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出国新闻 > 正文

假新闻案例 假新闻粉碎机

时间:2019-02-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古人的世界是生活经验,而我们的世界则是媒体,媒体造假的能力已经超过一般人辨识真假的能力。一个合格的读媒人,坚持理性的头脑加上基本的科学常识,辅以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就能破解绝大多数假新闻,多听多看多想少转发,假的就永远真不了。
  
  ●有假推定,用关键词,谷歌百度一下先,看看有无类似新闻,说不定辟谣、爆料的帖子已经出来成百上千个。你可以对比不同信息源的证据,总有一方的证据更靠谱的。
  
  ●对照五个“W”,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要加上一个H,How(怎么样)?一切自称专家说、研究说、统计说却没名没姓没出处的先假定为假新闻,有的缺了两三项,没准记者根本就没到现场。
  
  ●人物模糊,不必要时却用化名。用化名一般分两种情况,一是涉及未成年人隐私,或者涉及负面新闻,事情还未清楚;二是当事人要求不透露真名。假新闻喜欢模糊人物,要么称呼辈分,如张大妈李大爷等,或称呼职务,如李总王主任等,最常见是泛指,如小张小红, “知情人士”或“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等。
  
  ●情节离奇荒诞,尤其有“人咬狗”特点的。“千年木乃伊出土后怀孕”“杨振宁证实翁帆怀孕”,明显荒唐、恶搞,不看就能pass掉,再如“美国医生操刀换人头”;“贪官携亲戚10人带3亿贪污款借出国旅游之名潜逃”等纰漏百出,完全在逻辑之外,八成都是假的。
  
  ●看完后倒抽冷汗,如临末日的。假新闻往往抓住人性弱点“害怕、恐惧”,跟当前一些社会事件结合。如“大学生求职遭割肾”、“每年有220万青少年死于室内污染”、“艾滋病人通过滴血食物传播病毒”,特别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如SARS期间一度引起社会恐慌和抢购风潮。
  
  ●满足国人虚荣心,特扬眉吐气的,如“中国少女改写牛津大学800年校史”,“北京人可喝上贝加尔湖纯净水”。
  
  ●语言夸张,话讲得太满或充满溢美之词的。这类文章多用于描写名人,或者企业,或者产品,完全仰视新闻主体,描写得过分高大全。这类事实不够煽情来凑的主儿,至少不客观。
  
  ●有关名人或明星的绯闻、纠纷,最简便的方法,是看这个主角最近有什么新动向,出新书、发新专辑、新演了电影什么的。当某位名不见经传的新人突然闹出点动静,十有八九是搞小动作了。
  
  ●明显出现企业名称、产品品牌的新闻(批评和分析性稿件除外)。这类新闻多是由公关公司操作的,“科学名词+气场/神力/纳米=奇妙疗效/包治百病”,试图吸引眼球,基本是钱闹的。
  (文_冯 欢)

标签:粉碎机 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