 发表评论:

若是制度不跟上,大学校长倒下的比交通局长和国土局长还要多

中政教育()

篇二:熊丙奇:让民办教育机构在国内上市

熊丙奇:让民办教育机构在国内上市 摘要:在当今中国,大建高速铁路的景象不仅存在于现实中,还存在于商业世界。其中速度最快的,莫过于中国民营教育产业在美国资本市场的上市。仅今年下半年,就有四家中国教育机构在海外上市...

在当今中国,大建高速铁路的景象不仅存在于现实中,还存在于商业世界。其中速度最快的,莫过于中国民营教育产业在美国资本市场的上市。仅今年下半年,就有四家中国教育机构在海外上市,这无疑表明海外资本看好中国教育产业发展的前景。事实上,中国教育培训业的发展也确实喜人,据《中国教育培训行业报告》数据显示,去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总值约为6800亿元,在2012年,这一数字将突破9600亿元。

不过,与海外资本市场上的“红火”相比,在国内资本市场,却不见“教育股”。人们不禁要问,为何教育机构能在海外上市,受到青睐,却不能在国内上市呢?这一问题,正可说明民营教育产业在中国的尴尬。

其一,“教育产业化”现在已被视为“过街老鼠”。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民间社会中,“教育产业化”观念十分时髦,那时民办教育机构空前发展,公办大学也趁机发展教育产业。可随着大学学费高企,上学负担沉重,一些大学品牌被滥用,学校变为“学店”,“教育产业化”遭遇社会质疑,被认为严重误导教育发展。受这一舆论影响,连“教育产业”也不敢多提,更别提让教育机构上市了。

其二,教育机构的身份一直处于“灰色”地带,在学校和企业间游走。我国2003年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虽然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但是给民办教育的总帽子是“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这就让很多民办教育机构不敢提赚钱,只能打公益旗号,注册为学校,但实质却是公司化运作。身份都不确定,自然也就难以公司的名义募集资金,并承诺给股民回报。另外,由于身份不明,消费者的权益也无法得到保障,以至于一些教育机构倒闭、消费者维权时,却遭遇相关部门彼此推诿。

其三,民办教育机构还扮演加重应试教育的角色,社会口碑不好。我国相当多数的民办教育机构是为各类考试服务的,中小学学科辅导占很大份额。这导致舆论经常指责民办教育机构出于谋利,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

其实,这并不是民办教育机构有问题,而是我国教育发展存在误区和盲点。比如,把所有教育当作一个类型,把所有教育归为公益事业,把所有教育纳入学校管理,却对社会真实的教育需求视而不见,出现入托难、入园难等各种教育问题。而事实上,义务教育、非义务的全日制学历教育,应当属于公益事业,不能以产业模式经营;此外的课外学科培训、技能培训,实质是市场教育服务,具有明显的“产业属性”,不能再按公益事业进行管理。现实的悖论是,我国有一段时间,把义务教育、非义务的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也按产业来运作,出现贵族小学、名校办民校、校中校、独立学院等办学问题,社会怨声载道,于是本该按产业运作的,也变得偷偷摸摸。

笔者认为,营利性民办学校,实质就是教育服务公司,应实行工商注册,纳入工商管理,这不是降低教育机构品质,而是对目前教育培训市场的规范,促使这些教育机构以优质教育服务,获得消费者信任,保障消费者权益,同时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为受教育者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选择。如此,民办教育机构也才能在我国社会得到全面的认可,包括在资本市场上融资,不至于舍近求远奔赴美国上市融资。▲(作者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熊丙奇:制订高考改革方案应公正透明让公众参与

如果高考改革方案,能以厘清政府、社会机构、学校和学生的权利、责任为基本思路制订,建立起有

序、公平的考试招生体系,并非难事。

日前,教育部网站公布了今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布置了今年教育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其中提到,要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行整体设计和评估论证,确保改革的科学性

和公信力。迅速组织专门力量,年内完成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制订工作等。

教育部提出“年内完成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制订工作”,这是对公众期待的积极回应。但与

此同时,也存在很多的未知数。

在不少舆论分析中,我国高考改革的难点,在于能否保证公平,这就是通常谈到的,提到高考“一考定终身”,公众呼吁推行自主招生;而谈到招生潜规则,公众又认为当前的高考还是最不坏的制度。这种纠结

的状态,让高考改革举步维艰。

其实,如果沿着保证公平的思路分析下去,本不应该有这样的纠结:是什么可能导致自主招生不公平?

