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保送生 > 正文

儿童高烧反复不退什么原因 “艺考热”为何一直“高烧”不退?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艺考热”已经成为历年高考前固议的话题,本文首先介绍了艺术类高校招生报考人数的基本情况,然后着力从艺术高校、普通中学、学生自身、社会、国家政策、文化观念等方面对“艺考热”这一现象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试图从各个方面综合分析“艺考热”为什么一直为广大学生所青睐的原因?以及提醒广大学生要正确看待艺考。
  关键词:艺考热;社会;国家政策;文化观念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2-0000-02
  
  艺考已成为连续多年来人们一直热议的话题,本人也参加过2012年西南大学艺术类招生考试的监考工作,其场面之壮观让人惊讶。广大学子头几天就来到了学校附近租房准备迎考,单就西南大学一个美术学院就迎来了四川、重庆两地一万多学生的报考,这不能不用一个“热”字来形容。综观全国艺考情况,莫不如是。
  一、艺考的基本情况。
  1、走近艺考
  所谓的艺考指的是普通高中生报考相应的艺术类高等院校的招生考试,是指各大院校的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或者艺术系等进行的专业招生考试。考试合格者获得专业合格证,持此证书参加高考,高考成绩出来以后,各学校再择优录取,它与艺考的基本门类密切相关。据山东省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工作实施方案中介绍:根据艺术类专业属性不同划分为美术类、音乐类、书法类、舞蹈类、摄影类、播音主持类、文学编导管理类、影视剧表演类、服装表演(模特)类、空乘类、其它类等11个专业类别。报考专业凡属于此11个门类中的考生皆属于艺术类考生。
  2、“艺考热” 让数据说话
  山东省是每年艺考的大省,占全国总艺考人数的半壁江山。在此以山东为例,1998年山东省录取艺术类考生3800多人,到2004年达到了4.7万人,增长了12.2倍。2001年报考人数为1.8万人;2002年为3.2万人;2003年达到5.6万人; 2004年猛增至9.3万人;2005年为14.6万人;2006年达16.08万人;2007年达16.92万人;2008年为16.1万。不过,在2009年山东艺考人数出现了大幅下滑,比2008年减少了近7万人,为9.68万人;2010年为9.07万人。①2011年8.75万人,2012年8.9万人。②
  从表面来看,山东省艺考生人数近年来有理性回归现象,但这只是表象上的回归。综观全国来看:中国传媒大学今年艺术类共招生664 人,比去年减少36 人,但报名人数比去年增加4000 多人,其中最热门的播音主持专业报考与录取比竟达到了82 比1。北京电影学院今年招生计划只有455 人,但网上报考人数超过2.5 万,比去年增长了20%以上。③2006 年到2009 年的4 年时间里,四川省艺术、体育专业报名考生从3.2 万增长到近6 万,报名人数几乎翻了一番。④河南省2009年普通高校艺术类考生共报考103086人,比2008年的98456人增加4630人,增长4.7%。⑤2012年度中国美术学院本科招生考试报名总人次达到89567 人次,为历年来人数最多的一次,相比2011年度增长了50%。而与报名人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院招生计划人数仅1665 人。⑥
  二、“艺考热”背后的原因分析
  1、从招收艺术类考生的院校来看
  高校艺术类的学科设置更加合理,更加诱人。以前艺术专业主要就是美术、音乐,现如今增加了许多时髦的专业,如:动漫设计、雕塑、书法、甚至还有模特和空乘等专业。如此让人炫目的时髦专业让学生和家长们趋之若鹜。
  对大学来讲,艺术专业是一个创收的专业门类。一般来讲艺术类考生一学年的学费至少要一万以上,高的甚至达到两到三万,相当于其它学科学费的两倍以上,而他们不需要专业的实验室,除音乐专业需要部分的高价乐器外则不需要更多的艺术投入。在过去的十年间许多学校都纷纷设立了各种艺术专业。一是借着这种“艺考热”的东风搞好经济上的创收;二则是借势扩展学校的规模,纷纷向综合性大学推进。
  1999年底,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有18所,经1952年和1953年的院系调整后,高等艺术院校调整为15所。时至1982年初,经过多年的调整,高等艺术院校发展为27所。到2000年,全国有29所艺术院校。但是到2010年,短短的十年间,全国2000多年普通高校中有80%的院校设有艺术专业。⑦
  2、从普通高级中学来看
  对于普通高级中学,他们所看重的是升学率,是上名校的学生人数,是伴随着升学率齐舞的学校声誉。他们也纷纷鼓励文化成绩在中等以下的学生报考艺术类院校,因为艺术类考生文化考分比其它专业考生的招考成绩可以低几十分甚至是几百分,以此来增加上本科线的学生人数,鼓励半路出家的艺术类考生参加各种培训,而不管其是否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和艺术天赋。在高考这强有力的指挥棒下,只有升学率才是硬道理。
  3、从考生方面来看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觉得学习文化知识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在这多元的教育文化中,考生可以走艺考这条捷径达到自己心中的理想院校。在纷纷扰扰的电子传媒上,一夜成名的“快男”“快女”,给广大中学生带来了成名只需要参加几次比赛便能成名的幻觉。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广大家长的腰包也较为富足,对于艺考的基本费用也较能承受。
  有业内人士认为,无论 “艺考热”还是“公考热”(国家公务员考试),其背后面临共同的“尴尬”,即追求功利过度和社会为个人发展提供的通道过于狭窄。社会学教育学专家郭?教授认为,“艺考热”和“公考热”背后,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对于名利盲目过度追逐的“浮躁心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前不少贫寒子弟通向体面就业和理想职业的上升渠道过于逼仄。⑧
  4、从社会层面来看
  2007年绝对是国际艺术盛事的精华年,10年一次地集威尼斯双年展、文件大展、敏斯特雕塑展于一年,国际艺坛更加活络。⑨如此多的艺术活动处处充斥着媒体,在各种艺术产品爆以天价的拍卖会、音乐会、画展、艺术交流会的共同作用下,让广大中学生意识到一辈子只需画一幅好画就价值连城了,一辈子只需唱一首好歌就成名星了,一辈子学好一种乐器就能处处巡演了……。在我国娱乐事业过于繁荣,三岁的小孩子不唱儿歌而唱《两只蝴蝶》不能不说是媒体的“功劳”。
  全国许多著名的高等学府在其附属中学中都设立了专业的高水平的艺术团队,如清华附中、北大附中、人大附中、首都师大附中等。他们都在国际舞台上频频亮相,纷纷参加各种国际比赛和国际巡演,而且屡屡夺冠。普通学子的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不管小孩子的兴趣与否,为了不让小孩输在起跑线上,甚至从胎教就开始听音乐,两三岁强迫孩子学习各种舞蹈。生活在当下给人一种感觉就是不学点艺术就无法融入这个社会中。
  5、从文化观念层面上看
  “艺考热”和公务员热背后的力量是追名逐利和圆梦。人口社会流动归根结底是因预期利益推动,这符合人性的客观规律。不论是“艺考热”还是公务员热,都满足了既定社会结构中青少年的“名利预期”和“职业期待”。 “艺考热”和公务员热背后反映了当下职业人口社会阶层和社会地位的巨大差别。在主流价值取向中,从事艺术工作或做公务员,不仅收入较高,且保障全面,工作体面并拥有令人羡慕的社会声望和地位。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逐物质和感官的享受,在物欲上表现出“金钱崇拜”。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上表现出“权力崇拜”,公务员热反映了官本位制的深远影响,这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把当官才当作真正的事业真正的人生。在角色上表现出“明星崇拜”。这些“崇拜”还颇有市场,特别对怀抱梦想的青少年大有影响。现在80 后、90 后多为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家长无不希望孩子能少苦多甜。至于社会担当、民族兴亡、服务国家似乎是与自家孩子不那么相干。
  6、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
  从我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来看,去年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提出了相对具体的行动路线,这无疑让文化以及文化艺术工作者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与美好前程, “艺考热”的加剧,正是整个国家“文化大繁荣”背景下的一种表象上较为正面的文化冲动。
  从国务院对从事艺术类人员的定位来看,2011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艺术学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摆脱了艺术作为一门学科长期依附于其他学科的历史,从而赋予了艺术学独立的学术地位,此举让众多从事艺术创作及相关工作的人员颇为振奋。也使艺术学从千百年间的“旁门左道”、“雕虫小技”,一跃而成为一项具备独特价值与地位的行当。从深层次来说,这从根本上提振了艺术工作者的自信心、自豪感。同时,由于目前艺术工作者相对优裕的经济条件、相对自由的工作时间、相对独立的思想空间,艺术工作者顺理成章成为了备受世人羡慕的群体。
  三、理性认识艺考
  面对着社会上流行的小孩子学古筝、学小提琴、学舞蹈、学绘画等等各种潮流。很多家长都说:其实我们并不是一定要让孩子将来搞这个艺术专业,当艺术家,无非想提高一下孩子的全面素质。可是他们很少认真的想过真正能够让孩子获得的全面素质,使得孩子健康发展的并不是这种在内容、数量和方式上都过于成人化、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的余秋雨说:严格来说,高层次的艺术天赋是培养不出来的。朗朗也只是几万分之一的可能,当家长们把孩子一次次地送往艺考考场,让他们一次次地坐冷板凳,永远当配角时,他们正在用自己美好的前程去衬托万分之一的天才。
  艺考是有艺术天赋和艺术爱好的学生通往自己人生理想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不应该拿艺考来当作考大学的工具。面对社会就业压力大的形势,艺术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远低于其它专业就业水平,社会就业市场过于饱和,所以我们还应该理性看待艺考。
  
