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大纲 > 正文

[莎士比亚《爱的徒劳》中的悖论] 爱的徒劳 莎士比亚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爱的徒劳》是莎士比亚早期的一部喜剧作品。该作品言辞巧妙,不乏语言悖论的现象。本文从措辞和思想意识两个角度分析《爱的徒劳》中的悖论性语言。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悖论性的语言大大增加了该作品文本的张力,同时也可以窥见莎士比亚式悖论语言早已在其早期作品《爱的徒劳》中有所体现。
  关键词:莎士比亚 爱的徒劳 悖论
  1、引言
  1.1《爱的徒劳》简介
  《爱的徒劳》是莎士比亚的早期喜剧作品,共五幕。其剧情大致如下:纳瓦国国王腓迪南和他的三个贵族朝臣俾隆、朗格维、杜曼四人为求好声明发誓在宫廷中潜心研学,三年不近女色。然而,法国公主和她的三个侍女罗瑟琳、玛莉娅、凯瑟琳的到来完全打乱了他们的计划。公主此行是前来谈判某块土地的归属问题,因而必须进入纳瓦国的内廷。而四位男子很快就不由自主地为姑娘们所吸引,各自坠入情网。男子们疲于应对姑娘们的睿智,其间发生了一系列滑稽之事:情书传递失误;假面舞会上错认对象等等。最后法国使者忽然来报法国国王去世,公主一行必须赶回法国。回国之前,公主代表女方规定,男方必须等待一年,以证其心。而后四位女士返回法国,留下男士们在希望中等待。
  1.2悖论简介
  悖论这一概念起始于古希腊,对于其定义也是众说纷纭。大众对于悖论的定义估计也就是局限于百度上的“悖论指在逻辑上可以推导出互相矛盾之结论,但表面上又能自圆其说的命题或理论体系”;对于致力于修辞研究的学者,“悖论即矛盾修饰法,是一种修辞手法,把两个相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相互修饰”(冯翠华 1995:193);而在哲学家眼里,悖论的定义又有所不同,罗伊?索罗森在其作品《悖论简史》的序言中说到“悖论是使我们踌躇于太多的好答案之间的问题”,而加雷斯?马修斯则认为“悖论是一个与概念真相矛盾的命题”。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悖论并没有一个全面明确的定义,不过但凡悖论,必然有两个相对且通常势均力敌的对立面,这种对立面的特殊平衡正是悖论的精髓所在,这种平衡可以使事物处于一种进退维谷的状态,从而保有持续的张力。
  在《爱的徒劳》中,纳瓦国国王腓迪南和三个朝臣的言语行为很好的契合了悖论的这一特性。这种契合首先体现在《爱的徒劳》环环相扣,互相制约的剧情中;其次体现在剧中人物的语言,以俾隆、法国公主为典型;再者体现着戏剧之外的莎士比亚的思想意思悖论。
  2、《爱的徒劳》中的悖论
  2.1剧情的悖论
  《爱的徒劳》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并不复杂,但经过前后的类比关联,我们不难发现该剧的情节本身也是一个悖论。起先,纳瓦国国王腓迪南及其朝臣为了赢得声誉决定在宫廷中禁欲研学三年;而后,法国公主和三个侍女来访,四个男子分别爱上这四位女士,为了追求各自的爱人,他们通过俾隆给自己找了个借口,至此为爱破誓;最后,法国国王去世,公主和侍女们不得不回国,为了考验男子们对她们的爱情,法国公主代表女方要求男方在接下来一年“远离一切人世的享乐”,过“严肃而孤寂的生活”,住“粗劣的居室”,穿“菲薄的衣服”,经受“霜雪和饥饿”,以此来证明他们的爱情。这里,一年中所考验的和腓迪南他们一开始所做的决定禁欲研学大相径庭。
  设名誉为A,禁欲研学为B,则第一阶段A=>B;设爱情为C,则第二阶段C=>¬B;而第三阶段可以得出C=>B。这样符号化后,我们发现,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的最终结果其实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名誉B的前提分别是禁欲研学和爱情。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剧情的延续和联系。此外,通过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对比,可以很直观的发现剧情的悖论。阶段二是为了爱情而不禁欲研学,阶段三十为了爱情而去禁欲研学,爱情怎么能同时得出这两个对立面?正如亚里士多德曾经所说:“所谓情节,也就是发生事情的安排,是戏剧最终要的成分。”(引自阿•尼柯尔 1985:83)这样悖论式的情节使得《爱的徒劳》这一戏剧更显张力。也正是这样的悖论性剧情,使得《爱的徒劳》这一作品的可读性大大增加。
  2.2人物语言中的悖论
  全剧贯穿着许多基于字面义悖论,这些悖论主要集中在以俾隆、法国公主、考斯塔德为代表的男方、女方、下层人士三类人中。这些悖论丰富了《爱的徒劳》的语言,使得作品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此外也使得剧中的矛盾冲突更为突出。
  例如腓迪南看到亚马多写给杰奎妮妲的情书时称之为“这是古今恶札中的杰作”(莎士比亚 1978:222)。 这里“恶札”和“杰作”均指代亚马多写给杰奎妮妲的信,所以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最差书信中的最佳书信”。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也可意会为“垃圾中的战斗机”。当纳瓦国国王腓迪南看到这封信时,他对于亚马多不遵守他的公告而爱上杰奎妮妲一事感到不满,因此拐弯抹角地使用了“恶”和“杰”两个相背离的字眼,造成一种反讽式的效果,从而有效地表达出腓迪南的不满之情。
