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岗位职责 > 正文

画法.写法.方法_猫的画法和写法

时间:2019-01-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缘起   《莫泊桑拜师》是苏教版第十二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写了莫泊桑三次拜师,福楼拜对他循循善诱,指导他把事物的特点写清楚。以下是福楼拜与莫泊桑的几段对话:
  “这个问题很简单,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
  “怎样才能使功夫到家呢?”
  “这就要肯吃苦、勤练习。你家门前不是天天都有马车经过吗?你就站在门口,把每天看到的情况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而且要长期记下去。”
  “今后,当你走进一个工厂的时候,就描写这个厂的守门人,用画家的那种手法把守门人的身材、姿态、面貌、衣着及全部精神、本质都表现出来,让我看了以后,不至于把他同农民、马车夫或其他任何守门人混同起来。”
  诚哉斯言!我一直从事农村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深感“作文,作文,见了头疼”的现象至今没有多少改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然而,现实中的学生作文,“文从字顺”亟待提高,“具体明确”更是相差甚远。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写景叙事没有特点,写不具体,尤其没有细节描写。其实,六年级的学生的阅读量并不少,经典的美文、精彩的片段也读得很多,为什么就是写不具体、写不生动、写不出真实鲜明的特点呢?读了福楼拜与莫泊桑的对话,我豁然开朗。
  反思
  拜读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等书籍,我们可以发现,美国98%的孩子喜欢写作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日本的小朋友也特别热衷于玩写作游戏。而我国95%以上的小学生不喜欢作文。强烈反差背后的蕴含值得反思。
  所谓“家中无粮,心中发慌”,学生习作时觉得没内容可写,即便是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也总写不出自己的心境,究其原因,其中关键的一点是我们的学生平时缺乏对生活素材的积累和思考。不注意观察,不知道怎样观察,更不注意随手记下所见所感,故每到写作,就无话可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习作”第三学段中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事实上,生活素材积累的不够,必然带来叙事的肤浅,作文中势必无法“具体明确”,也就呈现不出个性化的色彩。因此,语文教师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引发思考。画家之所以能成为画家,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他们具有敏锐的眼光。用画家般独特的眼睛聚焦周围的事物,从生活观察人手,就能发现生活中最真实、最感人的地方。
  出路
  招要学,更要练好功夫。为了避免学生习作过程中“无话可说”,达成“具体明确”这一习作教学目标,教学实践中,可以迁移画家作画的方法运用于习作教学。
  一、素描练习。教给观察方法。写好片段
  无论是学国画还是学油画,都得有素描的功底。对物体的形状、比例、明暗、透视等的把握能力,都是在素描中练就的。我想,作文也需要这样的素描功底,即对现实生活中静态、动态的物体,场景,活动作细致的观察,然后才能有真实细致的描述。实际教学中,我们从具体的片段训练人手。
  1.确定训练主题,细观察,学方法。即确定一个专题,让学生围绕主题观察写话。以观察人物为例:从观察朝夕相处的同学、老师、亲人人手,用画家画素描的细致手法把他们的身材、姿态、面貌、衣着等刻画出来。小作文课时,我会选一些学生做模特儿,通常会有两到三个,以作比较观察。用画画时的眼光引导他们观察模特儿的脸型、头发、眉毛、眼睛、鼻子等细微之处,发现他们的特点。因为目的明确,观察针对性强,学生普遍写得较为具体、真实,避免了千篇一律的“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例如,观察了朱湖同学后,许云莲写道:“朱湖的个子特别高,站在男生中,一眼就能看到他露出了半个头。他的脸型较圆,眉毛很粗、很浓,末端略略向上扬起。单眼皮,眼睛细长。嘴唇红润,轮廓分明……”同学们一致认为,这就是朱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到了观察要有顺序,观察要仔细,要像一位画家,把人物的面貌一笔一画地描摹出来,“画”得不像的地方,还要擦了修改,“画”到像极了,人物的特点也就鲜明了,形象也就丰满了,这个片段也就写准确了、生动了。
