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成长作文 > 正文

分数初步认识评课 历史课堂,因“活动”而精彩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开发生活资源、整合生活资源,通过学生的活动,让《历史与社会》的学习成为学生的兴趣,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已经成为《历史与社会》教学的迫切任务。本文探究了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进行活动化教学,从“目标导向”、“创设平台”、“巧设活动”等环节入手,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发展的策略,旨在发掘学生的潜在智能,发展学生个体的自主性,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动态而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活动化教学 策略
  
  
  一、思考
  1、基于新课程改革中的问题的思考:
  在新课程《历史与社会》改变了以往从学科的视角来组织素材,而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人类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为主轴,以综合认识现代社会基本问题为立足点,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视角,建构起一种全新的综合课程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应当把原有的学科体系淡化,而从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立体地、多层次地开展教学活动。
  2、基于我身边的教师教学现象的思考
  二轮课改已展开,但是传统教学方法中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基本格局还没有质的改变,在教学过程中“灌输”、“垄断”课堂等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为了升学,学生们的学习依旧是件苦差事,无乐趣可言?教师每天不停地备课,然后“倾倒”,教学对他们来说也是依旧辛苦。由此看来,新的课程理念在实际教学中还没有很好地实践。
  依据上述思考,结合我校开展的教学改革,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加强“活动化”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组织活动,在课堂中进行活动化教学,从“目标导向”、“创设平台”、“巧设活动”等策略入手,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努力发掘学生潜能,充分发展学生个体的自主性,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动态而持续的发展,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过程。
  二、理念
  (一)概念界定
  活动化教学:它是以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索、主动操作、自主活动为特征,以达到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等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
  (二)理论依据
  活动理论 人的发展基础是主体对客体的主动实践活动,人的发展只有在他完成某种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实现。活动由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构成,外部活动主要指实物性操作活动、感性的实践活动;内部活动主要指内部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的双向转化的过程。
  理论框架如图所示
  (三)实践依据
  1、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未来社会将是“学习化社会”,教育模式必然是终身教育的模式,因此以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活动化模式的也将不可避免。让活动教学思想体现于学科课堂教学中,使学科课程活动化,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2、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有利于树立学生主体
  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强化培养个性化学生的意识,通过活动来发展学生的“天性”,使学生在活动中自己教育自己,用活动体验去取代“说教”与“静听”,让学生学习得更为主动、更活泼。
  三、策略
  (一)目标导向,诱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世界
  教学不应局限于教室这个狭小空间,要尽可能地走出教室,到社会中去,让学生到实践中去体验社会,体验人生。作业的布置更应注意给学生主体活动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思考空间,既体现了历史教学的现实功能,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让学生在课后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进一步加深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的认识,提高其学习和参与历史的兴趣。
  1、一周要闻
  布置的课外作业就是一周要闻。要求每位学生每天都要关注新闻,内容不限,不管是在你身边发生的小事,还是媒体播放的国家大事,只要是你认为重要的新闻,作一个简单摘要,然后准备在周一新课前交流,每周轮流。学生通过网上搜索、报纸、阿六头说新闻等寻找新闻题材,不仅开阔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
  2、热点关注
  从新课程《历史与社会》的学习角度出发,每天的“热点关注”也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这里的“热点关注”要求结合每天所要学的内容为前提。每天都要求学生预习新课内容,并要求选择新课内容里比较热门的知识点,接着对与知识点有关的内容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搜索、查找资料,以便课堂交流运用。
  3、历史影视
  学生在假期里比较放松,学习自觉性不够,但对看电视则兴趣浓厚,所以学生在假期看几部健康有意义的历史影视,不仅可以了解历史,提高人文素养,而且可以放松心情,这不是两全其美了吗?例如,开学上中国古代史部分时,同学们都纷纷说出了很多历史剧:《汉武大帝》《三国演义》等;学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部分内容时,同学们又滔滔不绝:《地道战》《开国大典》……说到里面的人物、地点、故事背景等,学生们更是争先恐后,兴趣高涨。
  (二)创设平台,贯通课内课外联通的桥梁
  1.创设社会角
  本校硬件设施比较齐全,教室大而宽敞。在教室后面设立一个能活动的板报,可以让学生把收集的社会信息可以是照片、漫画、可借鉴的资料等随意张贴,以便与同学交流与分享。
  2.建立记录袋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去建立自己的透明记录袋。在教室后面留出一块“学生栏”,让每位学生制作一只外面写有自己名字的资料记录袋,把自己课外搜集来的健康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资料放入自己的袋内,可以是书本,也可以是图画,以供同学之间的交流,有助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深化。
  3.巧用“五分钟”
  在上新课前五分钟,以六人小组为单位,让每位学生把自己收集来的、或者还在调查收集的资料、问题在小组中交流。小组快速评出组内最有价值、最有新意的内容,通过演讲、多媒体等手段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
  (三)巧设活动,师生同享生动活泼的课堂
  1、演示情境
  让学生把收集来的有针对性的故事性文章编成短剧式对话,由学生们表演。把不同程度的学生组合成一组,“对白”多的角色由基础较好的学生扮演,“对白”少的角色由基础一般的学生扮演;这样促使同学之间在准备过程中,相互帮助,团结协作,谁也不愿因为自己而影响表演效果。
