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改革 > 正文

高考改革问题论文

时间:2017-03-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高考改革问题论文

关于高考改革的论文范文一:

高考改革论文:实行“2十3”高考改革

尽管江苏高考改革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现行高考方案仍有许多不尽合理之处。正因为如此,必须加大力度,大刀阔斧,进行高考改革。但高考改革是回到“3十2”的老路上去,还是沿着现行方案继续向前?依愚之见,“3十2”有着明显不足,现行方案也不够理想。因此,必须另辟蹊径,实行“2十3”的高考改革。

所谓“2”,就文科而言,就是语文和历史,简称为“文史”。每科均为200分,其中附加各为80分。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所以,文科高考必须文史并重,以文史为重点;必须增加文史分数,强化文史权重。如此,才能突出文科的性质,展现文科的特点。进而,靠文史来撑起文科的江山,凭文史来决定文科的优胜。可现行方案,语文为必考,为200分;而历史却为选考,只分等级。如此方案,突出了语文,忽视了历史;好像是一个跛足,很不健康。特别是数学,是标准的理科科目。可在现行高考中,它不仅是必考,而且还占有160分;显得极不正常,极不合理。因为实事求是地讲,文科考生在高考结束后,几乎就不与数学打交道。不光如此,数学还常常决定着文科优胜。因为某种意义上讲,数学好,文科总分就高。文科不是靠“文”来决定优胜,却是靠数学,那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从理科来说,就是数学与物理,可以概括为“数理”。每科也各为200分,其中附加也各为80分。常言说得好,数理是一家。因此,理科高考应当数理同重,以数理为核心;应该提高数理分值,提升数理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示理科优势,发挥理科特长。从而,用数理来扛起理科的大旗,由数理来展示理科的风采。可是,在现行方案中,数学为必考,设有200分;而物理却列为选考,只分等级。尤其是在三门高考科目中,只有数学是标准的理科科目。正因为这样,也常常出现“文”决定理科优胜的情况。比如说,某位理科考生语文和英语特别好,即使数学很一般,但他的总分却仍然很高,仍可以达到理科优秀的分数。决定理科优胜的,可以不是理科学科,那岂不是咄咄怪事?如此说来,怎么能选拔出优秀的理科学生?怎么能培养出优秀的理科人才?

所谓“3”,可以有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文科必考数学和英语,选考政治或地理,每科皆为120分;理科必考语文与英语,选考化学或生物,每科也都是120分。这样一来,高考总分为760分,分为理化、理生、政史和史地四个组合。这种方案,不仅延续选科的改革成果,取消了选考科目的分等;而且降低了理科语文与文科数学的分值,确保了其他各科应有的地位。从文科来讲,数学仍为考试科目,因为它毕竟是基础学科;分值降为120分,因为它毕竟又是理科科目。如

此之后,大大降低了它的权重,避免由它决定文科优胜的现象。就理科而言,语文虽不是理科科目,但对理科学习意义重大,对今后生活影响深远。所以,分数降低了40分,但仍占有120分。如此一来,既体现了它基础学科的性质,又确保了它重要工具的地位,还避免了它喧宾夺主的情形。

第二种方案是:文科考数学、政治和地理,每科各为120分;理科考语文、化学与生物,每门也是120分。如此设置,高考总分也是760分,只有文科与理科两大组合。如果实行第二种方案,那英语必须作为水平测试科目,其考查必须以听说为主。在现实生活中,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到大学,学生学了那么多年的英语;可一旦离开学校,走向社会,99%的学生一点也用不到英语,甚至永远也不沾英语的边,有的即使用到英语,也只是用到皮毛。可谓是早也读,晚也背,弄到最后,什么用处也没有。投了那么多的物力,花了那么多的精力;结果学而无用,劳而无功,实在是不值得,确实是太可惜。因此,对于中等层次的,只要能听会说就可以了,不需要学得那么多,那么深。也就是说,有个水平测试的水平就可以了。至于高层次人才,到了高校之后,再进行英语深造,也不算太迟。原文地址:高考改革论文:实行“2十3”高考改革

尽管江苏高考改革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现行高考方案仍有许多不尽合理之处。正因为如此,必须加大力度,大刀阔斧,进行高考改革。但高考改革是回到“3十2”的老路上去,还是沿着现行方案继续向前?依愚之见,“3十2”有着明显不足,现行方案也不够理想。因此,必须另辟蹊径,实行“2十3”的高考改革。

所谓“2”,就文科而言,就是语文和历史,简称为“文史”。每科均为200分,其中附加各为80分。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所以,文科高考必须文史并重,以文史为重点;必须增加文史分数,强化文史权重。如此,才能突出文科的性质,展现文科的特点。进而,靠文史来撑起文科的江山,凭文史来决定文科的优胜。可现行方案,语文为必考,为200分;而历史却为选考,只分等级。如此方案,突出了语文,忽视了历史;好像是一个跛足,很不健康。特别是数学,是标准的理科科目。可在现行高考中,它不仅是必考,而且还占有160分;显得极不正常,极不合理。因为实事求是地讲,文科考生在高考结束后,几乎就不与数学打交道。不光如此,数学还常常决定着文科优胜。因为某种意义上讲,数学好,文科总分就高。文科不是靠“文”来决定优胜,却是靠数学,那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从理科来说,就是数学与物理,可以概括为“数理”。每科也各为200分,其中附加也各为80分。常言说得好,数理是一家。因此,理科高考应当数理同重,以数理为核心;应该提高数理分值,提升数理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示理科优势,发挥理科特长。从而,用数理来扛起理科的大旗,由数理来展示理科的风采。可是,在现行方案中,数学为必考,设有200分;而物理却列为选考,只分等级。尤其是在三门高考科目中,只有数学是标准的理科科目。正因为这样,也常常出现“文”决定理科优胜的情况。比如说,某位理科考生语文和英语特别好,即使数学很一般,但他的总分却仍然很高,仍可以达到理科优秀的分数。决定理科优胜的,可以不是理科学科,那岂不是咄咄怪事?如此说来,怎么能选拔出优秀的理科学生?怎么能培养出优秀的理科人才?

