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读书笔记 > 正文

《乾隆》读书笔记

时间:2017-05-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读书笔记—乾隆王朝

读书笔记——《乾隆王朝》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影响之深,一直是学术界和世人关注的焦点。清朝鼎盛的乾隆王朝,也覆盖着层层迷雾。首先,乾隆皇帝的身世之谜,一直备受争议,被冠名为“乾隆身世”、成为“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夺嫡”并列的清初四大疑案之一;乾隆六次下江南的原因;乾隆皇帝的最爱与最恨—两个皇后的疑案;耐人寻味的香妃;甘肃冒赈案的猫腻;福康安的传闻;和珅专宠的奥秘;以及英国不速之客的到来等等,一系列的谜团都为这个王朝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看了这本书中乾隆身世之谜的片段,我觉得:中国历史上不乏身世说不清的皇帝,但没有一个像乾隆身世这样扑朔迷离的!乾隆的出生地在哪里?乾隆的生母是谁?乾隆是不是海宁陈阁老家的儿子?一个又一个看法和传说,让后人很难分辨出乾隆身世真实面目。

长期以来,关于乾隆的出生地问题,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乾隆诞生于北京的雍和宫,另一种说法认为乾隆出生于承德避暑山庄的狮子园。乾隆生于雍和宫可以在官方书籍中找到印证,如在《御制书籍》中,乾隆前后多次提到自己诞生于雍和宫。但是当时,就有一批朝野人士认为,乾隆并不是诞生于雍和宫,而是狮子园,甚至包括乾隆的儿子嘉庆帝。 到了道光朝,关于乾隆出生地的问题又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道光皇帝决定把祖父乾隆诞生于雍和宫的说法作为定论确立下来。在官书中全面修

改,这种大费周章的修改行为,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给人“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

正因为出生地存在争议,后人开始对乾隆的生母究竟是谁大做文章。承德贫女钮祜禄氏、热河行宫宫女傻大姐、热河行宫丑女李佳氏……那么,乾隆的生母到底是谁呢?清宫《玉牒》记载,乾隆的生母是熹妃钮祜禄氏。《实录》和《圣训》上也有同样的记载。

关于乾隆的身世,还有一种偷龙换凤的传说,这种说法自清末民初开始,到现在还一直盛传不衰。他的亲生父母是浙江海宁陈阁老夫妇,乾隆是被雍正用“掉包计”从陈家换来的。但传说总会有它的缺漏,偷龙换凤之说找不到来自档案、史料方面的证据。

如此多关于乾隆身世之谜的说法,我一直认为,这些都不可能是空穴来风,就像现在的八卦新闻,有一丝的风吹草动就可能被编造成一个完美的故事,但故事也总能找到漏洞,这也就让这段历史变得更加有趣和动人……

身世之谜一波三折,乾隆的后妃也是值得一提的,最爱的孝贤皇后,“最恨”的那拉皇后。两个皇后的死都和乾隆出巡有关:孝贤皇后死于乾隆东巡途中,那拉皇后在乾隆南巡途中被废,不久幽死宫中。两个皇后都走上不归路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孝贤皇后富察氏出生名门望族,但并不是骄奢任性的女子,生性节俭,深受乾隆的敬佩和尊敬。然而,后人定位孝贤皇后的

死因种种:被逼跳河说、失足落水说、自行投河说。官书中孝贤皇后真正的死因是身染寒疾、感情打击,在接连丧失永琏、永琮后,孝贤皇后精神上受到极大创伤,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以至于在乾隆出巡时被风寒侵袭,病情恶化,死在回銮途中。乾隆悲痛万分,自留德州办理丧事,丧礼办的极其哀荣,可见乾隆对这位皇后用情至深。

然而,那拉皇后的丧礼却简单了事,甚至降格按皇贵妃的丧仪办。那拉皇后温厚安和的外表下,隐藏着一股逼人的刚烈之气,远远比不上孝贤皇后骨子里带有的那种温柔缠绵,这让乾隆对孝贤皇后愈发怀念。正是这些难于言表、难以把握的微妙之处,使乾隆与那拉皇后在感情上隐隐出现了裂痕。平心而论,那拉皇后并没有失德的地方,这些并不是她的责任。那拉皇后骨子里不是那种逆来顺受的懦弱女子。当怨愤越来越深,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总会爆发出来。对于这个人物,我是抱有同情的,同时也为中国古代的女子感到些许的悲哀,不管那拉皇后在南巡途中剪发反抗乾隆的原因是什么,她的勇气是值得敬佩的。不得不提的是:嘉庆帝即位后,便下令将乌拉那拉氏重新按照皇后丧仪来安葬。

