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保证书 > 正文

我的九次发言_发言词

时间:2019-02-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晓雷陕西合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编审,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抒情诗集《豆蔻年华》、《依依后土》、《飘逸的香乐神》,叙事长诗集《脚夫的爱情》、纪实散文集《南飞雁》、《在那遥远的地方》,系列中篇小说集《苦爱三部曲》,长篇小说《月亮的环行山》,新近发表抒情长诗《能源放歌》、《天命》等。
  
  多 情 的 石 头
  
  去年6月,莫伸组织了几位作家去秦岭出游,其中有王宝成,大家走过大散关、观音山、灵官峡,在凤县住宿一夜,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发现宝成失踪。大家分头去找,最后在河滩找到他时,他正背了一袋石头往回走,见到大家就放下麻袋,让每个人各自挑选他一大早捡来的宝贝,郑重地说:“各人拣最心爱的拿走。”我一把摸出几个,挑了一个十分惊喜:这块石头从一面看像兰花,从另一面看像草书,其字像宝成之成,开放之开,茂胜之茂,线条流畅洒脱,方园有度。我问宝成:“你说的话不变吗?”宝成肯定回答。我即拿走。他接过细看,又似得意又似不舍地说:“晓雷喜欢书法,这是天造的书法精品。”我们各取所喜,各取所爱。宝成从我们的满足中得到满足。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象征。宝成几十年的创作生涯,如同在九州大地上采集彩石,他的小说、散文、论文、诗歌、电影、电视剧以至于他的书法,都是他捡到的五彩宝石。他采来的目的,就是奉献,他在这奉献中享受快乐和幸福。
  即使这次秦岭之行,他已重病缠身,随时都要躺下休息一阵,但从未停止艺术探寻。回来后,他写了《重走灵官峡》一诗,追念文学前辈杜鹏程及前人创造的业绩:
  四十年前读华章,
  画图几番入梦乡,
  今日始得睹真颜,
  人世苍茫泪沾裳。
  在那次活动中,他谈到在地摊上购得王汶石文革前《风雨之夜》的签名本,如获至宝,回来后又为老王的文集写了文章。前不久,读到《延河》发表他的散文《亲情》,写他勤劳善良的父亲。这是宝成文章高度的新标尺,人情世态的真切感受,行文冼练质朴而又极具地方色彩,作者个性的文字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把脚下一片土地的开掘表现得出神入化,如果天假以年,上苍还他健康,他会有更加让人刮目的成就。
  “繁华世界,漫漫人生,金钱、财富和权力耗费了多少人的视线和精力,又由此生发出多少生活的悲喜剧?然而认真盘算,仔细思量,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恐怕还不是这些,而是感情。而在感情世界里,占核心位置的大概就要算亲情了。”
  当然,还有追求,包括宝成对文学的追求。他在癌症的晚期,居然拿出医疗费出版了他的最后一本诗文书法集《天然居文存》,这不能不让我们怦然动心。这书是历史发出的一声惊叹:是文学在救作家自己,还是作家用生命拯救文学?这是宝成用麻袋背来的最后一堆文学五彩石,那关于学习的点点滴滴,关于感受的点点滴滴,关于创造的点点滴滴,构成了一个跋涉者采撷者艰难前行的巨大背影和深沉凝重的光辉足迹。看着他在病床上赤裸着病体签名赠书,我就不能不感叹,他是为守卫战场敢于流尽最后一滴血的人,放完最后一颗子弹的人。因为有这样的文学战士,文学阵地才永远不会失守。
  