所谓“3”,可以有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文科必考数学和英语,选考政治或地理,每科皆为120分;理科必考语文与英语,选考化学或生物,每科也都是120分。这样一来,高考总分为760分,分为理化、理生、政史和史地四个组合。这种方案,不仅延续选科的改革成果,取消了选考科目的分等;而且降低了理科语文与文科数学的分值,确保了其他各科应有的地位。从文科来讲,数学仍为考试科目,因为它毕竟是基础学科;分值降为120分,因为它毕竟又是理科科目。如

此之后,大大降低了它的权重,避免由它决定文科优胜的现象。就理科而言,语文虽不是理科科目,但对理科学习意义重大,对今后生活影响深远。所以,分数降低了40分,但仍占有120分。如此一来,既体现了它基础学科的性质,又确保了它重要工具的地位,还避免了它喧宾夺主的情形。

第二种方案是:文科考数学、政治和地理,每科各为120分;理科考语文、化学与生物,每门也是120分。如此设置,高考总分也是760分,只有文科与理科两大组合。如果实行第二种方案,那英语必须作为水平测试科目,其考查必须以听说为主。在现实生活中,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到大学,学生学了那么多年的英语;可一旦离开学校,走向社会,99%的学生一点也用不到英语,甚至永远也不沾英语的边,有的即使用到英语,也只是用到皮毛。可谓是早也读,晚也背,弄到最后,什么用处也没有。投了那么多的物力,花了那么多的精力;结果学而无用,劳而无功,实在是不值得,确实是太可惜。因此,对于中等层次的,只要能听会说就可以了,不需要学得那么多,那么深。也就是说,有个水平测试的水平就可以了。至于高层次人才,到了高校之后,再进行英语深造,也不算太迟。

范文二:

近段时间,有不少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提出了“高考改革”,得到了国内中学生的强烈反响。

有不少人“呐喊”:“让英语滚出高考”,想改革高考制度,使学生减压。因这种观点得到很多人的支持,政府教育部门实行了初期的高考改革:降低英语分值。之后,又有人将中国高数与西方国家相对比,指责中国式教育给予嘘声过大的压力,殊不知,他们成了阻遏中华文明发展的罪人。

我们的革命先辈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中华民族在近60年来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是和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分不开的。支持高改的人认为,中国式教育市中学生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可他们没有注意的是,外国的学生是如何学习的。

中国学生的学习生涯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小学无忧无虑,中学勤奋刻苦,大学悠闲自在。可再看看美国,美国的中学生较中国中学生而言,确实是比较轻松的,可在中国学生悠闲的大学四年里,美国学生却是寒窗苦读。一位从清华去哈佛的交换生说:“我在哈佛一周的阅读量,比在清华一年的阅读量还要多。在哈佛,没有人会在食堂喧哗、嬉戏,每个人都在看书。可以说,哈佛的食堂就是一个可以吃东西的图书馆。”那么我们的大学生呢?度假、逃课、谈恋爱、上课睡觉……几乎成了中国大学生的代名词。既然我们在大学的时候没有别人下的苦多,那在中学时提前下亵裤有什么不对的呢?高考改革是会对中国人才的出现有一定负面影响的。

我想对支持高考改革的专家学者们说:为了中华民族21世纪的伟大复兴,我们不怕吃苦受累!不仅如此,我们海水把握住学习生涯中的每一寸光阴,为中华之崛起而都市!所以,作为一名中学生的我请求你们,不要让我们动力的原料——压力消失,请不要改革高考!

范文三:

我谈高考语文改革

高彩月

(盘锦市高级中学 辽宁 盘锦 124010)

〔摘要〕高考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希望,但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改革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思考

并解决,比如要提高语文题以及语文成绩的区分度,并且要注意防止改革带来的混乱,可以先进行试

点改革。

〔关键词〕高考语文改革 学科地位 区分度 混乱局面 改革试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145-01

这些年教育改革如火如荼,显示素质教育的气势不凡。但是我想说,只要高考存在,一切素质教育依然要围绕高考转。不过,今天我不想说高考的坏话,我仅仅想谈谈对2017年高考语文180分的一些想法。

首先,这是个好事,有利于语文学科地位的提高。

高中语文教育历来是个尴尬的事情,尤其是在北方,备受夹击,左右不能逢源。在理科班,语文地位比不上物化生;在文科班,地位比不上政史地。君不见补课大军一批批,唯独无人补语文。君不见自习课上写作业,挤来挤去挤掉语文作业。我们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呼喊了多年,可惜除了几个国学大师在百家讲坛上热热闹闹地讲了讲,还有谁来关注国学,还有谁来真正关心语文。这话听起来酸酸的,蛮有吃醋的味道。的确是,从事语文教育十几年,一直看着我心爱的语文被打在冷宫,心里颇为寥落。自从听说高考改革的春风吹绿了语文这片园地,我的心扉也轻轻荡漾了一把。从2017年,高考语文分数提高到180分,语文加分,英语减分,数学分数不变。总体来看,这种大形势于语文有利,可以刺激学生提高对语文的重视性。相对以前,学生应该增加对语文学科时间的投入。这样,语文教学就更有施展的空间,而语文老师应该不会再憋屈地忍受语文课上学生偷偷摸摸前仆后继地与数理化题单亲密接触的情况。

