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导游词 > 正文

[在借鉴中创新初中生德育实践]初中生德育实践作业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但要怎样实施德育教育,怎样才能使德育工作有成效,这是让很多班主任和德育工作者困惑的问题。本文结合班级情况在实践中寻求德育创新策略,期望可以丰富中学德育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初中生 德育 德育创新 德育实践
  
  北师大教授林崇德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学校工作要坚持德育为首,已经喊了很多年,可在工作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往往让班主任和德育工作者头疼。
  我在德育工作第一线也发现了很多问题,进行了很多次创新尝试,实践过程中,有收获也有挫败。我曾经觉得以个人能力制服学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也很有效果,但直到我看了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我才突然发现这是一种失败的教学方法。
  对于雷夫老师提到的劳伦斯?科尔伯格,我读过这位心理科学家的“道德六阶段论”和“道德两难故事”,但总觉得他的理论很抽象,很难付诸实施。但雷夫老师将抽象的几个阶段简明化、具体化,也使得这个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
  我参照雷夫老师的解说,在我的班级进行了六个阶段的德育尝试。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
  我粗浅的理解是对学生的惩罚教育,是惩罚使孩子们害怕,从而使学生乖巧听话。我首先告诉学生,这是著名教育理论中德育教育的第一阶段,也是最低级的阶段。我问孩子们是否愿意我们用这个阶段的方法来进行我们班的德育工作。学生认真思考了一下,都摇摇头。这是我想要的结果,因为我也清楚的知道,这样的教育方法是没有用的。学生们禁不住问:第二个阶段是什么呢?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
  这个阶段我称为赏识教育。记得在我刚开始做班主任的时候,经常用这个方法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采用过这种方式,就是学生背会了一道题加多少多少分。的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短期内非常有利于学习。只是,接下而来的每次上课,学生都会问我加不加分啊,加多少分啊,他们上课的目的纯粹是为了加分,而忘了学习的实质。我感觉出不太对劲,就停止了加分奖赏。我用我的经验告诉学生,这个方法会让学生一味的追求奖励而忽略了学习的本质,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我问学生:你们希望停留在这个阶段吗?他们想了想,摇摇头。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
  对比一下,在自己的课堂上,我觉得有几个学生表现出来的就处于第三阶段,当然,他们实际的道德水平不一定处于这个阶段,他们或许只是为了赢得老师的喜爱。但无论如何,学生表现好,当然是件好事。但是我也模仿雷夫老师问学生:你们每天刷牙洗脸是为了取悦家长吗?你们吃饭、锻炼身体是为了取悦老师吗?你们学习音乐、舞蹈是为了取悦同学吗?他们也觉得我问的问题非常可笑,所以,我趁机告诉他们这个阶段会给他们的人生造成什么不良影响。于是,他们又开始追问第四阶段了。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
  这在我们学校是最流行也颇有成效的德育手段了。班主任在开学初就制定班规,“较开明”的班主任还让学生也参与班规的制定,这样一来如果有学生触犯了班规,班主任就可以说:这班规可是班上的同学一起制定的,你违反了班规,就是违反了大家的意志。
  我们把班规张贴在墙上,时刻提醒学生违反班规的后果,孩子们好像真的变乖了,于是我们都觉得这个方法很有效。但雷夫老师的分析也让我认识到了一个可怕的事实:我们最敬仰的英雄当中,有许多人之所以能成就伟业,正是因为他们不守规则。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世界级富豪比尔盖茨等都是这样“不守规矩”的典型。所以我们把目光放在第四阶段总觉得还是有点遗憾。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
  讲到这个阶段的时候,我自己也觉得有很大的难度。我把《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提到的班级讲给我的学生听,我告诉他们:仁慈是有感染力的。我对他们提出期望:老师希望大家能够向这个阶段靠拢,达到这个高度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我相信大家一定可以做到。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这个阶段不但难以企及,并且没办法教。因为行为准则不是从外面灌输或者强加的,而是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所以这个阶段我无法讲解太多,但我可以用行动的力量来带领大家了解并相信这个阶段是可以达到的。
  这六个阶段我全部讲解给学生听,利用班会课的时间我会跟他们讨论上一周发生的事情,涉及的同学,他们做到了哪个阶段的要求,还有哪些不足。我们在每一次的讨论和对比中更加充分的体会雷夫老师书中提到的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让学生知道这六个阶段的理论不是抽象的概念性的条条框框,而是贴近我们生活的。
  我知道,我面对的学生千差万别,他们的觉悟程度、认识能力和境界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要求所有学生达到第五阶段甚至第六阶段,显然是不切实际和不合时宜的。但我依然相信他们需要这样的目标,需要知道自己道德发展处于哪个阶段,这样他们才有动力和方向。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德育是没有清晰的阶段划分的,我认为笼统的德育不利于学生的道德发展。初中三年是非常短暂的,我希望这六个阶段渗透在学生的脑海中,对他们一生的道德发展起到引领和对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劳伦斯?科尔伯格. 郭本禹等译. 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郭本禹. 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3]雷夫?艾斯奎斯. 卞娜娜译. 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2).
  [4]单振涛. 学校德育的功利化倾向及其成因分析.教育科研与实验,1997(4).

标签:初中生 德育 借鉴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