  完 美 的 梅 花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我看浙江小百花演出的感受,那就是:在难以忍耐的酷热夏天,像从西子湖的水波上,或者是从灵隐寺飞来峰的松竹间,悠然刮来一缕轻风,我的整个身心都拂过了惬意和舒爽。那是真正的心旷神怡。
  《陆游与唐婉》不愧是十大精品之一,它把越剧之美做得几近极致。首先是这出戏的选材,它在陆游80年的一生中,摘取了《钗头凤》一词敷衍成篇,而又用《咏梅》一词贯穿其中,《钗》形成了全剧的故事骨架,《咏》变作了精神内核,把主人公忠贞报国的志向、忠贞不渝的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剧本把叙事交待简化到了不能再简化的程度,惜墨如金到了一种吝啬,比如婉儿再嫁简约得几近苛刻。同时它把节约下来的篇幅留给了事件纠葛,留给了矛盾,留给了人物,留给了人物翻江倒海般的内心冲突。报国与齐家,政治与爱情,忠与孝,节与义,这些人生最为重大的课题同时交织扭结,撕裂碰撞,形成的情感狂潮一次次如冲坝决堤。宋词风格的唱词字字珠玑,篇篇美玉,喷珠溅玉式的抒发,化作一曲又一曲回肠荡气、撼人心魄的越剧咏唱,让人如痴如迷。尤其是茅威涛那一唱三叹的拖腔,在越剧的委婉缠绵里又加添苍劲悲壮,对观众形成强大的感情冲击与心灵震荡。演员已经完全化成了人物,其一出手一投足都是人物的必然,甚至一句台词表达的都是此时此刻特定的情感世界,比如“三娘呀三娘”那一句五雷轰顶般的惊诧,“不要说了不要说了”那一句撕心裂胆的阻止,无一不是恰如其分地准确无误地极富表现力地传达了人物此时此刻的特定情绪。舞台艺术,音响效果,为创造完美而十分完美,那点缀梅花图案象征着高洁的服饰,那几根廊柱显示出如同樊笼一样的厅堂,那疏落的竹影,那横斜的梨花,以及那三两朵飘飘荡荡的零落花瓣,或是那如瀑布狂泻的漫天落花,都和剧情、人物交织成了一个统一的完满的世界。都是匠心独运的结晶。
  这一出凄迷之美的悲剧,用两首词写出了一个完整的陆游,一个从精神内质之美到行为举止之美的人物完整地突现出来,美到完美无缺,美到美玉无暇,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内容精粹,导演精到,舞美精致,表演吟唱精彩。是名副其实的精品。看这样的戏,真是对心灵的净化和静化,使污染变得纯净,虚浮变得沉静,狂躁变得平静,使心灵宁静。或者说,使心灵达到和谐,心灵的和谐也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前提。
  用戏剧之美来完美我们的心灵,来完善我们的社会,在这方面,浙江小百花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与示范,我为此表示深深敬意。
  