平复一下喜悦的心情,就会发现,改革当中也有一些问题让人担心。

第一,语文分数虽然提高了,但是高考语文一直存在的问题还会影响人们对语文学科的认知。语文学科平时给人的感觉是中国人就会说中国话,是中国人就会写中国字,何必学呢?就连判卷老师都会觉得,主观题写了很多字不管怎么说也该给一点。判卷老师还会有一种趋同给分的心理,那就是避免与别人给分分差过大,免得被怀疑给分有问题。这样,类似于作文判卷,大多数老师往往就给一个“差不多”的分数。这样语文最后的分数就没有“阶梯型”的分差。分差小就意味着这学科不必投入过多时间,因为大家分数差不了多少。辽宁语文卷中作文分数基本上都是40多分,好一点的46、47分,一般的43、44分,偏题一点的38、39分,作文分数根本没什么大的差距。尽管语文总分提到180分,但是如果大家基本上都是120分,130分,那么还是激不起大家的学习热情。

所以,高考语文试卷也应该改革,那就是分数一定要有明显的区分度。每道题分值设置的时候就应该拉大分差,并且判卷的时候没有踩分点就应该不给分,不能因为似是而非就给一些分。然后,出题的时候设置一部分难题,给那些基础好的同学一个施展的空间。基础好资质好的同学自然就能得高分,和基础差投入少的同学有一个比较大的区分度。我还建议判作文给分的时候一定要有梯度,结构好、文辞好的

好文章就应该大胆给高分,从55—60分,都可以的;作文满篇错字,连文辞都不通的就应该大胆给低分,比如说30分;跑题跑得远的就应该果断低分,比如25分。这样才能体现高考的根本宗旨:以试取才。也能体现高考的公平公正,给那些奋力拼搏了十几年的少年一个交代,让这些年留下的每一滴汗水都散发香甜的味道。

第二,高考改革将会给学校学习带来更加混乱的局面,从而不利于语文教学。物化生史地政不在分文理,改为学业水平考试,一年可以多考,按最高成绩折算进入高考总分。英语改为社会化考试,一年两考,取最高成绩折算计入高考总分,最高150分。这样改革的极端后果可能是,高一语文数学课时减少,其他学科增加课时,高一期间疯狂学完理化生史地政必修教材;高二确定主攻学业水平考试的3科,英语开始冲击A级考试;高三开始上午4节数学,下午4节语文,一年努力冲击高考语文数学高分。

这样的局面更加不利于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在高一高二仍然是被忽略,而这个过程正是夯实基础最重要的阶段。打基础的阶段却少有人问津,可是到了高三却又大肆疯狂地赶进度做题单,学生在没打好基础的情况下进入高三复习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直接复习相当于揠苗助长,重新授课却又担心时间紧张。而且每天都只能上语文和数学课,大密度的语文数学授课也会让人崩溃。再说高一高二的会考是多次考试,最后按照分数最高的那一次计算,导致学生不停参加考试,不拿到最高级别的分数就不会停止,势必影响语文数学的学习。而且这种会考或者社会性考试不会像高考那样严格,这期间会不会出现特权现象也很难说。整个高一高二会在忙碌和混乱中度过,学生不可能静下心来仔细听语文课。总之一句话,这种改革可能导致教学设置上的极端化,从而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我在此不想批判高考改革的方针政策,只是想说,这种改革先从小范围试点开始比较好,如果确实给学校教育带来混乱,是不是应该及时调整为好。从目前我国的教育形势来看,高考还是比较公平公正的考试模式。而社会化考试和会考的模式需要更严格的考风和制度约束,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地方,摸着石头过河总比盲目过河要稳妥一些。

最后,我依然想说改革是好事,遥想未来,我似乎嗅到空气中一丝甜美的味道。语文是大语文,文化是需要传承和弘扬的文化,而我相信国人终将意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希望娃娃们从小不仅仅是送去英语班练英语口语,也能捧着唐诗宋词抑扬顿挫,这一切希望从高考改革开始吧。微风轻轻吹来,空气中蔓延的是六月的花香和关于未来的充满希望的味道。

责任编辑:武聪

高彩月(1978-),女,辽宁人,盘锦市高级中学教师,中教一级。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

我谈高考语文改革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高彩月

盘锦市高级中学 辽宁 盘锦 124010现代交际

Modern Society2014(7)

引用本文格式:高彩月 我谈高考语文改革[期刊论文]-现代交际 2014(7)

范文四:

[摘要]高考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希望,但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改革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思考并解决,比如要提高语文题以及语文成绩的区分度,并且要注意防止改革带来的混乱,可以先进行试点改革。

[关键词]高考语文改革 学科地位 区分度 混乱局面 改革试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145-01

这些年教育改革如火如荼,显示素质教育的气势不凡。但是我想说,只要高考存在,一切素质教育依然要围绕高考转。不过,今天我不想说高考的坏话,我仅仅想谈谈对2017年高考语文180分的一些想法。

