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初二作文 > 正文

安徽省耕地变化与粮食安全研究_粮食安全水分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文章在分析1996-2008年安徽省耕地变化和粮食产量变化的基础上,运用相关分析法研究两者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耕地变化与粮食产量之间的相关性毋庸置疑,只是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耕地数量变化对粮食产量的约束力会逐渐减小,而耕地生产力对粮食产量的约束力会逐渐增强。最后提出保障安徽省粮食安全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耕地变化;粮食安全;相关性分析;安徽省
   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粮食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水平。安徽省是全国重要粮食核心产区之一,其耕地的变化对全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人口增长、城镇工业化进程日益加快,耕地非农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同时粮食需求也不断增加,粮食安全面临严重挑战。故本文以安徽省为例,从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出发,探讨耕地变化与粮食安全的相关性,明晰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为制定实现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其他粮食主产省份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给予参考。
   一、安徽省耕地变化态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安徽省耕地数量变化分析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非农化利用的趋势加剧,人均耕地占有量不断降低。如表1所示,1996-2008年间,安徽省GDP由2093.30亿元增长到8851.66亿元,人口由6054万人增长到6741万人,而耕地面积从5971720.63hm2减少到5730679.65hm2,人均耕地面积由0.099hm2降低到0.085hm2。全省的耕地和人均耕地总体上均呈逐年递减的趋势。
   在安徽省耕地变化的构成方面,减少耕地的构成中,非农建设占地占有最大的份额,为89.81%;其次为农业结构调整,包括转变为园地、水域等其他农用地,为8.00%;生态退耕和自然灾害损毁的耕地所占比例较小,分别为2.14%和0.04%。而增加的耕地构成中,未利用地的开发占有最大的份额,为50.04%;其次土地复垦为43.94%;土地整理和农业结构调整所占的比例较小,分别为20.83%和9.54%。
   (二)安徽省耕地质量分析
   安徽省耕地土壤理化性质不高。在长期耕种过程中,重用轻养,用养失调,有机肥投入严重不足,部分耕地肥力下降;耕作土层变浅变薄,土壤板结;大部分耕地N、P、K比例失调,微量元素不足。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郊区部分耕地受到污染,农田水利设施也因遭受自然灾害而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另外,安徽省后备资源较少,多分布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山地丘陵区,新增耕地质量较低。这些都导致安徽省耕地质量的下降难以避免。
   (三)安徽省耕地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安徽省耕地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一是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带动城镇不断扩张,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建、乡镇企业兴起等都需要大量的土地来支撑,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现象日趋严重。二是人口增长,需要更多的耕地提供食物生产的基本保证,同时也必然需要占用更多的耕地来建设生产和生活设施。三是比较利益驱动,耕地的比较利益是较低的,在这种比较利益的驱使下,耕地向建设用地、水域及园地等转变,导致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四是自然灾害,安徽省的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对生产建设尤其是农业生产危害程度较深,致使大量的耕地损毁。五是土地管理政策,宏观政策对耕地的变化可以起到缓和或是加速的作用,纵观安徽省耕地变化历程,宏观政策的颁布从总体上遏制了全省耕地过快减少的势头。
   二、安徽省粮食供需形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粮食供需状况分析
   安徽省粮食生产的条件较为优越,是全国十大粮食调出省份之一。但由于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省内自身的粮食需求日益增加;另一方面全国粮食需求也在增加,需要安徽省调出更多的粮食,全省的粮食需求压力日益增大。同时,由于投入不足、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和农业技术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安徽省抵抗外界环境压力(如自然灾害、市场因素等)的能力不强,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状况,致使粮食生产波动较大,与其他粮食主产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2008年,全省粮食总产3023.35万吨,占全国比重5.72%,居全国第6位。由表1可以看出,1996-2008年安徽省粮食产量呈波动上升的趋势(除2003年粮食产量因洪涝灾害出现大幅下降外)。
   (二)粮食供需平衡分析
   粮食供需平衡是粮食安全的基础和前提。如表1所示,十三年间粮食消费量逐年递增,粮食自给率与粮食产量均在波动中上升。全省除2000、2001、2003、2005四年粮食产量小于粮食消费量,其他年份粮食生产基本满足全省粮食需求,即在总体上实现了自给、并能补充其他地区的粮食需求。但若按照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全省到2020年粮食增产220亿斤的目标,全省粮食生产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
   (三)粮食供需影响因素分析
