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500字日记 > 正文

大专软件技术月薪多少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前店后厂”人才培养模式刍议]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阐述了“前店后厂”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教育的适应性,探索了其在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运行模式。   关键词:前店后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2211制;工作室
   作者简介:李桂玲(1968-),女,吉林九台市人,四平职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码:1001-7518(2012)08-0061-0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国外,已经形成了多种成熟可行的运行模式,近年来,我国部分高职院校也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运行模式,但因受地域经济以及行业企业差异的影响,很多学校普遍都遇到了一些困难,效果也不十分理想,本校在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探索出了一种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少比较容易实现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前店后厂”。
  一、“前店后厂”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一)“前店后厂”模式的来历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珠江三角洲凭借土地、人工、生产成本低廉的优势担当香港制造业的生产基地,而香港则充当珠三角的销售渠道,通过香港的国际营销渠道,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在长期的合作中,粤港两地已经形成了互补互利、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经济合作关系,这就是“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模式在我国农村已有成功运用的例子。
  (二)“前店后厂”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教育部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从“前店后厂”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其本质是一种生产和销售的关系,可以成为架起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桥梁,这样,企业就可以把产品放到学校来加工生产,利用学生廉价劳动力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这符合企业的利益,学校可以把企业项目的内容有效地融入到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当中,使实践教学的内容与企业的项目紧密结合,实现工学结合,满足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在完成企业项目的过程中也能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让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接触到企业的项目,提前了解企业,了解社会,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所以,“前店后厂”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前店后厂”是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前店后厂”使软件技术人才培养走出困境
  笔者曾到软件公司调研,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也不愿意接收毕业生,原因是,程序员入行门槛比较高,不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培养不出来的,目前,我国软件行业的企业数量又比较多,大多规模又比较小,而且社会还缺少有开发经验的程序员,造成企业员工跳槽频繁,企业不愿意参与人才的培养,也不愿意招聘缺乏工作经验的毕业生,企业的招聘条件要求至少有一年的实际开发经验。通过“前店后厂”引入企业的项目,使学生在校就能参与到软件项目开发全过程,提高动手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为到企业顶岗实习及就业打下坚实基础,使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走出困境。
  (二)“前店后厂”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途径
  实现“前店后厂”的前提条件是学校要具备产品的生产能力,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一条可行之路,软件技术专业对实训设备的要求主要就是计算机,投入不大,比较容易满足条件,通过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打开校企合作的大门,并在合作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思路决定出路,我系的校内实训基地已成功引入了北京奇志通、四平金星书业、吉林一信科技三家企业,他们都带来了项目,这三家企业都招聘参与项目的优秀学生,并且没有试用期。随着自身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将逐渐引入更多的企业,扩大合作的范围。
  (三)“前店后厂”人才培养模式的架构设计
  “前店后厂”人才培养模式是参照具有生产经营性质的企业来设计的,其组织结构如下图所示。
  这种架构,初期就是一个虚拟公司,根据发展情况,可注册成立真实的公司,实现一个系或一个专业成立一个公司的目标,从而彻底解决工学结合的难题。
  这种结构,组织非常灵活,部门可多可少,可大可小,根据需要设置。由教师带领或指导学生完成各项任务,完成项目的大小难易程度,取决于自身的实力,需要培养一些骨干技术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当有项目时,根据项目的需要由相关人员组成项目组,包括企业的技术人员,任命一名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的实施管理,完全按企业要求来做。
  三、“前店后厂”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几个关键环节
  (一)人才培养方案―“2211制”
  为配合“前店后厂”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必须抓住实验、实训、实习这三个关键环节。
  实验是基于工作过程以任务引领、项目驱动、案例教学为主的带有职业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实践教学。包括上课过程中的实验和课程设计。