首先,这是个好事,有利于语文学科地位的提高。

高中语文教育历来是个尴尬的事情,尤其是在北方,备受夹击,左右不能逢源。在理科班,语文地位比不上物化生;在文科班,地位比不上政史地。君不见补课大军一批批,唯独无人补语文。君不见自习课上写作业,挤来挤去挤掉语文作业。我们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呼喊了多年,可惜除了几个国学大师在百家讲坛上热热闹闹地讲了讲,还有谁来关注国学,还有谁来真正关心语文。这话听起来酸酸的,蛮有吃醋的味道。的确是,从事语文教育十几年,一直看着我心爱的语文被打在冷宫,心里颇为寥落。自从听说高考改革的春风吹绿了语文这片园地,我的心扉也轻轻荡漾了一把。从2017年,高考语文分数提高到180分,语文加分,英语减分,数学分数不变。总体来看,这种大形势于语文有利,可以刺激学生提高对语文的重视性。相对以前,学生应该增加对语文学科时间的投入。这样,语文教学就更有施展的空间,而语文老师应该不会再憋屈地忍受语文课上学生偷偷摸摸前仆后继地与数理化题单亲密接触的情况。

平复一下喜悦的心情,就会发现,改革当中也有一些问题让人担心。

第一,语文分数虽然提高了,但是高考语文一直存在的问题还会影响人们对语文学科的认知。语文学科平时给人的感觉是中国人就会说中国话,是中国人就会写中国字,何必学呢?就连判卷老师都会觉得,主观题写了很多字不管怎么说也该给一点。判卷老师还会有一种趋同给分的心理,那就是避免与别人给分分差过大,免得被怀疑给分有问题。这样,类似于作文判卷,大多数老师往往就给一个“差不多”的分数。这样语文最后的分数就没有“阶梯型”的分差。分差小就意味着这学科不必投入过多时间,因为大家分数差不了多少。辽宁语文卷中作文分数基本上都是40多分,好一点的46、47分,一般的43、44分,偏题一点的38、39分,作文分数根本没什么大的差距。尽管语文总分提到180分,但是如果大家基本上都是120分,130分,那么还是激不起大家的学习热情。

所以,高考语文试卷也应该改革,那就是分数一定要有明显的区分度。每道题分值设置的时候就应该拉大分差,并且判卷的时候没有踩分点就应该不给分,不能因为似是而非就给一些分。然后,出题的时候设置一部分难题,给那些基础好的同学一个施展的空间。基础好资质好的同学自然就能得高分,和基础差投入少的同学有一个比较大的区分度。我还建议判作文给分的时候一定要有梯度,结构好、文辞好的好文章就应该大胆给高分,从55―60分,都可以的;作文满篇错字,连文辞都不通的就应该大胆给低分,比如说30分;跑题跑得远的就应该果断低分,比如25分。这样才能体现高考的根本宗旨:以试取才。也能体现高考的公平公正,给那些奋力拼搏了十几年的少年一个交代,让这些年留下的每一滴汗水都散发香甜的味道。

第二,高考改革将会给学校学习带来更加混乱的局面,从而不利于语文教学。物化生史地政不在分文理,改为学业水平考试,一年可以多考,按最高成绩折算进入高考总分。英语改为社会化考试,一年两考,取最高成绩折算计入高考总分,最高150分。这样改革的极端后果可能是,高一语文数学课时减少,其他学科增加课时,高一期间疯狂学完理化生史地政必修教材;高二确定主攻学业水平考试的3科,英语开始冲击A级考试;高三开始上午4节数学,下午4节语文,一年努力冲击高考语文数学高分。

这样的局面更加不利于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在高一高二仍然是被忽略,而这个过程正是夯实基础最重要的阶段。打基础的阶段却少有人问津,可是到了高三却又大肆疯狂地赶进度做题单,学生在没打好基础的情况下进入高三复习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直接复习相当于揠苗助长,重新授课却又担心时间紧张。而且每天都只能上语文和数学课,大密度的语文数学授课也会让人崩溃。再说高一高二的会考是多次考试,最后按照分数最高的那一次计算,导致学生不停参加考试,不拿到最高级别的分数就不会停止,势必影响语文数学的学习。而且这种会考或者社会性考试不会像高考那样严格,这期间会不会出现特权现象也很难说。整个高一高二会在忙碌和混乱中度过,学生不可能静下心来仔细听语文课。总之一句话,这种改革可能导致教学设置上的极端化,从而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我在此不想批判高考改革的方针政策,只是想说,这种改革先从小范围试点开始比较好,如果确实给学校教育带来混乱,是不是应该及时调整为好。从目前我国的教育形势来看,高考还是比较公平公正的考试模式。而社会化考试和会考的模式需要更严格的考风和制度约束,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地方,摸着石头过河总比盲目过河要稳妥一些。

最后,我依然想说改革是好事,遥想未来,我似乎嗅到空气中一丝甜美的味道。语文是大语文,文化是需要传承和弘扬的文化,而我相信国人终将意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希望娃娃们从小不仅仅是送去英语班练英语口语,也能捧着唐诗宋词抑扬顿挫,这一切希望从高考改革开始吧。微风轻轻吹来,空气中蔓延的是六月的花香和关于未来的充满希望的味道。

责任编辑:武聪

范文五:

理性看待北京高考改革

2013年10月21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公布北京中高考改革方案的征求意见稿,其中“降低中高考英语分值”备受关注。根据方案,2016年起高考英语由150分减为100分,其中听力占30分;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中考英语由120分减为100分,其中听力增加到50分。上面的内容是这次改革的变动,我个人觉得,这些改动是利大于弊的,因为很多学生的英语成绩是相当的差,我觉得这根本的问题并不是因为个人的努力,最大的弊端就是就是教学制度。