除了身世之谜和乾隆的爱情,还有贪官李侍尧逃脱法网内幕,最大贪污案,福康安的传奇,下江南之谜……然而,在乾隆年间和珅是一个褒贬不一的人物。

接触和珅这位青年才俊,是在乾隆晚年时,此后,和珅鸿运

当头。和珅是个贪官不假,是个小人也不假,但并非一无是处,他身上还是有一些优点的,一生中也做过一些好事。乾隆还把自己最宠爱的小女儿固伦和孝公主许配给和珅的长子丰绅殷德,巩固了专宠的地位。乾隆晚年生活是极其奢靡的,和珅善于敛财,再加上对乾隆又忠心耿耿,乾隆对他的信任也在情理之中。

在中国的“康乾盛世”步入尾声的时候,中外关系史上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大事——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最后,被“最文明”地驱逐出中国。在这场

《乾隆》读书笔记

中西交往和碰撞中,谁是最后的赢家?

历史无情的证明,英国才是最后的赢家!尽管最后等待它的是失败和屈辱,但在乾隆时期,双方还处于平等地位。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虽然失败了,但却不虚此行,使团成员探察了中国军事、政治、经济状况,沿途收集了中国的内幕信息,为英国日后侵略中国做了资料准备。英国使团已经看出了清帝国外强中干、不堪一击的本质。在40年后,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终于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两年后,英国又逼迫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侵略时期英国使团想要得到而没有得到的东西,终于被英国军队用坚船利炮的威力得到了。

书读完了,留给我的有说不清道不明的传奇故事,不管对与错,不管真和假,这个时代特有的神秘与美好,都会在人们心中永存!

篇二:史书读书笔记

从甲午战争中得到的外交启示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将魔爪伸向朝鲜,威胁到了中国在朝鲜唯一宗主国的地位。清政府

认识到自己的实力与日本有较大的差距,没有胜算,所以极力避免与日本的直接冲突。清政

府极力催促朝鲜向西方开放,以打击日本在朝鲜的势力。另一方面,在与日本的外交斡旋中,

清政府寄希望借西方的介入来取得自身的谈判优势。但是他们得如意算盘没有打响,反而,

他们的妥协和对帝国主义抱有的幻想使之失去了宝贵的备战时间,为战争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也许西方各国是想利用日本再次打开中国国门,以便坐收渔翁之利。在甲午战争爆发前,

帝国主义已经几次试图打开朝鲜国门。但是,李鸿章没有认识到西方国家和日本相同的侵略

本质,妄想“以夷制夷”,这是对外交形势的错误估计。与此同时,日本倒是极好地分析出了

中国、西方对日本在朝鲜利益的影响。他们想方设法地鼓动中国削弱西方国家在朝鲜的影响,

缓解混乱的朝鲜局势,为其扫清障碍。以便日后只需面对中国,减轻占领朝鲜的压力。 对比之下,我们得出:利用第三方牵制敌人只能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法宝。我们不能只

寄希望于别国替我们解决问题。因为在任何时候,国家利益都是本国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

脚点,别国不可能不惜代价援助我们。唯有认清国际形势,积极提高自身的力量,才能保护

自己。当前,我国面临着风云变幻的世界局势的考验。一方面,我们要继续重视与相关国家

的战略伙伴关系,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寻找出口和应对办法,采取强硬的外交态度维护国

家利益。

同时,甲午海战也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本质。不少用于军事建设的费用被官员拿来挥霍,而李鸿章却没有去阻止,其中一点原因便是

不少官员都是他的亲戚。这些人借助他的官职搜刮利益,浪费了很大财力,也是甲午海战失

败的之一。首先,清政府独断专制,割裂政府与百姓的联系,百姓自然没有渠道和权利去监

督政府。而且在自然经济的影响下,百姓自给自足,民族意识自然就欠缺。当今中国社会虽

然已经建立了较为规范的民主监督制度,民众民主意识提高,但是官官相护,“一人得道鸡犬

升天”等贪污腐败现象依然明显。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继续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打击,促

进政府依法行政;提高人民的政治素养,拓宽民意反映渠道,促进政府决策透明度的提高,

降低政府腐败对社会的危害。中日甲午战争不仅体现了两国国力的较量,也反映了两国国民的精神状态。明治维新使

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民主道路,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民族意识大大提高,他们将自己

与国家联系起来,积极投身国家建设。而中国的封建制度割裂了政府与人民的关系,因此人

民对国家的政策一无所知。所以在甲午海战中,日本是“全民族参战”,而中国只是北洋舰队

出战,力量对比就更加悬殊了。联想到现代,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国民民族意识的培养,因为团结的民族才是有力量的民

