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材料作文 > 正文

诗歌类新材料作文

时间:2017-05-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诗歌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津(精品)

诗歌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津()

诗歌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津()高驰兮冲天

诗歌(包括歌词)是人们内心深处灵魂的吟唱,是梦幻对现实的超越,它们总是能激发人们思维的火花,拨响人们情感的琴弦,所以,近几年来,诗歌类材料备受高考作文命题者的青睐。

演示课堂

诗歌类材料作文的审题,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品语义。要读懂诗歌类材料,首先要学会品语义,把握诗家语的一些特殊性:诗歌常对语言进行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含蓄美。

抓意象,抓关键。诗歌是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的。诗歌语言的含蓄美,也多体现在诗歌所描绘的意象中。这些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性或指代性,审题时,我们可抓住诗歌的意象去联想、体会,捕捉它所包含的象征意义和寓意。这一步我们要弄清两个问题:一是诗中有什么意象,二是这个意象有什么深层意义或象征意义,可采用相似联想进行合理的推求。如果一首诗中含有多个意象,要注意分清几个意象孰轻孰重,防止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如果诗歌内容庞杂繁复,我们应该找出并理解它的关键语句,把握关键信息,以便准确把握主旨。

析主旨。顺诗中关键语句之藤,摸命题者的意图之瓜,分析它们包含了怎样的是非、善恶、褒贬等观念,并据此来立意,确定文章主旨。

以上是针对较难理解、较复杂的诗歌材料而给出的审题步骤,核心是抓意象、析主旨,对于浅显简单的诗歌而言,往往一两步就可以到位。下面,我们以2007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目为例,来继续探讨这个问题。

真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2007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题目,自定角度。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全文不少于800字。

这则材料由诗句和理解提示两部分组成。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朝诗人刘长卿所写《别严士元》中的两句诗,原诗写的是在一个春寒料峭、天气多变的日子里,诗人在苏州城外惜别友人的情景,透露他仕途不得意的心情。

首先是品语义。诗句文字比较浅显,意思是不知不觉中,毛毛细雨润湿了衣服;树上的残花飘落在地上,悄无声息,展现出一片蒙蒙春雨的江南景色。

其次是抓意象和分析主旨。这两句诗包含有两个意象:一个是细雨湿衣,一个是闲花落地。细雨湿衣而看不见,闲花落地而听无声,体察极为细致,描写极为细腻,因为唯有看不见才显出雨之细,唯有听无声才见出花之闲。可是,这两句描写景物的句子,有什么深层意义或象征意义呢?由于这里忽略了上下文,也没有对原诗作任何介绍,考生无法对原诗蕴含的深层次意象以及主旨作知人论世之类的探究,故而,我们对这两句诗的深层含义的理解应该宽泛得多:

由细雨湿衣闲花落地两个意象的特点,可以理解这两个意象是在赞美春天的美好品格,由此可以联想到杜甫的名句润物细无声,赞赏春雨默默滋润万物、闲花默默落地、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

采用相似联想的方法进行合理推求,由此及彼,可以理解这两个意象是在寓意恬淡地做人,甘于寂寞,从而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由此联想到当今社会上的种种浮躁现象,阐述人如果缺少一颗淡定之心,人生必将失衡。

可以理解为这两个意象是在阐述一个哲理: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寂寞不意味着平庸。我们要在寂寞中追求美好,需要坚忍与执著等精神。

题目已经给出了五种关于诗句主旨理解的提示,细心揣摩,这五种都是言之成理的,我们可以围绕材料中提示的某一个观点展开,也可以另辟蹊径,谈谈自己对诗句独特的个性化的体会:例如在喧哗浮躁的环境中坚守一份恬淡的品格,平凡无欲的生活自有闲适之美…… 牛刀小试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有一首诗写道:有朝一日我们会在密密的树林里在黄叶底下拾起自己的脚印如同当年捡拾野果街市华灯明灭长桥人头攒动我们在密密的人流中寻觅只为捡拾曾经留下的脚印一如当年捡起挤掉的鞋子。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审题点津】这则材料是一首现代散文诗,读起来简单易懂,但其意象却颇具象征性。脚印并非仅仅指脚在地上踩踏出的痕迹,更是指人生历程。在密密的树林里,在黄叶底下拾起自己的脚印,如同当年捡拾野果,是用童年时代捡拾野果这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指代整个的青少年时代,这句诗的意思是回顾青少年时代的人生历程;与此相对应,下一句街市华灯明灭,长桥人头攒动,我们在密密的人流中寻觅,只为捡拾曾经留下的脚印,一如当年捡起挤掉的鞋子,意思是回顾中老年时代为生活为事业而忙忙碌碌的人生历程。有朝一日说的是将来,即等到总有一天我们老了的时候。