  独 钓 寒 江 雪
  
  我只是个门外汉,在这么多画家面前班门弄斧,确实不合时宜,但是读了罗国士的画,不能不对老罗表示礼貌,所以谈点感觉。老罗的画,我最早是在一位朋友家看到的,墙上挂幅《灞柳风雪》,用一个用惯了的词,确实有点震憾。茫茫风雪之中,一位迎风而上的或者说是一位逆风而行的人,在奔向自己的目标,奔向自己的归宿地,那种勇往直前造成的感情冲击,至今难忘,所以从那时起,感觉到在老罗的画里,确实蕴藏着一种诗意。尤其是他画雪的这些画,我特别喜欢,特别让我感触深,会让我联系起前人的诗作。《巴山雪旅图》让我想起陈毅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青松之直与山壁之直,巴山路口背着沉重背篓的那么一个行人,山顶的那么一间小屋,遥相呼应,看到人的那种内韧,那种刚强,那种奔劲。《太白山采风图》中,一位画家在雪天对着雪景,潜心创作,这幅画让我想起柳宗元的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我以为这幅画可以作为罗国士先生画作的一把钥匙来理解。罗国士平生就是在茫茫大雪中,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在没有路径的地方,一个人独立独行,创出自己的路,就像那位老翁在茫茫大雪中潜心独钓是一样的,罗国士的画作所显示出来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所以总体来说,我认为我读罗国士的画,就是读诗。第二,罗国士在画中作透露出来的诗意,不是偶然为之,是一惯追求。有一幅《雪落山居》,让我想起来的是“千门万户雪化符,点点滴滴跌汉瓦。”这个画面是一个温馨的小屋,一幅隐约的红对联,大雪中两株松树并肩而立,一股山泉从高崖上流下。你可以把那两株树当作根连着根的始终不渝的恋人,可以当作相濡以沫的一对夫妻,那个昼夜不舍的泉流,可以是生命之泉,也可以是爱情之泉,那两株松树,可以是生命之树,可以是爱情之树。我觉得这些画不是随便画出来的,确实把他的人生感慨,人生际遇,经过深思熟虑,精心布局,然后着墨,一笔一笔,用心血晕染而成。罗国士画雪的作品,是倾注生命体验,倾注艺术积累,最后酿造成浓厚诗意的作品。第三,不仅仅是风雪组成的画是有诗的,当然,雪在罗国士的绘画当中是非常突出的一种手段,那种朦胧的意象,就像雾里看花,水中观月的那种感觉,是他特有的,但总体上来讲,罗国士的许多画都是在写诗,包括他画的月季,每幅月季都和他的画题相映成趣,画面和画题凝结,构成一个艺术整体,不管是“识君恨晚”,还是“双喜临门”,或者是“盈盈一捧金”,“赠君一篮春”,或者是“红装素裹”、“羡君月月独占春”等等,没有一朵花不渗入体验,不渗入感情,不渗入思考,的确画中有诗,而今天,缺少的正是诗意,市场的东西显得太多,生意经显得太浓,而生活永远需要诗意,需要美好、崇高、善良,需要引起人们无限的联想这么一些美好东西,所以我从内心里祝愿罗国士一直用他的笔给我们多写出一些美妙的诗来。
  
  龙 与 云
  
  韩愈有一篇说龙的短文。他说龙吐气成云,龙乘着云,可以飞腾于天地之间,遮蔽日月,掩藏光彩,震撼雷电,变化造物,使雨洒遍大地,使水充溢山谷,从这个角度看,云也是非常神奇的东西。云的神奇,是龙使然的,但是,龙没有云,龙的神奇也无法显示。概括地说,龙能为云,若无龙,则亦无云;但龙亦必有云,若无云,则龙亦难以为龙。
  这篇杂说是讲圣主与贤臣关系的,我想借用来表达我对书画家马河声的感觉。
  马河声属龙,号大龙,他就像韩愈笔下的龙,这条龙吐出的气成了云,云就是《马河声书画》,大龙凭着书画集这片云,使在坐的专家和广大的读者得到了触动、震动、感动,使这条龙在众人的心目中,位置得到了提升。这么多年,大龙河声由一个穷乡僻壤的苦孩子,提升为长安城中一个自由职业者;由一个受尽磨难受尽冷眼的文化打工仔,提升成一个广受瞩目的书画家,这个提升,不是靠什么旁门邪道,不是靠什么外在力量,更不是靠什么神仙皇帝,而是依靠他自己的苦心磨练,不息奋斗,依靠披肝沥胆创造的作品。这条龙的飞腾,靠的是自己用才情与勤奋织成的云。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有了这一条,马河声就有了立身之本,就踏入了不败之地,就有了辉煌人生的成功起点。
  但愿这条大龙继续嘘气成云,继续依云飞腾。让龙不断提升,涵盖苍穹,让云更加神奇,灿烂人间。
  
