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分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第二版思考题答案

时间:2019-02-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为了使设计者对高层建筑的设计有较好地了解,我们以某工程为例,介绍了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方案,本文对该方案的计算模型、转换层的设计和构造及内力分析做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高层建筑;转换层技术;工程实例;结构设计
  Abstract: in order to make the designer of the design of high-rise building with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we have to a project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tructure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desig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lculation model, the conversion of the scheme of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and internal force analysis are briefly introduced.
  Keywords: high building; Conversion layers technology; Engineering example; Structur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B48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在现代多层建筑设计领域,框架结构设计无论是在保障建筑安全还是在保证建筑外观形态方面都占有重要战略位置。良好的房屋设计是房屋抗震的基础和关键,结构工程师要协调好建筑设计与结构抗震的关系,房屋设计力求简单、对称,质量和刚度变化均匀;要力求结构体系明确、传力途径简捷、刚度和强度分布合理,薄弱部位要进行强化设计;构件要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变形能力或延性,并具有可靠的连接;支撑系统稳定;非结构构件要设置合理;并应考虑当地的建筑习惯做法,熟悉当地建筑材料的货源情况、造价。设计多层框架结构,设计人员应首先判断结构方案的可行性,对可能碰到的问题提前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并对所有计算结构认真分析、判断,准确无误后方可应用于实际工程。
  1 工程概况
   该工程属于综合性高层建筑,地下2层为停车库及设备房,地上28层,分A,B两栋塔楼,塔楼均为住宅,主楼主体90.600m。由于该建筑功能的要求,本工程结构采用底部大空间转换剪力墙结构,转换层在第5层顶面,属高位转换结构,该地区地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拟建场地为Ⅲ类场地土。结构抗震等级:转换层下剪力墙二级,框支柱二级,基础采用桩筏。为了满足建筑功能,结构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①转换层转换结构方式的选择;②转换层楼层结构计算层高的确定;⑧二级转换梁的处理。
  2 概念设计与结构布置
  2.1 结构计算单元的确定
   由于本工程主体分为A,B两栋塔楼,两栋塔楼之间为商业用房,但与主楼之间设置了伸缩缝,考虑地下室墙体较多,地下室顶板(200mm)厚度较厚,整体刚度较大,计划分成两个单塔模型。
  2.2 转换结构的选型及布置
   由于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有其自身的结构弱点,因此《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8)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J186―2002)都对其做了严格的规定,特别是对高位转换的结构做了更为严格的规定,由于总体结构竖向传力构件的不连续,造成结构上荷载不能传递给下部对应的结构构件,而是通过转换结构的内力重分配,再向下传递给下部结构的竖向构件,因此转换构件相当重要而且受力非常复杂,保证转换结构正常地、可靠地、有效地工作是结构设计的重点。
   结合本工程建筑方案的要求,经多方案的比较,本工程采用梁式转换(因梁式转换的设计较其他转换而言受力明确,传力简洁,计算模型简单容易符合实际情况),同时增加转换层板厚(250mm)并双层双向配筋,以符合刚性楼板的假定。由于转换层上下存在不同的结构形式,使结构刚度在转换层上下出现刚度突变,对结构的抗震性能极为不利,为此本工程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处理:①尽量保证落地剪力墙的数量,落地剪力墙在转换层以下加厚,并在适当的位置(不影响建筑使用功能的情况下)增加底部剪力墙肢的数量,以增强底部刚度。②尽量拉大上部剪力墙的间距,减少墙肢的数量和长度,减少墙体的厚度等措施,来调整转换层上下刚度使其变化较为均匀,过渡平稳,尽量接近。③控制框支柱的轴压比为0.5左右(小于0.55)和体积配筋率及全部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小于1.6%,因为框支柱是转换梁的支撑构件,其上作用的荷载较大,为了保证结构破坏时不出现柱铰机构的不利破坏形态,必须保证框支柱具有足够的延性和变形性能。
  3 结构计算与数据分析
  3.1 整体结构计算数据分析
