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大学排名 > 正文

武夷山在哪_寂寞武夷山

时间:2019-01-2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一      武夷山是喧嚣的,随着旅游业的勃兴,这里的秀美已经成为闽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每年50个亿的产值带给这里人们的是富足与安逸。依山而建的安置房,沿路林立的店铺,与慕名而来的游者相互应和着,游人越多,店铺越多,从武夷山里迁移出的山民也越多。山里的山民少了,山静了;山里的游人多了,山喧嚣了。青山、绿水、茶林依旧融成朦胧色,沉寂在氤氲的云霭之中,静听着过往的脚步,或缓慢、或急促;或是零碎、或是沉重。然而,似乎那山、那水、那树也听出过往的脚步是急促的多了,缓慢的少了;零碎的多了,沉重的少了;更还有驻足与翘望,徘徊与静坐,流连与沉思。
  
  二
  
  纷飞的雪花,没有搅醒睡者的香甜,却流传了一段千年的故事。尺深的足印,没有留下足迹的永恒,却承载了儒家理学的延续。“程门立雪”不仅仅讲述了尊师重道的道理,还在于一种传承,在于一种践行。来洛阳拜见程颐的杨时已经四十多岁了,此时的他也是一代著作等身的儒者,正吸引和聚集着一批士人学子,没有辜负程颢“吾道南矣”的感叹。但是他还是没有放过学习的机会,“其生也有涯,学也无涯”,因此他收拾行装,再次北上,来到洛阳,来到伊川书院,又拜在程颐的门下,一学就是数月。一个朝代在势危时期,最大的益处就是思想的解放,学术的争鸣。北宋晚期,处于内外交困,干戈不息环境下的文人纷纷按照自己的思想阐述义、理,试图从理论上构建一个体系,来合天下之不一,促九州成一体。从而出现了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新儒学等,形成了学派并立,思想争衡的局面。在这种思想开放,百家争鸣的形势下,杨时、游酢,将二程理学带到了闽地,带进了武夷山,从而使一个钟灵毓秀的山水之地,插上了思想的翅膀。或在水边,或在岩上,或在舟船,或在陋室,或为章句,或为义理,高谈阔论、奇文妙语不绝,时时处处绽放着思辨之花。寂静的武夷山,热闹起来了,繁华起来了!
  
  三
  
  将这热闹和繁华推向顶峰的是朱熹。这位出生在江西婺源的学子,14岁的时候遵从父亲的遗嘱,来到福建崇安,投拜在父亲好友刘勉之门下。自此他便于武夷山生活、求学、成长,乃至讲学授徒,著书立说,50多年的人生路程,他不仅游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也将他的体悟和思辨融入这山水之中。他亲笔手书的“逝者如斯”四个大字被镌刻于六曲响声岩,将夫子的千年感叹,临山照水。不同的时空,同生于乱世,一语道出了两个伟人相同的人生思索和宇宙关怀。“何叔京、朱仲晦、连嵩卿、蔡季通、徐文臣、吕伯共、潘叔昌、范伯崇、张元善,淳熙乙末五月廿一日。”同游者不乏青年才俊,亦多理学名宿,多少风吹日晒,水蚀浪卷,但坚硬的山石,将这循理同游的盛况记载为永恒。从武夷精舍到南山书堂,从“朱张会讲”到“鹅湖论辩”;武夷山不仅俊才辈出,处士相集,还向外辐射,宣道大江南北。直至元代皇庆二年(1313年),皇帝诏令以“四书”为国家考试的主课,以“朱注”为官方解释,凡是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的士子都必须遵照“朱注”来解释“四书”。融合了程、周、张以及释家思想的朱子理学成为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将儒家思想推向又一个高峰。“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此时的孔夫子一定很欣慰,一千五百年后,又一位思考者,沿着他的足迹,将儒家思想融进了当初的蛮夷之地,盛开在了武夷山上,并沿着时空的轨迹繁荣、昌盛。
  
  四
  
  我是踏着北国的秋风,来欣赏武夷山晚夏景致的。北方的秋意渐浓,虽然凉风还没有吹起落叶,绿色还主导着大地,但秋的凉意已透过人们加厚的衣衫,侵袭着肌肤。粗放、豪迈的田野上,玉米正在努力地吸收着不那么炙热的阳光,摇曳的谷穗低着羞赧的头,如同一位位盛装的娇娘,等候着收获的辕车。晴空里游荡的白云,滑飞而过的燕子与远树,还有羊群和变黄的绿草,这使我想到的是武夷山的哲人,如果他们驻足于此,又有怎么样的哲思呢?在我想象着徜徉于镌刻警言智语的山水中的亲密,感悟那相携游道的智慧时,被北国的秋风送进了武夷山。绿树与丹岩用彩色的笔墨,撰写着连绵叠嶂的山峰的神奇,氤氲的云雾层层叠叠,如同天空的帘幕,轻遮着远山的脸庞,让我们浮想着玉女峰的娇娜,大王峰的庄严。曲水流淌在山的脚下,环山拥着曲水,绿树遮掩着岩石,红岩遮盖着绿树,这或许就是哲理的纠缠与明辨。绵亘几十公里的山水,耸立近千米的树石,让我迷失在这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化之中。迷失的不仅我自己,还有一起进入的游人,还有更多的游人。在艄公不荤不素的山歌中,我们忘却了这里还是一个哲人思索的地方,潺潺溪水流淌着的是人们逐景猎奇的步履,远去的是朱子时代。这孕育着哲理的山水也归于寂寞,在游人的脚步声中渐渐老去。现在武夷山寂寞了,寂寞的不只是武夷山。
  
  〔责任编辑 阿 霞〕

标签:武夷山 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