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初二作文 > 正文

导学案 语言建构与运用 [初中学生自主发展导学路径的设计与建构]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导学案是体现教师主导地位,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路线图”。而对导学案的目标设计、内容创设、案例整合和逻辑安排等四个方面的有效设计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也是有效设计导学案的一般路径。
  关键词:导学设计;路线图;自主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266-03
  
   “教育即生长”,这是卢梭的一个著名的论断。依据杜威的理解,这个“生长”应该是受教育者的天性和潜能得到健康的生长,而不只是知识的灌输。在《思想品德》的课程目标中,把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看,促进学生的自主的发展、健康的成长就是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也必然成为导学案设计过程中的首要目标和评价的主要依据。
  导学案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经验,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从而有效达成学习目标而编制的学习方案。顾名思义,导学案是由教师使用的导案和学生使用的学案两部份组成,它是学习过程中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的具体体现和重要途径。特别是学案,由于它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蓝本,积极参与的渠道,合作探究的载体,是引领、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基于此,这幅路线图的编撰就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达成有效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主要途径。那么怎样有效地编撰这幅路线图,让学生按图索骥,在路线图的引导下达成自主发展的“骥”,真正做到导之有道,学之有效呢?笔者拟结合本年度县级教坛新秀课堂考核课的两份学案设计来探讨通过导学案的有效设计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一般路径。
  一、可操作的目标设计
  《思想品德》三项分类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的设置,体现了《思想品德》的课程目标与人的自主发展目标有机统一与融合。这三维目标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它们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学科目标与人的自主发展目标的共同发展。因此,在导学案中三维目标的展示与体现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组成部份,是导学案的航灯,当然它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渠道也可千差万别。但是,由于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因此它与以往的教案在目标设计上肯定有区别,主要体现在它应该更具有被学生自主使用的可操作性。
  1.目标表述是可执行的
  由于在导学案中学生需要通过目标来确定学习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程度,因此它的目标表述相较于传统的教案应该是更具可执行性的。笔者以为,只有目标内容而没有方式方法的“路线图”有可能使自主学习成为一场成败未知的探险,甚至是冒险。为使目标具有可执行性,它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类型的关键词:学习内容是什么,达到程度是什么,具体的学法是什么。只有这样,导学案才能真正起到“路线图”的作用。
  学案《网络上的人际交往》制定了如下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网络交往的两大特点,即无限性和两面性;能力目标:能够正确使用网络,使之为自己的生活、学习服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既不回避也不沉溺于网络交往,恰当运用网下交往与网络交往。
  该目标更多体现的是“学习内容是什么”,而对“达到程度”和“学法”则无涉及。依据这个目标,如果要学生比较顺利地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就显得比较困难。
  当然,在学案《让青春在E时代闪光》的目标表述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参与比一比,赛一赛等活动,能正确使用网络,使之更好地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服务,具备抵御网络诱惑的能力,同时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但此案在过程与方法即能力目标的表述中已经有意识突出了达成目标的路径,但表述还欠清晰,“比一比,赛一赛”还可以更具体些。如果我们导学案的目标表述中既能提供学习的内容、达成的程度,更能提供达到目标的路径,那么导学案的目标就是真正可让学生自主执行的,我们就真正为学生提供了一张足以让他自主达成目标的“路线图”,从而真正促进他的自主发展。
  2.目标设置是有落实的
  如果说导学案的目标是航灯,指引学生自主探索的方向。那么接下去的每一步都应该是在这个目标的引导下踏出的,此后的各个环节都应是在目标指引下对目标的达成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导学各环节应该是围绕目标而展开的,目标是必须由相应的环节来具体落实的。
  在学案《让青春在E时代闪光》中通过课中研讨的(一) “观看新闻图片”(二)“比一比”(三)“赛一赛”(四)“测一测”(五)“现场访谈”(六)“议一议”(七)“做一做”等七个环节来具体落实学习目标中所设定的三维目标。
  学案《网络上的人际交往》也体现了这一点,它的学习目标是通过“自主学习”“问题与题例”和“分层练习”等几个环节来具体落实的。
  当然,围绕目标设置环节已经成为大部份教师的共识和共同的教学行为。但是笔者以为,为了更好地实现通过导学案达成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这一目的,我们在设置具体环节的时候不妨在合适的位置标上各环节所对应的目标。如能这样,那么我们的导学案就更能起到引领、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路线图的作用。(笔者注:目标修正案见附件3)
  3.目标达成是可检验的
  个体的自我评价是个体自主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途径,作为学生发展路线图的导学案也必须是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做到自我评价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自我检测、反馈、调整的过程中学会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健康成长。因此,在导学案设计的过程中就要求习题作业是紧紧围绕目标而设计的,做到目标的达成是可检验的。
  学案《网络上的人际交往》通过“分层练习”模块A组的前四个选择题分别检测了目标1中的“网络的无限性”,目标3中的“网络交往对象的特点”,目标1中的“网络交往的两面性”,目标3中的“恰当运用网络交往”。通过B组的材料分析题检验了目标2的达成度。通过C组的实践拓展题检验了目标3的达成度。可以说,本学案的练习设计基本上做到了对目标相应的检验,学生据此可以自主检验自己的目标达成度,从而自我调整学习行为,实现自主发展。
