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初中周记 > 正文

高校辅导员招聘考试【自主招生高校联盟的发展方向】

时间:2019-01-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在我国,高考制度曾长期最大限度地保障着人才的公平选拔,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弊端已不断凸显,“一考定终生”的考试机制和“大一统”的人才选拔模式广受诟病。自主招生顺应时代潮流出现,则成为改革高等教育招生探索人才选拔制度、扩大高校自主权的重要措施。与此同时,高校自主招生开始出现由单兵作战到结盟作战的现象,但目前高校联盟还存在着众多缺陷,例如“联考”操作流程不透明且缺乏机制保障,联盟内规则不统一且步调不一致,各高校之间有抢夺生源的不良竞争倾向,等等。但这些问题并不是无法解决的,可以保留两三种自主招生联考,并一定要由第三方来命题考试,自主招生需要真正的社会化,并在此基础上完善联考的考查内容和考试制度。如今的高校联盟急需改革,如何完善高校联盟,引导其往正确的方向发展,影响着高考制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自主招生 高校联盟 高考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因此,高考自主招生是大势所趋,然而近期出现的高校自主招生抱团现象愈演愈烈,各联盟高校联考有转向“小高考”的趋势。我们应意识到,目前我国的高考自主招生制度仍不完善,如何完善高考自主招生制度,合理引导各大高校做好自主招生工作,是目前高考改革工作的重点。
  一、高校联盟的产生、发展及成因
  我国自2003年开始在部分高校推行自主招生试点。其后基本上延续了“自主笔试+自主面试”的“自主招生”模式,始终发展平稳。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各大高校对优质生源的竞争日益激烈,导致近几年高考自主招生的格局发生了变化。
  2003年开始,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在内的22所大学开始实行5%的自主招生改革试点,但这段时期各高校几乎都是单兵作战。直到2005年,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四所高校尝试采取联考的方式进行自主招生录取,拉开了自主招生联考的序幕。到2009年10月清华大学与上海交大、中科大、南京大学和西安交大协议结成“五校联考”,并在2010年1月16日进行了自主招生选拔的联合笔试,形成了最早的“华约”五校。2010年10月23日和11月20日,浙江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先后加入了“华约“。2010年11月22日北京大学联合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六所高校同时在招生网上发布公告,宣称七校将举行自主选拔联合考试,“华约”与“北约”的对峙格局正式形成。当年11月25日,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六所高校宣布加入“北约”,“北约”联盟扩充至13所高校。2010年11月25日,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八所以理工科见长的高校宣布将合作自主招生,并签署了《卓越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同盟”(或称“卓越”)的诞生。之后随着重庆大学的加入,“同盟”扩至9校。目前国内80所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已有30多所高校参加自主招生联考,几乎囊括了中国顶尖的高校,形成了“华约”、“北约”和“卓越”三足鼎立的局面。[1]
  自主招生从2003年开始以来,近几年规模不断扩大,考生人数也急剧增加,然而随着自主招生规模的扩大、报名考生的急剧增加,高校的招生工作者也感到苦恼日益增加,招考工作的经济成本日渐成为高校的一笔重负,而各地考生前往不同高校笔试、面试成本增加也逐渐成为争议话题。首先,联盟的出现减轻了考生负担,避免考生来回奔波,降低考试成本。其次,联盟也给考生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兴趣和各高校人才培养特点进行多元组合,选择机会大为增加。
  同时,在“华约”、“北约”、“卓越”形成后,不少入盟高校间接或直接地承认了结盟动机,即响应联考号召力,争取优质生源。对名牌高校而言,自主招生已经成为他们招揽尖子生的主要途径之一,而联盟测试的方式更是扩大了名校效应,吸引了更多的优秀考生报考。在高考自主招生以前,只有在考生得知高考成绩后,各高校才加入优质生源争抢大赛,而如今具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利用这个机会提前锁定优质资源,将生源争夺战的关口前移,意图垄断优质生源。
  二、高校联盟内部矛盾及存在问题