  案例:在表演《张骞出使西域》时,学生不仅自己编好了剧本,还自做了很多道具,有皇冠、宝剑、诏书、汉节等等。并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如果你就是张骞,想象一下你在走丝路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在黑板写出来,让大伙给你出一出主意。”同学们拿起粉笔写出自己的困惑,连一向胆小的女生也在黑板上写下“遇到恶鬼”四个字。同时,老师不失时机地点拨:“张骞要克服这许许多多的困难,靠的是什么呀?”“坚强的信念、坚忍的毅力!”“勇于开拓、不辱使命的精神!” 同学们积极思考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
  2、点激艺术
  古诗,名曲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与深刻的哲理,能启迪学生的思维火花,如在《母亲河》的内容中,我让学生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孤帆远影碧究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等古诗导入新课,诵读古诗又让学生从文化的视角认识黄河、长江,既激发了学生对黄河、长江的赞美之情,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用播放《长江之歌》,它以优美的歌词配以壮丽的长江风光,让学生在这豪迈的乐曲声中结束本课,让学生身心陷“余音绕梁”的感觉。
  3、展开辩论
  在《开元盛世》一课中,引出有关唐玄宗的辩论题:唐玄宗的一生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针对唐朝的这一焦点人物,同学们唇枪舌战,针锋相对,气氛空前活跃热烈。
  观点甲:唐玄宗励精图治,重用人才,发展生产,是推动唐朝进入鼎盛时期的一大功臣。尽管他后期不理国政,专宠杨贵妃,但是瑕不掩瑜,终其一生,他功大于过。
  观点乙: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而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就是唐玄宗后期的日益奢靡,不理国政,尽管他在位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但最大的功臣应该是广大的劳动人民。所以,他过大于功。
  同学们的回答很有见地,充满个性。通过辩论,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同学们觉得历史亲切可人,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做了课堂的主人,真正快乐的学习了应掌握的知识。
  4、展览成果
  指导学生开展图片收集活动。例如结合今年杭州富阳休闲运动节,学生对龙门古镇等旅游景点的兴趣也很浓厚,很多学生为了搜集图片,亲自到龙门古镇、东吴公园等拍摄照片,在学校组织的寝室美化设计比赛中,部分学生就充分利用手中的资料布置寝室,获得了老师们的好评,还获得“十佳寝室”或 “个性寝室”的荣誉称号 。
  四、收获
  (一)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趣。
  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通过对“活动化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发现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不少学生在课后经常主动和我探讨有关历史的问题,或者是就某些课本以外的东西谈他们的看法、听取我的意见。
  看到学生由讨厌历史与社会课,到开始关注中外历史名人和重大历史事件,勤于收集资料,并热衷于问题的争论,这个变化真是令人惊喜。我曾做过两次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同样让我感到欣慰,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
  对历史与社会课的兴趣调查结果
  北京教育学院的梅汝莉教授讲:成功者都具有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痴迷,这种兴趣和痴迷只能产生于主体的实践体验。活动化教学使孩子们得以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学习,培养了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知识的强烈的兴趣。
  (二)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1、培养学生口头表述历史知识的能力。
  在开展历史课堂小故事活动中,讲述《清明上河图》的学生特意从家里拿来复制品,让全班同学围成半圆形,自己边示意边讲述,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在开展唐诗周活动中,各组收集几部代表作品,要求学生以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文化等内容进行分类,并与语文科配合,在学生中掀起背诵唐诗的热潮。在活动中,学生口头表述历史知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有显著提高。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材料的能力。
  在开办图书角、编辑历史小报等活动中,学生广泛收集、整理资料并能将资料恰当取舍、合理运用,书面驾驭历史知识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尤其在编辑历史小报中,各组学生不仅自己寻找资料,而且要学会分工与合作。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争做水利小专家活动中,教师首先充分铺垫岷江中游地形等背景资料,之后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去探究、解决历史难题,从而再实践古人李冰的创造过程。这样便将学习都江堰水利工程变成一种思维创新过程。
  4、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学校组织的社会兴趣活动中,兴趣组的成员前往黄公望森林公园参观学习,并请居住在白鹤村的张某同学为大家服务,以小小解说员的身份向大家重点介绍黄公望生平事迹,在开展兴趣活动中,学生走出户外,摆脱封闭的教学场所,深入社会、获取直接经验,自主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有很大提高。
  五、反思
  活动化教学不仅锻炼了学生,也使教师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对教师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在活动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老师之间相互学习,师生之间教学相长,也更加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我们也从中认识到,活动化教学对教师也面临着一些大的挑战。
  首先,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有更新,教师本身科研意识有待增强,科研能力有待提高,还要重新学习很多新教学理论,更要深刻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师除了要熟悉探究性学习的流程、内容外,还要不断摸索活动性的教学方法,改变自己已经习惯了的教学行为。
  其次,社会教师的职业角色要有变化,要从单纯的传授者变成既是传授者又是组织者、参与者、出谋划策者、也是收获者。在活动化教学中,教师不可能都是万事通,学生不见得都不如教师,因此,教师要放下架子,虚心向学生学习,做到教学相长。
  另外,社会教师还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特别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现代信息技术水平,这包括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会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发展信息。
  活动化教学在我校社会教学中的应用还仅仅是小组合作模式下的一次尝试,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教育者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活动化学习的认识,正所谓实践伴理论成长。
  
  参考文献:
  1、《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教学法》王英奎主编 开明出版社

标签:课堂 活动 精彩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