   由于本工程A,B两塔对称,仅A塔进行计算(计算未考虑中间地下室相连),计算时取27个振型,均考虑平动和耦连两种情况,由于A,B两塔涉及的内容基本一致,仅分析A塔的计算数据由SATWE软件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结构基本周期T1在(0.065~0.075)N(N为层数)之间,属于合理范围,说明结构总刚度合适;剪重比在2%左右符合抗震规范要求,转换层上下刚度比小于1.3,符合高规要求,转换层过渡平稳,结构竖向布置及刚度变化相对合理,框支柱轴压比控制在O.55以内,角柱轴压比控制在0.5O以内。第一扭转周期与第一平动周期比小于O.9,振型参与质量达到总质量的98%。
  3.2 动力时程分析
   根据场地地质情况,地震所提供了6条可能出现的地震波,选用了其中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两条和一组人工模拟地震波进行动力时程分析,弹性时程分析的计算结果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结果基本一致,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的结构底部剪力不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剪力的65%,多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的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剪力的80%。
  4 转换层的构造与设计
  4.1 加强转换结构的整体性和刚度
   加强转换层及上下层楼板的厚度及配筋,转换层楼板厚度h=250mm,上下两层均取h=2O0mm。框支梁是转换层结构中最重要的受力构件之一,通过它将上部墙体的荷载传递给下部框支柱,其受力相当复杂。在本工程中存在“Z”型墙,需要考虑上部墙体竖向力对框支梁产生的扭矩。
   ①将两片错开的墙体假定为在同一平面内进行平面有限元分析其内力,图形类似于大开口框支剪力墙;②根据整体计算结果中上部墙体的竖向力手算框支梁的抗扭钢筋;③将有限元计算结果与手算抗扭配筋叠加,由于梁宽比较大(这是由上部墙体的位置决定的),计算抗扭钢筋为构造要求。其他转换梁上墙体进行有限元分析,其正截面配筋结果小于整体结构分析结果,在实际工程中偏安全地采用了整体结构,计算的结构进行转换大梁的截面和配筋设计。
   转换层中柱的延性极为重要,为了提高柱的延性,采取了控制轴压比、配箍率、纵向配筋率以及混凝土强度等级等措施。转换梁柱配筋较多,特别是节点处配筋相交情况更为复杂,实际钢筋很难准确到位,在设计中尽量选用了大直径、高强度钢筋,以减少钢筋根数,配筋应有足够的余量。同时转换梁板在施工中需考虑支撑方案。支撑层所受的梁板荷载,施工荷载等应在设计中考虑,所以转换层以下梁板截面,配筋均应适当加强。另外转换梁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以防止在浇筑过程中及混凝土浇筑初期产生裂缝。
   ①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水泥用量、砂率及坍落度不要太大,尽量采用高标号及低水化热水泥,降低水泥用量;掺加一定量缓期凝型减水剂和微膨胀剂,降低水灰比,在满足泵送混凝土的前提下,尽量选用粒径大且级配良好的粗集料,严禁采用粉砂,严格控制砂石的含泥量。②梁板混凝土中应掺加聚丙烯抗裂纤维(直径小于24µm,长度不小于1mm),混凝土中掺量不少于0.8Kg/m3。,同时现浇板混凝土中应掺1 O%(水泥重量)的UEA21V膨胀剂(替代水泥用量)。
  4.2 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体系
   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体系由框架和剪力墙组成。剪力墙作为主要的水平荷载承受的构件,框架和剪力墙协同工作的体系。在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中,由于剪力墙刚度大,剪力墙承担大部分水平力(有时可以达到80%~90%),是抗侧力的主体,整个结构的侧向刚度大大提高。框架则承受竖向荷载,提供较大的使用空间,同时承担少部分水平力。由于有了剪力墙,其体系比框架结构体系的刚度和承载力都大大提高了,在地震作用下层间变形减小,因而也就减小了非结构构件(隔墙和外墙)的损坏。这样无论在非地震区还是地震区,都可以用来建造较高的高层建筑。还可以把中间部分的剪力墙形成简体结构,布置在内部,外部柱子的布置就可以十分灵活;内筒采用滑模施工,外围的框架柱断面小、开间大、跨度大、很适合现在的建筑设计要求。
  5 总结
   对于复杂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必须认真做好概念设计并分析结构的薄弱环节,建立较为简洁可靠且符合实际的结构计算模型,注意框支梁框支柱配筋的特殊性,另外数据的输出量比较大,需要对计算结构进行分析、评判,适时地对结构布置进行修改、优化,才能得到正确的设计结果。房屋结构设计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只有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重视设计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特别是容易被忽略的地方,不断积累设计经验,优化设计,发挥主动性创新精神,培养竞争意识,才能适应技术进步和变化,使我们设计的房屋成为施工方便、同行夸赞、业主满意的安全结构,对此,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徐荣.某多层建筑框架剪力墙结构施工方案[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
  [2]许志攀.高层建筑框架结构施工质量管理探究[J].价值工程,2O08
  [3]瞿伟廉,周强.多层建筑结构水平剪扭一竖向地震反应的智能复合隔震控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
  

标签:结构设计 高层建筑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