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辞职报告 > 正文

[新时期师范院校职业教育课程的建设]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政策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模式逐步形成,社会各界对技术专业性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师范院校也迎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在社会新时期的背景下,如何构建我国师范院校职业教育课程成了研究的首要课题,对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是师范院校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亦是高职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师范院校在职业教育课程的构建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还不能完全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人才需要和市场经济进程。因此,在当前国情下的师范院校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提出课程设置的现状及问题,从而找到课程建设的新思路并提出一些加快师范院校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新时期;师范院校;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现状;对策
  作者简介:张蓬(1978-),女,鞍山师范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码:1001-7518(2012)08-0054-03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使得高等职业教育也迅速发展起来,“以服务为理念,以培养人才为核心,以高效就业为目标”的高职教育发展思路已被人们达成共识。[1]对于我国师范院校来说,职业教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方式,也是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的中心部分,师范院校培养出的人才综合素质如何取决于对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展和设置,如何使职业教育课程的建设适应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目前已经成为各所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我国师范院校职业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发展研究变得尤为重要。但是,在现阶段我国师范院校培养的教育型人才与我国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还有差距,并且在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上还存有一定问题,需要更好地改进和完善。[2]
  一、分析新时期国情下的我国师范院校职业教育课程建设
  近些年来,我国师范院校在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上,通过不同程度上的改革取得了一些进步和成效,在某些方面打破了原有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架构,并从国外借鉴了新的模式和实践操作技能,使其与我国的改革相结合,逐渐努力寻找出一套适合我国当今国情发展的合理有效的教学系统。[3]和以前的教育课程相比,之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忽视了对职业要求的实践性和针对性,而是效仿其他性质的高校教育体系,太过强调于系统化模式没有把自身的特点脱离出来,严重缺乏教育特色。此外,师范院校对于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过于简单清晰,一般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三个部分,而且在职业教育课程过程中造成“重老师,轻学生”的教育思维,导致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师范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教育,不仅不能使师范院校学生得职业特点得到发挥,[4]又不能持续满足我国新时期背景下市场的需求。如今,我国的师范院校中对职业教育课程的建设应该给其更大的自由性和自动性,在对待职业教育课程的完善和设置上要更加重视其实用性和连接性,并且在对职业专业教育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对社会发展的适应作用和需求影响,只有能够适应企业和社会不同阶段的需要,才能更好的给师范院校学生提供发展自身职业才能的空间,才能更好的跟随社会导向和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我国师范院校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新国情,我国很多师范院校本着提升职业教育的实践能力,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效率为目标,不断探索和改善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培养师范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全面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师范院校在课程取得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我国各师范院校之间缺少对职业课程建设和设置基本的协调,不能突出自身职业教育的本质。当前我国很多师范院校在对自身职业课程教育的建设设置上采用各自为阵的模式,只顾自我发展使得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不合理设置重复繁琐,导致师范院校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这种现象的发生不仅由于各所师范类院校对校际间相互协调、共同进步的意识比较淡薄,竞争意识远远多于共同合作,此外,我国师范院校对于职业教育课程的协调机制不健全,由于不同高校的生存竞争的增大,导致高效间有效的沟通交往仍是相互设防的,很难组织成为统一的机构。[5]
  (二)我国师范院校与社会企业之间合作表面化,华而不实,即便合作企业所合作下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缺乏规划,并且在学校选择职业课程内容和课时分配等方面,并没有很多企业参与进来。同时,在教学实践方面师范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并不充分,学生毕业后在有关企业的实习太过重于形式,而往往忽略了实训的指导,使得学生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实践十分稀少,严重影响师范类学生的本质专业和就业效果。[6]虽然有些企业为师范院校建立实训场所,但是由于政府缺乏对企业的鼓励政策再加上人才供求关系不平衡的影响,使得这种校企联合的方式形同虚设。
  (三)创新是国家的未来,创新是教育的延续,但是对于很多师范院校来说,职业教育课程的建设方面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而且师资力量不够雄厚。在我国,许多师范类院校的职业专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仍然沿用或者借鉴其他高校的课程内容,不能及时补充与当今社会的发展相联系的新技术、新经验。同时职业教育课程不同与其他学科,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过于针对性,而目前很多师范院校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不尽合理,造成学生不能很好的学习本职专业的知识,这对学生的未来出现严重的影响。此外,在职业教育课程的建设中,没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作为保障,这无形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就业困难。
