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初三作文 > 正文

初三中考历史复习有效性策略

时间:2017-04-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初中历史有效复习方法的研究

《初中历史有效复习方法的研究》小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界定

提高中学历史复习效率主要是指在初中学习阶段,历史课堂教学的单位时间内,通过有效复习方法的应用获得最佳的功效。即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掌握了历史基础知识,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复习亦属于有效教学的一部分。赫斯特(Hisrst)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和扩大概念图式和心理技能,从而引起行为变化。因此,教师应经常考虑怎样使得教学内容被学生接受,使得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新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本课题研究,有利于现实的考察复习教学中,老师教学观念的有效性和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有利于调动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提高复习课的整体效益。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促使教师自觉地审视反思,改进复习教学目标和相应的过程。本课题研究通过有利于增强初中历史复习课有效性。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学生在复习中采用何种方法复习 2、探索提高学生复习效率的模式和有效的复习方法 3、将本课题研究成果应用并推广到历史等学科的具体教学实践中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1.文献研究法:学习已有的文献资料,进行借鉴,并适当加以深化。 2.行动研究法:通过个案的实施并逐渐推广,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探索出一套有效的复习方法。 3.经验总结法:教师的经验主要来自工作实践,这也是一线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的优势所在。组织教师及时地对复习方法进行总结,从中获得对复习教学有益的认识和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课题研究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组织规划阶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组织学习有关文件,对课题研究进行设计,确定研究方向和内容。 第二阶段:典型案例分析阶段。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指导课题组进一步开展研究活动。推动课题研究和本组教学研究和活动的开展;并对研究计划进行及时调整。 第三阶段: 深入开展阶段。通过以上案例分析结果,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教学实践,重点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学习能力,同时渗透到预习及课后作业等环节中去,并能及时总结方法的研究,收集组员的研究材料,整理分档,组织研讨,为结集成册做准备。第四阶段:课题终结阶段。在第三阶段的基础上全面调查,进行成果论证,整理总结各类成果。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

1、 处于一线的教师上的每一堂课将是科研的第一手资料,且是最直接最真实

的资料。

2、教师教学行为渗透到了学生上的每一堂课中,给研究工作提供充分的时间、空间和研究机会。

3、我校重视科研工作,每年都有固定的科研经费支出,提供一切有利条件保障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课堂结题报告

2、论文

3、教学设计

篇二:提升中考历史复习的有效性

提升中考历史复习的有效性

海南实验中学 姜雪琴

内容提要:中考在即,初三年级的师生们都投入紧张的复习当中。历史复习的内容多,容量大,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复习呢?中考复习一定要讲策略,提高复习效率。本文试图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与做法。

(原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源网:初三中考历史复习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历史复习 中考命题 有效性 基础知识 学法指导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育工作者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但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一般集中在新课程新课教学上,往往忽视了复习课的有效性。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好中考备考工作,提升历史复习的有效性呢?这是值得每一位初三历史教师思索的问题,也是笔者试图与各位同仁们探讨的话题。

一、知大势,明方向,把握中考命题趋势

考场是没有硝烟的战场。要想打好中考这场战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知己知彼”,掌握中考的动向、命题的趋势,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首先,认真解读“考试说明”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等,把握命题方向。 “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指导性文件和重要依据之一,它主要回答了中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认真解读“考试说明”,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考试的目标(要求)、命题范围(内容)、试题的难度、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等内容,从而增强历史教学及复习备考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是各版本初中历史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也就是说,中考命题的范围(内容)要以《课标》为依据,不能

其次,细心研究历年中考试题,深刻领会中考命题的原则。

细心研究海南省历年中考试题,可以发现海南省中考历史试题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基础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历史试题侧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教材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等,基础性较强。

例1.(2006年)作为洋务派的代表,受命于危难之际,收复新疆,清政府在他的建议下于1884年设新疆行省。他是

A.左宗棠 B.李鸿章 C.张之洞D.林则徐 例2. (2007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中央电视台《我的长征》摄制组用了10个月的时间重走长征路。他们要经过:①武昌 ②遵义 ③赤水 ④金沙江⑤大渡河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⑤C. ②③④⑤D. ①③④⑤