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说:“英语减分,并不代表不重视英语。这么多年来,我们非常重视英语,但学生学了十几年二十年,依然听不懂张不开嘴。这与教与学的方式,教师素养、语言环境等等关系密切。我们这次只是从考试的角度切入,来治疗英语教学的痼疾。在英语教学上的改革与变化我们不久将适时公布。”李奕的话是非常中肯的。说的也是,同学们同样是学了二三十年的英语,但效果却是相差甚大,这说到底还是制度的问题。

世界上主要经济发达的国家都是以英语为主的国家,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讲英语,电脑键盘是英语键盘,主要科技文献是以英语为原始语言完成,甚至很多语言间的翻译是以英语为中介语言。通过上面的这些事例,可以知道英语还是一如既往的重要,也就像李奕说的那样,英语降分并不代表英语不重要。

这次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很大,总的来说,支持者的声音还是最为响亮的,这也反映了广大民众内心最为真实的想法,总觉得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分数占得太高实在有点不应该,而且这也会占用孩子们大量的时间。现在就有很多人在关注着国人的汉语水平越来越差,我想汉语水平下降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就是大家花费在学英语的时间太多。通过这次改革,我觉得应该会在汉语和英语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也是很多人所期望的。

不管怎么说改革的好与坏只能让事实来证明了,正如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说的那样,“对教育改革有人认为向东有人认为向西,有人认为该原地不动。所以不要寄望英语降分就能拯救国学,就能终结培训热,就能解决中国考试制度的一系列弊病。它只是一个“窗口”,让人们从中看到了许多可能性。

如果通过这次改革能让国人打破“哑巴英语”的桎梏,真正把英语当成交流工具,进而成为高考改革的“突破口”“示范地”,它就算完成了使命。我们应该勇于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推荐有价值的配套措施,一起为现代教育的改革找到出路。

范文六:

高考改革论

特别提醒:科学填报志愿比取得好成绩更重要!请点击

中国教育在线讯 高考改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意见》规定,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2016全国各地高考改革方案正在陆续公布中,中国教育在线将第一时间发布2016年全国各地高考改革方案,供大家参考。预祝大家取得个好成绩!

各省市高考大纲解读>>高考改革论

特别提醒:科学填报志愿比取得好成绩更重要!请点击

中国教育在线讯 高考改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意见》规定,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2016全国各地高考改革方案正在陆续公布中,中国教育在线将第一时间发布2016年全国各地高考改革方案,供大家参考。预祝大家取得个好成绩!

各省市高考大纲解读>>

范文七:

高考的改革,必须回应无数“毛坦厂中学”难以纾解的焦虑与期待

中国又一次进入高考时间。虽然随着高招录取率的不断提高,“名落孙山”的焦虑感有所缓解,但家长的紧张、社会的重视,“涛声依旧”。而面对高考,舆论则开始了多元解读。

近年来,河北衡水、安徽毛坦厂等“超级中学”,频频进入公众讨论的视野。各地一些中学所贴的“雷人”高考标语,如“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战胜高富帅,考过官二代”等,也因其背后令人深思的价值观,屡屡引来关注。对于高考期间焦急守候在校门外的家长大军,各有关部门车辆绕行、禁止鸣笛的安排,更有人不以为然,觉得没必要过分重视。

有媒体总结了高考历年的作文题,从《记一件新人新事》《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到《习惯》《鸟的评说》,再到今年的《深入灵魂的热爱》《阅读的意义是什么》,不变的是作文这种形式,变的是与时俱进的命题思路。而高考作文背后折射的,也正是这一考试制度在变与不变中不断寻求的平衡。

尽管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已使国人的成长成才之路变宽变多,但不能不承认,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深造以改变命运、成就未来,依然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途径。在所有向上流动的制度通道中,高考是最有效的一种公平制度。尤其是二元结构仍然存在的当代中国,高考是打通城乡、区域的一个重要桥梁。这应该是一个共识。

另一方面,对于高考的反思也好、批评也罢,大都有着对教育改革、高考改革的殷切期待。的确,我们需要的是高素质人才,而不是只会考试的机器;我们需要的是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才,而不是畸形发展的人才。也正因如此,高考才有从“文七理六”到“3+2”再到“3+X”的演变,高招才有从“单轨—双轨—并轨”到试水自主招生的发展,连考试时间也为了避开高温而往前挪了一个月。即便如此,高考制度也还在不断完善中,十八大以来,高招改革已经进入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讨论的议题。

下一步的高考改革,同样需要立足这样的变和不变。既保持高考制度的相对稳定性,又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既坚持素质教育的大方向,也要看到,教育资源在城乡间、区域间分配仍然不均衡,尤其需要看到在高等教育进入“买方市场”后,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更加激烈。今天的高考,已经出现“寒门难出贵子”的苗头,农村孩子进入重点大学的比例有所下降,这也正是近年来一些重点大学招生向边远和农村地区倾斜的原因。

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改革应试教育,让不管来自农村还是来自城市、来自北上广还是来自河南山东湖南的孩子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可能不是“一刀切”就能实现的任务。与其给类似毛坦厂中学这样的学校冠以“高考工厂”之名,倒不如更好地去辨析

其存在的现实土壤。如何回应无数在山区小镇为高考打拼的学生和家长们的焦虑与期待,是高考改革的重要方面。

虽然对高考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很多人都是这一考试制度的受益者。也正因此,对于高考的讨论,总是承载着复杂的个人体验。我们相信,高考制度必将在不断的改变中越来越合理,并倒逼出整个教育模式、教育理念的进步——衷心希望这个过程不要太漫长。

范文八:

