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数学 > 正文

冰海垂钓:冰湖垂钓

时间:2019-02-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在南极海域厚实的冰层下,栖居着许多种“有眼无珠”的盲鱼。其肉质之嫩、汤味之鲜实难言表。在南极越冬的孤寂岁月里,赶个风弱的日子,钻冰垂钓,也是值得回味许久的乐事。   南大洋中对生命最大的威胁不是低温而是光照不足,除了某些极端特殊情况外,没有光合作用,就无法维持生态系以及生命形成的存在和发展。随着秋季向冬季过渡,日照时间越来越短,植物体晚上损失的能量远大于白天光合作用产生的能量。极夜期间光合作用基本停止了,南大洋生态系靠消耗短暂夏季储存的能量维持,到夏初该系统达到极限状态。世界上很难找到像南大洋如此脆弱而又顽强的生态系统,而占据重要地位的是各种藻类,包括亚南极岛屿近岸带的巨藻、东风漂流带的硅藻和海冰中的冰藻。
  冰藻的生长发育形式很独特,秋季海面结冰,小冰块不断联合增厚,其上伏积雪的重压又使海冰下沉,当冰和雪的接触面接近海水面时,海水时常冲刷冰雪界面,并带来丰富的矿质营养和藻类,冰藻随之滞留于此并迅速生长繁衍,整个秋季都能持续生长,海冰的不断变厚及其上积雪渗水冻结,从而在浮冰体中形成一层层的冰藻层。冬天没有光照,冰藻的发育停止了。来年春天阳光返照时,冰藻又迅速生长,夏天浮冰融化时,冰藻就成为伏于海冰之下的磷虾的食源。冰藻的光合作用能力令生物学家惊叹不已。由于雪冰的反射和吸收,抵达冰藻层的太阳光强度仅有1/100,在这样的弱光和冰点以下的低温条件下,冰藻仍然能利用海水中的矿物质和光能进行光合作用。
  冰海垂钓极为有趣,每打出一冰钻孔,就会有许多鱼向孔周围游动。大概是因为长期冰层覆盖的缘故,有些鱼甚至跃出水面,垂钓者“守株待兔”,其乐无穷,而下钩甚至不加鱼饵即有上当者,看似残酷实则反映南大洋鱼类独特的生存方式。
  南极鱼类适应寒冷的本领很奇异,其体内都有抗冰晶形成的特殊物质(糖蛋白等)。当冰晶刚一出现,这些物质即与其结合并能阻止自由水分进一步结冰。由于进化使这些鱼体内的防冻物质浓度逐渐固定,即使将这些鱼放入温水中也不改变。在南大洋目前仅发现两种不含防冻物质的鱼类,其一生活于非常罕见的暖水夹层中,另一生活于极深海底几乎在温跃层之下。鱼类抵御寒冷的另一本领是在秋季脱水即将体内大量的细胞间隙水排出体外,减少冰晶的形成。另外,极高效率的酶系统,能使鱼类机体在低温下保持活性,这种系统在0°C水中的活性与暖水鱼在20°C时的活性相当。南极鱼的血液中也缺少能从周围水体中获取氧气的血红细胞,这与低温海水氧气溶解度大有关系,这种特性不仅在鱼类中,甚至在脊椎动物中也是没有先例的。由于没有血红细胞,使其血液不呈红色,鱼鳃和体内器官均为乳白色;还使血液的浓度很稀,既降低了新陈代谢作用的强度和速度,又节约了本来就很少的能量。最抗低温的勃氏固掌鱼,即使在乳状冰水中也毫不在乎。南大洋的鱼类体型一般较小,长、大都不超过25厘米。年生长速率极其缓慢,即使身长10厘米的小鱼,至少也有近百年历史。用这种鱼煮汤,十分鲜美,肉质稍有土腥味,是越冬队员喜爱的唯一新鲜蛋白质源。
  鱼类除了具备抵御严寒的独特本领外,还必须要有能够迅速散发热量的生理机制。夏季鱼类逃避天敌时高速游动,体内释放的热量是正常游动的20倍,如果没有特殊的散热系统,恐怕难以维生。近年来生物学家发现,鱼类体表的汗腺和汗孔极其发达,并且具有很大的扩张收缩性,抵御寒冷时,汗孔大都紧闭,汗腺也多停止分泌;而排泄热量时,汗孔张到最大,所有的汗腺都在紧张地工作。

标签:冰海 垂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