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岗位职责 > 正文

以语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学科育人

时间:2019-01-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每一门学科,除了一个领域的知识以外,还有为学生提供认识现实世界的理论资源;为学生形成和实现自己的意愿提供独特的路径和视角、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工具;提升学生对独特的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这是叶澜教授对学科独特育人价值的思考。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要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来分析不同学科对学生个体而言的独特发展作用。
  一、挖掘个性化阅读的意义性价值。把握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主要的路径和载体,是语文学习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语言实践形式。阅读是与文本进行对话,可能是读者与历史的对话,可能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共鸣,也可能是读者与自己的内心对话……而不管是哪种对话,其实质都是超越时空、自由驰骛、积极活跃、自由无拘的心理活动。当读者进入这一阅读境界时,他就不受周围事物和时空范围的制约,思维任意腾跃,心灵自由驰骛。
  不管是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还是刘勰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莫不说明,他们的思维本身是自由的,是超越时空的。若无这种思维活动的自由,没有对现实时空的超越,艺术家很难创造出特异独出、姿态不俗的审美意象;若无这种思维活动的自由,没有对现实时空的超越,阅读者就很难打破时空限制,自由舒展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翱翔于审美意象的王国。
  在语文学习中,虽然由于个体生活经历、情感发展水平和认知水平等差异,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关注点和思维活动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他们都是在自主的阅读过程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思想漫游。
  学生的神思可以想到很远,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千古之上和万里之外的事物,都可以通过想象呈现于眼前。当学生面对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时,他们面对的是作者为他们打开的一扇又一扇神奇的窗。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的《秦兵马俑》《莫高窟》等课文,就引导学生穿越时空隧道,走进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去感受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灿烂;《鼎湖山听泉》《黄果树瀑布》等课文,则带领我们的心灵栖息在神奇而充满魅力的大自然之中,去深切体会自然所能给予人类的睿智;《徐悲鸿励志学画》《装满昆虫的衣袋》《在大海中永生》等课文,则带领我们走进名人伟人的世界,从他们的某些生活片断或人生追求中,去聆听他们的教诲,去感受他们人格精神的伟大……
  因此,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个性化阅读文本时思想和精神的自由超越,充分把握语文学科独有的“思接千载、神驰万里”的育人价值。
  二、为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而教,明确语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道:“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这样一句话,其实也道出了“语文”的一种精神属性――它是读者“思接千载,神驰万里”的心灵历程。语文教育要给学生“思接千载、神驰万里”的文化浸润。对学生而言,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学科,其承担的文化浸润功能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
  小学生阅读的一篇篇课文就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这对于学生来说尤其重要。由于他们年龄尚小,人生阅历单薄,知识储备有限,文化积淀较少,他们可以在阅读课文,全面提升自身语文素养的同时,徜徉在文化的海洋中,初步积淀审美经验,形成自身独特而又积极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文字本身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语言、符号系统,其中必然积淀了一个民族的睿智、文化和精神。
  新课程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工作。然而,很多教师简单地将语文素养等同于“听说读写能力”“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与“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等的培养,而忽视了语文素养还应包括“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而这些相对“虚化”了的培养目标,究竟应该如何体现呢?正如清华大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韩军认为的那样:“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丰富自我精神的经验、培育自我精神、形成自我个性生命的过程,是本民族文化的一个教化过程。”从这个意义来说,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教育”和“文化教育”,因为人的接受语言和人的精神的生长、成长,几乎是同步的。因此,每位语文教师在进行自己的语文教育实践活动时,应着意于“精神”,得益于“技能”。也就是说,好的语文教育实践活动,一方面应注重“外在的语言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应该注重“丰富学生的精神经验,活跃个性生命,加深文化内涵”。
  如苏教版教材中有篇课文叫《春联》。如果教师在教这篇课文时,仅仅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讲述的有关春联的几方面的内容,然后将每副春联的意思说“明”说“透”,那阅读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和价值,特别是失去了阅读应该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功能,也就失去了传承优秀文化的功能。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一大失误。