原因无非是教育的行政化、学校的行政化、招生受行政干预、过程不公开不透明。

那么,为何不在推行自主招生改革时,推进大学的去行政化改革、建立独立的招生委员会、要求招生过程全公开、全透明,公示所有学生的详细信息?同样,为何不打破没有竞争压力的计划录取制度,把选择学校的权利交给学生,让每所大学都有招不满学生的生存压力呢?如果有这样的改革,自主招生是会更

公平,还是更不公平呢?

从根本上说,高考改革的难点,就在于推进政府部门放权,建立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前者就是如《纲要》所描述的政府只宏观管理,推行招考相对分离,这意味着打破集中录取制度;后者就是赋予考

生选择权,让大学被学生选择。

很显然,推行这样的改革,如果主导权掌握在政府部门和大学,他们是不太情愿看到这样的格局的谁愿意权力旁落,谁愿意把选择的主动权交出去?这也就是过去10多年中,我国高考改革为何始终难有本质突破、所谓的自主招生改革也走调变形的重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由教育部门“迅速组织”起来的“专门力量”,在制订高考改革方案中,会不会涉及政府部门的放权,以及考生的多次选择权,就很不确定。

笔者期望,在制订高考改革方案时,采取开门论证、公众参与的方式,这一过程本身,就体现了政府

放权、尊重民意。如果高考改革方案,能以厘清政府、社会机构、学校和学生的权利、责任为基本思路制

订,建立起有序、公平的考试招生体系,并非难事。

熊丙奇(学者)

篇三:熊丙奇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让大学荣耀城市

熊丙奇: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让大学荣耀城市

如果一所大学能自主办学、学术自治、 教师治学,这本身就是城市的一道人文风景。熊丙奇(以下简称熊):1972年7月生,四川资中人。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编审,博士。主编、编著、著作图书有《大学有问题》、《体制迷墙》、《天下无墙》、《教育熊视》、《步入大学》等。

大学和城市之间,应该是共同成长的关系,一流城市滋养一流教育,而一流教育支撑一流城市建设。不是一时一事,必须立足长远。从健康的大学与城市的关系看,大学应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创造和传承基地,也就是说,大学要有主动融入城市文明建设的过程,而政府要为大学的这种办学创造条件,给予空间。发展高等教育,最关键是能否真正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大学与城市应该共同成长

记者(以下简称记):

大学和城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大学对所在城市的贡献到底有多大?

熊:大学有三方面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从浅层次说,大学的人才培养可以提高城市的人力资源素质,科学研究可以提高城市的创新实力,社会服务可以让城市的发展水平更高。但是,如果就此而论大学与城市的关系,必然将大学推向功利化、短视化。比如近年来一些全国重点大学,由于获得当地政府的投资,而增加在当地的招生数,地方化倾向十分明显,表面上看为当地培养人才做出贡献,但却损害了大学的长远利益,也对城市发展不利。大学和城市之间,应该是共同成长的关系,一流城市滋养一流教育,而一流教育支撑一流城市建设。不是一时一事,而必须立足长远。

专业应与城市产业对接

记:大学所在城市的企业,如何实现产学研对接?

熊:“产学研一体化”,一直是政府部门对大学、研究机构与产业的期待,但如果要靠学校来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就将陷入学非学、产非产、研非研的尴尬境地。在产学研中,应该各司其职。高校负责科学研究,而研究成果的转化,则应该由社会中介来推行,教授并不直接参与产品市场化的过程。对于企业来说,一方面,可以与成果转化中介合作,实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设立课题项目的方式,引入教授资源,研究企业的创新发展。

记:城市的产业布局是否应该与高校的专业设置达成一种契合?