  活 化 古 城 墙
  
  谈及西安古城墙的开发利用,我想起了被拉登和基地组织撞毁的美国世贸大厦。
  十年前我曾在纽约登上那座姊妹楼的一百一十三层,环绕那层楼的玻璃幕前,在不同方位设置了望远镜和电脑装置,游人可以在不同位置通过望远镜观览不同区域和域内的建筑物,比如曼哈顿区、长岛区,比如帝国大厦、华尔街。观览时,你可以随手打开这个区域的电脑,用你所运用的语种文字,阅览你想知道的这个区域内的文字、图片、资料,观览一周,几乎整个纽约的历史和现状,你都了然于胸。当时我就深深感叹,此后我也久久难忘。就因为这个经历,911发生时,看见电视屏幕上姊妹楼像熟朋友一样颓然倾塌,我禁不住黯然落泪……
  于此,我想到了西安古城墙应该有同样的设置。我常常感到,来西安的游客,甚至置身西安的居民,对于西安的了解,常常如同盲人摸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余。如果在大唐留给我们的皇城古垣上,依据不同方位,也配置上望远镜和电脑装置,那么我们就会弥补缺憾。比如在北城垣上,我们可以有正对当年玄武门的望远镜和电脑资料,既可以感性地直觉地看到玄武门事变发生时的地域,也可以直接地阅读关于这一事件的解说。同样,我们再往东设置望远镜,就可以看到高宗李治称朝和天后武?称帝的丹凤门的周边风光;西城垣上,我们可以领略唐玄宗在安禄山兵临城下逃出时经过的延秋门;东城垣上,也可以眺望上他与杨贵妃观赏牡丹的沉香亭;而在南城垣上,我们可以眺望玄奘译经的大雁塔,曲江流饮的芙蓉园,那有着五孔门洞和五座城楼的明德门遗址,那繁华兴旺的东市和西市,甚或唐代妓女聚居的红灯区平康里,都会在视野之中……当然,我们还可以将镜头对准皇城内的各个角落,眺望日理万机的尚书省和门下省,眺望皇帝举行庆典的朝天门遗址,眺望为李世民母亲祈福的西五台,皇帝祭天的社稷祭坛,藏传佛教广仁寺……如果要在短暂的时间内直观感受唐代都城的辉煌与雄伟,这是很方便的一种途径。如果还要再向纵深探究历史,我们可以远观周代的丰镐二京方位,秦代阿房宫的方位,汉代未央宫和长乐宫的方位,甚至半坡先民遗址的方位等等。用不了多长时间,有着十三朝古都之称的西安在游客的心里,就会是一个比较明晰而完整的感知。我还想,如果望远镜头和相关资料再向游客介绍一下北边的经济开发区、东南的高新开发区、东北的飞机城、西北的农科城,那么现代的西安也就会在游客心中有一个比较明晰而完整的轮廓。我想这样的设置,无论对于纯粹的游客的旅游,或者投资商家的考察,或者在校学生的学习,甚至市民百姓对自己环境的熟悉和了解,都是有吸引力的。
  对于古城墙的旅游开发,专家们有着许多成套成系列成体系的设想,我听了很受教益。我还想,如果我们把城楼、箭楼、角楼、敌楼以至于月城、瓮城都给予相应的特定的设施,对特定历史时期的军装、军旗、军械、军车、甚至更鼓、金柝、衔枚、滴漏的仿制品的展示和演练,或者更进一步,有一队人员全部穿上金吾禁军的服饰,左右羽林军的服饰,手执兵器,跨骑战马,演示校场点兵,演示巡营?哨,攻防战术,宿营炊灶,演示班师回朝,那种诱惑力与吸引力,又该当如何呢?
  西安古城墙作为历史的一块活化石,是珍贵无比、瑰丽无比的,甚至是唯一的、不可代替的,无论物质的或精神的层面,它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
  经营西安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盘活历史,而古城墙是应该首先活化的历史遗存之一。昔时,它是守护安宁和福祉的屏障,与大唐盛世的繁荣昌隆享有过共同的荣光;如今,它化为一架演奏和平与友谊的竖琴,迤逦的墙体是伸展的琴弦,雄伟的瓮城和城楼是共鸣的琴箱,凸凹的垛口和敌楼、角楼宛若跳荡的音符,而由街、墙、林、河、路共同写成的,是飘荡弦律的五线谱,管理者的责任理应是精心操弄这架古琴,演奏出那些固有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传递出它固有的历史底蕴、哲学内涵和文化积聚、情感沉淀,让隐性的显现,让沉寂的鲜活,让宁静的律动,让消逝的复出,让我们陶醉在这远去的旋律中,沉缅过往,享受现在,启思和缔造未来。
  总之,历史既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让世人艳羡的历史硬件和充梁汗栋的历史软盘,我们如果能创造性地将这些遗产活化,那么无论物质财富的增值,或者精神财富的增值,都是不可限量的。
  
