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出国考试 > 正文

【江苏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逻辑关系】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作者简介:?任勤文(1986- ),男,山东青岛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劳动经济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孙月平(1956- ),男,江苏南京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劳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
   摘 要:在江苏省1990-2009年的宏观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对江苏省就业结构与三次产业结构及与第二、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江苏省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间的关系以及目前出现的矛盾,指出政府行为在调整二者关系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政府应调整其行为作用方向,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关键词:江苏经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2)03-0046-09
  
  从现有研究成果看,对江苏省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研究主要存在两点不足:a.忽略对产业内部部门结构间关系的研究作为对三次产业结构研究的支撑;b.针对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的研究不够深入具体。本文针对这两点不足,以1990年到2009统计数据为依据,对江苏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逻辑关系进行研究。
  一、江苏省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一)江苏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发展状况概述
  1.江苏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变
  以江苏省1990年到2009年的统计数据为依据,从产业结构的三次分类法的角度来分析江苏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变,可以发现:①从产业结构变化来看,第一产业发展减缓;第二产业比重较稳定,占比重最大;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比重次于第二产业,形成了江苏的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特点。②从就业结构上看,劳动力转移的方向是从第一产业流向二、三产业,其中第三产业是主要的劳动力吸收产业,吸收了77.8%的转移劳动力。就业结构呈现三二一的特点,与产业结构不协调。
  2.对江苏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协调性的CLP分析
  比较劳动生产率(Comparative Labor productivity),以下简称CLP,又称相对国民收入,它表示某产业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与该产业的劳动力的相对比重的比值。CLP参数隐含着在自由劳动市场的情况下,单位劳动力报酬相同的假设。以国民收入为分子的CLP主要从国民的角度出发,认为国民收入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对应,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国民收入的国外流入部分,除了劳务输出外,更多的是资本收入,这部分投资收入并没有严格的国内就业对应。
  本文对CLP进行修正,以GDP为分子,从地域的角度来研究,这种修正主要考虑到现阶段主要的外资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劳动力在其中的重要性较大,并且外商投资对江苏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影响比江苏省对外投资对他们的影响更加重要,所以以GDP来计算CLP更加合理(表1)。
  
  
  
  
   (1)产业间比较
  三大产业20年的CLP均值分别为0.31、1?66、1.34。CLP的排次为(由高到低)二三一。
  ①第一产业明显小于1,与其他两大产业的CLP值差距很大,在自由市场上,这种大的差距会随着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消失。可见,对第一产业来说,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未能完全发挥,第一产业劳动力流动受限,劳动力比重过大。
  ②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相比,第三产业CLP较低,更接近1,说明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更加强调简单劳动的作用,对就业的贡献更大。
  (2)纵向比较
  从整体上看,三次产业的相对劳动比例都在降低,但是三者的原因并不相同,且对经济的影响也不相同。
  ①随着市场化的推进,第二产业CLP下降,这主要是由于第二产业内部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发展;与第三产业相比,第二产业技术要求和资本要求平均来说更高,对劳动力的平均素质水平要求较高,较第三产业存在一定的劳动力转移壁垒,所以就业弹性较小,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有限,这就导致了比较劳动力生产率要明显高于其它产业。
  ②第三产业是服务业,尽管第三产业也有像金融等技术、资金要求较高的部门,但是其所占比重较少,而对劳动力素质水平要求较低的零售业、家政服务业等部门比重较大,对劳动力的转移吸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第三产业就业弹性较大。从第三产业的CLP可以看出,从1990年的1.7降到2009年的1.01,降幅很大,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趋于协调。
  ③第一产业CLP趋向于零,这说明第一产业劳动力尽管在不断向其它产业转移,但是劳动力富余状态越发严重。
  3.总结
  通过以上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简单分析可以得到几个观点:
  ①第一产业是主要的劳动转出产业,是江苏经济发展的萎缩产业,正在走向小部门化。
  ②第三产业是主要的劳动吸收产业,是解决江苏就业问题,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产业。
  ③第二产业是主要的经济产出产业,是江苏现阶段发展的支柱产业。
  (二)江苏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1.就业结构演进的内在规律
  伴随着三大产业的发展,劳动力的流动也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产业为主导产业时,机械化程度低,第一产业劳动密度大,少部分劳动力从事纺织业等简单的轻工业生产和传统的服务部门。这一阶段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最大。
  第二阶段,随着重工业的发展,第二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工业化的发展对劳动力的转移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
  ①劳动力的吸收方面
  a.工业品的收入弹性大,相对于农产品附加值高,促进了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高的收入预期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
  b.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其技术扩散影响到农业部门,提高了农业部门的技术水平,对劳动力起到了替代作用,促使劳动力向其他部门转移。这一阶段劳动力大量向第二产业转移,使第二产业就业比重超过了其他产业,成为主要的就业部门。
  ②劳动力的排斥方面
  随着工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发展,工业中的就业被排斥,工业就业比重开始稳定。所以工业对劳动力的吸收是有限度的。
  第三阶段,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在第二产业发展速度放慢的同时,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内部不仅有附加值高的现代服务部门(通信、金融),而且存在劳动密集型的服务部门,并在第三产业中占一定的比重。第三产业开始替代第二产业成为劳动力的主要吸收部门。
  2.江苏省的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依据江苏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的时间特点,将江苏近20年的统计数据分成4个部分(1990年归入到“八五”计划)。
  (1)从产值比重纵观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以上数据可以得到以下几个趋势:①“八五”阶段,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不断增大;②“九五”期间,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较稳定;③“十五”期间,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开始再次上升;④“十一五”期间,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趋于下降;
  (2)从就业结构纵观就业变化趋势
  