整首诗的字面意思是:当我们老了的时候,总有一天会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如果认识到这一层,还只能算是看懂了一半,因为它留给我们思索的言外之意尚未发掘出来:我们应该把握今天,把握人生中的每一天,让生命实现价值,让人生充实而有意义,这样,我们才不会老大徒伤悲。

写这篇作文,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审题失误。有的同学没有理解脚印的象征意义,以留在沙滩或沙漠上的脚印为线索编一个故事;有的同学没有注意到有朝一日,现在就开始回顾自己走过的坎坎坷坷,表达一种悔恨或遗憾;有的同学则没有注意我们,不写自己却写母亲或其他人。

【佳作展示】

生命之痕

湖北宜昌市三峡高中

王 洁

火山喷发过,熔岩才会定格为坚硬的岩石;流星飞驰过,天空才会闪耀出美丽的弧线;人生奋斗过,生命才会烙下坚实的脚印。

似淅淅沥沥的春雨,如树林里沙沙而过的秋风,若悄无声息的冬雪,日子一页页静静地翻过。有的早已与枯败的草木一同腐烂,有的刚填涂好朦胧的色调散乱在心头。蓦然回首,欲将曾经疏忽的往昔拾起,却只捡得几个缺角少字的片段,彰显着时光的不可复制。生命之旅的脚印那样模糊,我们回头张望着,思索着,明白了付出与收获的关系。

年轻总是美好,于是我们尽情享乐,尽情挥霍。但生命也总是短暂,当我们老去的时候,回头翻看时光,我们将发现,年轻时我们没有留下值得回忆的脚印。于是,一股失落涌上心头,因为我们的生命之书缺少了最辉煌的篇章。而现在,我们已无能为力,逝去的光阴带走了美好的年华,再也追不回。朋友,难道我们不应该为自己的年轻之书页留下些什么吗?哪怕只是浅浅的脚印?

篇二:诗歌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诗歌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训练题目及范文

一.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有一首诗写道:有朝一日我们会在密密的树林里在黄叶底下拾起自己的脚印如同当年捡拾野果街市华灯明灭长桥人头攒动我们在密密的人流中寻觅只为捡拾曾经留下的脚印一如当年捡起挤掉的鞋子。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审题点津】这则材料是一首现代散文诗,读起来简单易懂,但其意象却颇具象征性“脚印”并非仅仅指脚在地上踩踏出的痕迹,更是指人生历程“在密密的树林里,在黄叶底下拾起自己的脚印,如同当年捡拾野果”,是用童年时代“捡拾野果”这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指代整个的青少年时代,这句诗的意思是回顾青少年时代的人生历程;与此相对应,下一句“街市华灯明灭,长桥人头攒动,我们在密密的人流中寻觅,只为捡拾曾经留下的脚印,一如当年捡起挤掉的鞋子”,意思是回顾中老年时代为生活为事业而忙忙碌碌的人生历程“有朝一日”说的是将来,即等到总有一天我们老了的时候 。

整首诗的字面意思是:当我们老了的时候,总有一天会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如果认识到这一层,还只能算是看懂了一半,因为它留给我们思索的言外之意尚未发掘出来:我们应该把握今天,把握人生中的每一天,让生命实现价值,让人生充实而有意义,这样,我们才不会“老大徒伤悲” 。

写这篇作文,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审题失误有的同学没有理解“脚印”的象征意义,以留在沙滩或沙漠上的脚印为线索编一个故事;有的同学没有注意到“有朝一日”,现在就开始回顾自己走过的坎坎坷坷,表达一种悔恨或遗憾;有的同学则没有注意“我们”,不写自己却写“母亲”或其他人。

【佳作展示】生命之痕

火山喷发过,熔岩才会定格为坚硬的岩石;流星飞驰过,天空才会闪耀出美丽的弧线;人生奋斗过,生命才会烙下坚实的脚印 。

似淅淅沥沥的春雨,如树林里沙沙而过的秋风,若悄无声息的冬雪,日子一页页静静地翻过有的早已与枯败的草木一同腐烂,有的刚填涂好朦胧的色调散乱在心头蓦然回首,欲将曾经疏忽的往昔拾起,却只捡得几个缺角少字的片段,彰显着时光的不可复制生命之旅的脚印那样模糊,我们回头张望着,思索着,明白了付出与收获的关系 。

年轻总是美好,于是我们尽情享乐,尽情挥霍但生命也总是短暂,当我们老去的时候,回头翻看时光,我们将发现,年轻时我们没有留下值得回忆的脚印于是,一股失落涌上心头,因为我们的生命之书缺少了最辉煌的篇章而现在,我们已无能为力,逝去的光阴带走了美好的年华,再也追不回朋友,难道我们不应该为自己的年轻之书页留下些什么吗?哪怕只是浅浅的脚印?