  但是在学案《网络上的人际交往》的练习设置中也存在着一个比较典型的问题,即练习的设置与目标无关。如A组第5题与目标无关,那么这样的练习设置是无效的,而且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可能还会因此无所适从。为了避免此种错误的发生,笔者建议在合适的位置注上每一练习题所对应的目标,这样既可避免此类错误的发生,也能使学生在自我检验的过程中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达成度。
  为了强化学生的目标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笔者还建议: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设题的环节。这样做,一方面通过此环节在更高层次上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提升学力发展水平。
  通过有效的可执行的目标表述设计,对目标有落实的环节设计和对目标达成度可自我检验的练习设计,我们就能使学生形成更强的目标意识,更完善的自主达成路径和更准确的自我检验手段,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管理,自我调控,实现自主发展。
  二、梯度化的内容创设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实有状态),二是潜在水平(应有状态),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的过程。为此,在导学案设计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体现个体差异,做到分层探究,从而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实现他的潜在水平。从这个角度看,如果说导学案是一张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路线图”,但由于每一位学习者的出发点是不同的,所以图尽管只有一张,但图的内容应该是适合每一位学生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导学案内容设计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体现内容的梯度性,从而实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率,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此:
  1.导学设计的层级化
  导学过程的设计是导学案的主体部份,是达成目标的基本路径。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达成目标的路径是应该有所区别的。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认为应包括基础知识导学、基本技能导学和思维创新导学,以此来实现导学过程设计的梯度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学案《让青春在E时代闪光》为达成网络给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利”这个知识目标,在课中研讨部分设计了“比一比”和“赛一赛”两个环节。其中“比一比”中“男女生分组比赛说说利用网络可以做哪些有益的事情?”环节设置来自生活,学生都有生活体验,可参与度很高;“赛一赛”环节“网络正在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请你设计一条广告语,宣传使用网络的益处。”,体现了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是前一环节基础上的一种提高,很好地体现了知识、技能和思维设计的梯度化。做到每位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率,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自主发展。
  2.导练设计的梯度化
  练习设计是导学案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检测目标达成度的主要依据。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对目标的达成度也是应该有所区别的。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认为应包括基础知识导练、基本技能导练和思维创新导练,以此来实现练习设计的梯度化,从而提高学生导学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学案《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设计了“分层练习”模块,将练习区分为A组选择题,B组材料分析题,C组实践拓展题。学案《让青春在E时代闪光》也将练习区分为“辨一辨”“选一选”和“能力拓展”三个模块。三个模块之间形成一种分层探究,螺旋上升学习路径。既尊重个体差异,又衔接自然;既能全员参与,又鼓励个体发展;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三、典型化的案例整合
  案例也叫实例或个案,案例学习法是指把来自生活的典型的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去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达成学习目标的学习方法。案例学习法能有效地缩短书本理论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激发、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问题意识的形成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案例学习之所以可以达成这个目标,是基于它是来自生活的,而非书本的;它是具体可感知的,是与学生的经验、情感有共振的,而非抽象教条的。因此,案例必须来自生活,贴近学生,反映社会,即案例的整合必须具有典型化。为此:
  1.案例选择的普遍性
  案例典型化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所选择的案例必须是带有普遍性的,即它所反映的问题具有共性。原因有二:
  ①共性案例体现社会性。《思想品德》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只有共性的案例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现状,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亲近社会的情感,从而更好地走向社会。
  ②共性案例实现方法性。认识事物,分析事物有两种基本方法即归纳法和演绎法。其中归纳法更强调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从认识个别的、具体的事物推出一般原理和普遍事物的认识方法,更具有知识建构和能力培养的价值。因此,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归纳法比演绎法更具有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意义,它也就成为我们教学过程中一般使用的认知方法。而唯有在对带有共性的案例的学习中我们才能更好地运用归纳法教学,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建构知识,辩证认识社会的方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学案《网络上的人际交往》中设计了“小网虫”案例,施教者以自己与小网虫在网上交往的过程为线索,贯串全课。展示了“小网虫”与网络为伴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通过学生自己的眼睛发现网络交往的特点、利弊等。由于该案例贴近学生的生活,所选择的案例在社会上,在学生中较普遍存在,学生很容易在小网虫的身上发现自己或者自己身边的同学、朋友的影子,因此对案例所呈现的情境有一种感同身受。由此,学生很容易进入案例所营造的情境之中,从案例中发现自己,进而认识社会。并且由于本案例所呈现的内容是生活中、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才为归纳法的使用提供的正确的前提。归纳法的反复运用也使得学生认知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得以培养和发展。
