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改革 > 正文

申论文章高考改革

时间:2017-03-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申论文章高考改革

【背景链接】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规定,2014年在上海市和浙江省启动了高考(课程)综合改革的试点,2017年将全面推进。12月16日上午,《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正式公布,明确提出“全科覆盖”、“分类考察”、“不分文理”、“两次机会”、“严格公示”等措施。两个具体改革方案的出台,标志着9月份国务院政策已经开始真正落地,也预示着我国高考改革已经全面进入了深水区。

2014年12月16日出台的政策规定,《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设定的所有科目均列入了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其中,语文、数学、外语(课程)、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的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音乐、美术、体育、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科目的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统一要求,确定具体组织方式。

【问题概述】

在中国,高考改革备受关注,不仅是因为这关乎千家万户的利益,还因为高考有着基础教育“指挥棒”的特殊属性,每一次改革都将改变一批甚至一代孩子所受教育的理念与方式,影响到他们的一生。很长一段时间来,“唯分数论”“素质教育在应试教育前步履维艰”“学生负担过重”“考试舞弊”“择校热”……种种顽疾,困扰教育领域多年却始终无法根治,而在很大程度上,这些问题最终都直接或者间接地指向高考。具体来讲改革前的高考制度主要涉及的问题有:

1.高考给考生和家长带来很大精神压力。高考在让考生获取知识、改变命运的同时,也给考生和家长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2.高考对素质教育实施的影响。现实中,高考成为“指挥棒”,引领着教育目的和引导着教育过程。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皆以高考为中心,教与学的内容完全放在设考科目上,以考试代替评价,高考成为评价教育结果的唯一尺度。

3.人才选拔方式和标准的单一化。高考录取标准单一,高考分数成为录取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平时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品行修养和综合素质评价、其他能力及对社会或学校的贡献等因素。

高考制度自身的不完善性加之社会城乡差异、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而导致了贫困地区难以享有良好的教育资源和上升渠道,导致了教育不公及社会对于高考升学率重视的极端化。从这个角度看,改革现行的高考模式,通过高考改革撬动基础教育阶段的改革,促进整个教育链条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不仅是全社会的期待,也是攸关民族素质的大事。

【原因分析】

由高考而产生的包括社会评价体系、家长、考生及学校体系在内的各种问题,究其根本一方面在于高考制度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现行高考制度下难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另一方面在于高考改革涉及到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涉及到社会资源能否合理分配、涉及到每一个学子能否在当今社会找到合适的位置,其重要性也决定着改革的艰巨性。改革之难不仅仅难在触动利益的制度设计,也难在以什么样的理念、什么样的价值作为改革的思想支撑。

【解决措施】

过去的教育,是通过考试制度下的“以分取人”把公平放在了首要位置,那么,当前透露的改革方向,则是在公平基础上,让教育更尊重个性、体现个性。这不仅仅是通过高考改革撬动整个教育链条的良性发展,更是体现了教育理念的提升,推动着教育向“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都是与众不同的”这一最根本认知回归。

1.学业考试,拒绝“一考定终身”,全面与自主相结合。

此次高考改革的方向是既覆盖高中所学全部科目、又给考生留出自主选择计入高考招生录取总成绩的科目的空间;既要求全体学生参加,又给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了同一科目两次考试及更换已选考科目的机会。无疑,对于学校,这是一种压力——必须开齐丰富多彩的课程,将育人的方向从“单纯育分”调整为“全面育人”,从追求“学科成绩”转向促进“学生成长”。对于学生,这是一种空间——在达到所有科目的基本要求之后,可精心于特长学科,发挥所长,个性发展,自主选择的余地更大。提供多次考试机会的制度设计,更会帮助学生减少焦虑,改变那种“一考定终生”的不合理性,缓解沉重压力。

2. 综合素质,不拘一格,全面与个性同兼顾。

此次改革将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兼顾其中,并尽可能量化,这是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可以避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可谓重大创新。对于高校来说,提供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可能;对于学生来说,也能客观地进行自我认知、寻找到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个性所在。同时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能力,分层教学、走班制等将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渐推广开来。