生命的主流,应该是永不停息的奋斗人活在这世上,只是一种形式,奋斗才是对它唯一正确的注解,因为生命无法承受之轻,因为生命无法接受堕落,因为生命无法容忍平庸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拥有生命是一种最大的幸运,带着奋斗上路,才会让生命散发光彩! 也许那些在落叶上写诗的心情会渐渐老去,也许成长注定要以孤独为代价,逝去的日子无非给我们留下一个启示:努力把握今天其实,又有谁能够对美好的日子、完美的人生下一个固定的概念呢?外部原因固然重要,但自身的拼搏才最关键更多的时候,我们必须用激情去洗涤旅途中蒙尘的心灵,用温暖去驱散身体的疲惫、困倦。

在人生旅途中,我们必须用奋斗去奠基自己的人生大厦,把握生命中的分分秒秒;用奋斗给

自己的生命一个永恒的承诺,装订好自己的人生之书;用奋斗去实现生命的价值,演绎出人生的辉煌 。

奋斗应该在不甘寂寞中延续,成为永恒的底色,只有这样,你的生命之旅才会留下清晰的脚印 。

【名师点评】从审题上看,这篇作文准确领悟了“诗家语”,很好地把握了材料的主旨,阐述了“要使生命之旅留下清晰的脚印,必须用奋斗去奠基自己的人生大厦,用奋斗给自己的生命一个永恒的承诺,用奋斗去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观点,其观点包含着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题目“生命之痕”表明作者对诗歌意象“脚印”理解得非常准确,堪称丝丝入扣从形式上看,作者用词精工,擅长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准确生动、清新流畅、有气势,有文采 。

二。题目:苏轼有一首《琴诗》,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内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琴声究竟是从哪里发出来的?

请以“琴弦与手指”为话题,自选立意,自定体裁,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要在话题范围之内 。

[思路导引]

写哲理诗类话题作文要注意以下两个要点

一是读懂哲理诗包含的哲理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和“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观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它批评了两种片面性:一种是仅仅看到琴的作用,只讲“琴上有琴声”;一种是只强调指头的作用,认为“声在指头上”其实优美动听的琴声,是人的指头拨动琴弦产生出来的,琴和指头二者如果缺其一,就难以奏出美妙音乐。

二是准确地自然地由此及彼准确而自然的由此及彼,往往能产生一种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例如依照上述哲理,我们可以联想到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下工夫,片面强调教师的作用或学生的智力因素等都是片面的。

[例文一]

手指与琴弦

只有琴弦,不能发出优美的声音;只有手指,无法奏出动听的音乐当手指拨动琴弦表达心声时,才能迸发出迷人的魅力,才有了《高山流水》,才有了《春江花月夜》,才使得“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才有了“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我是琴弦,父母是手指,正因为有了手指对琴弦的拨动,才有了我的“成长曲”;我是琴弦,老师是手指,正因为有了手指对琴弦的拨动,才有了我的“进步曲”。

齐威王是琴弦,邹忌是手指,正因为邹忌的委婉规劝,才使得齐威王从善如流,战胜诸侯于朝廷;刘备是琴弦,诸葛亮是手指,正因为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才使得刘备开创了与魏、吴抗衡的局面;唐太宗是琴弦,魏徵是手指,正因为魏徵对唐太宗的忠直辅佐,才使得唐太宗察纳雅言,创造出震烁千古的“贞观之治”……

琴弦离开了手指,就不能展示其魅力“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一日,忽然哭着喊着要他的父亲为他准备纸墨他的父亲没有办法,只好依他照办,没想到他奋笔疾书,写下一首诗,读起来琅琅上口,文采斐然邻乡人知道后,便邀他及家人去做客宴毕,吟诗立就仲永父亲认为有利可图,便让他在乡邻间作诗,结果荒废学业仲永是一根可以调弄的琴弦,但没有找到会调弄的手指,最终一事无成 。

手指离开了琴弦,也无法表现其才能孟浩然是手指,才高八斗,但却无法找到琴弦,只得空发“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感叹;陆游是手指,才华横溢,但因无法得到琴弦,徒有“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愤懑;李白是手指,诗传千载,

但由于无处寻得琴弦,只得空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

手指之与琴弦,琴弦之与手指,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只有当琴弦与手指完美结合时,才能相得益彰,迸发出生命的魅力。

