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改革 > 正文

英语高考改革误区

时间:2017-04-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关于高考英语制度改革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cn

关于高考英语制度改革的思考

作者:熊丽平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中》2015年第04期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英语的错误认识,导致了学习方式上存在着一些错误,使英语学习变得仅仅为了迎合“应考”,而充满了 “功利性”。

【关键词】高考英语改革 制度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122-02

一、高考英语改革势在必行

从1990年国家教委规定英语科目总分为150分开始,英语的学习就引起了社会各个方面的重视,形成了全民学英语的热潮,导致了人们对英语这门语言产生了错误的观念——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应付考试,从而导致了“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出现。因此,重新制订英语学习目标及纠正学习英语态度是必要的。同时,过分强调英语学习而忽视汉语学习势必导致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了解不足。因此,让英语回到应有的位置上,彻底降低英语在高考招生中的比重,显得尤为重要。

2013年,全国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布以来,高考制度改革的消息从各类报刊新闻和各种渠道纷纷传来,全国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外语考试不再在高考时统一举行,由社会机构组织考试,实行一年多考,学生可选择最高一次等级作为成绩参加每年的高校招生,由不同的高校按照学生高考时的文化总分和英语等级来决定是否录取。国务院新闻在高考改革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公布了全国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决定从2014年在上海市和浙江省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经过试点取得经验后,在2017年全国全面推进《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二、高考英语制度改革将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全面提升

我们现在英语学习正

英语高考改革误区

走入一个“误区”:学英语是为了考试,而考试是为了拿证书。这种英语应试教育体制,最终英语学习变得仅仅能“应试”,而难以“应用”。英语考试发展慢慢成为一种“行政评价”,让英语走向了专业学习的对立面。对于英语,国人早已背离其语言性而上升为功利性,走入一种追求“工具理性”的极端,这种目标明确的学英语“倾向”,是考试功利化最真实的写照。有的大学生,一进入大学就拼命学习英语,甚至大二就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可是,大三、大四却把英语“束之高阁”。为考证而学,大学毕业时英语水平退步了多少,也就可想而知了。还有的学生只学基础知识而忽视应试能力的培养,一味迷恋“解题技巧”而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篇二:高考专家带你走出2015高考英语复习误区

高考专家带你走出2015高考英语复习误区

高考,作为一种选拔性的考试,关乎学生的学业和前程,牵动着莘莘学子的心,也影响着数千万的家庭。调查发现,大多数考生复习时都不知如何备考,如何抓住“核心考点”?甚至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上认认真真,埋头苦学,甚至“两耳不闻窗外事”,但是考试成绩却不理想。原因何在?接下来我们结合高考英语复习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与经验来探讨如何走出高考英语复习中容易产生的误区。

误区一 漫天撒网,题海战略

随着第一轮对基础知识粗略复习之后进入到第二轮和第三轮复习,通常在后两轮复习中会出现下列现象:有些教师和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一味追求做试卷、抠难题,不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归纳和巩固。这些学生往往基础不牢固,知识体系不清,做得越多,错得也越多,且错误多有反复。事实上,高考题都是按照考试大纲制定的,虽课本中的原句不会出现太多,可试题还是源于课本又略高于课本,其基本词汇、语法不会超越教材范围。

误区二 埋头苦干,从不总结

不少学生以为高考复习就是要拼命做题,做得越多效果越好。其实不然。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做题之后进行总结归纳,找出共性的问题和方法,同时还要及时记忆,一环扣一环,任何一环都不可缺乏。

误区三 走场训练,流于形式

听力是大多数学生的薄弱环节。在听力训练过程中,学生大多不得要领,只是一味地听音频,往往是听了无数遍,成绩都不见提高。一般来讲,学生在听前就应熟悉题目,充分利用时间预测上下文内容;在听的过程要学会抓住关键词和主题句,边听边记录主要信息,讲究实效。

误区四 分配不均,顾此失彼

完形填空、阅读理解、书面表达这样的大题在高考题中所占的分值比重很大,需要考生拿出大量的时间进行复习准备。然而在实际中,我们却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在平时复习中遇到大题时不是匆匆而过,就是绕道而行,不愿花时间去阅读,更谈不上去查生词、记生词,也不愿花时间去研究试题特点、考查要求和解题技巧,而这正是导致他们成绩上不去的主要原因。还有的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不注意技巧,只重视解题速度,审题不仔细,匆匆一瞥就忙于下结论,漏掉了不少有效信息;还有的学生存在侥幸心理,蒙一个答案想碰碰运气,这样的正确率自然不高。

误区五 盲目冲刺,拼命报班

社会上各类补课机构推出了不同形式的考前“冲刺”班,并不能说,考前查缺补漏突击辅导没有作用。但如果考生拿不出具体复习计划,盲目参加“冲刺班”就显得毫无意义。考生备考是做模拟题和查缺补漏相结合,而突击补课的教师,很难了解考生欠缺哪类知识点,最需要什么样的试题,给出的教学计划也不一定适合考生。