例3. (2008年)决定成立联合国的国际会议是

A.1919年巴黎和会 B.1938年慕尼黑会议

C.1945年雅尔塔会议 D.1921年华盛顿会议

2、整体性。即结合某一主题(或专题),将教材中散乱的历史知识有机串联起来,重组成新的历史情境。重点考查反映历史线索的主干知识,或中外历史进行联系、横向比较,从中考查学生综合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例4.(2007年卷第23题)今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访日期间指出:中日两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史,也有过五十多年不幸的历史……要汲取历史的教训,开辟中日友好合作的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 列举古代中日友好交往的两件事。(4分)

(2) 你如何理解近代中日“五十多年不幸的历史”这句话?(6分)

(3) 20世纪70年代中日关系走向正常化的事件是什么?(2分)

(4) 你认为21世纪的今天,中日双方应如何妥善处理两国关系?(4分)

3、灵活性、探究性。中考命题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特点出发,在能力考查方面越来越具有灵活性、探究性。其一,在题型方面,从08年开始不再单独设置识图题,将其纳入到选择题和材料题等题型中,为能力考查提供了更大空间。其二,越来越注重运用新材料、新情境来设计试题,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例5.2006年卷第22题最后一问:结合这两次工业革命的史实,谈谈科技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6分)

例6.(2008年卷第17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6年美国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茶叶、丝绸、银器和小脚绣花鞋等手工产品。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如右图),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请回答:

(1)蒸汽机车的发明者是(3分)图一袁隆平培育高产杂交水稻

A.富尔顿B.史蒂芬孙

C.瓦特 D.爱迪生

(2)简要分析中国展品的科技

含量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的原因。(6分) ..

图二东方红1号卫星 图三中国第一颗原

子弹爆炸成功

(3)你认为材料二中哪一科技成果意义最重大?请扼要说明理由。(3分)

(4)我们青少年应如何迎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4分)

4、现实性、开放性。关注时事热点,关注社会问题。或利用热点营造情境(如08卷第2题);或联系社会现实,关注那种重大、深层、长远的问题,突显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如05卷最后一题:

例7.(08)“5〃12”汶川大地震使无数建筑物垮塌,但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大型水利工程却经受了大地震的考验。它是

A.灵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三星堆”青铜文化遗址

例8.(05)请观察下列五幅历史图片,结合图片说明,以“牢记历史,反思历史,共护和平”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1)短文必须涉及五幅图片的内容。(2)突出主题,观点正确。(3)文字通顺,条理清楚,字数在200字左右。)

图(1):1945年5月7日,德国签署在所有战线无条件投降的初步议定书。

图(2):1945年9月2日,日本在美国“密苏里”号军舰上签署投降书。 图(3):1970年12月,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的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下跪。

图(4):2004年1月,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

图(5):2005年9月5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来自50多个国家的领导

人出席了俄罗斯举行的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盛大庆典。

5、人文性。中考命题不仅注重对基本史实的考查,而且注重人文关怀,突出价值导向。试题图文并茂,意蕴深远,既体现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也在不经意间渗透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例9.(2005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突出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教育思想?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子

例10.(2005年)他专注于畴,淡薄名利毕生的梦想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就是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

A. 侯德榜B.邓稼先C.钱学森D.袁隆平

例11.(2007年)2006年7月,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中国安阳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殷墟”为我们研究哪一朝代的历史提供了依据

A.夏朝 B.商朝C.西周 D.东周

二、重基础,求发展,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篇三:浅谈中考历史复习策略

浅谈中考历史复习策略

新课程、新理念下的历年中考历史试题要求学生答出新意,表述自己的观点,既考查了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考察了学生的能力,如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复习效率,是所有同学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我们共同探究的主题。下面略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明确新课标和考试要求,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学生应明确新课标和考试要求,在命题原则、试题结构、能力要求、考试内容等方面加强认识。现在中考历史试题体现了“人文性、科学性、探究性、活动性、开放性”。强调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在考查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注重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国际意识等方面的考查。试题具有时代性,能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

第二、复习时应该从课本入手,强调学生跟着教师复习思路“走”。

我们在复习中要根据考试大纲及教材要求,对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对知识线索进行梳理后,有计划地进行复习。哪些地方该注意,哪些知识点会以什么样的题型出现,老师都会进行分析讲解。因此,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是很重要的。 在第二轮复习时,我们可以根据《考试纲要》将课本知识综合为诸多专题,有利于历史知识古今联系和中外联系,有利于学生总揽全局,又能以小主题为中心进行重点突破。如我们在复习“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时,可从50年代的外交、七十年代外交、九十年代外交及二十一世纪处的外交等几个小主题入手,这里面又可联系到与美国、日本的外交关系,纵横联系,构成知识网络体系。当然,在专题复习时也应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