篇三:诗歌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教学案例

拨开迷雾见真知

----哲理诗歌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教学案例

涪陵一中 董凤霞

一、案例背景

1、在新的考试背景下,无论是重庆卷还是全国卷,作文考查近几年发生者很大的变化:由命题、话题作文等转变为新材料作文。且材料类型丰富,有叙述类材料、寓言类材料、名句类材料、漫画类材料、诗歌类材料。诗歌类材料虽出现的次数不是很频繁,但却是学生审题立意的难点和软肋。

2、高2014级重庆二诊考过这样的材料作文:阅读杨万里的《过松源晨饮漆公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要求学生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自主命题、立意写作。这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即最准确的立意为“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结果立意不佳和偏题的作文较多。甚至有学生写成“莫言”,离题万里。

3、本人本学期担任高二5班和高三13班的语文教学。高二年级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要学习很多古诗词,会接触很多富有哲理和意蕴深刻的诗词。高三年级本来就要进行诗歌复习和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

但在两个班级的学习和平时的练习中,都发现,学生仅仅会背一些诗词,但自主学习、读懂并探究诗歌的主旨的兴趣不高,更别说对哲理诗词进行审题立意并作文。

二、案例原因分析

究其原因,大概有这样几点。

1、学生读不懂诗意。

诗歌表达情感和诗人的情怀不会直露出来,不能一目了然,它往往通过饱含情感的物象(意象)间接传达,含蓄而委婉;诗歌语法的表达也与现代汉语不同,它可以随性跳跃;而且与文言实词虚词也有关联,学生的文言基础差;诗歌也惯用典故。如此浩瀚精深,底子差了,自然无法运作。

2、学生学习的惰性与依赖性。

从小学到中学,学生都养成了依赖的习惯:老师讲,自己听;老师念,自己写。长期的习惯养成,让学生折了双翅,禁锢了思维。“学而不思则罔”,正是对学生这一现状的写照。

三、案例准备和教学手段

1、学生收集哲理诗(古今中外都可)

2、教师制作四环一线课件。

四、案例过程描述

1、创境示标环节。

以鲁迅对《红楼梦》的解读导入新课,创境示标。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让学生明白,读小说如是,读诗歌亦如是。如苏轼的诗 “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阐释了相同的道理。

展示学习目标:通过景语和情语读懂富有哲理的诗歌;

分条归纳蕴含的哲理,并立意。

2、自主学习环节。

分发给学生资料,上面附有这几首诗歌,要求学生用10分钟的时间自读诗词并理解诗意。

阅读下面诗歌,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附诗歌)

(1)错觉(泰戈尔 )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

“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

“唉,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2)琴诗(宋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3)泥土(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4)《篱笆那边》(狄金森)

“篱笆那边/ 有草莓一棵/ 我知道,如果我愿/ 我可以爬过/ 草莓,真甜!

可是,脏了围裙/ 上帝一定 要骂我! / 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 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

3、合作互学环节。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诗歌蕴含的哲理。每一小组选一首诗,分条整理诗歌的意蕴。写在作业本上,幻灯片展示成果,其他小组点评。老师总评。(20分钟)

(附部分小组优秀成果)

(1)《错觉 》立意: 抓住眼前的幸福,知足常乐;墙内开花墙内香;幸福在此岸;不必攀比;风景这边独好。

(2)《琴诗》立意:双赢的智慧;主客体结合,方能产生美

(3)《泥土》立意:奉献是一支快乐的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与身份无关;平常与伟大。

(4)《篱笆那边》立意:追逐美好的事物是人的本性;保持本真;越过困难与挫折,拥有美好的未来;“上帝”也可以转变观念,成为时代的先锋。

合作互学环节,学生讨论积极,相互点评,指出其解读不当之处,肯定其他组解读的亮点,并优化语言。

4、归纳应用环节。

(1)归纳审题立意的方法,拨开诗歌的层层迷雾,显出真理。

找出诗眼,准确立意(如《错觉》;多角度入手,找准基点(如《篱笆那边》);明确寓意,确立观点(如《琴诗》);弄清褒贬,正确立意。

(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哲理诗词并运用以上归纳的方法进行审题立意的训练。 (附学生整理的部分哲理诗)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 资 源 网:诗歌类新材料作文))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影映来。(王安石)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李商隐)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张耒)

五、案例反思

本课教学的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完成的很好,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尤其在归纳应用环节,学生展示了他们收集的诗词,很全面,很丰富。不仅为诗歌类审题立意提供了材料,还为今后的写作积累了素材。能为写作增光添彩。 从后来的诗歌教学来看,学生对诗歌学习重拾了信心。诗歌教学氛围明显好转。

不足之处在于,很多学生对诗歌的解读还处在意会阶段,如何让学生在意会之后言传是今后诗歌教学的重点。

标签:作文 新材料 诗歌 诗歌类材料作文审题 诗歌型材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