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表扬信 > 正文

人文关怀和历史理性 [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张力]

时间:2019-01-2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作者简介:陈后民,男,重庆奉节人,兰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文艺人类学。          摘 要:对于《桃花扇》审美魅力的论述成果已经相当丰富,但这些大都属于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和心理批评。为了进一步从根本上说明其艺术特色,本文从历史理性于人文关怀的张力角度对其展开新的论述,以期为《桃花扇》的审美鉴赏提供新的视角与启示。
   关键词:《桃花扇》 历史理性 人文关怀 张力
   孔尚任的《桃花扇》就像《红楼梦》一样,一直是学界常说常新的话题,其艺术魅力至今光照古今。吴梅先生曾说:“东塘此作,阅十余年之久,凡三易稿而成。自是精心结撰,其中虽科诨亦有所本。观其自述本末,及历记考据各条,语语可作信史。自有传奇以来,能细按年月确考时地者,实自东塘为始,传奇之尊,遂得与诗文同其声价矣。”王国维也曾在《文学小言》中说:“元人杂剧,辞则美矣,然不知描写人物为何事。至国朝之《桃花扇》,则有人格矣!”赞美了此剧在刻画人物方面的伟大成就。足见《桃花扇》的重要性和影响之大。
   在20世纪对《桃花扇》的批评,一直与时代文艺思潮密切相关。上溯到世纪之初,梁启超对其作民族主义的解说,受此影响20世纪上半叶的学人普遍认为它是写“亡国哀感的历史剧”。 60年代前后,学者们对它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的关系上,更多的人倾向于认为“历史剧是艺术品而不是历史书”。到新世纪之交的前后十年,就《桃花扇》的研究取得了相当可惜的成绩,不论是新材料的发现,还是专著和论文的发表,学者们从哲学史、宗教史以及思想史的新角度对其作出新的解读。当然它也在文革期间受到一度否定批判。①
   关于《桃花扇》的创作思想,或从其“三易其稿而成书”的创作过程中探讨其“吊明”与“颂圣”的矛盾②,或认为认为“这部传奇是以孺家理想的幻灭感构成全剧的主旋律,从执政治的幻灭、爱情的幻灭、人生的幻灭三个层面,表现作者痛定之后的思索和不可诉状的悲衰”③,或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入手,认为该戏剧从政治化和悲剧化的角度表达了“一种国破家亡之后的人生虚无和历史悲剧感。”④也有人认为孔尚任是“用心灵感悟历史,借历史抒写心灵,写对人生对历史的探求,充满了天才孤寂之感和痛苦的沉思。”⑤这些都偏重其中所体现出的历史理性维度,而我则认为其中还有深刻的人文关怀。
   《桃花扇》中侯方域与李香君的悲欢故事,与政治风云和时代战乱紧密结合,暗喻了南明宏光王朝必然灭亡的历史教训。尽管作者在其开场《先声》中说:“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学者们普遍偏重关注“兴亡之感”,不论是认为孔尚任从爱国立场出发写作此剧,带有反清的民族情绪;还是认为他因受清朝王室知遇之恩,而有味满清统治阶级服务的倾向,都突出剧中所体现的历史理性。然而,这种解读忽略了它的人文关怀维度,它除了表达关于爱国忠君之类的情怀之外,也表达了对弱势群体――这里当然是妓女的关怀。这种借助爱情题材来表达政治情怀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是颇为丰富的,自三国魏曹植《七哀》诗:“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以来,爱情与政治之间变结下不解之缘。对这一现象很多人解作是借爱情表达政治情怀是为了避祸,这一避祸可能性源于二者之间的隐喻关系:夫妻关系与君臣关系的隐喻关系。可能完成这一隐喻关系的对象有很多,为何就一定要选择爱情来做隐喻呢?我认为这正是因为那已被中国文人内化的人文关怀在起作用。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现实生活中在逐渐缺失的东西,越容易进入人们的意识领域。就像二十世纪的文学理论热潮一样,之所以关于文学的探讨在这一时期变得如此激烈,就是因为文学在这一时期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对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中,借爱情事件表达政治理想也有类似的原理。贯穿中国思想史的儒家精神,滋润着各个时代的人,其主要思想之一“学而优则仕”,让文人学士将毕生的志向都集中在政治理想上,女性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工具”,用时兴的术语就是“他者”,她们是不在场的。女性作为“他者”而长时间的缺席,注定中国文人的社会人格的不完整,他们的生活因没有“她们”的在场而变得缺少人性。因为一个人的需要的实现不可能只向政治事业寻求,单一的人生追求限定了生活内容的片面,片面的人生决定了人性的不完整;单一性不能形成张力,没有张力就没有活力。古代文人在政治生活中处理的是历史理性的问题,而历史理性往往是残酷的,就像苏联50年代以卫国战争为题材的小说创作,《静静地顿河》《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之类的作品,强烈的突出了历史理性,但这些小说中都充满了死亡、牺牲,是冷酷无情的,这样的作品是缺乏感染力的;而之后的《一个人的遭遇》则因其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双重维度的张力,使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中国古代政治家是历史理性压力下生成的“单面人”,而要想有一个诗意而丰富的人生,则需要突破单一维度的人生追求,需要有新的维度来使这一单一历史理性获得平衡,这也是很多文学作品获得长久生命力并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原因。
   孔尚任的《桃花扇》自其诞生以来就产生了巨大影响,到近几十年更是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赞誉,除了其文辞优美、人物塑造成功、艺术技法的精湛,更深层次上则是因为它具有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张力,这一张力构成了它艺术生命力的根源。《桃花扇》一方面反映了王朝更替中的必然性,这是其历史理性的维度,另一方面涉及了与卑贱妓女的爱情故事,这是其人文关怀的维度。这二者之间的张力使其具有不灭的艺术魅力,使其能够常说常新。(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文学院)
  
  参考资料:
  [1] 吴新雷.孔尚任和《桃花扇》研究的世纪回顾[J].南京大学学报,1999(02).
  [2] 吴新雷.论孔尚任《桃花扇》的创作思想[J].南京大学学报,1997(03).
  [3] 梁燕.儒家理想的幻灭――论孔尚任与《桃花扇》[J].社会科学家,1993(01).
  [4] 冯文楼的.一个复合文本的建构――《桃花扇》二重主题说兼其他[J].甘肃社会科学,1993(01).
  [5] 张燕瑾.历史的沉思:《桃花扇》解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4 (02).
  [6] 童庆炳.历史――人文之间的张力[J].文艺报,1999,7月15日.

标签:关怀 理性 人文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