  在第一幕,第一景中,考斯塔德因与杰奎妮妲相会而被巡丁安东尼?德尔抓获,而后再宫廷中国王就此行为判他禁食一周,每日只能吃糠喝水,紧接着考斯塔德回答说:“我是为了真理而受难,先生,因为我跟杰奎妮妲在一起而被他们捉住,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而且杰奎妮妲也是一个真心的女孩子。所以欢迎,幸运的苦杯!”(莎士比亚 1978: 223)这里“幸运的苦杯”就是一个悖论。“苦”通常为贬义而“幸运”则常为褒义词。这种怪诞的组词能使读者对这个句子进行再次思考。根据殷耀的注释,英文原文“sour cup of prosperity”中的“prosperity”实际应为“adversity”,意为“灾祸、苦难”(莎士比亚 2002:25)。这种词的错用表明考斯塔德未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与他乡村青年的形象相契合。
  在第五幕,第二景中,法国公主和三个侍女正讨论四位男子追求她们时的蠢态,其中公主说道:“聪明人变成了痴愚,是一条最容易上钩的游鱼;因为他凭恃才高学广,看不见自己的狂妄。”(莎士比亚 1978:271-272)这句话初读好似绕口令,没有什么特别的深意。但事实上正是这种悖论性的言语才使得我们能更深入的认识法国公主。智慧怎能孵化愚蠢?博学的蠢材又是什么?在这句话中,公主所指的是纳瓦国国王和他的三个朝臣的智力。其实她是借言讽人,表明她对纳瓦国国王一行所做的世俗追求的不屑。此外,这句话同样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智者之智不贵乎其智也。”可见《爱的徒劳》并非一部完全停留于表面文字游戏的作品。
  综上所述,《爱的徒劳》即有悖论性的情节,在这样的情节下又穿插着许多悖论性的人物语言。这些都使得这部作品更具趣味和张力。喜剧因为其主题的性质往往会在思想深度上有所欠缺,而这些悖论性的语言也使得《爱的徒劳》中所蕴含的思想得以升华。
  2.3思想意识的悖论
  纵贯全剧,该剧的剧情一直与思想意识的悖论紧密关联。剧中国王和他的三个朝臣发誓“在这儿读书三年”、“每一星期中有一天不许接触任何食物”、“在那时期以内,不许见一个女人”。(莎士比亚 1978:216)然而这“一桌”(莎士比亚 1978:260),即国王和三个朝臣分别爱上了公主和她的三个侍女。更甚的是,其余三人还要求俾隆“用一些娓娓动听的辩解减轻我们叛誓的内疚”,证明“我们的恋爱是合法的;我们的信心并没有遭到损害”(莎士比亚 1978:262)。而后,俾隆展开了长篇大论以期证明他们的追求是合理的。在论说中,俾隆把这四位女士当作“他们的书本”(莎士比亚 1978:260),还认为她们的眼睛是“艺术的经典、知识的宝库,装饰、涵容、滋养着整个的世界”(莎士比亚 1978:263)。紧跟这之后的是一段平行结构,最后以祈使句结尾:
  “为了智慧,这一个众人喜爱的名词;为了爱情,着一个喜爱众人的名词;为了男人,一切女人的创造者;为了女人,没有她们便没有男人;让我们放弃我们的誓言,找到我们自己,否则我们就要为了遵守誓约而丧失了自己。这样的毁誓是为神明所容许的;因为慈悲的本事可以代替法律,谁能把爱情和慈悲分而为二?”(莎士比亚 1978:263-264)
  前面四个分句使得俾隆四人置身于超然之境――他们的追求是为了智慧、爱情、男人和女人的,而非为了他们自己。至于后面的祈使句,从某种程度来讲就是他们爱情的宣言。
  起先,四个男子发誓要禁食、学习,不见任何女子,通过此种行为得以提升他们自己并使得他们享有盛名。然而,当遇见四位女子时,他们的态度就转了180度,认为要把不见任何女子排除在外,因为就如俾隆所说,这是“全然是对于绚烂的青春的重大的谋叛”(莎士比亚 1978:262)。但最后因为法国国王的死讯,女士们必须得回国。分别之前,女士们要求四人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改正他们的不足,所以最终纳瓦国国王和三个朝臣又回到了他们最初的打算,即提升自我,追求盛名。
  从上面两点可以得出,《爱的徒劳》是一部在情节和语言上都充斥悖论的作品。那么,为什么一部喜剧会包含这么多的悖论呢?这显然是与莎士比亚的艺术水平紧密相连的。虽然《爱的徒劳》作为莎士比亚的早期喜剧作品历来多受批评家的贬低,但
  3、结论
  很多学者致力于莎士比亚后期作品中悖论性语言的研究,比如《麦克白》、《李尔王》中的悖论性语言。事实上,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不难发现这种莎士比亚式的悖论性语言在他的早期作品《爱的徒劳》中早已有所体现。尽管这部作品不如莎翁的四大悲剧一样被视为文学界的瑰宝,但不可否认的是,《爱的徒劳》就如同莎氏悖论性语言的温床,为典型的莎士比亚风格语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正是这种充满悖论的语言,使得该作更有张力和可读性,人物形象也因此得到了更好的刻画。
  通过本文的论述,相信读者对莎士比亚的语言风格能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也为读者们阅读莎翁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阿•尼柯尔,西欧戏剧理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2]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3]莎士比亚.《爱的徒劳》殷耀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莎士比亚.《爱的徒劳》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作者简介:徐琳琪(1990.10~)男,浙江温州人,单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职称: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标签:莎士比亚 悖论 徒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