论高考改革

—教育哲学导论论文

姓名:鲁盛杰

学号:150142011024

专业:11级数学与应用数学

论高考改革

莘莘学子十年寒窗苦读,只为高考金榜题名。近些年来,我国经济文化不断发展,高考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人们对高考越来越重视,普遍的想法是高考决定了一生。但与此同时,还是有人对高考有着不同的看法,社会上对高考的争议也越来越大。目前高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高考的权威性,使它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决定人生的关键,但一考定终生使许多学子的才能被埋没 ,失去了出人投地的机会。各地学生对高考的地区歧视愤愤不平,但又只能接受现状。但高考的制度仍不是很完善,仍有需要改善的地方。通过不断的改善,使高考制度更加完善,更具有公平性和权威性。

高考改革的必要性

高考最大限度的实现人才科学公平的选拔。高考是我国人才战略培养的一项基本制度,涉及到社会和教育的公平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的门槛。高考制度给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人带来了希望,通过努力学习,获得更高水平的教育,改变自身的命运,为国家提供了许多后备人才,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同时能使国民的知识文化水平提高,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高考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因此高考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是有利的。

一考定终身的观念,使得许许多多的父母认为在只有努力学习,在高考中金榜题名,未来才会有前途。所以他们在学习上对他们的孩子过分严苛,甚至剥夺孩子的自由空间,最终埋没了他们的兴趣取向,让他们最终成为了一个学习机器,一个应试型人才。而各地高校也是如此,为了学校能在高考中获得更高的升学率,更好的成绩,也做到了这样的程度,为了高考,从早上到夜晚,一头栽在书堆里,课余生活基本是没有了。学校往往过重在学术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而忽略了其他素质的培养。学生负担过重。但事实上分数,学历并不能和能力划上等号,一个人的未来更不是由高考决定的,即使在高考中失败了,人生还才是一个最初的阶段,未来的路还很长,充满了不确定性,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取得成功,这样的例子已经很多了。

高考具有地区歧视性。大学是按照省份来分配相应的录取名额的,通常对于本地区考生保留更多的名额,这样就使得本地区的录取分数线相应下降。这种现

象对于著名大学集中的北京来说尤为突出。由于很多考生希望考取北京的大学,但大学对其他省份的招收名额有限,其他地区考生分数远高於北京地区的考生而不能被大学录取的情况甚为常见,在一些省份可以进入重点学校的学生若按照另一些省份高考难度和分数线有可能可以考上清华、北大这样的名牌学府,上本科的则有可能可以上那些省份的重点院校。有人批评这是对考生的歧视,网上激烈的争论未间断过,各地学生也多对此愤愤不平,但又只能接受现状。

高考的诚信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高考的诚信又能折射出社会的诚信问题,因为高考一定程度上是基于社会诚信的。而高考本身也会存在着腐败问题,关系权力可能会左右着高考。尽管高考存在着较多的弊端,但高考的利也是很重要的,高考制度是一定不能被废除的,应试教育也不能完全归结于高考,地区歧视性与各地区的经济教育水平有关,就算在其他国家也没有废除高考制度,高考制度一旦被废除,社会必定动荡。因此,高考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进行有效的改革,才能使高考更加公平。

各地对高考制度的改革

从1977高考制度恢复以来,大大小小的改革已经进行了不少。从最初的统一科目,到3+2,再到3+x,如今有许多地区的高考制度已经不再是3+x了,比如江苏省的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可以高考制度根据个省市已经变得复杂多样了。但是高校的录取方面主要仍是以分数为依据,各地还有对少数民族,体育特长,艺术特长,竞赛获奖等各种不同程度的加分政策,而这加分政策也在改变,我是浙江人,就拿浙江来说,过去全国数学竞赛等竞赛加分是20分,而在我那一年,竞赛加分的门槛提高,加的分也变为10分。各地的志愿填报规则也不全一样,有顺序志愿,部分平行志愿,完全平行志愿,北京和上海在考前估分,大部分都在考后估分,这也是各地区在改革后的结果。有些地区在高考的次数也有改变,例如山东最近才要实行春季高考,但似乎很对这个不买账,他们重视还是夏季高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素质教育也越来越重视,高考自然也开始重视素质方面的评价,但似乎收获甚少,不少学校都往平时成绩里添金,使得素质评价的落实不是很到位。现在自主招生范围越来越来大,但自主招生由于操作程序的问题,还有其中可能会牵涉到作假腐败等问题,无法较大的扩大自主招生。还有北大这样的高校开始推出了校长实名推荐制度,这个的范围就更小了,

对高考总体影响比较小,但这毕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步。可以我国高考的改革还是朝前发展,总体趋势还是可喜的,但发展较缓慢,仍其他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这其中自然与我国目前的国情有关。

对高考改革的看法

高考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所以高考改革的脚步不能停止,高考需要继续改革。那高考需要如何改革呢?以下是我的想法:

一:进一步扩大自主招生的比例

自主招生确实是选拔,培养优秀人才的可行手段,而且有利于打破“高考指挥棒”和“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进一步扩大自主招生的比例和范围,有利于解决高考的一些弊端。如果能把高校招生的自主权扩大,有利于培养特殊型人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尽管近几年来,自主招生不断扩大,但面向的人相对于全国的考生来说,还是很小的一部分,所以大体上对高考的影响不是很大。因此我认为自主招生比例应该进一步扩大。

二:加强监督,严厉惩治高考作假等腐败问题

上述的自主招生难以扩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腐败问题。在我国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人情容易造成腐败问题,使得自主招生容易出现作假现象,为了避免的问题高校的自主权被抑制,自主招生的比例和范围难以扩大。腐败问题又很大程度上破坏了高考的公平性,又使得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受到影响,人们对高考的质疑也有这个原因。因此我们加强监督,完善高考的监察举报制度,严厉惩治在高考中作假,腐败的人员。