族。想起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韩国国民自发将随身贵重金属物品捐献出来以缓解国家经济

压力,韩民族的民族精神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了一轮财政危机。面对钓鱼岛危机,中国国民有

组织有纪律的大规模游行引起了国际的关注,也展示了我国人民坚定的保岛决心。这些事实

启示我们,一个国家国民的精神状态,足以影响一个国家经济、政治的走向。中华民族遭受过的屈辱警示我们:弱国无外交。只有大力发展经济,增强自身实力,才

能提高国际地位,占据外交的主动。我们应该把自身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努力提高个

人素质,提升国家形象,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刚健有力。我们的行为虽不能足到让对手畏

惧,但至少可以证明我们不是随便给人家欺负的。我们要努力成为中国外交强大的助推器!

篇二:历史读书笔记读《近代新疆史事论述》《龟兹古国》有感王振楠 学号200906162013677530709

我去图书馆的时候,老师推荐的很多关于 新疆历史的书都被一扫而光了,而且其他书 也不多了,觉得挺遗憾的,就顺便借了几本,还读了同学借的几本,就是觉得《宗教论》 挺好的,还有一些关于西藏的事情。 我们所处的民族不一样,信仰也会有所差别,宗教在世界有很多,在中国也分很多 类,那是人们希望的寄托和舆论约束的动 力。

对于之前新疆发生的事情我不做评价 了,就说说新疆的近代历史吧!新疆称西域,位于我国西北边疆,西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是祖国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新疆这一名称出现于清代) 在这里居住的各族人民,自古以来就同祖国内地发生着密切联系。远在两千多年以 前的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60年),中 央王朝就在西域地区设立了西域都护府等 行政机构,进行统治管辖,西域正式统一于 中国版图。

清朝时期,清政府平定西域准噶尔部叛乱(乾隆二十年,即1755年),对新疆实 行大规模移民,主要是守边屯田,后把西域 改称新疆(1884年建立新疆省,文见《新疆 一词的由来》),在惠远(今霍城县)设伊犁 将军府,统辖整个新疆的军事、行政事务。 此时,汉人成为移民新疆的主要人员构成, 居住于巴里坤、木垒、古城(今奇台)、昌吉、迪化(今乌鲁木齐)、伊犁等地,后因屯垦需要,汉人从上述地区迁往塔里木盆地 四缘的喀喇沙尔(今焉耆)、吐鲁番、和阗(今和田)等地。光绪元年(1875),左宋棠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此时,湘军入 疆,不少人定居,袁大化任新疆巡抚时,来 了不少河南人,杨增新任新疆省长时,许多云南人到疆落户。另外,清代遗迭的犯人来

疆每年不下六七百人。 特别是在清政府腐败之后签订的种种条约,真让人心疼。 (近代新

疆的第一次危机:同治三年(1864年),新疆爆发了维吾尔族及回族等族人民的反清武装起

事) 抗战时期,由于新疆不像内地那样战乱那样,局势相对稳定,内地(陕甘等地)许

多人迁来新疆。 解放后,1949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新疆,随后,很多解放军官兵

(绝大多数是汉族)就地转业,分布于新疆各地,组建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10余个师

和100多个农牧团场,这是解放后首次大批汉族人迁入新疆。 1952年,兵团从上海、湖南、

湖北、山东等地招调女兵并派有干部及其家属进疆,1958年到1959年,山东、安徽、江苏

支边青年来新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内地大批汉族人自流来疆,1964年至1965年又有大

批上海、天津、四川支边青年来疆,1966年有大批河南人来疆。 改革开放时期。上世

纪80年代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新疆的发展呈现大跨步发展,商业、流通业、

科技业等促进了内地人才来新疆发展,主要分布于城市和兵团及地方的团场乡村,从事科技、

工农业和流通业以及边贸等。 有资料显示:截止2004年,汉族的人口有780余万人,占全

疆总人数的39.75%。 读后感之乌鲁木齐

新疆日报有文说:“60年来,乌鲁木齐人民确实是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建设这座美丽的城市。”蔡美权说。几十年前,乌鲁木齐旧城外都是一片戈壁,如今绿地点缀在城市的各个街区,几