学生必须掌握好课本的基础知识,抓住主干知识,从教材入手,夯实基础,因为“对史事的考查永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所以,开始进入复习阶段,我们一定要认真制订复习计划,科学安排复习时间,以不变应万变。对基础知识,“不能死记,但要记死”。对每一课、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历史知识要做到随手拈来,运用时得心应手。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对历史基本事实的掌握,能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善于寻找线索,善于联想,由此及彼,形成对历史知识准确的记忆,做到知识点的要点化、线索化、条例化、网络化。

第三、打破教材体系,强化专题复习,落实主体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是一个将知识提取归拢,将教材由厚读薄的学习过程。每一轮要有目标,以体现新思维,新结构,新手段,新面貌。在第一轮单元复习的基础上,五月份主要进行专题复习及模拟演练,这就要求师生共同努力,在更高的层次上整合考点及教材,打破教材的顺序,打通各册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实现知识的重新组合,做到上下勾联,前后贯通,将零乱的局部知识归类、整合为系统化、规律化的整体结构,站在一个高度上,把知识整合成十二个专题,供大家参考:

1、中国古代政治

2、中国古代经济

3、中外古代文化

4、世界古代亚非欧古国

5、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6、西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中华民族的抗争

7、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斗争及新中国辉煌六十年

8、大国崛起——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9、世界现代史国际关系

10、全球走向一体化。

第四、密切联系时政,关注热点和焦点问题

复习中要重视历史事件与现实的结合,注意历史的时代性,把握时代脉搏,关心社会,关注社会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时政热点可以是一定时期内值得关注的事情,也可以是一年甚至近期的事件。如聚焦台湾问题,反对台独行径,新疆问题,西藏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维护国家统一的问题;改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科学的发展观问题;建立创新型国家问题;经济全球化问题;大国崛起,伟大复兴等。这样将学习的重点与时事的热点有机结合,培养自己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五、进行适当的解题方法指导和训练

1.。现在试题注重基础性、阶段性、综合性,又能体现学生学习的层次性渐进性,师生要重视近几年中考试题的研究从中体会到中考“怎么考”(命题思路),从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中体会“怎么答”(解题思路、答案组织、文字表述等),研究试题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精选试题,强化模拟训练,保证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训练——提高能力的必由之路。“只说不练,等于白干”,这里的练即训练。课堂是练习的主阵地,课堂练习是训练的主要的形式。训练需要足够的时间作保证,时间少,但训练必不可少,所以要精练。练习应解决四个问题:

一是练什么,考什么,就练什么,关注典型例题,合理选择和设计题目。

二是怎么练,在试题训练中,要精选、精做,注意总结答题技巧,培养解题能力,加强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是练多少,合理把握训练的度,反对题海战术。

四精选习题,强化训练,建立错题档案库。在与同学、老师探讨解题思路时,做到举一反三。

2.学生自己可以根据课本知识和网络资料选取材料,编制试题。并说出命题角度,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范围。这样在实践中加深对试题思路的把握,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最后一个月综合训练的时候让学生一周出一份试题,学生之间互相测试交流对试题的把握。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解题能力,学会理清答题思路和技巧。

第六、考试应注意的几点要求,以提高考试能力。

1. 考试时胆要大,心要静。坚定必胜信念。

2.仔细审题。答题要“史论结合; 大家在做历史主观题时,要注意到以下几点:有了史料,还必须学会正确解读,学会正确审题,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目前中考试题中不仅材料解析题的要求是这样,问答题、选择题的要求也很注意这方面的考查。因此,学会阅读理解材料,提高史料处理能力在复习中是很关键的。

3.根据题目要求答题,有的放矢;根据分数答题,有序答题;格式规范化,要点序号化,内容重点化。

总之,我们应该有压力地轻松复习,保持良好的心态。心态决定一切!方法决胜一切,虽然时间紧,任务重,无论怎样的策略,无论哪一种方法,只要用心、用力,我们就会不留遗憾。因为成功一定与付出同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