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大纲 > 正文

大俗大雅东坡肉|大俗即大雅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但爱好做饭的文人却并不常见。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品鉴美食是件风雅事,操刀上阵就未免失身份。苏轼偏不在乎,他不仅爱吃,还极爱下厨房,以大胆的创意和实践精神,做出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菜。“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等,和他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东坡肉”。
  只要吃过地道东坡肉的,都能体会它与其他做法的红烧肉相比别有一番匠心。单说卖相,四四方方一块,勾勒红艳的糖色,捆着十字形稻草,置于小巧的陶罐或白瓷罐里,一客一例。端上来感觉不是一道扎实的“硬菜”。倒像一份精致的点心,一看就是风雅之士的手笔。只是东坡肉这名字,乍一听真有点“不是滋味”,一代文豪,怎和猪肉挂上了钩?猪肉大概是禽畜类肉食中最平凡的一种。苏轼若一生顺风顺水,也许就不会在猪肉上花费如此构思,后人也就无此口福。
  苏轼性情率真,生不逢时。早年因直言反对王安石变法,得罪了不少朝中权贵,也得罪了支持变法的宋神宗。他自请外放杭州任职,在到任后的谢恩奏章上,他又按捺不住写了几句暗讽朝廷当权派的话,一下被抓住把柄,遭遇小人联名弹劾。这就是北宋文字狱大案“乌台诗案”。多人受苏轼牵连遭贬谪流放,苏轼本人被囚103天,险些丧命。最终于元丰三年(L080)被贬至湖北黄州,即今天的黄冈。
  黄州是苏轼人生最苦难的驿站,在这里他为自己取了“东坡居士”的名号。刚到黄州,他就写下:“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这为“口”忙,一语双戋既指他仕途坎坷皆因祸从口出,也指他爱好美食,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没少忙活。当时的黄州偏远贫困,饮食发达程度远不如他的故乡天府四川,更不如鱼米之乡杭州。
  他的目光首先锁定在猪肉上。黄州猪肉又多又便宜,有钱人家不屑买,老百姓不会做,苏轼觉得好不可惜。他“研发”出烹调猪肉的窍门:少水,文火。为此得意地写下一烟火味十足的《猪肉颂》:“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1084年,宋神宗驾崩,年幼的哲宗继位。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被召还朝。看到卷土重来的保守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尽废新法,矫枉过正,诗人心灰意冷,慨叹新党旧党一丘之貉。他再度自求外放,回到阔别十六年的杭州当知州。他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筑了一道堤坝,这就是今天人们看到的杨柳依依的“苏堤”。杭州居民想要答谢苏知州,打听到他在黄州时爱吃猪肉,过年时争相担肉来给太守拜年。苏轼命厨师将这些猪肉切大块,用他的传统办法“少着水、慢着火”来煮熟,送给疏浚河道的河工及百姓。还特别嘱托,一道送上杭州人爱喝的黄酒。据民间传言,那位厨师把“连酒一起送”理解成“连酒一起烧”。就这样,沁着酒香的酥烂红烧肉诞生,大受欢迎,从此流传开来。
  非凡的味道来源于美丽的误会,几乎一切传统美食都有类似版本的传说。东坡肉是否以此种方式被发明出来,难以考证。能确定的是,苏轼在饮食方面确实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他一生写作有关饮食的诗词达400多首,描写对象大多不是山珍海味、玉液琼浆,只是一些常见食材和他自酿的米酒。经他之手烹调,又经他之笔润色,点石成金。即使被贬到蛮荒至极的海南,他也能写出这样老顽童似的句子:“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东坡毫不掩饰自己吃肉的爱好,正所谓“真名士自风流”,他把世俗欲望坦白到了极致,便由大俗进入大雅的境界。他用平凡的猪肉创制的东坡肉,和他的诗文风格颇有相通之处:从无生僻字词,读来却壮丽浓烈,醇厚脱俗。

标签:大雅 东坡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