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促销方案 > 正文

【职教语文课堂中教师情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情感与语文课堂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情感对创设优良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探讨职教语文课堂中如何开发和利用好教师自身的情感资源,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有帮助。
  【关键词】情感资源 开发 利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4-0161-02
  
  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课程资源仅仅指那些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广义的课程资源则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一切因素,不仅包括教科书、参考书、教学场所等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科专家、教师、学生等人力资源。所有的课程资源中最为特殊的是教师,因为教师既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者,本身又是最为丰富、最具情感性的课程资源。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把关注与期望的目光聚焦到教师身上。在这种形势下,教师不仅要对自身的素质要求进一步提高,而且对教学活动中创造性的要求也要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我国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曾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由于情感伴随语文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情感的创造性运用显得很重要。语文教师应将语文教材的思想情感灵活多样地转化给学生。语文教材相比其他科目的教材来说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并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感世界。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钻研教材,细心揣摩和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从而在自身情感世界得到不断丰富的同时,也将这种丰富的情感灵活地转化为学生可以体验的情感。“情感是纽带,它能把教师和学生连接在一起,它能把学生和课文的作者连接在一起,它能把学生和他人连接在一起。情感是催化剂,它能催动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新一代的职教语文教师也应充分调动和利用好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在激昂的感情和抑扬顿挫的语调中传递情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中产生道德情感、理智感和美感等各种情感,从而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实现“以情引情”,运用情感促进职教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那么教师如何利用情感因素,以情取胜呢?
  一 以读现情
  一定的情感是由一定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为了使学生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教师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多读的方法,侧重让学生自己读。高万祥先生曾说过:“我们认为对于语文教学方法而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好的语文教学方法就是简单,再简单。”笔者认为,最简单的语文教学方法就是读。特级教师洪镇涛说过:“……采用朗读的办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让学生自己读,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得语感,更有利于学生对文中情感的“感悟”自得,这里“感”是基础,“悟”是升华和沉淀的结果。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读由“感”入“悟”,这才是创新,才是教学的根本目标。课堂活动中的读有多种形式。
  1.齐读
  即全班一起读。这种方式能集中每位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造成声势。气势磅礴的诗歌多采用这种方式,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白雪茫茫的北国风光在齐读的气势下显得更加壮观。这样的文章还有《沁园春•长沙》《赤壁赋》等。
  2.指名读
  这种朗读方式,可以让其他学生在听的同时思考是自己读得对还是别人读得对,这就能在发现问题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同时,教师还能“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在学习抒情性的文章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读这类文章的语调、语气是把握住作者情感的关键。学生通过朗读会更容易把握住文章的重点。
  3.范读
  语文教学中,教师范读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范读时要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准确生动地将情再现出来。教师范读时要根据作者的感情变化调整语音的强度和声调的高度,欢快时如“两只黄鹂鸣翠柳”,悲伤时如“万马齐喑究可哀”,最好能配以一定的手势,便于学生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教师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教师的说话观点和意图。同时,教师在范读时要注意语速快慢适中,疾徐有致。读到紧张之处要快,仿佛一泻千里;读到忧伤之处要慢,一字一顿,如泣如诉。总之,范读要读出情味、情趣和情调,读出作者的情感流向。
  由上可见,通过读可以有力地体现出语言文字独特的感染力。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可以使文学作品的文义显现出来,还能使思想情感体现出来。此外,诵读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学功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教师应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二 以讲传情
  课文中语言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文章的思想意义是紧密联系的,学生不了解语意就不能领情。所以,教师要通过充满激情的讲解分析,引导学生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教师讲课时首先要能准确把握所讲课文的感情基调。每篇文章在感情上都有一个基本格调,如《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迈奔放等。课堂教学只有在理解感情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学生才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产生一定的感情。其次教师要沉浸到对字、词、句、篇的分析中去,引导学生透过字字句句,领会文章的思想和感情。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的一段描写: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蓊蓊郁郁”“淡淡的”这几个重叠词恰到好处地呈现了夜色荷塘的幽深与平淡。教学时抓住这些关键词,就把握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对句子的把握,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握住这句话,有利于学生发掘出作者意图通过本词所要传达出的感情――无尽的愁绪,从而更进一步把握这愁思的具体内涵。在学习古文时,针对重点字、词、句的把握来讲解文章是最常用的方法。
  三 设境入情
  文学作品离不开情和境。所谓“境”,“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可以看出,情境和情景意思相同。由于“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有特定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利用布设相关情景来设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使学生触景生情。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主体形象和情感基调的整体感知和直觉把握。对于情境的创设,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着手。
  就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及音乐等对氛围加以渲染。例如,在《石缝间的生命》一课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出示几种顽强生长在石缝间的生物的图片,使学生们犹如亲眼所见,心中涌出无限感动,从而加深对其意义的理解。
  就学生而言,表演课堂以学生为主。一些课文,如小说、话剧、戏剧等可以让同学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对话,用肢体或语言再现人物形象。如孙犁的《荷花淀》中的人物对话,曹禺的《雷雨》等,这可以使学生如同演员入戏一样,立刻进入角色,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言及体态语,熏陶感染观看的学生。这种可听可感的情境,便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表达出学生自己对人物独特的理解,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这种灵活多变的课堂,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 以歌动情
  文字可以传情,歌同样可以传情。古时的文人如柳永、李煜、苏轼等常常喜欢将自己的作品配曲唱出来,从而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们所学的诗词中,就有很多被谱上了曲,成了一首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的《一剪梅》和李煜的《虞美人》等。在学习这些词时,教师不妨让学生听听、唱唱这些歌,切身感受歌词中的感情。如果学生能准确把握歌曲的旋律,这首词就达到了使学生动情的目的了。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会更有兴趣,也会加深对这首词的理解,印象也更深刻,对作者的情怀会有更长久的体会。
  此外一些思想健康的流行歌曲也可以向学生推荐。比如《白桦林》,单看歌词,它是一首歌颂坚贞爱情的诗歌,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而配上低沉的曲调,则将这一故事演绎得更加完美。还有一些校园民谣的歌词也同样具有文学性。与其禁止学生唱流行歌曲,不如通过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唱,同时也可以提醒学生留心生活中的语文。
  总之,任何成功的语文教学都是离不开情感教育的。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因。语文教师应该学会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情感作为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对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运用情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做到以情感引导情感,以人格影响人格,以意志培养意志。因此,在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情感教育,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情感因素,对扩宽学生的精神空间,培养出21世纪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魏本亚.语文教育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李继孔〕

标签:职教 语文课 堂中 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