熊:大学有不同种类。对于研究型大学,大多实行精英教育,通识教育在学生培养中占很大成分,这些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的市场敏感度不强,以学校为主,培养人才。其优点是,保持人才培养的特色与传统,使人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 网:熊丙奇招生计划调整)力;缺点是人才走向社会,还需要有一段“职业化”过程。而对于教学型大学,大多培养实用技术人才,职业教育、技能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内容,这些学校以就业为导向,预测产业的发展与人才需要,随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与模式。对于地方政府举办的高校来说,大多属于教学型大学。所以,大学的专业设置和整个城市的产业发展布局,其对应性应更强。

向社区开放教育资源

记:珠海的高校大都是外地高校设立的分校,要使得二者很好地融合,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熊:从当前的环境看,大学与城市“融合”,最直接的方式是投资,其次是项目。政府给予大学投资,或者为大学设立人才培养、科研合作项目,双方会走得更近。在环境不变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方式,促进彼此的融合。但必须指出,这是功利的政府与学校关系:大学在乎政府的资金,政府在乎大学对地方的回报。从健康的大学与城市的关系看,大学应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创造和传承基地,大学要有主动融入城市文明建设

的过程,而政府要为大学的这种办学创造条件,给予空间。比如,采取政策,鼓励大学向社区开放教育资源,引导大学教授参与城市文明建设。

培养人 更要留住人

记:在知识创新方面,珠海市应该如何发挥大学的先导作用,并把这种作用传导到珠海市的各个产业?

熊:大学要发挥先导作用,先要办好大学。先按教育规律、大学规律思考办好大学本身,大学办好了,他所有的功能也就自然体现出来了。

记:大学所在城市如何留住人才?

熊:从地域因素看,一个地方的政治(政策)、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环境,都影响人才流动;而从具体的工作岗位看,其收入待遇与事业发展空间,也对人才的去留产生影响。城市要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必须不断优化自己的政治 (政策)、经济、文化、教育与生活环境,而单位要留住优秀人才,则要增加职业本身的吸引力。就教育而言,其本身也是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

鼓励大学自主办学

记:作为一座城市,它该如何利用辖区内的大学资源,为大学搞好服务?

熊:大学本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对大学资源的最好利用,就是鼓励大学开放办学、自主办学。努力创造大学自主办学、良性竞争的环境,而不是直接参与办学,就是对大学的最好服务。

要办好大学,不在于给大学下行政目标,进行政绩考评,而在于给大学真正的教育与学术环境。简言之,即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珠海发展高等教育,不妨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如果一所大学,能自主办学、学术自治、教师治学,这本身就是城市的一道人文风景。

记:珠海的每一个大学园区,都有资料丰富的图书馆和体育设施等资源,如何实现这些资源与市民共享?

熊:国内大学,目前缺的不是大学开放,而是大学有无这样的决策机制。如果大学有这样的决策机制,包括教育资源辐射问题,都可以通过制度加以落实。比如,香港大学的继续研修学院,既为市民提供了继续教育机会,同时又为学校获得10亿港元以上的办学资金。而在内地,这种继续教育经常受到社会质疑,认为是名校在拿国家资源赚钱,两者的差别就在于,有无管理制度,保障继续教育的质量,保证财务管理公开、透明,保证收入用于教育。因此,发展高等教育,最关键是能否真正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哪个地方的高等教育能率先有所突破,就将走到高等教育发展的前列。

分校影响力远不如总部

记:珠海的高校主要是分校,是否有必要引进几所高校的总部在珠海扎根?