三:加强对命题的研究,使试题更加新颖灵活

近年来不少地区的试题难度不断增大,引起了社会的强烈的争议。我认为高考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学子,而不是那些顶尖的学生,不少题目都成了一个废题,只是为那些水平顶尖的学生而存在,普通的学生在如此紧张的时间内根本没法做。从这看来,对于处于上游的学生来讲,高考的实际意义是一场心理素质的战斗。高考的难度不断加大,会使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命题的研究,要做到如何使试题更加新颖灵活多变,而不是一味的使题目的难度加大,我想使题目更加灵活更加能考察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和不改变题目的难度并不矛盾。不能只注重书面知识,而更应该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

力。

四:通过有效的途径改变人们对高考的看法

一考定终生的观念已经在我国社会根深蒂固,十年寒窗苦读似乎只为了这么一个选拔性考试,而大部分学生也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这样思想大多来自父母还有老师。父母会不断教育孩子让孩子好好学习,考好高考,上一个好大学,就会有出息。而老师们也会在学校里教育学生高考是人生的关键,奋斗三年美好一生呀。高考指挥棒也由此而诞生,人们为了高考已经做了许多许多,为了高考,可以把素质教育抛在一边,而正因为如此,我们目前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应试教育。但是我们社会需要的人才并不是由应试教育诞生的应试型人才,而是良好的掌握了科学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好的实践能力,拥有个性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这就很需要素质教育。因此改变人们对高考的认识和看法非常重要,从社会的一点一滴做起,父母和教师们该做的是并不是强调高考如何重要高考是人生的关键等等,但这并不是意味着高考不重要,他们更需要做的是在给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个性。观念需要改变,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在这里便需要社会舆论的力量,公众人物和政府领导应该带头呼吁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五:加强诚信的教育

高考的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基于诚信,而高考的改革也需要社会诚信。高考很重要,许多人为了在高考中获得一条出路,自然会想到各种各样的手段,尤其是在当今科技不断发展的社会里。这时便需要加强诚信教育。在我的家乡,许多小学和初中已经实行诚信考试,也许这种方式的作用不是很大,但也是很具有意义的一步。诚信的培养需要我们共同的能力,这会牵涉到社会的现状等各种因素,这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高考制度不能被废除,高考改革的道路,非常漫长,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每个人都应该在这条道路上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高考的改革并不单单是制度的改革,更是一种社会现状的改革。

范文九:

论高考改革:英语退出高考,评分准则需更细化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将如约而至。与此同时,高考制度也在酝酿重大变革。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公平性与权威性几十年来得到全社会较大认可的高考制度改革要是想让公众满意,那么与之密切相关的高考评分、高校招生、中学生培养制度及公司招聘等方面也需要大动刀斧。本文就高考评分谈谈自己的拙见。

5月8日,一条“中高考改革方案落地:英语正式退出”的帖子在网上广泛传播。

5月10日,北京市教委回应称此帖为不实消息 5月17日,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高考方案将于2017年实施,英语将退出高考统考,“英语退出高考”的话题再一次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

5月18日,顾明远表示消息是误读,英语并非退出高考,而是由原先的统一考试改为社会化考试。

在分数与考大学切身利益相关的高中学生和家长的眼中,学生英语得分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们对英语科目的取舍。理工科学生支持英语退出高考统考,在他们看来这样高考竞争的优势更大;而对于英语成绩较好的同学特别是文科的学生而言,他们更希望保持英语的统考资格,因为这是他们拿分的科目之一;对于大多数“唯分数论”的家长而言,有利于孩子“加分”的就是好的。“功利化”的英语学习使老师、学生在题海战术中忘记了英语的本质是一种语言交流工具,重要的不是死记硬背单词、语法,而是要通过学习掌握一门“实用性强”的外语,而非“哑巴英语”。

作为一个走过高考独木桥的老人,我对高考“开除”英语于考生有利这一观点不敢苟同。

以高考大省山东省为例,现阶段高考科目为语数外和综合考试。语数外总分皆为150,但是在题目数量上就差异很大,英语除去最后一道30分的写作题共有80道题,平均一道题1.5分,而且大多是选择题,即使考生做错,那么也只是1.5分的差距。但是其他科目就没有这样的福利,数学的选择题一题5分,综合的选择题一题4分,语文的选择题一题3分,如果在这三个科目中做错选择题,一个就是3到5分的差距,两个就是6到10分。在山东省,6分的差距可能是2000多个名次差别,它可能会让一个考生由重本落到普本。其次在高考阅卷中,理工科类的试题答案至关重要,答案正确得满分,答案错误则是找点给分,这样的话即使你只是因为紧张或者算数疲劳而将最后答案算错,而阅卷老师又是走马观花而过的话,那么你最多也只能拿到一半的分。

寒窗苦读九年,若是这样而与重点大学擦肩而过,想必很多考生都是极其忿恨的。所以高考评分需要随高考改革而改革。

评分准则需更细化——无论是综合还是语文和数学,必须摒弃以点给分的惯例,世上没有什么标准答案,评分过程要更注重学生的思维逻辑等等。同时,选择题的分值需酌情减少,高考要更注重考查考生的主观表达能力。

范文十:

“今年没有出现满分作文,在阅卷头3天,我们就预感到了——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写得好的作文实在太少。”据《中国青年报》日前报道,北大中文系副主任、2012年北京高考语文阅卷领导小组副组长漆永祥直言,高中生作文的弊端在今年北京高考作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考生作文中宿构、默写、套用的情况严重;模板化、程式化与假大空的现象更为普遍。这种“高考体”文风已经到了非改变不可的程度。(见《光明日报》)

