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出国英语 > 正文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_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艺术

时间:2019-01-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成为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课堂提问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究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课堂提问艺术,促使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显得更加重要。
  然而,在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的课堂提问空洞浮泛,使学生茫然失措,达不到提问的目的;有的课堂提问只留于形式,提问随意性强。表面把课堂搞得分外热闹,但不讲求实效,无助于认识的深化。还有的课堂提问单调直露,不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激不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容易使学生思维僵化。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就会出现萎缩。针对上述种种现象,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下面浅谈自己的新做法和体会:。
  一、把握好问度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和想象能力。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因此,教师就要把握好“度”,善于在“度”的多层次中选择最佳切入点。
  首先要有一定的 “深度”,“深度”指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档次,要上层面,要有一种感性基础上的理性厚重,应该是思维的升华,思想的深刻。注意紧紧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置问题,其问题要有新意,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自由发挥的空间,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并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知识水平。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可采用变序教学法,直奔课文的第二部分――擦火柴的幻觉。提出“小女孩擦了五次火柴,都看到了什么?“小女孩看到的是真的吗?”那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幻觉呢?学习第三段理解“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是真的吗?“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从文章的结尾中,你能体会出作者饱含着什么样的情感?这样激起学生对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同情,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在学生领悟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后,紧接发问:“假如小女孩已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合理想象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再一次激起对小女孩的同情,使课堂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
  其次,有一定的梯度。“梯度”指问题的设计要有坡度。要步步相因,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要遵循从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一步一个台阶地把问题引向深入,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也跟着“爬坡” 。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使教学达至高境界。
  如小学语文第九册《田忌赛马》一课,根据"赛马"这一事件的发展顺序可设计以下提问:课文讲了几次赛马?每次赛马的情况是怎样的?同样的马为什么比赛的结果会不一样?田忌赛马这件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这几个问题层层深入,贯穿全文,教师提问注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达到教学目的。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再次,提问要有一定的“广度”。“广度” 指问题的设计要涵盖面大,涉及文章的重点、难点、精彩点,问题要丰富多彩。因此,课堂提问的指向不能仅局限于文本,而要做到既立足文本,理解内容、训练语言、熏陶情感,又要超越文本,促进学生个性化解读和批判性阅读,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反思能力。如:教学古诗《赠汪伦》,理解了“忽闻”一词的意思,老师便问:“李白和汪伦既是好朋友,李白怎么不知道汪伦会来送他呢?同学们猜一猜,也许……”孩子们的想象力被激发,一个个争相发言:有的说,也许昨晚汪伦喝醉了,李白出发的时候他还没醒;有的说,也许李白不想麻烦汪伦,所以是悄悄走的;有的说,可能汪伦昨天故意对李白说今天有事,不能来送他,想给李白一个惊喜。老师又问:“这对好朋友在分别的时候会说些什么呢,哪两位同学来给大家演一演?”学生争相上场,短短几分钟,便创造性地自编自演了一出既有趣又感人情景剧。可见,立足文本又超越文本的开放式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系统,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发展。
  二、找准切入点
  “疑”是思之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创新的先声。课堂提问是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师生相互交流的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问“点”准确,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积极的智力活动,发展学生独立思维。为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找准以下四点进行设问:
  1、问在课题处,激发自主探究
  课题是文章“眼睛”。抓住了“文眼”,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围绕课题设计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第十一册《索溪峪的野》一文,可以根据题目设计问题是:"野"在这一课中是什么意思?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索溪峪的"野"?是怎样写出这种野性美的?由于一下子抓住“文眼”发问,学生想读书的欲望油然而生。又如第十二册《窃读记》一课,我让学生看“窃”有几种解释?课题是哪一种解释?“窃书?”是什么意思?读书是一件光彩的事,作者为什么要“窃书”?你能通过仔细品读,感受作者“窃读”时那复杂的滋味吗?这种从题人手设问,更能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欲望。也有利于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让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2、问在关键处,培养发散思维
  俗话说:“击鼓必须击在鼓点上”好问题要问在文章的点“睛”处。如;六年级下册《詹天佑》一课,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然后提问:詹天佑杰出的才能体现在哪里?爱国又体现在哪儿?引导学生由中心句辐射到全文深人讨论。这样,就使学生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关键处设问,提出富有统领性的问题,则教学事半功倍。又如教学六年级上册《一夜的工作》一文中,抓住“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提问。总理的工作劳苦体现在哪里?总理的生活俭朴又体现在哪儿?这样让学生很容易的感悟到课文主要写了总理的工作劳苦、生活俭朴两方面的内容。
  3、问在矛盾处,激活创新思维。
  不少课文在有些内容上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在这些地方提问,往往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理解得更深,使学生的思维深化。如在教《鸟的天堂》一文结尾“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教学时,我没有舍得让这一内容流于空白,问道:前一分句说是眼睛“骗”了自己,后一分句又自个儿承认的确是鸟的天堂,这是否有些矛盾呢?矛盾冲突的设置,顿时敲响了学生思维的大门,他们联系前后课文内容,分析讨论,不难得出:其实并不矛盾,反而是作者有意在此伏下一笔,用以表达自己对大榕树的深情热恋。又如四年级下册《幸福是什么》的三个牧童感到自己只做了一件这么小的事,却给别人带来这么大的好处?这么小的事是什么?这么大的好处是什么?他们感到幸福吗?从那里可以看出来?你明白幸福是什么吗?这样,学生对“幸福要靠劳动,靠自己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理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4、问在空白处,拓展想象思维
  有些课文,作家在创作时,往往采取“文约事半”的手法,留下许多“空白”,教师可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再创造。填补空白。有的是情节的“空白”。如五年级下册《丰碑》一课中,将军在得知被冻死的是军需处长时,为什么“愣住了”,为什么庄严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当中留下了将军由愕然、沉痛转为自豪、崇敬的复杂心理变化过程。教学时,可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补一补当时将军的心理活动,并体会作者为什么不写上的原因。有的是结尾的空白。让读者去思考,更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如四年级下册《小音乐家扬科》一文结尾:“白桦树哗哗地在扬科的头上不住地哀号……”借问白桦树哀号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全文,感受音乐家扬科可怜的形象和可悲的遭遇,发挥想象填补空白。把更广阔的学习空间留给课外……使课堂显得余味无穷。
  实践证明,不论是从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角度来讲。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提问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意义。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实行有效课堂提问教学所追求的目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只是手段,启发调动学生思维才是目的。我们要把有效提问作为入境的路标、调频的开关、激发的手段、交流的渠道。善于运用课堂提问艺术,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尽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从而碰撞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标签:浅谈 提问 语文课堂 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