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招生计划 > 正文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启示]儒家伦理思想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本文想通过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分析,找出先秦儒家伦理思想中对于个人尊严和个人意志的尊重的思想,通过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与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共同性,利用儒家伦理思想解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从而利用儒家伦理思想启发大学生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关键词】先秦儒家;个人主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本文的选题源自于本人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的一些思考,结合了对先秦儒家文化的一些研究成果。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我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更多的使用国外的一些教育思想和教学案例。而在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个先进理念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研究的课题鲜见。特别是在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理念时,不能很好的将我们社会的文化融入进来。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讲说服力较弱。《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1],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且,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但又认为人善性,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修身方法上,主张自由发展,因势利导。因此,认真解读儒家伦理中包含丰富的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本文希望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为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老师提供教育教学的资料,也为开展此工作的教育部门提供可参考的资料。
  一、性善论的人性平等观
  性善论的人性平等观是每个人在社会中平等参与社会分工和进行职业的前提条件。职业是每个人自身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对儒家“天爵”思想的一种践行。著名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专家程社明博士认为:职业是个人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满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工作。职业为人们参与社会活动、从事社会活动、进行人生实践提供了基本条件,从多方面决定了个人的特征和境遇。人的职业生活使从业者进入一种社会情境,这种社会情境因职业的异同而不同。[2]由此,职业就成为使人担任特定的社会角色,形成一定行为模式的条件。职业满足了个人的物质需求。每个人在生存,必须首先满足物质需求,维持基本的物质生活。
  自人类进人文明社会以来,构成人的现实存在的各种社会关系,从本质和结果来看,其实都是不平等的。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现实的政治经济制度彻底解决了人与人在政治经济上的不平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强调所有人在人性上平等的思想,往往就代表着维护个人独立价值和权力的文化心理诉求。早期儒家的性善论其实就包含着人性平等的要素。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皆有之的“四端”或“良知”“良能”。也即“善”的本心本性。人人身上皆有天然尊贵的“天爵”,这既可以说是天命之性,也可以说是天赋予每个人依照天性而存在于世的权力。
  职业是个人获得经济收入的主要手段,是个人生存和维持家庭的物质基础。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最重要形式,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而人们的职业和生产劳动是紧密相连的,因此人们总是通过某种形式的合理合法的职业来进行劳动,创造物质财富,以获得其生存和发展的必需的生活资料,维持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基本需要。换句话说,人们参与社会分工既是人的“天爵”,也是个人维持自身生存的需要。
  二、“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职业为满足个人的心理需求提供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需求包括:安全需求(安全、舒适、安宁及自由)、友爱和归属需求(与人交往、爱和被爱)、受尊重的需求(自己的人格、工作成果受到尊重)、求知的需求(理解原因)、求美的需求(享受美、被欣赏)、自我实现的需求(发挥潜能即实现富有意义的目标)、“天人合一”的境界(与自然和谐)。[2]
  1.职业能使人获得非经济利益,例如名誉、地位、权力、各种便利以及友谊、交往等,是个人获得心理满足,达到“乐业”的境地。职业类别、职业环境和职业中的个人等级(如局长/董事长、处长/总经理、工作人员/工人),就是社会地位的象征。人们在职业问题上的努力和奋争,构成人们在社会的分层中向上流动。
  2.职业是个人发挥才能的手段。人们从事某种特定职业类别的工作,不仅要求人要有一定的素质,还要能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并成为促进人的才能和个性发展的手段。由于每种职业都有不同于其他职业的内容和形式,这就必然对从业者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当这种工作能够使个人的才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与完善时,给个体带来的是身心的健康和愉悦。随着个人才能的充分发挥,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得到了满足。
  3.当一个人把做好某项职业作为自己一生的理想和追求时,他找到了自己的事业。通过从事自己的事业,他进入一个社会劳动分工的体系之中并参与其活动,并能够在这个体系中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实现其人生价值,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个人尊严和自由意志不可剥夺――寻找职业锚的人格条件
