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反问句 > 正文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 如何把握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

时间:2019-01-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走进“对话”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喜欢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目标。的确,良好的阅读使人受益终身,阅读不仅能美化学生的心灵,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是每个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中学生,阅读的重要性就毋庸置疑了。
  然而,怎样才能把握好初中阅读教学这一关?本人在细读中学生阅读指导守则,充分了解初中阅读教学所需达到的深度下,结合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师生互动认知,以及对阅读教学不断反思体悟,把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经验进行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学生为本,教师为辅
  阅读教学是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目标,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
  阅读教学应该突出学生学习的个体性、自主性和自为性。每一个学生的阅读都是通过自己的大脑,运用一定的读书方法和思维方法,独立地学习课文,理解内容,获取知识并形成技能。教师的作用重在指引和辅导,比如:在一开始设置一些恰当的问题把学生带入课文,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指导学生怎样通过自己的方式找寻答案,在学生找到答案的时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比如:张晓风的散文《行道树》的结尾说:“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这一句是全文点明题旨的话,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收束。我就从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忧愁而又快乐”入手,设计了一个主问题:行道树为何忧愁,又为何快乐?从文中找出语句来理解。通过这一组相互矛盾着的关键词,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理解行道树忧愁和快乐的真正内涵,从而深入理解了行道树在奉献中快乐着的奉献者形象。
  再如:《散步》(莫怀威) 这是一篇充满人性美的温馨的散文,我就安排同学们轻声朗读,然后思考: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请给这个家庭以及每个家庭成员一个恰当的评价。
   ( )的家庭( )的我
   ( )的母亲( )的妻子
   ( )的儿子
  假如你有一束花,你最想送给文中的哪一个人?为什么?采用句式:“我喜欢的是......因为它美在(写出了)......”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学生在阅读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受品味语言的同时,便能慢慢地把握课文主题,从而达到了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目标,充分发挥了其主体作用,真正做到了“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在阅读实践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自主意识、自控意识得到强化。其读书活动虽然也有教师的启发诱导,但主要还是由学生自读自思、自我感悟、自问自解、自求得之。
  二、立足文本,鼓励学生与教材平等“对话”
  训练学生阅读理解技能和语言文字基本功的依据和凭借是“书”,即课文,离开了课文,阅读训练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无论什么阅读方法,都必须以课本为本,并将此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全面把握,综合理解。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放弃书本(课文),而围绕着教师从课本中抽出的三五个问题打转转,虽然偶尔也能读读课文,但却是七零八碎点缀式的,学生无法整体感知和综合理解。语文课是要读书的,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于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在语文阅读课中,应注意以下对话:①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 我是怎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等;②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 等等;③与编者对话:如“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研讨与练习’与‘读一读,写一写’有什么区别?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等等。
  课堂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课堂教学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
  三、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
  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四、注重诵读
  学生阅读理解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是“读”。 “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读”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使学生在有意识的积累、理解、感悟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内容宜参照课标及教材推荐的篇目做出量的规定和质的选择)。语文阅读的认识过程应是系统而完整的,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它应起始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而发展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因而,从认知方面来说,是个由“感知”到“理解”,进而“运用”的过程;从教师教学方面来说,则是要求学生从“泛读”到“精读”再到“研读”的教学指导过程。
  多读能迅速有效地培养语感,多读能促进对课文内容的深透理解,多读有利于识记生字、释词析句,多读可以领悟谴词用语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
  五、利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每周至少开设一节阅读课。初中阶段一般都有晚自习,我们也可以间断性地利用晚自习,达到“补充营养”的目的,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室)、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
  需要注意的是,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可能现在他情绪高昂、一腔热血,过了几天,又抛之脑后、不闻不问,这就需要老师不断地提醒和跟进。另外,短期的可行性阅读计划,不但有利于学生执行,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很快很容易地实现这个计划,有利于增加他们的成就感,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我们还可以从学生的阅读作品中挑出一些或短小的、或优美的、或深刻的,或散文、或小说朗诵给学生听,也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多鼓励学生尝试性地写写东西,最好每人能有一本自己的“随笔”。有心事的时候可以写,有感触的时候也可以写,把读和写相联系,相结合,效果更妙,且一举两得。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工作,要实实在在地搞好初中生的阅读教学,就必须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并把它和语文教学的其它内容紧密联系、互相融合。

标签:阅读教学 把握 初中 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