  
  
  
  
  上表说明以下问题:
  ①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不断降低,四个阶段转移速度比较来看,转移速度不断加快,平均环比平均比重增长速度为-19.59%。
  ②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不断升高,四个阶段转移速度比较来看,速度不断加快,平均环比平均比重增长速度为5.49%。
  ③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也不断升高,四个阶段转移速度比较来看,速度逐渐放慢,但是平均环比平均比重增长速度为29.33%。
  可见,从就业结构的绝对变化速度来说: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都远远高于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达到29%,成为吸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核心产业。
  (3)从环比平均比重增长趋势来看
  3.江苏省产业部门内部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对产业部门内部的CLP的计算是以城镇单位就业在职人数的结构关系为计算数据值,所以与部门产值不对称。因为单位就业是排除了私企和个体还有一些非正式就业的人员后的统计值。本研究将这部分单位就业统计外的就业人员通称为非正规就业人员,并假设这种对非正规就业的统计缺失并不影响完全就业下的结构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计算CLP;再对计算后的CLP进行横向比较,检验其合理性;最后在发现其明显不合理的情况下,认为是由于非正规就业引起,并对其进行考查。
  (1)江苏省制造业内部部门结构对部门就业结构的影响
  第二产业在统计年鉴中分为三个部门进行统计分类: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建筑业。其中制造业是第二产业的主体。工业化的三大规律告诉我们,工业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工业由轻工业向重工业,由以原材料为中心转向以加工、装配为中心,由以劳动力为主要生产要素向资本、技术为核心生产要素的发展过程。江苏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其制造业结构也应该体现了这些规律。
  对江苏省2009年的制造业内部各部门CLP值计算,结果如表4。横向比较各部门间的CLP值,整体来说CLP处于0.5-2之间,以CLP为依据对不同部门进行分类,基本能够反映出不同部门的生产技术特点,所以可以认为对非正规就业的统计缺失对真实CLP值的影响并不大,CLP反映了江苏省制造业内部不同部门的发展情况。
  工业化的过程对制造业的就业影响主要体现在:
  ①传统制造业的萎缩导致劳动力就业的逐年减少。传统的制造业主要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从江苏2005年到2009年的制造业就业情况可以看出,纺织业、服装业、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三个部门就业出现负增长的现象,这三个部门在制造业中的产值比重为13.03%,其就业比重为17?14%,CLP为0.76。
  ②现代制造业开始快速发展,并带动新一轮就业的增长。从江苏数据来看,这一阶段就业开始不断增加的行业包括:造纸及纸制品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橡胶塑料制品业。从总量上看,这些产业占制造业产值比重为60.32%,就业比重为53.5%,CLP为1.13,CLP较高,这说明整体上江苏制造业开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发展;但是就从制造业部门来看,存在着CLP小于1的部门,包括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说明尽管江苏的制造业结构向现代制造业部门转型,但是这些制造业部门仍然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生产模式为主。
  
  
  
  
  
  总结以上,江苏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开始衰退,现代制造业部门开始迅速发展,但是这些部门仍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为主;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部门增长速度较快,但是绝对比例较低。这种产业结构使制造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降低的同时,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使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稳定。
  (2)江苏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对部门就业结构影响
  统计年鉴对服务业的数据统计主要分为14个部门进行。通过对江苏统计年鉴2005-2009年的服务业14个部门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城镇在岗职工数)进行整理,计算得到CLP,数据如表5:
  
  
  
  
  