那么针对上面的问题,我们给出以下对策:首先,制定整体复习计划。有了计划,复习

才能有章可循。(e家教教育平台)一般的高考英语复习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教材知识点进行全面综合复习;第二阶段,针对薄弱点、疑难点,进行专项训练;第三阶段,针对高考重点、难点,进行模拟测试。其次,选择课外辅导一要看师资,包括能力与师德两个方面;二要看业绩,他们过去辅导的学生成绩如何;三要看信誉,有些所谓“承诺”、“许愿”都是在骗人。总之,需要辅导的就去,不需要就不去。一定要理性选择,千万不能“有病乱投医”。最后,希望同学们按照复习计划有条不紊地备考,从容应对高考。

篇三: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三大误区!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三大误区!

2015-05-26 奇速英语

在高考英语150分的试卷中,阅读理解占了40分,一般是5篇文章,一共20道题,每题2分。阅读的重要性不用多说了,很多同学都明白阅读理解的成败往往决定了英语成绩的高低,可是一上考场,同学们心里最没底的也是阅读理解。在笔者看来,很多同学对考试阅读的特点没有把握,在做阅读理解题时陷入了三个比较大的误区,那么我们平时在做题的过程中注意一下这几点,我相信阅读也不是那么恐怖。

第一大误区,阅读文章时逐字逐句,力争读懂每一句话。

很多同学都觉得阅读理解时间不够,往往是采用的这种阅读方法。在高考或者我们平时高考模拟考试中,英语阅读一共应分配的时间是35分钟。平均每篇文章7分钟,那么这每篇文章的7分钟又应该大致如何分配呢?我问过一些中学生同学,不少同学都认为文章读5分钟,题做两分钟。他们的理由很简单,读完这样一篇高考文章,没个5分钟不太可能。 那么我可以肯定的说,花5分钟读文章的同学2分钟绝对做不完题。于是在考试中这些同学只得采取牺牲写作文的时间这样一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方法以求在阅读上多拿分。这样的做法往往收效甚微,感觉时间不够的同学很多时候是因为采取了错误的阅读方法,这样的话即使补进去10来分钟时间,其实也不见得能多拿几分。一堂考试下来,同学发现英语阅读错了很多,开始反思的时候,会这样想,我是阅读速度太慢,文章没有读懂,我应该继续努力提高我的英文水平,争取下次考试能把文展轻松读懂。奇速英语暑假网络互动直播课程,九天让你的英语成绩华丽转身,来不及的不是时间,而是行动,心动就马上行动,当你还在犹豫的时候,先报名的童鞋已经甩你很远了.

这样一个努力方向是不现实的,就高考文章而言,要在7分钟内把文章读的清楚明白,还要把题作对,基本是一个不可能任务。而且出题人也根本没指望一个中学生能把高考阅读文章读的通通透透。高考阅读主要考察的是同学们两方面的能力,一个是把握文章主旨大意,另一方面是把握文章的某些细节。考纲中说阅读理解测试学生好几方面的能力,其实都可以归到这两类里,它不过写到更具体一些而已,比如“根据所读材料进行一定的判断、推理和

引申”,这些推理引申不是没有根据的,其根据也只能根据两点,要么文章主旨,要么文章某个细节。

因此根据高考阅读考察的特点,我们在读文章时不是应该每个细节都不放过的去读,而是应该读文章的结构,读出结构,主旨题就能解决,而其他细节题再回文章定位做出。平时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就要注意了,我们读文章时要读文章的结构,不要在细节上做过多的纠缠。高考文章中的说明文占的比重较大,难度也大,而偏偏是这类文章结构鲜明,同学们应该注意把握。我们把阅读的重点转移到文章结构之后,建立起正确的时间分配方法就不是难事了,那就是读文章3 分钟,做题4分钟。其实你熟悉了把握结构这种读文章的方式之后,3分钟足够你把握文章的大致结构。奇速英语暑假网络互动直播课程,九天让你的英语成绩华丽转身,来不及的不是时间,而是行动,心动就马上行动,当你还在犹豫的时候,先报名的童鞋已经甩你很远了。

结构如何把握,我们以05年湖南卷的一道题目为例:

At Dallas/ Fort Worth Airport, the lights are controlled by sensors that measure sunlight. They dim immediately when it’s sunny and brighten when a passing cloud blocks the sun.

A wall of windows at 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engineering building has built-in blinds(百叶窗) controlled by a computer program that follows the sun’s path.

Buildings are getting smarter-and the next generation of building materials is expected to

do even more.

Windows could catch the sun’s energy to heat water. Sensors that measure the carbon dioxide

breathed out by people in a room could determine whether the air conditioning needs to be turned up.

?

题目:What might be the most suitable title for the text?

