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策划书 > 正文

[故乡的意义大于故乡]故乡对一个人的意义

时间:2019-02-2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杨乐生   一九六三年生于西安,陕西省渭南市人。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为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多年来在全国七十余家报刊发表理论、批评和随笔散文二百四十余篇,获各类奖项近三十种。出版有《选择的尴尬》等。兼任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评论家协会理事、《小说评论》杂志编委等。
  
  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中故乡都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坐标系,是每个人打量这个世界的出发点。不管我们走多远,经历多少事情,有多少荣辱兴衰,故乡都静静地在那呆着,沉默无言,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仁慈地等候他漂泊的游子的归来。
   故乡是打在每个人血脉中的胎记,你喜欢也罢,厌恶也罢,但永远别想着去掉它。常常有人隐瞒或不敢承认自己的故乡,除了爱面子甚至是爱慕虚荣的缘故,恐怕只能证明自己心灵的孱弱!现代人的生活流动性大,迁徙速度之快非前人所敢想象,但怎么样巨大的变化都不能把故乡在你心里留下的痕迹冲刷得一点不剩。出了省,本省就是故乡。出了国,本国就是故乡。一个中国人不可能把他居住的法兰克福或佛罗里达视作自己心目中的故乡。哪怕是福建深山老林中的山野荒村,或者是甘肃一个在地图上根本查不出地名的偏僻所在,无论你走了多远,离开了多久,这里才是你魂牵梦萦的地方。
   故乡是一个硕大无比的容器,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小世界。它容纳了我们的孕育和成长,我们在其中戏闹、疯玩,甚至是恶作剧。在不知不觉间,我们告别了儿童和少年时期。羽毛渐丰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作别故乡,或自愿或被迫,从这个小世界出发,匆匆上路,开始远行,走向了不可预知的、更为广阔的大世界。故乡就像一座桥梁,它不知存在了多少年,坚固、结实、温暖,带着一茬又一茬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走向远方。
   当我们的生命逐渐成熟并经见了一些事情,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不顺或者烦恼,事业出现了波折,理想和现实发生了冲突,社会上复杂的人际关系纠缠得我们焦头烂额,眼看着身边的人甩下你大多在前行,你已经够好了但别人比你更好,诸如此类的焦虑、压力和精神疼痛感,无一不需要排解,需要落实一个稳妥、安全的渠道冲淡我们的精神负荷。这时,不少的人选择了故乡。故乡作为倾诉对象最大的好处是它不会出卖我们,不似现在浮躁的人,首先是没有耐心倾听,其次是只要和自己的利益无关的事多不关心,没有什么兴趣。即使是熟识的人,只要未能达到知己的程度,我们都不宜倾心宣泄,谁都明白这样做的后果,不要说是暴露了私密性质的内心所思,更严重的是授人以柄。而我们故乡莫大的优越性在于只有它具有巨大的耐心静静地听着我们的絮叨,没有丝毫的厌烦和不快,还可以包容我们的任何不满。在这里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故乡是调解精神压力的减压阀,是现代快节奏生活稳健运行的缓冲器。
   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涉及故乡的为数众多,有人认为“故乡是文学为数不多的永恒主题之一”,我看是很有道理的。对故乡如实地叙写和描绘,就作者言是抒发了他的情思,寄托了他的情怀。从读者的角度又何尝不引起我们的共鸣,不是我们故乡的山水草木、人物故事照样可以勾起我们的乡思和乡愁。而以故乡为背景的文学创造就更是难能可贵,这种从故乡出发走向世界的创造路径给了我们更多的启发和启示。如果我们仅仅以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是他营造的一个自足的、优美的艺术世界,那我们就小看了沈从文先生。在“湘西”系列作品的字里行间,或隐或显地存在着沈从文对现代文明负面影响的艺术批判:湘西人的单纯对比的是现代大都市中人们脸上写满了欲望的复杂;原始的生命力、简单的生活对照的现代文明快节奏带来的生活的奢华和生命力的退化;山里人性格粗犷甚至是有点粗野的生存相映成趣的是城里人受所谓文明的洗礼个性懦弱、繁文缛节乃至虚伪……汪曾祺的“苏南故里”,贾平凹的“商州世界”,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等都应作如是观。千万不要忽视一个作家寄托在故乡上的东西,尽管这个故乡已不是纯然地理概念上的故乡,而是作家尝试创造的“精神故乡”。否则,常常会误读一个作家。
   拥有故乡的人多了一份福分,因各种原因失去故乡或远隔重洋或几十年无法回乡者无疑多了一份不幸。距离和时间是故乡的试金石。张光直先生海外漂泊半个多世纪,故乡之思未尝一日有减,干脆取笔名“吴襄”(无乡的谐音),其所受煎熬和折磨非亲历者恐怕不易体味。比较起来高亚平就幸运多了,他未离开故乡的人生经历(短暂出行或出国可以忽略不计),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番人生状态。高亚平的三四本书都在写故乡,写故乡的一切,写故乡的冷热痛痒,他把自己的精神稳妥地安放在故乡的热土上了。高亚平的那些写走出故乡篇什,我宁愿看作是写故乡的延伸。我喜欢高亚平对故乡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思念的纯真文字,我更看重他对故乡有所思、有所问、有所疑和寄托自己对故乡未来不无忧虑,带着体温及不掩饰的好恶的篇章。这种几十年坚持不懈地对故乡的精神守望,使我们有充足的理由期待高亚平有更大的文学收获。
   前些年“精神还乡”叫得很响,是一个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问题。但怎么“还”?我不甚了了。是“还”到自己的故乡呢?还是“还”到别人的故乡?现在到处都在嘈嘈“地球村”时代了,是不是人类的故乡就在这个村子里?或者行将消失?这个事体有点大,我不好置一辞。前一阵看到一个新词叫“乡痛”,提法很新颖,据介绍者说有别于“乡愁”,一个指的是呆在家乡,一个指的是远离家乡。但作者没说远离故乡的人允许不允许“乡痛”?我也没弄清楚。这是我知道的最新动态,可见发达国家对故乡观察的一斑。我理解中故乡是先我们就有的,是不可更改的,你热爱可以,不喜欢也可以。生命的故乡在那里由不了自己,精神的故乡自己可以做主,他们时而重合,时而不同。不论是哪种情形,故乡都是安置我们精神最亲切的地方。

标签:故乡 大于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