3. 以人为本,有效落实,诚信与监督共保障。

此次高考改革注重以人为本,在各项政策规定中可以看到对学生的评价本着公平的原则更加灵活和个性化,这是进步但也可能令人产生担忧。因此在改革方向科学的同时兼顾公平,尽可能保证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客观、准确、公正,还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共同努力。我们还必须对这种考核,出台相应的公平监督机制,诚信监督机制,以及严厉的处罚机制等,让综合素质考核,更为科学透明,公平公正,成为推动中国孩子和谐成长、快乐成长的有力的“制度性推手”。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学生的高考也将从“标配”时代进入了一定意义上的“自选”时代,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同时,也意味着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教学的方式也将迎来彻底的变革。

申论文章高考改革

即将开始,那么有哪些影响呢?详情查看本文 2017国考话题:高考改革 由整理而出,欢迎您阅读!

近日,部、国家发改委公布今年高考跨省生源计划调控方案,12省份调出16万生源计划,引来广泛关注。对生源计划存量安排的宏观引导和调控,是这一轮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而此前,多省份密集出台高考改革方案,迄今已有20个省份敲定路线图。

如果说2014年上海与浙江的改革试点,拉开了这一轮高考改革的序幕;那么20个省份方案的公布,则意味着高考改革正持续深入。这一轮改革,可说是 21世纪以来最深刻的一次高考改革,是恢复高考近40年来改革力度最大、改革涉及链条最长、改革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改革。不同于过去改革针对考试科目、考试等局部的修补,这轮改革不仅涉及考试科目,也涉及招生编制、录取方式;不仅将改革的关注点聚焦于高考本身,更是一次招生录取方式的全方位系统性革新。

而这样一次系统性改革势必会对高考上下游都产生深刻影响,带来阵痛,引发不适。有考生感到困惑,科目可以自选,自主性得到尊重,却也会出现 并不真正了解自己兴趣与优长 的情况。有家长感到不满,省内被调出,是不是意味着孩子考大学更难了?有高中感到力不从心,当走班制和个性化课表成为常态,师资配置、课程组织与学校管理均不同往昔。大学也压力倍增, 3+3 新组合和文理不分科,使得生源结构更加多元,让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迫在眉睫;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及综合三位一体的录取方式固然能更加全面地考量学生,但综合评价尚未成熟规范,加之改革后的考试区分度在一定程度上下降,也使得大学尤其是高水平大学在拔尖人才的精准选拔上颇感艰难

面对不适,有人忧心忡忡,呼吁进一步优化改革方案,甚至质疑方案本身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有人则直面挑战,清醒地意识到,面对改革,学校、老师、考生所暴露出的种种不适,其实正是一直以来困扰教育领域、亟待破解的深层次教育难题。而这一轮改革的推进,正是整个教育链条各个环节正视不足、更新观念、完善

申论文章高考改革

机制、内涵提升的最好契机。与其消极牢骚,不如积极面对,顺应变革,主动求变,创造一个适应未来趋势的教育新生态。

当然,我们也必须同时认识到,任何改革的方案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任何改革的推进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让改革取得最好成效,一方面,应充分尊重各方的合理诉求,正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力求优化;另一方面,也要为改革的推进营造良好的空间,让改革在健康和宽容的土壤中稳定实施;此外,还要充分尊重各办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与自主权,最大程度实现中学与大学的有效衔接,实现公平性与卓越性的统一。

教育即生长 。回望历史、放眼世界,每一次成功的教育改革,带来的都不仅是受教育者素质的提升,更有各办学主体能力的提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整体教育理念的提升,以及对教育本质更为科学、理性的认知。而这,也正是这一轮高考改革的深层次意义所在。

栏目推荐:

| | |

来源:

申论文章高考改革

2015年考试预计2014年10月份启动,而申论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必考科目,考生在备考中把握申论的易考热点很重要。申论考试热点是有规律可循的:易考的热点问题须与当前的理论热点密切相关。俗话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因此对于公务员申论考试备考,研读社会热点,积累考试素材,是应对申论的取本之道。

全国公务员考试网(https://www.gjgwy.org/)特整理了一些供考生阅读(更多申论范文可查阅):