熊:国外的大学分校其实就是一所独立运行的学校,实行的只是与母体学校一样的办学模式、办学标准。我国大学的分校,更像一个二级学院,是一个校区,行政上受总部学校管理。所以,分校的地位(行政级别)和影响(自主办学权力)远不如总部。所以能吸引一所大学将总部移至珠海,对珠海的高等教育发展将有很大推动作用。一所大学选择将什么地方作为办学总部,这与当地是否重视教育,有无先进的办学理念有关,如果珠海不仅在大学征地、配套服务方面,给大学办学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而且,能在大学办学中,积极推行现代大学制度 (前提是上级政府同意),那么,这无疑是对大学最大的吸引力。

借鉴港澳高校先进经验

记:最近,有消息称澳门大学计划在珠海建新校园,您以为澳门这种西方的教育模式将给珠海有什么启示,对内地的大学教育又会带来什么影响?

熊:境外大学办学,对国内大学办学,有两方面意义。一是竞争,可以称为“鲶鱼效应”,可以通过他们在内地的招生,刺激内地高校的竞争意识,比如香港大学过去多年在招生中从

北大、清华手中抢走内地的“状元”,就或多或少刺激这些学校的办学神经,北大后来面向新生大幅增加奖学金,可以视为一例;二是借鉴,即借鉴他们成熟的办学模式,结合内地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珠海毗邻港澳,本地高校可以借鉴港澳高校的先进经验。名人读城

判断最优秀的大学的标准,不应该光看他的学术,而且应该看这些大学如何帮助他们的社区,如何在文化迅速变化产生很多挑战的环境下,帮助社会应对这些挑战,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

牛津郡曾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英国80%的高科技公司都是由牛津大学毕业生创立的。牛津地区的人均GDP也高于国家平均水平。牛津这个城市和大学携手合作,建立了企业和创业中心,成为创业家创业和创新的中心机构,也是培养成功商业人士的摇篮。牛津大学所创立的技术转让公司,也是全球最成功的。大概每六到八个礼拜,技术转让就可以创立一个新的企业。

牛津大学原校长约翰胡德

记者观察

“大学之大,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谓有大师之谓也。”大学的教授学者不仅是时代的智者,同时也是国之栋梁。要充分利用这些智力资源,首先要搭建好平台,这个平台不仅是工作平台,同时也包括生活平台。

不仅要让学者来珠海授业,更要让他们有归宿感。珠海要发展,不仅要留住优秀的大学生,同时要放眼全球,搜罗世界各地的杰出才俊,为珠海的建设献计出力。

高校要发展,寻找一个杰出的领头人很重要。作为珠海,不仅要为校长们提供更便利的工作条件,更应给予一个相对开明的政策,尊重学术自由,让学校管理者能充分发挥管理才能,兼容并包,百花齐放。

众论

如果想把珠海变成一个大工厂,那确实不需要有大学。但我相信,珠海人不希望这个城市只是一个大工厂,而是要建一个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全面发展的国际性城市,那就必须有大学。有大学的城市才能汇聚各种各样的人才。周其凤 (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

无论是大学园区各高校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需要,还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都显示出在珠海设立“多校一园”、独具特色的大学科技园的重要意义。设立大学科技园是珠海今后藉助地缘优势,引进和利用外部科技资源的重要手段,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然要求。珠海科技界人士

“大学珠海”不仅为我国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综合性、复合型、开放式的发展和改革模式,更为21世纪的珠海开创了一个“聚集高素质人才,发展高质量经济,建设高品位城市”的历史新时代。

媒体评论员

企业守着“金矿”吃不饱的现象说明,如何开发利用业已渐成规模的大学资源,把大学学科和专业优势与珠海重点产业相结合,使之为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网友议论

应加大挖掘力度。要组织力量,对侨乡历史人文资源进一步调查、挖掘、整理,建立名人、名迹档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如组建和培养青年文化志愿者队伍,共同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等值得珠海借鉴。

尹先生(移动用户)

珠海应在邀请专家做好调查、论证以及价值评估的基础上,制定总体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规划,进而处理好建设、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标签:招生计划 调整 熊丙奇 熊丙奇简历 熊丙奇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