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500字日记 > 正文

唐宋 [唐宋秋千词略论]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秋千”是唐宋词中重要的一个文学意象,经初步经计,唐宋词中的秋千词有220多首,晚唐五代至宋末一些代表性词人均有秋千词流传,许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词人们喜好以“秋千”为词,是因为“闺情”和“伤春”是词的两大传统题材,秋千是唐宋女子居处常备之物,是闺中女子最常见的娱乐方式,秋千寄托着她们的爱情和相思,也是女子青春活力与魅力的象征,无语的秋千架默默见证着春光的消逝,红颜的凋零。
  关键词:秋千 闺情 相思 青春
  
  王国维先生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王国中,唐诗宋词双峰并峙,宋词是唯一可以与唐诗比美的文学样式。词是随着隋唐燕乐的兴盛而起的一种音乐文艺,经过隋、唐、五代近400年间许多民间作者和文人作者的共同努力,词在南北两宋,达到了鼎盛时期。现在,留存下来的唐宋词达23300余首,秋千作为词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
  一、秋千溯源
  荡秋千是唐宋时期闺阁妇女最常见、最喜爱的一种游戏。宋高承在《事物纪原?岁时风俗部》中记载:“《古今艺术图》曰:北方戎狄,爱习轻趣之态,每至寒食为之。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彩绳悬树立架,谓之秋千。或曰本山戎之戏也,自齐桓公北伐山戎,此戏始传中国。”《太平御览》《事物纪原》、明清时期一些地方志,如朝道光年间的《顺天府志》、康熙五十六年刻本《解州志》等都有相似的记载。从以上记载可以大略看出秋千的几个特征:第一,秋千起源于戎狄。《礼记?王制》曰:西方曰戎,北方曰狄。戎狄是西周春秋时期对西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第二,秋千的形式为彩绳悬木立架,人坐立其上推引之。第三,秋千为女子之戏,并且是一种郑重的游戏,士女炫服,女子要隆重的打扮,穿上最美丽的衣服来荡秋千。汉代,秋千从民间传至宫中,唐人高无际《汉武帝后庭秋千赋?序》云:“秋千者,千秋也。汉武帝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到了唐代,秋千更为普遍,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述:“天宝年间,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荡秋千成为清明、寒食节约定俗成的游戏项目。
  二、唐宋词中的秋千
  本文所谓“秋千词”,指的是文中出现秋千这一意象的词。翻点《全唐五代词》正编卷一唐词355首,卷三五代词689首,共辑得秋千词14首。《全宋词》共辑得秋千词208首。秋千词在留存下来的23300多首唐宋词浩轶中,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作为一个重要的抒情意象,贯穿于晚唐五代到南宋末整个词史。如苏轼的《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三、一样的秋千,不一样的情思
  闺情与伤春是词作的两大传统题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秋千逐渐与女子和春天联系在一起,因此成为唐宋词人表达情思时经常用到的一个意象。但他们笔下的秋千词风情万种,多姿多彩,一样的秋千,呈现出不一样的情思。
  1. 秋千庭院小帘栊―― 女子居所的必备之物
  “宋人奉《花间集》为词的鼻祖,作词固多以《花间》为宗,论词亦常亦《花间》为准。花间词婉丽绮靡的作风,因此也就成了词的传统作风,对后世词的发展起了深远影响。”花间词以女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细致描摹女子的妆容、举止、居所等,使词作呈现出一派缠绵香软的情致。秋千作为唐宋时期女子居所常见之物、闺中女子最重要的消遣娱乐游戏,因与女子关系密切而频频出现在的唐宋词人的笔下。如:
  柳永《斗百花》:黄昏乍拆秋千,空锁满庭花雨。
  欧阳修《洞天春》:秋千宅院悄悄。又是清明过了。
  晏几道《木兰花》:秋千院落重帘暮,彩笔闲来题绣户。墙头丹杏雨余花,门外绿杨风后絮。
  秦观《小重山》:楼上风和玉漏迟。秋千庭院静,百花飞。
  周紫芝《清平乐》:秋千月挂黄昏。画堂深掩朱门。
  在这些词中,秋千是一个静静的名词,与春日的景物、闺阁中的香炉、珠帘、女子的妆容、举止等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精美玲珑的意境。词作的主题不甚明确,蕴含着一些淡淡的伤春或莫名缘由的愁绪。在这些词中,“秋千庭院”、“秋千架下”、“月下秋千”较为多见。