  2.自主观察练习,用方法,成习惯。在教师一段时间有意识地指导下,学生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在此基础上。可以尝试让学生自主选择观察的目标。这样学生选择的空间更大了,题材更广泛了,兴趣也更浓厚了。例如。朱梦晨同学回家看到爸爸吃完晚饭,就坐在沙发上看报纸。她就把爸爸当作模特儿,把课堂上学到的观察方法学以致用。她这样写道:“晚饭过后,爸爸随手拿起茶几上的《宜兴日报》,把身体深深地陷入柔软的沙发中去,又左右挪动了几下,终于,找到了一个舒适的姿势,不动了。左手自然地搁在红色的靠垫上,右手食指、中指之间还夹着一支烟,后背靠在沙发背上。看一会儿报纸,又眯起眼,悠然地吸一口,烟从他的嘴唇间慢慢地弥漫出来,轻轻地散开。他的神情十分专注、安定,仿佛四周是一片寂静的树林。”短短的几句话,把爸爸的动作、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读了她的片段,同学们都连连赞叹。为了帮助学生把这样的生活场景写得更生动些,我还常常按照学生的描述,组织学生自导自演。这样的表演过程,实际上是再现片段作文的内容,学生会在表演中发现一些缺失的细节,自觉地进行修改、完善,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片段作文的水平。
  大量的片段作文,不但能练就学生的观察能力、描写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意识。同时,有了“量”的积累,也就有了“质”的飞跃的可能。
  二、淡妆浓抹,关注修饰过程。改好文章
  要完成一幅绘画作品,是要经过一遍又一遍的涂抹修饰的,比如国画,先用淡墨初步渲染,画出雏形,接着对局部用浓墨泼洒,突出重点,体现出层次感,然后还要进行一些必要的勾勒、点缀等,这样经过反复加工,才能创造出一幅疏密有致、形神兼备、令人赏心悦目的作品。同样,要完成一篇好的习作,也需要这样一个“绘画”过程,对一篇习作要进行反复修饰,重点部分浓墨描绘,细节之处,工笔勾勒,才能使习作详略得当、生动传神、引人入胜。
  1.“淡妆”,学生自读自改。讲评课上,我总是利用投影仪将学生的典型习作放大在屏幕上,让每个同学看得清清楚楚,然后请作者上台大声读自己的习作。老舍先生说过:“我写作中有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给别人听(听不听由他),看念得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有的时候,仅仅是一遍遍地看,可能看不出问题,但是当自己响亮地读出来的时候,马上就能发现句子还不太通顺,用词还不够妥当,还有需要补充之处等。因此,我总是让学生自己读,也正是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停下来修改,然后接着读。读完一遍,学生已把习作修饰了一遍,这样无形中就教给了学生修改习作的第一步。
  2.“浓抹”,教师点评修改。学生的修改是把句子进一步改通、改顺,这已经达成了自改的目的。这时,教师就要发挥点拨作用了。对于学生作文中的好词佳句,我在点评时,经常鼓励其他学生“偷偷地借用”;对于学生作文中的通病,我在点评时则指明修改方向,作出修改示范,让其他学生“暗暗地修改”。特别是在“墨”还不够浓处,我会引导学生抹上一笔。以我班王鑫同学的习作修改过程为例,他在作文原稿中有这样一段场景描写:“那儿有一棵树,树旁边停着一辆摩托,摩托旁有―个小伙子。”我先指出这段话是通顺的,但是并不具体,没有写出场景的特点。然后我就此引导学生,说说这是什么树?长得怎么样?摩托车是什么样的?小伙子在干什么?根据王鑫的描述和大家的补充,引导作者抓住细节来修改:“远处有一棵树,一棵高大的、树冠浓密、绿意盎然的梧桐树,树下停着―辆摩托车,红白亮色相间,新崭崭的。摩托车的主人是个小伙子,他正站在摩托车旁,焦急地往楼上望,他在等什么呢?”这是修改后的片段,已然把一幅简单的画面“涂抹”成了一幅鲜活的画了。
  王尔德曾经说过:“起初是我们造就习惯,后来是习惯造就我们。”作文不是每周作文课上发生的事情,它每时每刻都在我们身边。我们希望学生遵守同样的准则,那就是:用域家般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画家般的手法去淡妆浓抹,用画家般的敏锐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鲸塘小学语文教师。

标签:画法 写法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