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200字日记 > 正文

【死于青春】海岩最好看的小说

时间:2019-02-2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李大钊同志曾经说过:“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   海岩引用了李大钊的话,写了篇小说《死于青春》。封面的四个字硕大得骇人,书里的内容更是利用地震残酷地拷问了人性。
  似乎地震与我遥不可及,就是今年在台湾肆无忌惮的台风莫拉克,到了杭州也仿佛只是持续性暴雨便草草了事。
  也许我对这一次的严峻灾害过分轻描淡写。在冗长的假期里,我蜗居在家中,无所事事,整日玩乐,这样的生活让我麻木,似乎危机只发生在偏远的地方,与我毫无相干。
  作为一个青年,我也十分想践行李大钊的话。当然,若我脸皮厚一点,也可以说是变相实践了“死于青春”的誓言。
  颓唐致死。
  电脑。电视。睡觉。旅游。若学习是一种桎梏,假期就是监狱里的放风时间。我一直觉得假期的存在是让我们“犯罪”的良好契机――对时间的犯罪。但我仍然乐此不疲地选择挥霍,我对自己的言行不一感到深恶痛绝,但也只能是感到罢了,难道我会让自己沉浸在长久的自责中?
  其实,我觉得假期的最后几天是最有价值的,因为我能真切地感到时间强烈的压迫感,醍醐灌顶般。我变得焦灼起来,我的神经不得不从虚妄的快乐中清醒过来,投入到学习中。
  似乎每个人在学习中,都成了怨妇。以我为例,我抱怨的事数不胜数。对老师失望,对中国的教育体制失望,甚至涉世未深,纯粹是从别处耳闻当代社会之腐朽阴暗,便对社会也提早失望起来。
  写到此处,才发现我从没对自己失望过,只忙着睥睨其他的一切。
  看来我又“死于青春”了,自负而死。
  还得再回去念叨李大钊的《青春》。
  彼时的李大钊27岁,血气方刚,全身心投入新文化运动;此时的我17岁,形容枯槁,气若游丝地在空调房里瞎哼哼。
  这般相形见绌,或者将两者放在一起已经是自己抬高了自己。真是没头没脑地把自己的青春扼杀了。
  历史书上描述李大钊的时代,还是个动荡年代;我看看自己的周遭,太平盛世。尽管如此,若是不遗余力地用青春追逐自己的梦想,树立独立的人格或是其他有价值的东西,也许和李大钊所想表达的意思就接近多了。死尚且无上光荣。
  这就是在暑假的末尾,在我无比清醒的时候,李大钊告诉我的。
  短评:
  本文从李大钊的《青春》切入,又以之收尾,在腾挪之间,彰显了一个当代青年对青春的深入思考。手法上,先铺染颓唐与自负的青春,再用李大钊与之对照。语言上先是俏皮调侃,最后回归严肃。遣词造句中,可见作者的功力。

标签:死于 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