  参考文献:
  [1]《艺考热的生态分析》罗英迪,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P8(原文表述有误,经《济南时报》(https://jnsb.省略/html/jnsb/20080122/jnsb45588.html)证实后对原文措词有所修改。)
  [2]新浪教育网:https://edu.省略/gaokao/2012-02-05/1615325525.shtml
  [3]《“艺考热”持续火爆》李江涛,《济宁日报》2012.2.17 日,第005 版,文化周末
  [4]《四川艺考热“高烧”不退》余媛媛,《西部时报》2009.2.13,第009 版
  [5]《我们需要多少艺术人才?》曾春苟,《新观察》2009.12 ,P20
  [6]《“艺考热”:文化的冲动与迷失》杨建智,《江西日报》2012.2.17 ,第B01 版,文化周刊
  [7]《艺考热的生态分析》罗英迪,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P9
  [8]《艺考热背后的“寒门焦虑”》邓崎凡,《工人日报》2012.2.19.第002 版
  [9]《高烧不退的中国艺术热》李凤鸣,《艺术产业》,2007,P48
  [10]《艺考热背后的“寒门焦虑”》邓崎凡,《工人日报》2012.2.19.第002 版
  [11]同[6]
  [12]《“艺考热”背后的冷思考》吴俊玲、王辉,《太行日报》2012.1.10 ,第003 版

标签:高烧 不退 艺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