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之我见作文 [作文教学改革之我见]

时间:2019-01-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教师和学生的一团迷雾。怎样处理作文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直接关系到语文教育的效能。本文着眼于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梳理,挖掘困境根源,本着改革精神寻求应对策略,以此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完成语文教育的任务。
  [关键词]初中作文 教学改革 感性与理性
  
  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传统的作文教学存在诸多弊端,学生怕学、教师厌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致使语文教学发展受到阻碍。要彻底改变这种不良现象,必须进行大幅度的改革。笔者认为,作文教学改革的出路就是要使感性与理性并重,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创造一种新的作文教学模式。
  一
  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的人都知道,“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然而与这种要求相比,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尽人意,初中生作文特别是应试作文,千人一面的现象非常普遍。对此,我想不少同仁及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也会有同感的。我们教出来的不少学生,无论初中毕业还是高中毕业,大都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有的思维不活、见解肤浅、情感苍白;有的语言贫乏、条理不清、书写潦草;有的过分追求写作的技巧性操作;有的作文缺乏生活实感,假话套话充塞其间,这样的学生实在不在少数。当然把中学生作文能力的整体滑坡完全归因于作文教学本身是不合适的,但目前这一现状,是我们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正视与反思的,因为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学校为什么只重视“理性”,不重视“感性”呢?这与我们教育上的唯智主义、唯理主义、唯科主义有关,他们过分或片面强调知识、理性和科学,不是把培养学生整体健全素质作为教育目标,而是把传授系统知识、开发理性能力作为教育的唯一目的。因此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总是重科学、轻人文;重理性、轻情感;重知识、轻生活,从而导致重认识、轻体验即重理性、轻感性。
  那么造成学生作文能力整体滑坡的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追寻。
  首先可以从学生方面追寻。中学生之所以视作文为畏途,以练笔为苦事,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作文有畏惧心理,写作兴趣不高,另一方面与繁重的课业负担有直接联系。中学生由于长期繁重课业的挤压,自由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时间偏少,课外阅读的功利思想又比较重,他们更愿意花大量时间做数理化的习题或读一些优秀作文选。这样就使得他们视野不够开阔,对身边的人、事、物缺乏观察和体验,最终导致写作的时候往往“无从下笔”或“下笔无从”的现象。
  其次可从学校方面来追寻。由于作文教学观念的滞后,作文教学长期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现在的学校领导评价作文教学往往用数理化作业的要求来要求作文,他们更看中是否有“精批细改”满纸红。课程设置也从没有排过专门的作文课。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一些与提高作文能力有关的课外活动,比如阅览课、文学社团等,也常常无法开展。教师也往往满足于写一写,改一改,评一评这类单一化的模式教学。试问这怎能引起学生作文的兴趣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能把作文写好,写得有个性,有生活气息吗?
  同时作文教学缺乏一个完善的科学的训练体系也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目前统编的教材一直没有专门的作文教材,大纲对作文教学虽有总的目标要求,但训练的具体内容,每项具体内容所应达到的具体标准,训练的先后步骤等,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作文教学迫切呼唤改革和创新。
  再次可以从社会方面来追寻。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商业文化大潮的冲击带来的肤浅、轻飘、颓废的社会人生意识,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变得越来越模糊。曰益纷繁的生活使人们的感觉越来越流于表面化,对物质享乐的追求影响着人们人生志向的追求,社会普遍浮躁、读书风气丧失,快餐文化、垃圾文化风靡。这所有的一切不可避免地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学校思想教育的单一化、概念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排斥倾向。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情感荒原”。情感是作文的生命,作文就必须注重情感,而情感之源一旦枯竭,那还有什么作文可言呢?
  最后再从体制方面来追寻。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过分或片面追求升学率,使作文教学在“一切为升学,一切为考试,一切为分数”的泥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基础教育未能真正关注学生的个性,一直提倡“统一”“服从”“听话”,对学生个性采取回避甚至压制的态度。这种教育观念支配下的教育必然造成学生个性的压抑,兴趣得不到积极的培养,尊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用固定的僵化的评价标准来评判所有活生生的学生,是造成作文“千人一面”的最根本原因。纯理性支配下的作文还能是一篇好的文章吗?
  二
  正是鉴于以上分析,我们从宏观角度提出改变目前学生怕写、教师厌教这种状况的应对策略:
  (一)传统的作文教学太重理性,不重感性,导致了作文教学的观念化、模式化,片面或过分追求作文的“真”“善”,而忽略了作文的“美”,使学生对生活的感悟逐渐少了或没了,这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我们中小学生真正的“学习革命”,是使感性与理性并重,并使二者有机融合。这才是作文教学改革的最好出路。如果能够真正加强学生语文课的体验性学习,进而指导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学习和生活中的体验学习,学生有这么多体验,是决不会写不出作文来的。