  在高校自主招生从“各自为政”到“三足鼎立”,这样的发展变化曾被视为一种积极的尝试。然而,随着自主招生的高校数量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个中的争议不断。2011年“华约”、“北约”、“卓越”三个高校自主招生联盟形成过后不久,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宣布退出“北约”,并在不久前公布了2012年自主招生方案。这引发了我们对于高考自主招生抱团现象的重新思索。
  各个高校就自主招生结成“联盟”,本身是一个自发的行为,联盟的组成与结构也相对比较松散,所以结盟或者退出结盟都是一个自主的选择。南开和复旦退出“北约”联盟,主要原因可能还是两所高校觉得参加自主招生考试联盟的意义不大,并没有带来招生方面明显的变化,甚至可能浪费不少“优惠”名额,因此选择了退出。从本质上来看,招生联盟无非是一场集体掐尖大战,高校的自主意识没有真正体现,也没有体现自主招生的真正意义。从初衷来看,自主招生应是一种社会化考试,体现各校的特色,不应绑定在几所学校上。如今有高校退出“联考”,正是回归自主招生的本质。
  从目前高校联盟的具体形势看来,其内部矛盾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1.组团模式过于随意。所谓“联盟”是各高校自行组织形成的,几所高校结盟的原因可能是学校历史、专业学科背景、地域等因素,也可能是其他原因。这种随意的组团模式很可能给考生带来志愿填报方面的麻烦,并带来以联盟对抗为表现形式的高校之间的恶性竞争。
  2.“联考”操作流程缺乏机制保障。考试缺少透明度,高校与中学及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监考和评分没有明确的机构保障实施,一旦考试过程中发生意外,很容易滋生混乱。
  3.联盟内部规则不统一且步调不一致。各个高校在考试、评分及录取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样就很难集体发力,统一招生。同时各个高校在招生上的步调不一致,例如发放申请表、考试时间的冲突,很容易导致学生陷入两难境地。
  4.高校抱团最终目的实为吸引优秀生源。这种集体掐尖儿的做法,给优秀学生提供了更多机会,但对其他考生实则不公,且违背了自主招生选拔偏才怪才的理念。
  5.“联考”演变为”小高考”,分散了学生专心应对全国统考的精力,变相增加了考生的负担和压力。[2]
  三、高校联盟的发展方向
  高校自招联盟的未来路径尚不明晰,但从教育专家、高中校长,大学生和中学生的反馈来看,高校自主招生联盟的改革却是势在必行。
  作为对未来高考制度改革的探索,高考联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促进“联考”社会化。自主招生需要真正社会化的考试,考试的举办权应该由学校交给中介,推进考试社会化。比如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来组织和监管,同时允许几家有资质和威信的社会机构来组织考试,各高校根据自己的需要,承认其中一种或多种考试成绩,考生根据自己意愿选择参加哪一种考试,这样可避免多次重复考试,结果也会更加客观。
  2.改变“联考”的考试内容。高校自主招生的联考不能再局限于考查对学科的掌握程度,而是要考查学生的学业能力和学术水平。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SAT考试或ACT考试,让这种考试成为各大高校自主认可的考试,比如说我们可以统一设置三个联考,任何一个拥有自主招生权利的学校都可以认可,这其中没有绑定关系。中学组织所有中学生毕业时都参加其中一种考试,然后用其成绩汇总上平时学习成绩和课堂表现,加上老师的评价和推荐信,向各个大学推荐自己,大学再根据适合自己的标准来录取学生,不另外组织考试。这两种考试可以一年多考,考生可以根据其多次考试的成绩,取其最高分。
  3.改革现行的制度设定。要站在扩大和维护学生对高校自主选择的权利立场上,通过合理的方式来设立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比如,把自主招生的联考放在高考之后,允许每位学生选择3―4所高校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增加学生自主选择高校的权利。禁止高校之间进行排他性的招生考试,比如禁止高校联盟把自主招生考试日期定在同一天等。
  自主招生作为对高考制度的完善和补充,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高考联盟的出现,也预示着自主招生的发展方向,尽管目前教育部针对高校自主招生抱团现象还未出台具体意见,但无法否认的是,这场每年至少10万人报考的自主招生考试,已经并将继续影响越来越多的考生及家庭,这场出现在高考自主招生中的“抱团大战”,或许隐含着中国高考改革未来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仇逸,俞菀.高校联考三问[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2-22,(第004版).
  [2]马晖.高考招生“三国混战”.[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12-6,(第005版).

标签:发展方向 自主招生 高校 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