高考体作文的出现,绝不是偶然,而是我们多年来语文考试那种僵硬的模式造成的,特别是那种僵硬的作文考试模式造成的。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形成的特定的八股文是与我们科举考试的那种考试模式有关,同样,“高考体”作文的出现也是我们语文考试模式的结果。我们的语文中的作文考试,在题目上虽然花费了很大的力气来进行改革,虽然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我们的考试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们还是以命题作文的形式,即或是那些材料作文题,也是指向性比较强,学生发挥的余地,特别是学生思考的余地还不是很足,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作文题目,更多的考查的是学生的文学能力而不是思维能力。学生和教师都想尽一切办法走捷径,不惜花费大力气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根据新课标,语文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新课标提出了语文素养。综合能力、语文素养就应该成为我们语文考试的重点方向。但是,我们语文考试中的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更多的取向与考察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有没有文采,而不是思维能力,深刻的思维能力。这样的考试自然催生的是我们语文教学不重视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升,不重视学生思考力的培养,仍在文采上下工夫,用力气,导致学生语文能力严重不足。

我们认为,要真正改变目前语文教学的弊端,改变目前语文考试的现状,发挥语文考试的导向作用,首要的就是要改变我们语文考试的方式方法。我们知道语文能力包括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有信息素养,思维能力,思考力的培养等方面。而要真正考察学生的这几个方面的能力,就必须改变我们的那种单纯的依靠阅读理解题型和作文题型,应该将作文和阅读结合起来,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通过阅读题型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考查他们的思维能力,特别是他们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我们通过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认识形成文章,让他们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特定情境中来考察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这样也避免了教师和学生投机取巧。最大限度地考查出一个学生的真实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高考体的出现。

就阅读考试来说,阅读不仅仅是理解,语文需要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应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概括能力、考查学生面对材料的那种提取能力。就语文教学来说,我认为考查学生的信息素养应该是语文考试的重要内容,也是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根本。何以这样说呢?信息能力的考查可以考查出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是学生快速的提取信息的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考查出一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提取信息的能力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表现,通过学生的信息能力的考察,还可以考查出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思维能力。语文考试不单单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还要考查学生充分利用信息,获得有价值的结论的能力。其次,信息素养是每个公民必备的素养之一。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换代异常的迅速,如果我们只是在现有的知识水平上来让学生学习,如果我们只是重视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却不知道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概括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等,都会使我们语文教学失去根本。我们许多大学生研究生不能写论文,写不出有独特见解的论文,我们的大学生研究生不知道研究问题,不会研究问题,不能将自己的成果用语言表达出来,都与我们语文的这种考试功能有关。可以说信息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研究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之一。我们的学生不会查阅文献,文献意识差是校园论文抄袭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探索,从小就培养学生的研究意时,文献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因此,要想使我们的学生将来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要想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在将来的社会中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有资源意识,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就必须加大这方面的考查力度。我们少放或者尽量不放那些客观性的试题,我们要给学生一定数量的材料,让他们阅读,并从中进行一定的推理研究,写出研究报告。

从国外语文考试的情况来看,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比如法国的语文考试笔试四小时,问题有三个供考生任意选择,考试文章类型辩论性文章,文学评论,写一篇以文学为主题的论文,分析辩论性文章分两部分,一是就文章内容回答问题,二是一段或数段写作。文学评论的考试也包括两部分,一是回答问题,主要是阅读和方法上的问题,二是复合评论,写一篇文学为主题的论文,内容是大纲规定要考的文学作品。

因此,研究能力也是我们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我想语文的基础性也就体现在我们学生的这种基本的能力之上。我们的学生将来可能不是作家,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不是在培养作家,而是在培养公民。而我们的考试题目却更多的是在考查学生的文采,但是思维能力却严重不足,却没有在考试中得到应有的重视。

我们的研究工作离不开提取信息,但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和语文考试呢,却没能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我们只是在单(转载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网:高考改革问题论文)方面的让学生理解文本,我们却不知道综合起来让学生从中分析研究。我们没有培养起学生的研究能力,没有培养起学生的的研究意识,他们的综合能力,概括能力等都没有在语文考试中得到体现。我们高考的作文考查的是学生的文学能力而不是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无论是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是语文考试都将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认识作为主要的内容,但是我们却不知道综合起来,让学生透过许多文本分析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提取信息的能力。

我们的语文考试过去倾向于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而这种能力又大多是文学写作能力,也就是说写作议论文说明文的能力,但是却没有考查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的学生将来所面对的不是写作,也不是培养作家,而是实际的语言工作者。他们将来大都从事各行各业工作。我们的大学生,甚至博士硕士不会写论文,不会做研究,很大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这种语文考试没有考查学生的信息能力,导致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不知道培养学生的语文信息素养。这也是造成我们的大学生,博士硕士不会写论文,不会搞研究的重要因素之一。

要给学生大量的材料,或者是一种观点,让他们提取信息,写成文章。要知道,我们的学生将来可能不是作家,但是我们的学生在平时的工作中会运用到许多的材料来工作。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考试要从过去的单一的考试模式中走出来,将语文的作文考试与学生的信息素养的考查结合起来。这样就能考查学生的语言素养,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可以考查学生的信息素养,可谓一举多得。

总而言之,考试改革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就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加大考试改革的力度,转变考试的方式,使思考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行为习惯,这样,考试体作文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克制。

(作者单位:甘肃省山丹县陈户中心校)

责编/张晓东

标签:关于高考改革的论文 高考英语改革论文 高考改革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