  而且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学生怕写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囿于传统,偏重写作理论知识、写作技巧的传授,讲得太多、太早、太神了,致使学生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作文跟日常说话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因而当他们拿起笔写作时,总觉得是在完成一项很神秘,很待殊的任务,于是感叹作文之难、作文之苦。驱散学生心中怕写作的阴云,最有效、最易行的办法是,坚持让学生写实和写话。写实即提倡写真人实事,表达真情实感。写话即提倡文字要口语化,要力求用自己的朴实自然的语言来写文章,不矫饰,不做作,心里怎么想,口里怎么说,笔下就怎样写。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作文成为平常事,而且可使学生的文章闪现真、朴、美的光彩。
  因此,教师应当努力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上下功夫,在写作指导时少一些灌输,多一些感染;少一些说教,多一些陶冶,要潜移默化地使社会的道德标准内化为学生的内在情感,使真善美的指向在学生心中引起强烈的认同。学生有了悟性,文章就会有个性;学生有了思想,文章就会有灵魂。
  (二)理论上解决认识上的误区,达成普遍的社会共识。我国学校教育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共性太多,个性太少。集中表现在课程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课时统一、课表统一、评价标准统一。“这种大一统”的教育模式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确立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突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战略地位。2001年9月我们迎来了国家课程改革实验,新课程的实施旨在荡涤“应试文化”的污泥浊水,彻底变革传统的非人性的课程。新课程倡导为学生发展的多样性提供多元发展的空间。教育的成功不再用“升学率”的高低来衡量。这一场课程改革无疑是一场观念与体制的同步变革。举国上下形成通过教育“开发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目标和富民强国的第一国策”这一共识,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也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教育会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
  (三)冲破传统作文教学的藩篱,改革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
  1.改革教学模式和课型。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其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局限于每周的两节作文课。真正的作文功夫应该在课外,要指导学生用创新的眼光积累写作素材,精选写作题材。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语文,生活中处处用语文。
  2.改革命题形式。作文题目对学生有很强的暗示性和诱导性。“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把过去由教师单一命题或教师规定题目、文体的作文变为师生相互讨论的共同命题,命题的范围既不能脱离学生生活,又要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每位同学都能从习作中感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对写作的兴趣,逐步达到“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的境界。
  3.改革作文批改形式。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反馈评价环节,教师并不是学生作文唯一的反馈源。把批改作文的权力还给学生,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又能使学生互相借鉴,间接增强学生作文能力。当然这不是说批改时教师可以袖手旁观。在批改之前,教师应适当做一些指导,批改时,组织学生自改、互改,实行小组讨论、推荐范文,参与小组讨论等等,都需要教师的参与和指导。
  4.改革作文讲评方法。以往的作文讲评往往是讲讲作文的技法,选取几篇作文最优的念念,说说本次作文好的、不足的就算了是的。这样的做法,其效果往往是讲了与没讲一个样。改变这种讲评方法最好是多选取班级里中等作文或经“点睛”就可以“生花”的作文,组织学生共同评析,多从长处予以评析,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跳起来摘果子”的喜悦,启发学生的思维,产生“思维共振”。除此之外还应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除了存留学生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外,还应有关于学生写作态度、主要优点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的记录,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根据以上对作文教学改革出路的思考,我们有理由认为,要摒弃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就必须强调感性与理性并重,只有这样才是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顺应他们的心理,让他们写真话、言真情,而不是屈从某些功利需要,扭曲他们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获得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融合,独立性和合群性的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的真正全面和谐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这是一项长期任务,非一朝一夕所能完全解决的,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程翔《作文个性化与作文教学个性化》,《中学语文教学》2003第1期
  [2]张舸《求诚:写作教学改革的出路》,《人民教育》2003第3--4期
  [3]刘如山《作文教学:掀起你的“盖头”来》,《中国教育现代化》2004第2期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实验中学)

标签:作文 教学改革 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