  以上表为依据,根据CLP的大小,可以将14个第三产业部门分为三类,并分别称作:CLP特殊部门、CLP正常部门和CLP异常部门。
  ①CLP特殊部门,主要包括: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这些部门大都是政府、事业单位,有着非常低的CLP(一般不超过0.5),由于工作专业性强,劳动者素质高,行业进入壁垒非常高,非正规就业规模非常小。
  ②CLP正常部门,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例如:机械设备租赁、法律服务、广告业、知识产权服务、旅行社、市场管理等),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这些部门主要是资金、技术密集型的部门,相对生产率处于0.5-2.0之间。其中,有的部门从业者需要一定的资本,如租赁业;有的部门从业者需要一定的技能,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特别是金融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要求从业者有很高的专业素质。可见这些部门对于就业来说有比较高的进入壁垒,所以非正规就业规模也较小。正常部门能够吸收具有一定素质的劳动力,是受高等教育人群的主要从业部门。
  ③CLP异常部门,主要包括: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这些部门的CLP在2以上,超过了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与现实的经济现象不相符,这主要因为这些行业中存在的较大量的非正规就业在计算CLP时被忽略掉了。这些部门都是比较传统的服务业,其就业人员要求素质较低,行业进入壁垒低。但正规企业部门雇佣的大量临时工,还有大量私营企业的从业人员和个体经营者,并没有在统计数据中。
  从CLP表整体来看,第三产业的CLP值波动范围很大(0-8),其单位就业统计数据并不能代表部门就业分布情况,因为第三产业存在着大量的非正规就业。CLP尽管不准确,却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比较生产率越高的行业往往也是非正规就业规模越大的行业。
  (3)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状况的比较
  ①相对于服务业内部部门结构发展趋势,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化更加明显,呈现工业化发展的规律特点,可见制造业在江苏现阶段发展的核心地位并没有改变。
  ②通过相对劳动效率的对比,制造业的CLP波动小,主要集中在正常范围内(0.5-2.0),而服务业的CLP波动很大。这说明对于制造业来说,非正规就业规模对其CLP影响较小;而服务业中的非正规就业规模加大,且分布很不均匀,对服务业内部就业结构影响较大。所以制造业无论从整体看还是从内在部门来看其对转移劳动力的吸收非常有限,而服务业对转移劳动力的吸收具有很好的弹性。
  二、江苏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一)劳动力密集度对江苏省产业结构的影响
  以CLP为标准,以1为分界点,将所有制造业部门分为两类:小于1的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大于1的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服务业计算所得CLP混乱,这里只将服务业中的CLP异常部门认为是劳动密集型部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制造业除了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废品废料外,其它都是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部门;服务业(以2009年CLP为准)的部门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产值比重为44.6%,如果再考虑其他服务业部门中可能存在的非正规就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比重要超过50%。可见江苏省第二、三产业生产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从制造业结构升级及演变的角度说,尽管制造业从传统的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演进,但是仍然没有改变利用劳动力优势进行加工的特点。
  (二)劳动力的需求满足度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用求人倍率来衡量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求人倍率是劳动力市场需求与供给的比值;求人倍率越大表示劳动力供给紧缺,相反表示劳动力供给充足。
  劳动力求职结构的不合理可能会抑制产业的发展速度,浪费劳动力资源,最终降低整个经济的发展速度。这种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求人倍率对1的偏离,总结2008年到2011年前两个季度的人力资源市场各个职业求人倍率的情况,如表8:
  
  
  
  
  
  首先,从这张表可以看出,在长期求职结构中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的求职人数长期超过需求人数,而商业和服务人员则长期处在需大于求的状态,从而造成大量的劳动力浪费,降低了经济的发展速度,减缓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其次,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由供大于求变为供不应求,可见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吸收大量特殊劳动力之后,劳动力求职结构调整出现滞后,又反过来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降低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
  劳动力市场职位的空缺与劳动力的富余现象的同时出现,说明了劳动力求职结构的不合理是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原因之一。
  (三)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受教育层次的深浅主要对劳动力和劳动力市场有两方面的影响:①受教育层次越深,劳动力的素质越高,人力资本越大,有更高的生产率,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变;②随着受教育层次的深化,往往劳动力的主观需求层次上升,对工作的条件的要求上升,加之国家制度对受教育层次不同的劳动力的待遇的硬性规定,这些都增加了用人单位的用人成本,从而影响到劳动力市场需求对高学历劳动力的选择。从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来说,不同的阶段,对劳动力的素质结构需求是不同的,劳动力素质结构反映了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
  通过分析2008-2011年前两个季度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数据,来理解江苏的劳动力产业发展状况。如表9:
  
  
  