  实训是对临近毕业的学生所安排的一个综合性实践环节,它应该具备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对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技术、能力的整合、拓展、批判和应用,把大量零散的专业知识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二是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好准备,通过要求学生完成企业实际工作项目,给学生提供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以便使学生能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为学生进入职业领域做好准备。
  实习包括学生到企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等,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真实的企业环境,通过完成企业安排的工作任务,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和管理方式,增加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
  我校软件技术专业改革体现了上述实践教学设置的思想,制定了与其相适应的“2211制”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的需求,从第2学年开始分多个专业方向,前两个学年完成专业基础及专业方向课程的实验教学,在第5学期用1学期的时间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完成企业的实训,并采用企业管理和考核方式,由校企双方共同指导学生完成项目,缩短了校企之间的差距,为最后学期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及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二)实施方式―两结合
  企业的项目都有完成的期限,不一定都能赶在学校教学计划安排的实训课程时间内,要分成课程教学计划内和课程教学计划外两种实施方式,这样可以随时能承接企业的项目,否则会失去机会。
  课外实施是基础,可以打开与企业合作的大门,完成的项目可以作为实训课的课题。我们与吉林一信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医院办公管理软件,为四平金星书业科技有限公司制作Flash动画,都是由企业工程师指导,由教师带领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的,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使我校2008级软件技术专业具备了在第5学期实施工学结合项目实训的条件。
  (三)人才梯队建设―工作室
  这里的人才主要是指专业技术人才,是完成项目的骨干力量,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由于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学生中的骨干必须形成梯队,这点非常重要,这里也主要说明学生梯队人才的培养。
  骨干学生的培养单单依靠课内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大课外的培训力度,我们是以“工作室”的形式来组织的,工作室即是一个实际的专业实训室,也是一个培养专业人才的组织机构,工作室的数量是根据技术需求设置的,一个工作室主要培养一个方面的技术人才。
  我们设置了程序设计、软件开发、软件测试、数据库设计与管理、网页设计与制作、多媒体制作等工作室,每个工作室聘请1-2名指导教师,设置2名学生讲师,2-3名学生专业辅导员,下一步的目标是为每个工作室聘请1名企业的技术人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已有8名学生专业讲师在工作室给低年级的学生上课,12名学生专业辅导员给低年级学生开展课后辅导,这样即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经过一年的试行,实际效果非常好,人才梯队基本成型。
  (四)实训基地建设―企业化
  实训基地建设目标是使学生感觉就像到企业工作一样,完成由在校学生到企业员工角色的转变,在工作环境、学生管理、考核标准、实训项目等方面做到企业化,目前我系已建成2个校内实训室,距离实训基地要求还有差距,以后在硬件设施投入以及软件环境建设方面还要不断加大力度,争取引入企业资源。
  (五)学校机制―良性发展的保障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鼓励政策,充分调动系、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在机制的作用下,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四、“前店后厂”的价值分析
  (一)搭建了校企合作的平台,解决了学校教育与企业脱轨的问题。“前站后厂”是在利他思想指导下建立的一种校企合作的模式,它首先考虑的是企业的利益,而且实现门槛比较低,有什么样水平的技术力量就去做什么样的项目,随着学校技术力量及整体实力的不断增强,可以和更多的企业合作,引入更多的项目,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将不断扩展加深,逐渐达到校企深度融合,使学校能越来越了解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修正人才培养目标,使学校教育更能贴近企业。
  (二)搭建了工学结合的平台,解决了学生就业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一是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解决项目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二是可以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沟通交流,使学生职业综合素质不断增强;三是在企业化的实训环境中体验到企业化的管理,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所有这些无疑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缩短与企业的距离。
  (三)搭建了教师企业锻炼的平台,解决了教师实践能力比较弱的问题。如果老师的实践能力都比较弱,要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只能是空想。通过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共同完成企业真实的项目,使教师得到了实践锻炼,由于是在校内完成,相关教师都可以参与项目,受益面广,减轻了学校对教师培训的压力,而且,随着教师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能力的不断增强,部分教师就可以到企业参与更多的项目,接触更多的技术,彻底解决教师实践能力弱的问题。
  总之,“前店后厂”既是一种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也是一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更是高等职业院校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其它专业也具有一定的实践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郦昕阳.以“职业体验中心”平台完善高职教学“后期实训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9(9):86-87.
  [2]李曙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实践的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09(8):84-85.
  [3]王联翔.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18):30-31.
  责任编辑 颜小兵

标签:刍议 高职 软件技术 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