  遐 想 唐 西 市
  
  因为家就在唐西市遗址附近,我常常在傍晚的漫步中,去踏寻那一方古典的世贸场所,踏寻那纵横的街曲,流经的漕渠,以及渠水积聚的有名的放生池,所以对于重修西市比别人要关心更多,参加这次设计方案的讨论,是我主动报名参加的,作为一个市民,我希望这片唐代的商贾云集之地能够重启昔日的光彩。
  看了几个保护利用的规划设计方案,很受感染。
  这些方案都有浓郁的文化气息与时代特征,既继承和弘扬传统风貌,又注入现代艺术元素,是新的文艺复兴的一项举措,新古典风格的高楼建筑效果图辉煌斑澜,这自然勾起了我对唐长安城内西市的无穷想象。
  占两坊之地的西市,可谓是当时世界范围内最繁华的商业摩尔。东西南北各两条街巷,纵横交错成的九宫格局,仿佛一个超大的棋盘,星罗棋布着各种商业网点。据记载,交错的大街小巷,“四面立邸”,“财货二百二十行,一行三百家,四方珍奇皆所积集”,衣绢绸帛,酒药茶食,鞍辔斗秤,金银珠玉,珠宝店、法烛店、彩缬铺、波斯邸,鳞次栉比。而且,不只有货柜,还有作坊,刺绣,印染,酿酒,烧陶,各种手工业作坊,不但琳琅满目,五彩缤纷,还电光石火,锤砧叮咚,市井之忙碌喧闹、热气蒸腾,莫过于此了。市中心建有旗亭,鼓钟楼,驻居着商务中心的管理人员,正午开市,击鼓三百通,傍晚收市,敲锣三百响,这真是富有创意而别致新颖的管理手段,可以想见,三百通鼓罢,旗帜飘扬,人声鼎沸,那是何等热闹。读唐代传奇《任氏传》,郑六入西市访衣肆,任氏侧瞥然见之,身周旋于稠人中以避,倏忽不见,即知西市的人气之旺。
  我很希望西市的旗亭能够重现,开市时听到鼓声,闭市时听到锣声,白日旗帜飘扬,夜晚灯笼通明,那该是多么有趣。
  西市不仅是购买货物之地,更是餐饮服务中心。有名的餐饮店,比比皆是。尤其是胡人的餐饮业更受欢迎。卖抓饭的生意兴隆,卖胡饼也不冷落,大诗人白居易吃过,还要再买些寄与朋友,而且唱道:“胡麻饼样学京师,面脆油香出新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元?”食品是这样,美酒更是这样。杜牧《街长句》有云:“碧池新涨浴娇鸦,分锁长安富贵家。游骑偶同人斗酒,名园相倚杏交花……”
  因为生意红火,商贸兴旺,当然造就了许多巨商大贾,竟然与皇宫斗富。西市中心有个安国寺,可以敲钟祈福,唐僖宗敲了十下,捐了一万贯钱,而一个叫王酒胡的富商敲了一百下,一次捐钱十万贯,其风头之健,连皇帝老儿也不能不望其项背。因为商业发达,市内就成了黄金地段,寸土寸金。窦家店的老板发财有道,搞低洼地改造,在一片洼地上撑起一个高杆,挂上彩旗,让小孩子向彩旗投石,石块纷纷坠落,填平了洼地,盖起店房,挂上窦家店的招牌,卖起煎饼团子。因为地段极佳,所以日收利数千。奸商总是欲壑难填,因为另有他图,窦老板把这块到手的风水宝地地契送给了权倾一时的太尉李晟。这是不是商业贿赂?是不是官商勾结?也有待今人再去考证。
  西市的商业发达,就催生了许多现代行业,比如柜房,那是存钱的铺子,是现在的储蓄所,流通资金存储起来,随用随取。比如飞钱,那是汇款,是现代的邮寄业务,便利异地商贸。比如邸店,那是货栈,是批发货物的存放仓库。比如附寄铺,就是后来的当铺,也就是现在的寄卖所,以物产作抵押,互通方便。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市场,竟有这些行业,不能不让我们惊叹,如果再用旧名建出新铺,就会让人更惊叹。
  因为商贸而有了餐饮,有了餐饮,就自然有了娱乐业的发展。那时的西市和东市有百戏杂耍,唐玄宗召来两市的杂戏表演以娱贵妃。每遇节日,娱乐活动就搞得更加热闹。开元十载的上元节,西市闹社火,杨氏五兄妹带着家人夜游,与广宁公主的车骑争进西市,因人多拥挤,杨家的小奴挥鞭开路,误打在公主的衣服上,公主受惊,坠落马下,驸马程昌裔为救公主,抢上前把那个小奴猛抽了几鞭,两家就群殴起来,弄成了群体性安全事件。杨家告到玄宗那里,皇帝命令决杀杨氏家奴的同时,让驸马停职反省,不许朝谒。这样的轻重处置,助长了杨氏的专横气焰,此后出入禁门也不通报,让京师的护卫官吏侧目。
  现在新建大唐西市,可以说是一种文化营销战略,用两条街道的原真性位置,来讲述大唐商贸历史的悠远故事,极尽唐街唐事唐风唐韵,如果搞得好,让艳阳下有眩目的亮彩,灯影中有婉丽相随的琉璃波光,还有鲜活、绚烂的轻步,让现代元素表达古典格局,那历史在这里不只是深沉,更是鲜活明丽,还有亲切动人。
  