  2.案例呈现的时效性
  案例的有效选择是切实达成目标的前提,它必须是真实的(来自生活),典型的(有共性的),也必须是有较强时效性的。它不应该是“掌故”,而是“新闻”;它不应该是老生常谈,而是紧跟形势。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才能有效实现课堂从书本到社会的延伸,知识到能力的迁移,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学案《让青春在E时代闪光》以温州动车追尾事故这一案例为导入。由于这一事件经过媒体的广泛报道已经为部分学生所知晓,并且由于就是发生在前段时间,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学生还保持着较强的好奇心;而且该案例也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具有较高的社会性。该案例的应用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率的同时能更有效地实现课堂从书本到社会的延伸,知识到能力的迁移,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但是在该学案中对此案例是点到即止,缺少深入的挖掘,致使该案例的效果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影响了该案例应有价值的体现。在学案中如能对此案例一以贯之,对该案例围绕目标进行有效的开发,例如在相关环节中可以设计网络中对此事件的报道,网民对此事件的评论等,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那么效果可能会更好。
  四、双线化的逻辑安排
  导学案既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也是三维目标有效的达成“路线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是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相互实现的。如果说知识目标是导学案的“体”,那么能力目标就是导学案的“魂”。从这个意义上说,导学案就是在“体”与“魂”的相互实现中达成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这一目标的。基于此,笔者以为在导学案整合过程中采用“问题线”和“方法线”的逻辑顺序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行之有效的设计策略。
  1.“问题线”贯串知识内容
  最近发展区的存在是问题存在的前提,最近发展区的跨越的本质就是一系列问题的成功解决。从这个意义上看,学习的本质就是解决问题。具体到导学案中问题就是教材内容的细化,是课程三维目标的具体化。只有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更好地培养合作探究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因此,在导学案中对知识的整合就是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设计来实现的,即通过“问题线”贯串知识内容。
  学案《让青春在E时代闪光》设计了如下问题:①“你知道7.23动车追尾事故外界最早是通过什么途径获知的吗?”②“男女分组比赛说说利用网络可以做哪些有益的事情?”③“请你设计一条广告语,宣传使用网络的益处”④“你玩过什么网络游戏?”⑤“你怎么看待网络游戏?”⑥“哪些人最容易沉迷网络游戏?你知道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吗?”⑦“我们应如何合理利用网络,自觉抵制网络的不良诱惑而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呢?”。这七个问题分别指向了网络交往的特点;网络交往的优势和弊端;能正确使用网络,为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服务等知识内容。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形成了较严密的问题线。导学案就在对问题线的探究过程中建构起该课的内容体系,并且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在合作探究中自主发展。
  2.“方法线”突出能力目标
  问题的解决就是学习主体“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即问题的有效解决是基于一定的方法的。因此,导学案内容的整合过程不仅是通过“问题线”对知识的整合,更应该是学习方法的整合,即“方法线”的整合。也就是说,导学案的逻辑顺序安排上通过“问题线”贯串知识内容的同时,应该用“方法线”突出能力目标。唯有如此,问题的解决才有切实有效的路径,学生的能力才能切实有效的生长,学生自主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
  学案《让青春在E时代闪光》设计了如下相应几个活动环节:①“观看新闻图片”②“比一比 看谁说的多”③“赛一赛 我当广告设计师”④“测一测 当堂体验网络游戏”⑤“现场访谈”⑥“议一议”⑦“做一做”。以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形成了该学案的“方法线”。通过“方法线”突出了图片有效信息的筛选能力,调查采访的社会实践能力,合作、竞争、探究、反思的学习意识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导学过程的实质就是围绕“问题线”和“方法线”实现的自主学习,这两条线是并行而又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从知识建构的角度看,方法是为问题服务的;从学生主体发展的角度来看,问题是为方法服务的。所以导学案的设计必须从纵向上清晰地呈现出这两条线索,实现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双达成,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导学案特别是学案的设计是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只要我们在设计过程中真正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本着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理念,通过可操作的目标设计,梯度化的内容创设,典型化的案例整合,双线化的逻辑安排等路径的有效设计,那么我们就可能绘制出一幅能真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引导学生收获自主发展的丰硕的素养之果。
  
   作者单位:浙江省桐庐县横村中心学校
  参考资料:
  [1]盛群力.现代教学设计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2.
  [2]曹宝龙.学习与迁移[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6.
  [3]郑金州.案例教学学指南[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6.

标签:建构 路径 学生自主 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