  我曾经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春联》一课。这位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文中出现的几副对联的意思理解上。她在教学课文重点段落时,花了很多的时间和学生共同讨论这些对联的意思。尽管也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悟,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必要的解读指导,然而学生却感觉很枯燥。他们的所有思维活动都指向于如何将一个个语言符号解读成一句句意思连贯的话,因此学生也就失去了阅读的激情,因为他们从自身的阅读活动中体会不到阅读的文化魅力――而这一切也就在无形中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禁锢在了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使其丧失了“思接千载,神驰万里”的时空。
  记得我在教学《春联》这一课时,则是在学生初读全文之后,抛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你从每一副春联中分别读出了什么?这样的发问,使学生完全能够摆脱“肢解春联”的痛苦,而进入畅快淋漓的自我感悟和自由表达中。在这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抑扬顿挫地朗读好这些春联。学生摇头晃脑,煞有介事地模仿起古人的吟诵。在反复的感悟和诵读中,学生慢慢地领悟到春联这一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崇美、向善的秉性。
  春联,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呈现形式,其承载的文化意义和文化内涵是极其丰富和重要的。如果我们和学生在共同阅读这篇课文时,能够开掘出语文教材文化传承的功能,肩负起传承民族薪火的责任,我们就更能够在“思接千载,神驰万里”的思想漫游中,引导学生熟悉并珍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学生热爱并掌握与我们血肉相连的母语汉语,培育下一代对民族文化的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扎稳下一代人的精神根基,寻根认祖,饮水思源,说中国话,做中国人。
  三、锤炼语文眼光、语文嗅觉。实现育人价值的挖掘与转化
  如何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文化浸润价值呢?语文 教师能用语文的眼光和嗅觉发现并挖掘文本的育人价值才是根本。
  如苏教版第十一册中的《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诗歌。教学参考书上有这样一段话: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赞美了祖国的美丽富饶以及悠久的历史、光辉的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全诗语言凝练形象,结构完整紧凑,感情强烈,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如果一位语文教师带着这样的认识走进课堂,他带给学生的就只有概念性的认识而已。
  其实,这首诗中有许多直抒胸臆的句子,直接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挚爱之情。但这一切都和诗中对祖国壮丽的山河、丰富的物产、众多的民族、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和巨大的成就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些鲜活的形象其实就承载着博大的爱国情怀。从语言形式上来看,这首诗还运用了变式句。这些变式句的出现,更是体现了语言本身的魅力,也与作者的表达需要紧密结合。而通观全诗,我们又发现全诗采用了大致整齐的结构,形成一种整齐的美,而这种形式在诗歌中是最常见的。当然诗歌还有长短结合的语言表达形式,以形成一种错综美。
  全诗充溢着鲜活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广博的知识,如果你在阅读中“思接千载、神驰万里”,那你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将诗歌高度凝练的语言转化成为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卷。当你心中出现这样一个个生动的画面之后,你的内心也就在经历另一次洗礼和超越。由这首诗而引发出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就再也不是空洞的情感符号,而由这种情感催生出的其他感受或许会更丰富。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师就可以根据文本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有效地组织学生读书、悟情。并在读、悟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在课堂中“思接千载,神驰万里”。
  因此,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有语文的眼光、语文的嗅觉。语文教师要用语文的方式去和文本对话,挖掘文本中的“精神、脉理、气势、韵趣、格调、辞采”,让文本更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使我们的阅读教学真正成为一条心灵碰撞、精神交汇的生命之河。
  语文教材的组成因素离不开生动的语言、鲜活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广博的知识,所以审美性是它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特征。语文教材的其他教育功能都必须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如教师在鉴赏一篇教材的过程中,首先要鉴赏出文本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当你从音韵的和谐、用词的精准、句式的丰富、修辞的生动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文本的语言美之后,你就会有一种冲动:要通过一定的中介让自己的学生也能和文本产生共鸣。当你从一个个优美的景观、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幕幕生动的场景中感受到语言文字为读者提供的大量的可供审美的直观的形象的时候,你就会在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学生也去领略景物的自然美和人文美,去感受各具特色的人格魅力和生动感人的生活情境或自然情景。当你从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中感受到了人世间种种真情的时候,你也就会想着让自己的学生借助于具体的语言文字走进人类世界那丰富的情感世界,从而使我们的孩子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发展自己的精神生命。只有进行了这样的解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到了需要和学生交流与文本对话的感受时,教师才能“情动而辞发”,以自己的激情和热情去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才能帮助学生树立具有时代精神的态度和价值观念。
  语文教育要还语文自身独特的育人魅力,让学生“思接千载,神驰万里”,在对各种言语作品反复“涵泳”体味的过程中习得语言,发展思维和情感,形成语感,使自己的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以净化、人生得以完美、生命得以精彩。

标签:育人 促进学生 独特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