  奋 进 之 歌
  
  我在延安工作的时间很长,比毛泽东主席住的岁月还要漫长,感受很多,毛泽东是第一伟人,彭德怀是第一英雄,转战陕北的那场战争,是战争艺术的超级演绎。
  毛泽东作为一个伟人,在延安时期确实展现非常充分。从长征过来,红军已经疲惫不堪。能在陕北站住脚,又发展起来,真了不起。国民党全面封锁时,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基本生活用品,能够挺过来,不断壮大。转战陕北,用2万多人对付国民党的23万人。毛泽东是拿出身家性命打这一场战争的,国民党围剿小河村时,他在这个山头上,国民党军队在那个山头上,连烟都不敢吸,但他从容镇定,还让战士插块牌子,写上“毛泽东由此向西”。沙家店战役之前,经过多少次来回斗争,不拿出很大的迷惑,敌人是不会上当的,就在这个时候,他不惜以个人和党中央来拖国民党的20万大军,拖董钊、刘戡,把整个国民党主力吸引到绥米佳吴一带。这时遇到佳芦河涨水,《彭德怀驰骋大西北》一书中写到了,佳芦河在前面挡住去路,后面几十万大军即将赶到,他承担这样大的风险,来打这场战争。而且他是把整个陕北战争作为全国战场格局的一个棋子,用有利的地形和有利的群众条件,采取蘑菇战术,把敌军拖来拖去,乘机咬上一口,然后取得全胜。过去我对陕北的战争艺术很感兴趣,希望有人把它写出来,能够全面的、脉络清楚的写出来,这部书达到了我的期待。过去光说三战三捷呀,沙家店战役呀,瓦子街战役呀,割裂开来了解,现在是作为系统的了解,陕北战争脉络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怎么由最初撤离延安,由内线防御到内线反攻,从沙家店的内线反攻到瓦子衔的外线反攻,整个脉络系统这一部书都有表述。这些方面,都满足了我的期待。作为彭德怀这样一个英雄到底丰富到咋样程度,这本书提供了各个层面,比如有个将领当着彭德怀的面,不断说些恭维的话,彭德怀发躁,马上指斥,又比如西府战役中马继援占了便宜,彭德怀对另一位将领大发雷霆,怒斥临阵脱逃,又比如毛泽东送给彭德怀的诗,“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彭当面就说“我早改过了,惟我英勇红军”。这本书提供这些细节、这些描写,都是我过去很少知道的。
  昨天王昙到我房子聊天,要求题字,不光针对这本书,还有他过去出的书,他所追求的价值,我写了四句话:为辉煌树碑,为光荣立传,为崇高谱曲,为奋进放歌。今天我写出来特意送给王昙。王昙从其过去的著作到这一部著作,完全呈现出一种光明,一种令人奋进的感觉。他是不愧生活在延安这片土地上,不愧当了多年党校校长,不愧从事文字写作。这部书资料太翔实了,脉络梳理太清楚了,综合地来说,写这段历史,能写到这个程度,不是太多的人能写出来的。从这个意义来讲,他是作出贡献的,我是敬佩的。
  我要说的另一个意思是,我还有更高的期待,我希望这本书给我更多的刺激,更多的感染。这本书很翔实,很全面,甚至可认为是全景式的描写。但这是他的优点,也恰恰是他的缺陷。西北战场这么丰富的历史,双方交战的人物那么众多,要把所有的东西,用三四十万字写出来,如果没有一定的取舍,就会减少冲击力量,我觉得这本书,有许多东西是可以删掉的,不一定每一次战役都要交代我方的某某某,国民党方也不要把董钊、盛文等每次都提。对所要描写的事件和必须要写的人,作一定的取舍,不写则已,写就写够,就像写刘戡,写出他的卓见和将才,更能突现我方的英勇与智慧。
  