A.Buildings Are Becoming Smarter

B.Buildings Are Getting More Sunlight

C.Buildings Are Lacking in Much Energy

D.Buildings Are Using Cheaper Materials

这是一篇结构非常清晰的说明文,先用两个例子引出了说明的对象,第三段是很明显的文章主旨句。那么同学们在读文章时应该读出这个结构,这是一篇 “事物+特点”的文章,

事物是building,特点是getting smarter。接下来又举了很多例子,没必要细读,抓住大概列举的对象就行。不管是把主题句揪出来,或是把握住文章结构,都能很容易把这道题的答案A选出来。

第二个误区,读文章时断章取义。

这个误区实际是对一个误区的延伸,就是同学对文章缺乏大局观,仅仅根据本段来理解本段。比如07年湖南卷有这样一篇文章,后面有道题问的是段落主旨。我把其他段的大意翻译出来,只留下一二两段:

1、One of our biggest fears nowadays is that our kids might some day get lost in a “sea of technology” rather than experiencing the natural world. Fear-producing TV and computer games are leading to a serious disconnect between kids and the great outdoors, which will changes the wild places of the world, its creatures and human health for the worse, unless adults get working on child’s play.

2、Each of us has a place in nature we go sometime, even if it was torn down. We cannot be the last generation to have that place. At this rate, kids who miss the sense of wonder outdoors will not grow up to be protectors of natural landscapes. “If the decline in parks use continues across North America, who will defend parks against encroachment(蚕食)?” asks Richard Louv, author of Last Child in the Woods.

3、接近自然好处多。

4、不是孩子的错。

5、每个人都有责任来让孩子重返自然

题目:The main idea of Paragraph 2 is that___

A. kids are missing the sense of wonder outdoors

B. parks are in danger of being gradually encroached

C. Richard Louv is the author of Last Child in the woods

D. children are expected to develop into protector of nature

这个题目正确答案是D,而很多考生误选了A。纠其原因,就是根据本段理解本段,没能体会这个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这篇文章结构很清晰,先讲了一个现象(孩子脱离自然),然后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最后提出解决方案。好了,文章很明显的是,第一段讲了现象,第三段讲了态度,第4、5段讲解决方案。那问题就出来了,第二段它要干吗,是做为第一段的

延续把这个现象更一步描述呢,还是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并引出了第三段的阐述?奇速英语暑假网络互动直播课程,九天让你的英语成绩华丽转身,来不及的不是时间,而是行动,心动就马上行动,当你还在犹豫的时候,先报名的童鞋已经甩你很远了。这样就能看出第2段文章的主旨了,它不是在描述现象,它是在讲作者的态度,表明了作者对孩子脱离自然后果的担忧;四个选项就只有D是最合适的,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孩子们应该要成长成为大自然的保护者。

第三个误区,深究生词和难句。

高考考纲规定高考阅读中超纲词可占3%-5%,同学们背纲内词也会有盲点,在加上英语当中有很多抽象的词汇不好理解,我们在考试中遇到不理解的词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词不影响我们对文章结构的把握,细节题也没有考到,这样的词可以勇敢的跳过,在考场上没必要花时间去仔细琢磨。句子也是一样,我们关注的只是跟主旨相关的,以及后面题目考到的那些句子。于是就有这样一种情况,这个词这个句子考到了我又不理解那怎么办。我们看一道06湖南高考的真题:

题目: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Susan Sontag____.

A. was a sensualist as well as a moralist

B. looked down upon the pop culture

C. thought content was more important than form

D. blamed the victim of cancer for being repressed

这是一道分散定位的题,答案是A。文章当中根据sensualist 和 moralist定位可以找到这样一句话:

By conviction (信念) she was a sensualist (感觉论者), but by nature she was a moralist (伦理学者), and in the works she published in the 1970s and 1980s, it was the latter side of her that came forward.

这句话很抽象,尤其第一个and前的部分,即使翻译成中文“从信念上说,她是一个感觉论者,但是从本质上说她是一个伦理学者”,可能你都还是不知道这要表达什么意思。于

是有些同学会仔细琢磨这句话反复的去琢磨这句话的精深含义,其实仅从字面上把握对于做题已经足够了。能理解到她一方面是什么人,另一方面又是什么人,而作品中体现了后面一种人的特点,就能选出正确答案A。高考英语阅读有这个特点,越是文字难度大的文章,后面的题就越友好,往往通过定位,稍微把握一下句子的意思就可以把题选对,甚至选项直接照搬原文细节;而在文字难度相对小的文章,正确答案一般都得对原文细节进行改写,这样就在考你是否对该细节有较深入的理解了。

attention,please:奇速英语暑假9天词汇速记集训营开招了,本夏令营主要以奇速英语独家研发的《24个故事串记中学3500词汇》为授课内容,以故事为载体,外加10多种记忆方法,从各个方面来帮助营员们快速记忆中学3500词汇,24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一本跌宕起伏的小说,3500终生难忘的单词。听、说、读、写,一招尽解,同时会有各种主题活动,游戏,寓乐于学,暑假嗨起来吧!详情咨询qq:508193937. 电话:18982092551 详情请登录 :

https://sc.qisuedu.cn/

标签:高考 英语 误区 2017高考英语改革 上海高考英语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