   安徽省粮食需求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人口的增长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粮食供给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一是国家关于粮食的制度政策,是中国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二是农业科技,可以促进粮食综合生产力的提高,使粮食增产。三是对劳动和物化投入,增加粮食生产的投入产出比,可以提高粮食生产力。四是水土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条件,尤其是稀缺的耕地资源,其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粮食生产状况。
   三、安徽省耕地变化与粮食安全的相关分析
   (一)耕地数量变化与粮食产量的关系
   耕地数量的变化直接关系到粮食种植面积的多少,从而影响到粮食生产。由图1可见,耕地面积对粮食总产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表现为二者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即耕地面积增加的年份,如1999、2001和2008年,粮食产量也随之增加;而耕地面积减少的年份,如1998、2003和2005年,粮食产量也随之减少。特别是2003年耕地面积的骤然减少,对应粮食产量也大幅度下降。但仍有六年的耕地面积年变化与粮食产量年变化表现为不同步,说明耕地面积减少并非必然导致粮食总产减少,即耕地数量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制约作用减弱。
   (二)耕地质量与粮食产量的关系
   粮食产量因耕地质量的分布情况不同而产生较大的差异。据《中国农用地(耕地)等别调查与评定(安徽卷)》,中等地分布最多的黄淮平原区粮食产量最高;拥有中等地比例较少但高等地比例最大的江淮平原区,其粮食产量居全省第二;而鄂豫皖山地区和东部丘陵山地区耕地分布少、高等地分布不多的地区,其粮食产量相对较低,与前两地区差距明显。可见,在保持一定耕地面积的基础上,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高产田保护是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
   (三)耕地生态环境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近年来,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工业“三废”大量排放,耕地受到污染,其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导致粮食减产。此外,由于耕地污染的加重,粮食中有害物质的含量不断提高,使粮食安全受到威胁。因此,良好的耕地生态环境也是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实现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建议
   (一)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积极响应国家“坚守耕地红线”的政策,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创新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如建立农业支持与补贴体系;加大耕地保护宣传力度,增强公民保护耕地的意识,严厉打击非法占用耕地行为,严格控制耕地流失。不浪费耕地资源,尤其是城市开发区的建设应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新增建设用地应着眼于存量建设用地,如通过废弃工矿用地复垦、农村宅基地整理等途径,做到节约集约用地。通过对村庄的整理复垦和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开发,增加耕地数量;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大力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二)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
   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基本农田建设,全面提高耕地质量和抗灾能力;完善农业配套设施建设,主要是对农田水利和田间道路工程的建设;加强对耕地环境污染的监测和治理,改善耕地生态环境;将旅游业与生态农业结合,体现耕地经济和生态的双重效益;设立耕地质量建设专项基金,保证耕地质量建设的顺利进行。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科研基地的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调动农民学习和利用科技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粮技能;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订单农业等途径,提高生产输出效率。
   (三)控制人口增长,提倡理性消费
   安徽省应加强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保持较低稳的增长水平,限制粮食需求的加速增长;提倡健康适度的粮食消费观念,避免不必要的粮食需求,保证粮食供需平衡。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土资源部.中国国土资源年鉴(2009年)[Z].
   2.朱传民,程久苗,李珍.皖江地区耕地态势及驱动机制数理研究[J].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2006(9).
   3.潘成荣,张之源,方晨,胡乾柱.安徽省耕地资源利用分析[J].农村生态环境,2004(1).
   4.刘新卫,赵崔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耕地保护政策演变[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3).
   5.傅泽强,蔡运龙,杨友孝,戴尔阜.中国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1(4).
   *本文属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统筹城乡背景下的土地整治模式与政策选择研究”(编号:10YJA630105)。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标签:安徽省 耕地 化与 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