座美

丽的人工湖出现在原先的荒山之间,特别是最近十年,乌鲁木齐的绿化面积扩大了5倍,

反映在地图上即是越来越多的绿色。“是我们让红山变绿了。”,位于乌鲁木齐市中心区域

红山,曾因裸露出紫红色的岩石而得名。上世纪80年代初,数万青年学生与解放军战士

书包、脸盆把黄土运到山上,“包住”了这座寸草不生的荒山,这才有了种树的条件。现

在,

红山早已变成“绿山”,上面建起了公园,成为众多乌鲁木齐市民休闲晨练的场所。对比2009年与1977年、1947年的城区地图,除了绿色,代表水域的蓝色也越来越多。蔡美权指给记者看,位于市区南面的“水上乐园”可谓是荒山出平湖,“1966年到1970

年,

我们乌鲁木齐各族人民出动70万劳动力,搬运了30万立方米土,在山岭之间筑起大坝,

截成这样一个大湖。”

蔡美权说,这个原先用于为市区供水的湖,随着用水不再紧缺,在1984年到1986年改建成了一个水上乐园。“像这样靠人工形成的湖在乌鲁木齐很多,让这座世界上离海洋最

的城市有了足够湿润的气息。”从毛驴到汽车飞机,佳话代代延续 1941年,1947年,1977年,2009年,四幅图覆盖的区域越来越大,道路也越来越密、越来越多。

解放初期,乌鲁木齐好走的路很少,也很窄,骑毛驴要比坐汽车方便。”蔡美权回忆,通

车是1960年以后的事。当年库尔班大叔要骑着毛驴去北京见毛主席,就是“行路难”这

一历

史事实的真实写照。

火车站、飞机场、昆仑宾馆、八一剧场??这些城市建设的地标都在1977年的《乌鲁木齐市街区图》上留下了历史印迹,而“反帝路”“反修路”等路名也留下了那个年代独有

的味道。

此时的乌鲁木齐,路网已经初成规模,公路、铁路,组成了乌鲁木齐市内外一条条交通

动脉,

市民出行、物资运输的条件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翻开2009年的地图,乌鲁木齐的路网规模又比1977年扩大了数倍,密如蛛网的道路能容纳下如今数十万辆的汽车保有量,绕城的外环路和一批不断拓宽的主干道大大缓解了

交通

拥堵,“行路难”彻底成为历史。 “街衢不见寸草生,濯濯童山环孤城。”这是清代诗人纪晓岚1768年被乾隆皇帝发配新疆后,在乌鲁木齐留下的诗句。而如今,乌鲁木齐早已换了人间,天山也已是满目青葱。自汉代以来,中国的西北边陲从来都是多事之地,部落战争、民族纠纷、宗教冲突从未

间断,

放在历史的视野中,1949年之后的新疆,算得上稳定和繁华,对外没有了边境战争,对

没有了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央政权的大规模对抗。 然而2009年的夏天,注定将写入中国的边疆史。7月5日这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暴力活动袭击了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1700多人受伤,近200人死亡,这样的

亡数字超过了过去10年新疆民族冲突中伤亡人数的总和。 “7·5”事件之后半个月,来到新疆,国际大巴扎上,荷枪实弹的武装警察、叫卖和田

玉、

英吉沙小刀和吐鲁番干果的商人与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比肩而过。这是今日新疆最典型

的镜

像:一面是开放而通达的新疆,扩建中的机场直通中西亚各国,27个对外口岸繁忙如昔;一面是紧张而脆弱的新疆,互联网断网,手机短信屏蔽,缺乏安全感的人们对武警的依

赖前

所未有。 复杂的西北边疆

7月底,来到新疆最西北的哈巴河和布尔津等地时,当地不论是官员还是普通百姓,最 为热衷的话题是开矿、旅游、以及如何卖东西给哈萨克人、蒙古人和俄国人。 今天的新疆早已不是那个汉族人生活在兵团、机关,而少数民族则居住在乡村、市井,二者相对隔离的时代。民族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已经深入日常生活,传统的诸如和田

玉、

英吉沙小刀这些维族人的营生,汉族人也开始经营起来,在国际大巴扎、二道桥等乌鲁

木齐

传统的旅游商业圈里,汉族人和维族人比邻做生意的情形早已成为日常景象,甚至维汉

通婚

的现象也开始出现。

频繁而不可避免的交往、竞争中有着不同语言、信仰和生活方式的民族产生各种各样 的矛盾几乎不可避免。在人口高度流动的今天,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非流动社会的诸多