  国 风 遗 韵
  
  读党宪宗《沉重的母爱》,仿佛不是读,而是重新经历一次童年与青少年时代的生活,重新经历故乡那无边无际的辛酸,这使我时时眼睛发潮,鼻子发酸。这是一部贫困史,是生活的真实纪录,是时代的真实观照。读那一个个辛酸的供读故事,就是重历昔日的艰难岁月,也重温刻骨铭心的亲情。
  当那位母亲为三个子女上大学筹措学费,半夜跑进深沟逮蝎子,一脚踩空,跌下悬崖,蝎子没逮着,反叫蝎子在身上乱蜇,我们怎么禁得住流泪?当那位母亲为了给儿子省学费,一家人全年只花了五元盐钱,主动找村上电工要停自家的电,我们又怎能禁得住鼻子发酸?上了大学的女儿得了肾病,没钱的母亲毅然决然把自己的肾换给女儿,我们怎能不失声痛哭?因为全书内容的真实,就成了一部信史,浸透着辛酸与伤悲,但也同时浸透了改变命运的坚忍不拔,追求幸福的矢志不渝。
  这部书是历史,也是诗。说是诗,是因为全书渗透了撼人肺腑的感情。每个故事,都是母爱的颂歌,每个故事都是圣母的赞美诗。
  当黄婆婆为了让家里有一个秀才,古稀之年拄着拐杖,连续二十天步行一千多里找回孙子,喂猪,喂羊,喂鸡,日积月累地攒钱凑学费,还差一半时,打开木箱,打开包袱,从一个尘封了70年的小肚兜里取出一枚金戒指,要卖掉给重孙子上学,我们不正是在读人间一篇至真至爱的诗篇吗?
  当为了两个孩子上学丈夫积劳成疾,咽下最后一个气的同时,恰巧门外鞭炮响起,女儿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被当作喜报送来,女儿要撕,被母亲一把夺过,搂住女儿说,不上学就对不起累死的父亲,一家人哭倒在灵前。这位母亲从晕倒中挣扎起来,茫茫大雪中送女儿上了求学去的汽车,又在风雪中倒地……这不就是一首至伤至痛的诗!
  为了省钱供三个娃上学,母亲每天中午做一大盆面条,两手端着面盆步行送到学校,来回二十多里,春夏秋冬,从不间断地一共走了多少里路?一位母亲为儿子从小学到高中做布鞋,二十多年最少有一百多双,纳鞋用的线,可以拉几百里长?这不就是现今的《游子吟》?
  这四十个故事就是四十首诗,四十首歌吟母亲的诗篇,母亲的礼赞。这让我想起了《诗经》。
  我们故乡的那一片土地是诗经的发源地,诞生过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睢》一诗。这片土地春秋战国时属于魏国,《诗经》中的国风当会有魏风的篇章。风是反映民间生活的,欢乐与痛苦都在诗中。党宪宗自筹资金创办了《关睢》诗刊,像是发起新的采风运动,撰写和发表了不少国风式的诗篇。
  《沉重的母爱》所提供的来自底层的一个个故事,可以具有同样的内蕴。它不仅展示崇高美好的人间感情,也同样展示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极具警策之义。如果政府的决策者,能针对其中所释放出来的信息,透视一些社会症结,从而制定出社会平衡的有关政策,那对构建社会和谐不无裨益。
  特别需要称道的是,这本书所展示的作者的道德勇气与情感指向,在今天显得特别珍贵,知识分子的热血担当与职业良知,无疑像沙里淘出的金子一样闪光。
  
