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成长作文 > 正文

大学语文高职版第三版 高职类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时间:2019-01-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大学语文,长久以来一直承担着民族文化素质教育这一使命的重任,本文透过中西文化融合现象,呼唤中国人文教育的迫切性;并从自身教学实践,探索适合高职高专特色的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模式
  
  当世界各地知名企业、品牌落地中国的时候,我们在看到全球经济一体化带给中国经济繁荣与富足的同时,也应该对伴随而来的世界文化作深刻的思考。中国许多敏锐的学者已经开始思考并写就了一些探讨相关方面的文章或书籍,但似乎还仅仅限于学术圈内,尚未引起普遍关注。所以,这里不妨对诸位学者的观点略作陈述。?
  随着外国跨国企业集团(以经济发达国家为主,如美国、日本)经济触角的国际化延伸战略,西方文化也伴着经济一同进入输入国。不过,较之经济,西方文化的输入步伐更为轻盈罢了,在输入国尚未察觉之时已经牢牢侵占了输入国社会、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这种影响大致有两种:(1)本国、本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融合,结果是文化多元化;(2)本国、本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本国、本民族文化被西方文化稀释,这也是输入国的学者们所担心的事情。于是,不同的国家采取了不同的预防措施。我国,作为全球很大的一个经济输入国,自然,西方文化也对我国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着巨大影响,我们的民族文化也面临着严重考验,国民的普遍民族文化涵养没有进步反而下滑,这是最令人堪忧的。当前,有识之士积极地探求解决办法。其实,从教育抓起,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好的途径。作为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民族文化素质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尤其凸显出来。大学语文,长久以来一直承担着这一使命,不过现在更为迫切罢了。中国的国学教育进行了几千年,却始终未走出瓶颈。大学语文也不例外,学生不爱学,教师不愿教;学生收获少,教师创新小;教学相长、良性互动非常艰难。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教学也同样存在上述问题。它深深地制约了我国民族人文素养提升的进程。面对这种情势,中国的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且相当急迫。?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有针对性?
  教学目标是一门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它的制定应该既有原则又要讲求弹性。应坚持核心教学主旨,否则开设课程的目标就难以达成;同时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作具体合理的调整,否则学生吸收不了,也达不到设课目标。?
  大学语文教育,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立足于我国文学,承载着民族文化,目的在于提高我国大学生的民族人文修养、民族文化涵养。只有我们本民族文化根基深厚了,才能在中西文化融合中批判的吸收外国文化,从而在保留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打造多元文化环境。大学语文应该是中学语文教育的延伸,即突破中学单篇文章单独阅读分析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深层的了解我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对文学的认识由零散化转向系统化。中学的单篇教育积淀,足够建立这样一个较系统的文学构架。
  所以,应该把鉴赏中国文学、系统的展示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作为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作为高职高专学生,他们在中学打下的文学功底,普遍而言,是比较薄弱的。所以,在具体实施这个教学目标时,我尝试作了以下几点。?
  二、选取篇目要精当?
  文学最忌讳纯理论的讲授。我从古今文学作品中选取美文,让学生在欣赏感受的同时领会文学的发展方向。于是,选篇好坏直接决定了教学目标的成功与否。在选篇时我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适量。不求多,求精。篇目不要求选得多,但一定是代表文学发展方向的经典文章。
  2.适度。文章的鉴赏应该适合学生已有的文学理解水平。文章太深奥,学生理解不了;文章太浅显,学生读得没有味道。所以,一定要在准确了解学生的阅读层次后,给予适度的提升。这样,学生会因新鲜感和挑战性而对文章产生喜好。?
  3.文美。选取的文章一定要文笔优美,文思细腻独到。要选接近学生已有审美喜爱的文章,但也不能一味迎合他们,也要适度选些他们不常接触的好文章,打破他们的审美定式,达到学生审美多元化。?
  三、古今作品结合?
  现在的学生普遍不喜欢古代文学,因为古代文学距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并且古代文学在阅读中设置了太多的语言障碍。厚古薄今,亦或厚今薄古,都是不正确的对待文化的态度。我选取了一些文言较浅、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来指导学生阅读。借助故事性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理解难懂的文言词汇。在阅读古文的同时也穿插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这种穿插遵循着文学发展规律,如古代诗歌穿插现代诗歌、当代诗歌。?
  古今阅读结合,既克服了单一阅读的乏味性,又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切身体会到相同文学体裁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变历程。这对于学生全面把握文学脉络帮助很大。
  四、故事化教学?
  在选篇中会侧重人文精神浓郁、故事性强的文章,在课堂教学中也一直追求故事化教学。希望学生在听故事中理解文学理论,掌握文学知识,感受文学精髓,进而喜欢文学。?
  例如,《史记》是一部博大精深、气势恢宏,且处处闪现作者司马迁抗争精神的巨著。要想透彻理解《史记》,对作者写作背景、经历和写作前后思想转变的了解至关重要。所以,我在讲授具体作品前,花费很大心思挖掘作者。课堂上,围绕着司马迁人生重要转机的一件大事“李陵事件”,讲述发生在作者身上的、影响作者写作思想、写作风格转变的几个故事。这些是学生在中学没有接触过的。故事结束后,我问学生:“如果你是司马迁,会怎么做?”通过换位思考,学生不仅理解了司马迁的为人,更有了别样的人生认同。这种社会人生教育,对于大学生,尤其是在如今这样一个高速信息化、实用化的社会中,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五、传统文学欣赏与影视等多媒体文学 鉴赏互动
  随着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学欣赏的表现形式也是日新月异,除了传统的纸质媒介文学以外,还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电子图书、网络文学、DVD影视光盘等。这些新颖的文学形式给人们的文学阅读与欣赏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对年轻人的影响尤其明显和深刻。新技术是把双刃剑,能带来益处,但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所以,为了适应这种技术变革,大学教育也面临一个全新的课题: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欣赏优质文学。?
  我以为,作为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师,首先在思想上对这种形式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有一个“大文学观”;然后,要积极地采取必要的措施施利防敝。我的做法是,课上利用零碎的时间给学生推荐好的影视文学、好的文学网站、好的文学音乐CD,因为这些信息路径,本来就是他们的优先选则。所以,学生课下会去找来看或听,课间时会和老师一起谈论这些东西。既引导了学生健康的文学审美取向,又形成了良性的师生互动关系,也给课上教学带来了较强的互补资源。?
  六、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课堂教学总是有限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个缓慢的过程。所以,单纯依靠每周几节课堂教学是不可能达到教学目的的。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同时承担着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责任。为了让学生课下有兴趣阅读作品,我在课堂上会给学生推荐作品,选其中精彩章节故事性的只讲述一二,吊足学生胃口,刺激学生课下自己找书阅读。
  对于推荐的数目,要适时督地促检查。在课堂上举行课外阅读讨论、要求学生交阅读笔记等等。这样,课堂内外阅读才会良性互动起来,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成倍提高,学生人文提高也会突飞猛进。?
  目的决定于手段,只要手段得当,目的定能达成。这是我在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最深刻体会。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上好好做功课。?
  (作者单位: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 哈尔滨)

标签:探析 高职 教学模式 大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