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初三周记 > 正文

心理健康知识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职生心理健康辅导]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积极心理学是产生于二十世纪末的美国的心理学界的浩大运动,它对传统心理学进行颠覆,以全新的姿态对心理学界注入了新的活力。与传统心理学相比,积极心理学更注重对个体积极心理健康进行培养,指引人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与观念不断完善自我,实现日后的发展,这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相吻合,因此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氛围建设;研究
  作者简介:任胜涛(1980-),男,河南清丰人,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华东师范大学在职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码:1001-7518(2012)08-0068-02
  
   进入二十一世纪,社会竞争逐渐激烈,岗位对于人才的心理素质需求也逐渐提高,然而反观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却呈现出了一些问题,这使得作为培养社会岗位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学内容中的重要任务。在另一方面,由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单一性与陈旧性,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教学形势,因此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了新的心理教育观念―积极心理学,视图以积极的心理教育为主导教育方式,构建全新的心理健康体系。[1]
  一、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高职院校是为了向我国各个岗位输送应用型的人才的基地,可以说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心理健康不只关系到自身的心理素质的好坏与否,还关系着我国社会的价值观导向。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即将走向社会,在这段过渡期,学生面临着过去二十余年最复杂的心理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复杂化,包括着学习、人际交往、感情等方面,会有着不同程度的焦虑、自卑、压抑等心理,严重影响到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国家对于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2]
  当高职院校的学生刚入学的时候,由于对新环境有着新鲜感,加上学业压力较轻,因此在心理调查中都属于心理健康的范围。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长,一些学生受到环境影响、感情因素、就业压力等因素影响,逐渐呈现出一些心理问题。在通过对北京20所高职院校的500名学生抽查中,有着20%以上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部分学生有着严重的自闭心理,人际交往的可能性为0。据有关资料显示,在2009年有关部门在天津的20所高等院校中调查,因为心理疾病死亡的20例学生中,有一半以上是因为患有重性精神病而自杀。尤其在南开大学退学与自杀的学生中,精神分裂占有70%;天津师范大学自杀的学生中患有抑郁症的有3例,占死亡人数的40%。由此可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令人担忧的,我们需要通过多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引导。
  二、积极心理学概念提出与界定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较好的发展,并且有了巨大的成效,但是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逐渐也被人们开始质疑。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由于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出现才使得教育进行发展与完善的3],因此这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披上了功利性功能的外衣。在当前的高校中,对于学生的关注都集中在心理问题上,而忽视对于发展性教育的转变。尽管在近几年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得到长足发展,但是传统的心理学观念根深蒂固,使得人们在心理辅导或者心理讲座方面,都是针对已经存在心理障碍的主体,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相偏离。在另一方面,我国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片面化的特点,制约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面对这种状况,“补充传统心理学空白”的积极心理学出现了,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很好的借鉴与引导作用。
  积极心理学是当前新型的心理研究领域,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新型心理观念,它是借鉴原有的心理观念与实验方法对人类的潜能与美德等主观积极性的方面进行心理研究。一般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为普通人,它主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可以用更加开放的眼光对待生活。在积极心理学界中,认为心理学不只是对于有心理障碍的人群,而是关系到每个人的幸福与发展的科学。
  一般我们所说的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领域分为三方面:首先,是对于研究主体的主观积极性的体验研究,其中包括有幸福感、乐观主义等,着重对主体的主观幸福感受进行研究,强调人们需要以满足的心态来对待经历的与未经历的,以乐观的心态来面对未来;其次,是对于个人层次的积极研究,分为交往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是个人特质的发展研究;第三,在群体上的积极交流沟通,让研究对象形成一个群体,建立一个积极的系统,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与消极心理学相比,积极心理学除了对其有着批评的意味,也吸收了消极心理学的多数研究途径与方式。对于研究主体来说,积极心理学更注重对人的积极性方面进行挖掘,放大人的优点与价值,对人们的创造能力与潜力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以达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找到生活目标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积极心理学是一种新的心理学主张,着重对于人们的积极品质进行挖掘,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也要逐渐渗透这种新型的心理教育方式,培养出学生的健康心理与高尚情操。