  (四)我国师范学院的院校评估体系不够完善,尚未形成一系列合理有效的成熟的指标群,不能对学生或者课程进行全方面的评估和解决。不成熟的评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国家有关部门和学校领导及时观察和改善师范院校职业教育课程的建设和执行情况,而且也不能很好的发现课程在设置和实施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为我国的很多师范类院校的课程评估体系仍然效仿其他的高校,而且在对课程的评估过程中,评估主体主要是针对师范院校本身来说,而缺乏学校与企业间的共同参与,这样造成的评估主体的评价呈单一性、明确性、构成性和最终性,导致评价的不规范和不完整。[7]
  三、加快师范院校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方法和对策
  首先,高校教育课程模式是在一定的职业教育理念和知识理论的基础上,以某种简单明确的表达形式对课程进行规范,并且具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架框和实施手段。突出师范院校教育本质及课程建设的原则,即抓住自身特点努力培养自身职业教育课程的多样性统一性相结合的原则,可以使政府统一规定的国家职业教育课程与师范学校自身的教育课程相结合,制定出适合自己学校职业教育规划方向的课程体系。同时,也可以准确把握自身与其他各所师范型学校在职业教育课程上的不同,提高和改善与其他高校课程设置的适应性和关联性,从而进行对自身课程体系的有效改善。师范教育的目标、性质和作用都是由职业教育课程来具体实现,而且课程模式必须与职业教育的特有环境和因素相适应,必须以“运用、实践、创造”为主旨思想,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在一定理论指导下从教师的课程实践中构建,成功的课程模式来自院校的成功实践。此外,在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上,学校应根据就业现状进行整调,处理好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并有效分配课时为毕业就业做好充分准备。[8]
  其次,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新时期,使企业可以和师范学校有效的合作,以提高其合作内容和效率。加强师范学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使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与企业生产相结合,是加快师范院校教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措施。这样不仅能使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又能培养出职业性的技术人才,提高师范院校职业教育课程的进度。此外,学校和企业的合作途经多样化,在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上,师范院校要积极参加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规划,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实践条件和设施,从而改善了原有的教学模式,使职业教育课程与学生融为一体,形成良性发展趋势。
  再次,对于职业教育的课程应努力跟随时代的发展,科学创新,并大力调整师范院校师资队伍的构成。目前师范院校要不断加强各门学科的创新教学,特别是职业教育课程更是要改变原有模式加入新鲜的社会元素,使学生能够紧跟时代。学校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职业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关注学生对技能知识有目的的运用与实践,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训练,必须突破传统体系的束缚,以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的职业性人才,还要提倡职业教育课程的多样性模式,从而形成学校课程模式的多元化。而且在师资结构方面也要加强整顿,一方面要对学校现有的师资力量进行培训,保证其专业知识的更新,能够适应职业能力课程的不断变化,另一方面还要对新充实进来的专职教师加强其教学经验和实践训练的培训,并鼓励号召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在自我提高的同时,发挥自身优势帮助新来教师共同进步。
   最后,师范院校应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课程评估体系,成立专门的职业教育课程评估组织,主动建立一系列的阶段性的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自我评估体系,比如一至两年或者以季度为单位,从而使师范院校职业教育课程得评估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在评价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可以由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估专家作为主要的评估人员,并吸收优秀的企业人士参加进近来,做到客观性、公正性和动态性的评价体系。由于师范院校职业教育课程的建设评估过程相对来说耗资不大,要使职业教育课程实施中的每一个环节和阶段都应及时得到考核评估,其评价的内容要体现课程的统一性和针对性,在评价过程中及时发现课程能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及时的观察评价执行的情况,此外,评价的机制要有效公平合理,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课程中的评价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我国,对师范院校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建设是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关键所在,也是加快目前我国师范院校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对职业教育课程的建设关系到整体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现,因此被社会当作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首先要确定职业教育课程所针对的对象是以学生为本,在课程的设置和内容上进行多样的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只要我们勇于在课程上创新,积极地与社会各界相沟通协作,努力改善师资力量,构建职业教育课程的长效机制,就会使师范学校的职业教育课程的建设迈向新的阶段,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和实现职业人才的学校培养以及在企业使用两者之间的完美契合。
  
  参考文献:
  [1]赵哲.对高师院校教育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再思考[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05).
  [2]陈祖标.面向21世纪高等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
  [3]金玉梅.高师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设想[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1).
  [4]殷晓静.师范教育实践性课程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4(01).
  [5]任平,王金梅.职业师范院校中教育类课程的解构[J].教育与职业,2009(02).
  [6]李盛兵.我国高师课程体系的缺失―人文性和师范性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1998(05).
  [7]杨晓宏.我国高师现行课程体系的缺陷[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
  [8]有宝华.高等师范教育课程发展走势分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02).
  责任编辑 颜小兵

标签:师范院校 新时期 教育课程 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