  职业锚(Career Anchor)是指个人在不得不作出职业选择时,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至关重要的东西和价值观。职业锚是个人经过搜索所确定的长期的最佳的职业定位。一个人的职业锚有三部分组成:(1)自己认识到的自己的才干和能力(以各种作业环境中的实际成功为基础)。(2)自己认识到的自我动机和需要(以实际情境中的自我测试和自我诊断以及他人的反馈为基础)。(3)自己认识到的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以自我与组织和工作环境的价值观之间的实际状况为基础)。[2]
  这一概念是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研究院毕业生的纵向研究演绎成的。他揭示了人们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加和自我认识的深入,在做职业选择时趋于稳定的那部分因素。“锚”是指抛到水底可以使船停稳的器具,“职业锚”因而是内心深处对自己的看法,他是自己的才干、价值观、动机经过自省后形成的。职业锚可以指导、约束或稳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职业锚的确定必须建立在个人具有坚韧的独立人格和个人意志基础上。儒家伦理思想认为个人尊严和自由意志不可剥夺。可见理解儒家伦理思想有助于我们寻找自己的职业锚,确定自己的人生定位。
  基于人性平等、人皆有“良知良能”的思想,先秦儒家伦理思想比较强调个体人格的尊严与个人意志的自由,认为个体的人格尊严和主体独立意志不受侵犯,不容亵渎在他们看来。尽管有的人会因为客观条件和外在境域的影响而“失其本心”,但从人性皆善的普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有与天命相通的良知良能,只要反求诸己,就能够对事情做出正确判断,也有权力对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每个人依据自己的良知良能和本心本性做出道德是非判断和选择,乃是个人天然的权利,任何他人和组织都无权加以剥夺这就是儒家所谓“匹夫不可夺志”这里所谓匹夫之志,就是指的个体的独立意志。这种独立意志是人的尊严和精神自由的体现,是不容被剥夺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对个人独立意志与尊严的强调和肯定。
  四、道德实践取决于个人道德自觉
  个人职业发展能否成功,在一定条件下取决于个人的道德素质。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个人职业发展就是个人的道德实践。这种道德实践能够取得成功还取决于个人的道德自觉性。麦金太尔认为,善的获得依据参加那种特定的实践所取得的经验才可能识别和判断,缺乏相关经验是无法判断的。也就是说每种实践活动都拥有它的内在利益。麦金太尔还认为,这种内在利益实在追求这种实践本身的卓越的过程中获得的。[3]职业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其内在利益是促进个人不断思考他的人生,最终走向理想的心灵归宿。
  先秦儒家强调“为己之学”,“为仁由己”,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儒家之学是以个人为出发点,也是以个人为归宿,最终是要让每个人自主地发展为“成人”。因此道德的实践说到底是个人的自我完善,有点类似于西方基督教的自我救赎。故道德实践需以个人的道德自觉即“自得”为基础。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先秦儒家强调在自我体悟、反求诸己的基础上的道德自律,而不是把道德标准强加于仪。在孔子看来,即便有通行的道德规范,但个人的道德行为,最终还是由他自己选择,取决于他自己内心的“安”与不“安”,也即取决于个人的道德自觉和自律,别人无法强迫,也不可以强迫。
  因此,在职业过程中,能否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道德要求加强自身的道德约束甚为重要。
  五、个人言行出处独立自主――职业生涯规划的出发点
  根据职业生涯发展领域专家的观点,一个完整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应包括自我评估、外部环境分析、目标确立、实施策略和反馈评估等五个环节。其中第一个环节就是――自我评估。自我评估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也是能否获得可行的规划方案的前提。只有深刻地认识自我和了解自我,才能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出准确的把握和合理的规划。没有建立在自我评估基础之上的职业生涯规划,既不现实,也缺乏可操作性,很容易中途夭折。
  自我评估的主要内容是与个人相关的所有因素,包括兴趣、个性、能力、特长、身体状况、学识水平、思维方式、价值观、情商以及潜能等等。通俗地说,即弄清楚自己是谁、想要什么、能做什么。值得留意的是,在自我评估中还应当借鉴他人的意见,即“角色意见”,这样才能得到比较客观、中肯的评估结论。
  职业生涯规划的个人必须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职业生涯在人的一生当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人生价值能否得到充分的体现,间接决定了生命内容的精彩抑或平淡。职业生涯的规划,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它关乎个人的前途与命运。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个人必须在人格上是独立的,能够充分的认识自我。
  《孟子》一书中谈到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四个人对待七仕的不同态度,对什么情况下去做官,什么情况下不做官或者辞职,这四个人的态度大不一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都是根据自己个人的独立判断,自主决定自己的言行出处,自主选择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凸显了自己鲜明的个性。这样一种独立自主有个性的人生,正是孟子所赞赏的。孟子认为君子在仕途上应当有自己的立场,鄙视那种总是遵循“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他认为君子应当坚持自己的立场和理想,不必在乎别人怎么看,不必害怕别人不理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儒家伦理思想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给出了很多启示。本论文的完成也给了我进一步的思考:今后要加强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作用的研究。相信也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的方向。
  最后,感谢于民雄老师在关于人生问题的思考方面给我的启发,让我能够结合自己的工作和哲学问题进行思考。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
  [2]金春雷,史勤先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贵州人民出版社.
  [3]麦金太尔著,龚群译.德性之后[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标签:儒家 先秦 伦理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