  
  纵向看,随着2008年后经济的逐渐复苏,求人倍率不断增大,逐渐出现劳动力供不应求的现象。从横向看,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主要在大专以下的层次,大学和硕士以上的用人需求较低,出现了高素质人才的浪费。这种人才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产生两方面的作用:①较低素质人才的供不应求阻碍了在现有产业结构内经济部门量上的发展;②高素质人才的供大于求,促使产业结构升级转变,促进经济部门质上的飞跃发展。
  从各个教育层次的平均季度环比增长速度来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①中专及以下教育层次的劳动力需求增长速度较快,这说明现有的成熟的产业部门发展速度较快,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强。
  ②在高层次教育上,硕士及以上层次人才需求增长异常快,达到9%以上,远远高于其它层次的需求增长速度,这说明产业部门用人素质要求在提高。产业部门用人结构的变化意味着产业结构及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经济部门开始从量上发展向质上发展飞跃。
  劳动力素质求人倍率结构的变化趋势,显示劳动力教育结构对产业及其内部结构转化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三、总结
  综合以上的研究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个结论:
  1.政府行为在调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这就要求政府积极作为,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就业的增长和结构的优化。
  2.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属于萎缩产业,其主要表现是产值比重的不断降低和劳动力的大量富余;第二产业属于支柱产业,其主要表现是产值比重在三次产业中最大,但其内部结构就现阶段来说处于调整期,变动活跃;第三产业属于朝阳产业,方兴未艾,其主要表现是产业比重不断增长,就业弹性大,是吸收第一产业转移劳动力的主要产业。
  3.政府行为的作用方向
  ①第二产业就业弹性低,但是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看劳动力吸收速度加快。对第二产业应该加快结构调整,使第二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促进其对高层次人才的吸收。对第二产业就业的调整要做到“提速提质”。
  ②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大,但是劳动力吸收速度减慢。因此,一方面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辅助和促进第二产业结构的调整,吸收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要丰富消费性服务业,吸收各层次劳动力,引导消费,促进经济的发展。对第三产业就业调整要做到“减速不减量”。
  ③针对市场职位供求结构的失衡,政府应从两个方面进行调控:a对求职者积极引导,使市场供求信息更加全面、公开;b规范用人单位,减少对不同职位的歧视因素。
  ④针对产业结构落后于受教育结构,政府应创新机制,促进高学历人才的就业,充分发挥高学历人才的能量,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参考文献:
  [1]郭克莎.第三产业的结构优化与高效发展[J].财贸经济,2000(10).
  [2]郭克莎.工业化中结构转变的趋势与特点[J].经济纵横,2000(9).
  [3]郭克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问题与出路[J].中国社会科学,2000(3).
  [4]蔡?,都阳.“十一五”期间劳动力供求关系及相关政策[J].宏观经济研究,2005(6).
  [5]蔡?.坚持在结构调整中扩大就业[J].求是,2009(5).
  [6]张车伟,蔡?.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2(5).
  [7]蔡?,王美艳.非正规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发育[J].经济学动态,2004(2).
  [8]王树华.江苏工业化进程的评估研究[J].江苏经贸,2008(7).
  [9]刘殿臣,闫彩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度浅谈[J].商场现代化,2006(9).
  [10]李玉凤,高长元.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整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4).
  [11]周兵,徐爱东.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机制构建[J].软科学,2008(7).
  [12]张明斗,杨霞,徐邓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动态演进与互动效率研究―――基于四川省个案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1(3).
  [13]宇文晶,吴风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统计研究[J].数学理论与应用,2010(12).
  [14]史常亮.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动态关系研究[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10(4).
  [15]王忠平,史常亮.江苏省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的动态关系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11).
  [16]赵鹏飞.我国的产业升级与就业的结构性失衡及其解决路径[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4).
  [17]钱宁.江苏产业结构状况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2003(4).
  [18]郭克莎.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J].管理世界,1999(5).
  [19]吴霖,江可申.对江苏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对称性的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8).
  [20]李仲生.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J].人口与经济,2003(2).
  [21]吴要武,蔡防.中国城镇非正规就业:规模与特征[J].中国劳动经济学,2006(2).
  [22]蔡?.中国就业增长与结构变化[J].Management and Review of Social Sciences.2007(2).
  [23]张华初.中国就业结构演变的SDA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8(2).
  [24]芮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5]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J].经济研究,2006(6).
  [26]杨海军,肖灵机,邹泽清.工业化阶段的判断标准:霍夫曼系数法的缺陷及其修正[J].财经论丛,2008(2).
  责任编辑:浩 宇

标签:江苏省 产业结构 逻辑 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