  永 远 的 油 灯
  
  自参加工作以来,至少我已经参加过三十多次各式各样的纪念《讲话》的活动,座谈会,笔会,诗歌朗诵会,采风活动,专场的文艺演出……
  之所以一年一度的纪念,是因为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讲话,是我们这一代文艺工作者曾经的教科书。尽管这是在延安的土窑洞里,坐在柴凳上,点着煤油灯,用铅笔在粗糙的马蓝纸页上写成的提纲,在黄土坡上点着汽灯讲出来的,但它仍然是我们这一代人反复阅读的经典。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在这篇讲话中,把他惯有的革命激情与求实态度相结合,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理想相结合,把科学的严谨分析与文学的诗情抒发相结合,在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文艺与人民、歌颂与暴露、普及与提高、继承与创新等等一系列重大的问题,作了独到的论述与精辟的分析,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讲话就是延安窑洞里那一盏油灯,一直在心灵里照耀。只要我们面对自己的一份工作,就不能不思考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不能不考虑如何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就不能不考虑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尽可能的完美统一……这不是硬贴的标签,而是吸收营养之后化进了肌体的细胞之中,毫不矫情毫不作秀地说,毛泽东同志的讲话是我们这一代丰富的思想资源与精神营养。
  当然,这部讲话是六十年前在战争的环境创造并发表的,随着由战争走向建设,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医治创伤走向全面复兴,随着生活和时代的发展,这部经典不可能字字正确,句句真理,一些具体的结论需要完善和修正,但它所提出的根本问题与确定的根本方向,已经变成了科学马列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放射着永恒的光辉。
  如今我们所处的是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而奋斗的时代,这部《讲话》依然是我们获得前进方向的一个标牌,是增加奋进活力的营养之泉。当面对着大量无关民生痛痒、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或者低吟浅唱之作,我们自然想起讲话关于团结人民,鼓舞人民的话;当面对腐败、颓废和消极隐遁时,我们会想起讲话中关于歌颂光明的话;当面对粗制滥造、唯金钱是图时,我们会想起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话,当面对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时,我们也会想起讲话中关于向人类历史上一切文化艺术成果学习借鉴的论述。
  也因为这些,深入的体验和研究生活,深入地学习和借鉴古今中外的艺术经验,深刻地完善地表现当今时代人的生存和人的奋斗,才是对讲话的最好的纪念。

标签: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