传统

的治边之策和自治操作模式,在今天这个工业化、城市化、商业化、全球化的时代显出

了适

应力不足的现实问题。今日中国西北边疆早已不再仅仅是政治、军事的问题,也不只是

贸易

的问题,而更多的是多民族高度杂居社会里的民生问题。 “7·5”之痛

尽管分裂主义运动是否真的是新疆社会的头号问题,学界尚有争论,但近年来,出现在公共视野中的新疆却往往与暴力和恐怖相伴,“7·5”事件更是将此印象推向了极致。在

乌鲁

木齐最为繁华的二道桥、国际大巴扎等公共场所,一夜之间,暴徒杀死了近200人,行

凶者

大多来自维吾尔族聚居的南疆喀什、和田等地,而受害者则多为汉族平民。自1949年建

以来,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框架下,中国社会还没有哪个城市出现过如此惨烈的种族

仇杀。

半个月后,当地的电视台、报纸等各类媒体播报的几乎只有两件事,一是对“7·5”事

暴徒的追击令,二是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官方在追击歹徒的同时,也在尽一切办法希

望弥

补事件造成的不同民族间的裂痕。在漫长的中华历史上,对于边疆的统治总是在怀柔与

高压

之间徘徊。1949年之后,也曾经出现过类似的摇摆。建国初期,经过大规模的剿匪之后,新疆出现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稳定,但“文革”的到来,使得整个国家秩序大乱,新疆

也不例

外,正常的宗教活动都受到了破坏。“文革”结束之后,作为拨乱反正的一部分,1980

年代

中期,中央政府对民族自治政策做了相当大的调整,大批的汉族干部纷纷撤回内地,甚

至连

工程技术人员都撤了不少,但随后的巴仁乡暴乱和1986年因司马义·艾买提上调中央而

引起

的新疆大学生静坐示威,让这些短暂的改革都被中止了。 1990年代以来,新疆跟整个国家一样,转而开始经济建设。“7·5”之后的乌鲁木齐就

新疆矛盾与希望的交汇点,一边是蓬勃的经济发展,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这是一个

有着

宏伟志向的城市,新疆资源丰富、疆土辽阔,且处于亚洲地理中心,邻国众多,四通八

达,

完全有实力成为整个中亚的中心城市,但另一边,却在民族纠葛的泥潭里难以自拔。暴

力事

件留下的阴影,仍将笼罩这个充满希望的城市。 觉得这段比较好,就誊到这上面来了。新疆的未来

事实上,民族矛盾不独中国有,在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无论政体,为了消化民族矛盾,都进行过不同形式的民族同化政策。所谓的民族同化就是少数民族向主要民族靠近,但

迄今

为止并没有几个成功的例子,相反,经常导致更加剧烈的民族冲突。 中国的内陆边疆,没有哪个地方像新疆这样,拥有如此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边境线,而且,比邻的都是拥有丰富资源、辽阔疆土的发展中国家,与中国的经济有着极强的互

补性。

与远赴非洲做生意的风险和艰辛相比,跟中亚邻国的生意显然更加便利,这些都将为中

国的

经济转型提供足够的缓冲。 新疆对于中国而言,不再仅仅是国防前线,更是开放前沿和持续发展的战略要地,几乎

篇三: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一、 书目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上下五千年》《名人传》《时间简史》《21世纪100个科学难题》《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朝花夕拾》《骆驼祥子》……

二、 读后感。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我看到了保尔?柯察金对革命的执着和那顽强的

意志,他最后在病床上写作,让我倍受感动。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坚强;在《上下五千年》中,周武王、汉武帝、康熙乾隆他们的事迹我都历历在目。这本书让我知道了我大中华民族千年的积淀是如此浓厚,过程是多么的漫长!这本书让我体味了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名人传》中,路德维希?冯?贝多芬那坎坷的一生,让人看着感触良多:一位世界上 最伟大的音乐家、被世人称之为“乐圣”,到头来却双耳失聪;米开朗琪罗?迪?,洛多维科,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世界上最伟大的雕塑家、建筑家之一,他的坚持让我着迷: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虽然他脾气暴躁,与达芬奇、拉斐尔合不来,甚至顶撞自己的恩师,可他对艺术的追求,让他不失为一位好的艺术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现实主义顶峰作家之一、世界著名文豪,他的童年先后失去了母亲和父亲。可他并没有绝望。在亲戚的抚养和教育下,1845年他考入了喀山大学,虽然他没有努力读书,可他阅读了许多文学名著,这为他的文学素养积淀了许多精华,让他写作时游刃有余,他的坚强让我十分敬佩。

我喜爱看书,喜欢在书籍上留下墨香。以书为伴,以笔为友,让我的生活愈加充实。俄国大文豪高尔基说过:“书记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时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美赞。我会读更多的书籍,让我的生活充满墨香,更加充实。让我的文学素养更加浓郁。

标签:乾隆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大全 教师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