  2. 秋千索上,纤手香凝――相思与爱情的寄托
  张炎称:“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盖声出于莺吭燕舌之间,稍近乎情也。”诗以言志,词以传情,词从诞生之初,就与诗在题材上各立门户,壁垒分明。词以写男欢女爱、爱恨情愁见长,词人爱情的甜蜜、相思的苦涩、分别的无奈都在词中,借秋千加以表达出来。
  有情人在秋千架下相会:“妆成不整金钿,含羞待月秋千。住在绿槐荫里,门临春水桥边”(韦庄的《清平乐》),明月待欢来,久背面、秋千下(贺铸《辨弦声》);秋千架上欢笑嬉戏,柔情蜜意:“柳下笙歌庭院,花间姊妹秋千。记得春楼当日事”(晏几道《破阵子》),“燕语柳梢桃萼。向紫陌、秋千影下,同绾双双凤索”(吕渭老《二郎神》);自古聚少离多,爱人远行,闺中人“秋千谁共促”(赵长卿),“小园人静,独自倚秋千”(吴潜《满庭芳》)她们经常“慵上秋千”、“独倚秋千”,“帘外秋千闲彩索。断肠人寂寞”(杨冠卿),“清明渐近,天涯人正远。尽教闲了秋千”(丘 );承载了无限欢爱的秋千又引发词人的相思之情:“金鞭美少年,去跃青骢马。牵系玉楼人,绣被春寒夜。消息未归来,寒食梨花谢。无处说相思,背面秋千上”(晏几道《生查子》),“人醉掩金铺,闲倚秋千柱。满眼是相思,无说相思处”(周紫芝《生查子》)。吴文英《风入松》有著名的词句,“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看到黄蜂落在一起嬉戏游荡过的秋千索上,猜想一定是当时,佳人纤手之香凝在上面,才引蜂儿留恋,词人之深情、痴情因秋千而一览无余。
  3. 秋千佳人两相宜――青春活力和魅力的象征
  秋千架上的女子青春姣好、生机勃勃、活泼美丽。打秋千这个游戏项目,为年轻女子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青春活力与魅力的平台,如李元膺《菩萨蛮》:
  彩旗画柱清明后,花前姊妹争携手。先紧绣罗裙,轻衫束领巾。琐绳金钏响。渐出花梢上。笑里问高低,盘云 玉螭。
  清明前后,彩旗画柱,春意盎然。闺中少女三两携手,争着去荡秋千,她们系紧了罗裙,束好了衣衫,上了秋千轻轻地游荡起来。绳索的琐环与头上的金钏发出清脆的鸣响,宛若姑娘们银铃般的笑声。秋千越荡越高,渐出花梢,在笑声里得意地炫耀自己的技艺,头上的首饰也随之落地。《全宋词》中还有一首词《点绛唇》:
  蹴罢千秋,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 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的主人公天真烂漫、调皮活泼。头两句“蹴罢千秋,起来慵整纤纤手”可以想见她当时荡秋千的痛快淋漓,荡完秋千后慵懒疲惫,薄汗湿透衣衫,这个时候,有人来访,她连鞋子也顾不得穿,急急忙忙溜走,松了的金钗也滑落下来。走到门口,却又停下脚步,假装嗅青梅,偷偷观望来人。秋千上的少女,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与魅力,不禁让人思慕向往。
  4. 乱红飞过秋千去――韵华逝去的落寞和无奈
  伤春悲秋,凄怨悲切,是词的传统题材与风格。因荡秋千的传统与寒食节紧密联系,最宜于春日玩耍,玩耍的主体又主要是闺中少女、少妇,但善感的文人们常常看春光明媚,感“春与秋其代序兮,恐美人之迟暮”;闺中女子笑靥如花,青春姣好,但爱人远行,“思君令人老”,故许多秋千词中都蕴含着或浓或淡的伤春情绪,无语的秋千架默默见证着春光的消逝,红颜的凋零。如陆游《采桑子》“宝钗楼上妆梳晚,懒上秋千。闲拨沈烟。金缕衣宽睡髻偏。鳞鸿不寄辽东信,又是经年。弹泪花前。愁入春见十四弦”,晁端礼的《一斛珠》“伤春怀抱。清明过后莺声老。劝君莫向愁人道。又被香轮,碾破青青草。夜来风雨连清晓。秋千院落无人到。梦回酒醒愁多少。犹赖春寒,未放花开了”。
  
  综上所述,秋千因与女子的生活、爱情联系密切而成为唐宋词人笔下常见的意象。唐宋秋千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主题主要是爱情相思、伤春恨别,词中最常见的意象有“秋千庭院”、“闲倚秋千”、“慵上秋千”、“背面秋千”、“冷落秋千”、“闲却秋千”、“笑语秋千”等。
  
  参考文献:
  [1] 胡仔纂集.《苔溪渔隐从话》后集(卷三十二)[M].廖德明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 (梁)宗懔.荆楚岁时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3] 曾昭岷等.全唐五代词[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 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 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5.省略

标签:略论 唐宋 秋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