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时间:2019-02-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培养学生的数感要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和生活情景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和解释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答案等。    【关健词】数感;结合;生活;理解;交流;体验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苹果重150千克”、“汽车每小时行驶60厘米”、“爸爸身高173米”……对于这类错误的答案,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学生太粗心或解题方法有误,其实探究其深层的原因是学生没有良好的数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可见,新教材十分重视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并把发展学生的数感作为数学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那么,什么是数感呢?数感就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培养数感就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学会用量化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当他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本身的逻辑顺序,使学生经历从感知到抽象的过程,为学生创设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就会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培养数感。
   一、结合现实生活,使学生理解数的真正含义
   理解数的意义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数学本身是抽象的,但数学所反映的内数的概念运用到现实的生活情景中。因此我们在进行数的认识教学时应该把数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现实生活中理解数,运用数。数学来源于生活,建立灵敏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在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由此可见,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根据所学数的内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去寻找数,观察数。让他们感觉数就在身边。例如,在教认识大数和较大数时,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验:“我们班上有多少人?”“如果每班40人,全校有2000人,相当于多少个班?”“感知一下一张作文报有多少个字?”“自己办一张这样的报纸需几篇多长的文章?”……这样通过对现实生活素材的计算,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感受这些数的大小,帮助学生理解数的真正含义,建立数感。
   二、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数字交流信息,体验数感
   社会需要交往,而数学符号是现代社会人们表达交流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和学会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的实例,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这正是体验数感的具体表现。例如在学生中组织开展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活动,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数”在课堂上交流。学生会在搜集过程中发现许多自己平时没有注意到的数:储蓄存款有多少,其中定期存款多少,活期存款多少;一个月用电多少度,用水多少方;地面铺地板砖需要多少块;家里有多少本书;爸爸的身份证号码是132903197010257511,其中132903表示河北任丘,19701025表示出生年月日,剩下的4个数字表示同日出生的编号。这样,让学生在参与信息的交流过程中,对有关“数”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体验数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价值。
   三、动手实际操作,增强对数的认识
   现实生活中的数和量是相辅相成的,离开了“量”,“数”就失去了意义。正如开篇提到的几种错误,都是对数和量的认识不足造成的,如何让学生正确把握数和量的结合,增强对数的理解和认识?我认为动手实际操作是学生增强数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眼、耳、口、手、脑相结合,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助手学生正确、全面、深刻地感知数、认识数。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增强数感。例如在“千克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动手的活动:称一称:让学生动手称苹果(1千克)、盐(500克、2袋),洗衣粉(250克、4袋);数一数:让学生数1千克盐有几袋?1千克洗衣粉有几袋?1千克苹果有几个?掂一掂:让学生用手掂自己称的1千克的物品,再交换物品掂,边掂边闭上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少重。找一找: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个外型一样而重量不同的盒子,要求学生不能用秤称,只能用手掂找出重1千克的盒子。通过以上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真正体验到“1千克”的实际重量,获得了亲身感受,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借助对苹果等重量的感受来体会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利用这种直接经验去测量其他物品的重量,增强了学生的数感。同时,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仅是认识到“1千克”,更重要的是对“千克”的认识,也就不会出现一个苹果重150千克的错误了。
   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强对数的感知
   牛顿指出:“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适时地把一些单调、被动的问题改为学生的猜想,不仅使枯燥乏味的数学题变得生动有趣。还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迪学生的思维,更能发展学生的数感。例如教乘法分配时,设计这样一题:38×54,请学生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你能猜出老师后面的内容吗?谁来帮助老师补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下面议论、讨论声更大了,教室里像炸了锅,学生在黑板上陆陆续续补上“+38×46、-38×24、+62×54、+162×54、-28×54……”学生的思维活跃,在猜测、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感悟到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关键,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总之,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培养,在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操作、推想等活动,培养学生敏捷精确的数感,从而为学好数学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马云鹏、史炳星著《认识数感与发展数感》数学教育学报
   [3]李星云著《浅谈数感的认识及其培养》教育论坛
   [4]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

标签:培养学生 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