高考,在改革中书写新的答卷

面临期望与困境、机遇与风险,更需要勇气与智慧、决断与耐心,今天高考面临的难题,丝毫不亚于考生笔下的试题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我们又一次迎来了 高考季 。930多万考生,30多万个考场,在这场世界最大规模的考试中,考生紧张地挥笔答题,家长们顶着烈日挥汗守望,公共服务部门几乎全面动员 短短几天的高考,就像炎夏等待已久的一场透雨,融入无数人的人生记忆,也汇入了不舍昼夜的时代洪流。

有国外媒体感叹, 中国正以飞快的速度发生着改变,而高考制度依然像中国人使用筷子那样难以改变 。这样的结论显然有失偏颇。今年高考改革的一些进展,就见证着高考的时代之变。

比如,28个省份实施 异地高考 , 5.6万名随迁子女在居住地参考,同比增长近12倍。尽管各地门槛高低不同,但短短一年间,从户籍限制的 破冰 ,到开放范围的拓展,流动社会的教育公平已站上了新的起点。又比如,粤浙沪等地先行先试,打破 一考定终身 。无论是 三位一体 式选拔,还是 六三一 录取方式,都在为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机制探路。

看似波澜不惊,其实已走过万水千山。从1977年恢复高考 平地一声春雷 到今天,高考的变化何尝不是气象万千?37年间,录取率从不足5%到突破70%,从 一卷试天下 到 全国统考,分省命题 ,从文理分科到 3+X 科目方案,从 唯分数论 到科学选材,高考的改革脚步从未停息。正是在这个不断变化的舞台上,千千万万人找到了人生出彩乃至改变命运的机会。

门与路 ,今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意蕴颇深。门是路的起点,也是路的终点。门可以挡住你前进的脚步,也可以让你通向未来。从这样的语境来理解,高考的意义正在于,它既是一扇开启精彩的人生之门,也是一条向上流动的社会之路。

近20年前,笔者读中学时,老师每每讲起一个姓朱的农家子弟,屡败屡战,复读不息,最后经历了8次高考而上了大学,时人称之 朱八届 。现在想来,这个励志故事未免有些残酷,但以史家所谓 了解之同情 观之,高考对于普通人的宝贵价值可见一斑。30多年来,不管试题怎么变、规则怎么改,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始终怀揣着改变命运的梦想、社会公平的期待,这是恒久不变的时代呼声。从多年前鼓舞考生的口号 梅花香自苦寒来 ,到如今 没有高考,你如何拼得过富二代 的校园横幅,这场考试承载的希望非比寻常。

诚然,今天的高考再也不是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个人成才的途径日益多元化,在一个深刻转型的社会,高考也在变动中寻求新的定位。但高考依然是国家选拔人才、打通社会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依然是教育公平的最重要底线。从这一视角看,今天高考面临的难题,其升级和难解的程度,丝毫不亚于考生笔下的试题。

异地高考虽然已经起步,但巨大需求与现实可能之间的缺口,决定了这扇大门有一个徐徐打开的过程。不久前,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涉嫌受贿案暴露的 特招 腐败,又让人们警思,从权力失范到潜规则都会侵蚀教育公平的基础。这几天,大别山深处安徽六安毛坦厂中学的 苦修 场景让很多人动容,甘肃会宁 学生苦学、教师苦教、家长苦供 模式遭遇的挑战引人深思,他们忧心 时代的列车会不会把我们越抛越远 ?仔细倾听这样的焦虑之声,个体艰辛背后的城乡差别、区域鸿沟,更显得触目惊心。面临期望与困境、机遇与风险,更需要勇气与智慧、决断与耐心,社会目光交织下的高考改革,不正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生动样本?

百年能几何,三十已一世 。1977年冬天的那次高考,点燃了570万青年的希望。尽管那时国家竟 穷 到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制考卷,但多少人由此迎来了命运的拐点,中国也开始了 春天的故事 。37年来,高考在改革时代写下了自己的答卷,而现实又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呼唤新的解答。无论是人生的奋斗,还是社会的进步,一次考试不是全部,前行的路就在脚下延伸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

标签:供给侧改革申论文章 优秀申论文章 申论文章高考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