  三、积极心理学在高职心理健康辅导中的应用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受到美国心理学界的影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源后,关注的都是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学生群体中存在着诸多的心理问题,比如自卑、压抑、烦躁等症状,教育工作者一般都运用的是健康心理学观念与解决心理问题的知识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由于当前社会充斥着各种舆论,因此学生的多种情绪难以抒发,并且在心理问题上呈现出特殊性与具体生动性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与家庭都认为将负面情绪消除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恢复了,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停留在较低的认识上。我们当前研究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要求去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而是帮助他们恢复良好的心理状态。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目标是让传统心理学关注的人们的最糟糕的事物而忽略帮助人们找到美好的事物,转变为帮助研究对象建立起美好积极的心理与思想态度。因此我们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不能只是将目标定位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研究对象不能只是限制在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群体上,而是需要面对每一个学生,帮助学生去寻找与体验幸福、快乐、亲情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方面,因此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以面对全面学生为教学的出发点。
  其次,用开放与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发展。积极心理学面向的是所有的普通人,而我们在心理教育中也面对的是成长时期的高职学生,因此我们不能用医学上的心理学知识来解决学生的问题,一般教师都会对学生诊断病态、狂躁等方面,而忽视健康、勇敢等方面。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分为心理素质与心理疾病两方面对待,但是一般都将重点放在给少数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上面,因此使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前进的道路越来越宅,大部分的学生心理发展与道德观念培养难以得到有效引导,因此在心理健康水平上难以得到提高。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一般都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比如引导学生如何解决在学习与生活中常出现的心理障碍与困扰,这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偏离了对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让教师着重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处理。
  第三,信任学生,建立平等关系。传统的心理辅导中,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进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对于少数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有效,但是一些情绪低落,烦闷抑郁的学生,一般都是持无所谓态度,这种方式就难以有效应用了。因而我们应当在心理辅导中渗透积极心理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发挥自身潜能,重新建立起对生活的信息。教师需要在对学生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与学生面对面沟通,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当教师的乐观情绪感染了学生,学生能够被教师的积极心理暗示,让他们能够从积极的方面来考虑问题,从而建构起积极的心理情绪,这样学生才能够逐渐恢复自己受伤的内心。比如曾经我们班的李某,曾经在学生会担任学生干部,并且是校级优等生,但是由于上了高职学校之后,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并且将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因此自己的精神世界崩溃了。天天在宿舍不愿意见人,情绪低落,心情抑郁,甚至有时候精神恍惚。我了解情况后,通过与他朋友与家人的沟通,逐步引导他发挥自己的优势。比如我会让他帮助老师做一些课件,在元旦联欢晚会上唱了两首流行歌曲,获得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通过这些活动,能够帮助李某建立起积极的情绪,最终帮助他摆脱了抑郁,重新恢复了健康的状态。
  第四,通过培养正面情绪来预防心理障碍,挖掘学生的潜能。传统的心理教育要求关注少数的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积极心理学则主张帮助每个学生,帮助他们寻找幸福,挖掘他们的潜能。在积极心理学中,发现人们具有着多种美德,比如创造性、勇敢、诚信、审美能力等方面,而每个学生的身上都或多或少有这些美德的体现。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所具有的潜能,让他们用自身具备的美德来积极生活。教师要通过合理引导,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提升自己的控制能力,引导学生能够关爱自己,进而关爱他人。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需要锁定学生心理的积极面,用鼓励与赞美的方式让每个学生能够用自身的美德来对待生活与社会,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我们需要引入积极心理学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引导与探讨。当前社会与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逐渐重视起来,我们需要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整合,构建出一个多元化、科学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然而积极心理学是刚兴起的心理教育体系,我们需要通过多方面渗透这一理念,不断发展与完善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帮助高职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实现学生日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02).
  [2]金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贫困生心理辅导[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06).
  [3]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6(03)
  责任编辑 夏焕堂

标签:心理健康 心理学 视野 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