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初三周记 > 正文

【文言文教学之我见】《高中生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教师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多采用灌输式或讲析式的教学模式,他们单纯以讲、记、背、默、译为线,没有互动,没有激情。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的,也是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的。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课堂效率
  一、文言文教学存在的误区
  首先,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重文言实词解释,轻文章思想情感的感悟;课堂教学呈现涣散状态,说到那里算那里;教学的流程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新;不重视文章自身特点,用一种模式组织教学这种课堂……教学导致教和学的脱节,缺少探索与研究,缺少师生的互动,严重地束缚着学生的思维,遏止了学生的创造力,令中国传统文化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
  其次,承担着授业、解惑任务的教师不向学生讲解文言文的社会功能(比如提高写作水平、提升文化品位等),学生不懂得自己为什么要学这些“之乎者也”,学它干什么,好像不学也可以。所以我们的学生对文言文就不会感兴趣,自然也不会对文言文加以足够的重视。
  二、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首先,要把握一个教学的根本──诵读。
  诵读(朗读和背诵)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际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和好经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可以说,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唯一正确途径,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除此别无他法。但应注意在诵读时应注意句读,注意去理解它的意思,注意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是去死记硬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第一遍可称之为“吟读”,学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揣摩其停顿、轻重、语气和节奏等。紧接着再高声朗读,除读出轻重缓急和节奏语气外,力求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略作品内涵,我把它称之为“品读”。在“品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课前提示”,课文注释及有关的工具书,疏通文意,划出百思不得其解的句子,再让学生多做些探究性的工作,教师有的放矢,进行讲析,在真正弄清文意的情况下,再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我把它称之为“诵读”。
  其次,文言文是“文”,应该按照文章阅读的规律和方法去“解读”。
  由于语言的古今演变,读文言文必须面对的就是语言的疏通理解问题。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够积累一定的文言词汇和文言知识,为以后自己能独立进行课外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语言的积累不是简单的等同于对课文的随意“肢解”,而是在对课文进行语言分析的过程中培养文言意识和语境意识,能够站在历史的角度理解古今词义的异同,能够根据语境合理推断词义。当然这只是“读”文言文的基础。关键的应该从文化和思想的层面去解读文本,让学生从中汲取精神的营养。文言文以简约凝练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的结晶,读的时候要学会用“泡”的方法去丰富还原,从而获得精神上的陶冶与心理上的愉悦。如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思想,荀子的“性恶论”与“劝学”的关系,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古代知识分子“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对立统一,魏晋人士的生死观等等,如果在些地方多少有一点自己的一点感悟,那就是最大的收益。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文言文阅读教学还应品味鉴赏古人为文之精妙,学习古人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叙述描写、人物刻画等方面的为文之道。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是从几千年的文化宝库中优中选优的精品,含英咀华,学习借鉴,无疑是提高审美与写作能力的一个捷径。
  再次,还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只有把自主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避免“满堂灌”式教学,这样才不会便学生觉得“眼前一堆字,脑中灌糨糊”,应该通过教学手段的变化,多种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在愉快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力也有所提高。文言文教学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文言文教学同样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
  其实,无论是现代文教学还是文言文教学,让人文情感走进课堂,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
  总之,我们的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能以生动的课堂讲析,丰富的古文化知识来吸引学生,通过对每个语言文字的精确、智慧的组合的分析,来展示中国文字的语言魅力,通过展示作品文化意蕴的深层内涵,让学生感受作品魅力,把他们带到古文学作品的优美境界中。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中学生对古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品位,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让中国的古典文学艺术光辉永驻。
  (作者单位:项城市正泰博文学校)
  编辑/张俊英

标签:文言文 我见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