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儒商行怎么样 凌兰芳:儒商就是“善商”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凌兰芳首次提出了“善商”这个概念,他用自己的行动诠注了“善商”的五重境界,希望更多的企业家能够“从善如流”,用行动践行作为一个企业家的真正的价值观。   新春大年初一,凌兰芳发来一首《伍律?思君贺岁》诗:“思君增岁夜。梦里泪凝花。创业身心苦,营商品性华;腾龙飞海国,织女舞欢莎;丝路通达处,球村是我家。”凌兰芳的拜年诗亲切感人,以丝绸、创业、责任、未来等主题入诗。抒发内心抱负。于是我又找出了去年春节他发来的那一首《五律?答友拜年》:“君我相知厚,至今倍感恩;春蚕花雨密,神马浮云奔。商道企家国,爱心天地人。前程锦绣处,笑指朝阳喷!”两相一对照,更被诗人洋溢着的真善美情感深深感染。凌兰芳年近花甲,赤子之心始终不渝。他浑身透着一种追求理想追求完美的善。这种善最突出最强烈的是凌兰芳特有的忧国。忧民、坚持人生抱负的儒商情怀。打开凌兰芳的微博,每一条每一篇都是他内心对善的呼唤,“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认识和理解凌兰芳的人都称誉凌兰芳是良心企业家,悲情企业家。
  理解丝绸之路集团董事长凌兰芳,需要一把钥匙。通过这把“钥匙”,你就可以打开凌兰芳的精神世界。他的政治抱负,他的人文关怀,其根源就在于数千年中国读书人的这种“士”的精神血脉。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因此,“士”是中国社会基本价值的维护者,从孔子最先揭示这一“教义”,自汉末党锢领袖李庸“欲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经范文正“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晚明东林人物的“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再到郑板桥“雅斋卧听潇潇雨,疑是民间疾苦声”……千年以下,形成的正是一种时刻关注苍生,发问世相,体恤百姓疾苦,匡扶社会道德的精神传统。
  成就凌兰芳的,不是金钱,不是权力,而是深植于他内心的人文精神。有了这种形而上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为底蕴,他才永远不会成为一个为经济而经济的“经济动物”,他才把形而下的创业和经营中的种种,做得瑰丽出奇,令人叹服。
  “人文关怀”、“民间疾苦”,是凌兰芳生命里的两个“关键词”。这两个“关键词”,熔铸到企业家的凌兰芳那里,就是他所提出的企业的终极目的:发展经济,创造财富,关爱员工,回报社会;就是他所提出的企业文化16字:实业报国,产品利民,勤劳养家,文化育人。他首次提出了“善商”这个概念,他用自己的行动诠注了“善商”的五重境界,希望更多的企业家能够“从善如流”,用行动践行作为一个企业家的真正的价值观。
  第一重:上善着水
  善是什么?著名西方哲学家、人道主义大师史怀泽曾说:“善就是敬畏生命。”在记者所了解的企业家群体中,凌兰芳应该是第一个提出“善商”概念的企业家,他将“善”字放在了企业家素质中极其重要的位置。
  他认为,人要成其事,必须要兼备智商、情商、胆商、善商,善商就是从内心深处牺牲自我为天下行善,善商是品德,其它是能力,而品德对一个人来说是决定性的。凌兰芳捐过款,助过学,铺过路,帮过困,扶过危,救过急。但他谦虚地认为这些都是企业的善举,个人只是其中一分子。他对慈善的贡献,一是有心,二是出力,三是掏钱,力所能及从小做起即为行善。
  “一个企业如能扩大就业、关爱员工,善莫太焉!我一直记着一句话:授之以鱼,一饭之用,授之以渔,一世之用。意思帮人习技培训,使之稳定就业,胜过一时施舍。”
  就企业的使命而言,凌兰芳的理解也是从“善”字着眼的。丝绸之路集团的使命就是十六个字:创造财富,发展经济,关爱员工,回报社会。一切从社会中得来,都要回到社会中去。创造财富是企业与社会互赠互报反复加强的良性互动行为。2006年10月1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就业与社会保障先进民营企业表彰会上,凌兰芳代表受表彰的企业向全国民营企业宣读了他自己起草的倡议书。
  在这个倡议书里,凌兰芳写道:“就人力资源而言,员工是企业的宝中之宝。劳动高于资零,良知大于金钱,要在企业中切实体现员工第一、劳动第一的地位,一定要将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成果及时回报给员工。我们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规定的劳动者应该享受的劳动待遇和工资福利,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使所有劳动者在企业中的地位一律平等”。
  “企业家要深入到基层员工中间听取意见,了解疾苦,解决问题。企业家要提高自身人文修养,懂得企业的终极目的是创造财富,发展经济,回报社会n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和体现财富的意义。”凌兰芳如是说。
  事实上,这个倡议书,是凌兰芳若干年来在丝绸之路集团所实行的理念和做法的体现,也是凌兰芳人文关怀的体现。“劳动高于资本,良知大于金钱。”在目前中国的社会现实中,这无疑是一种振聋发聩的声音。
  老子云:上善若水。按照中国古代命书的说法,凌兰芳命里“水”多,聪明、善良。
  第二重:以诚信为立身之本
  如果说“善”是人生安身立命之本,那么,它在商业中的运用,就是诚信。对凌兰芳来说,诚信是绝对,是大道,是生命,是无论何时何地必须坚持的东西。“一个人的生命有两条:一条是自然的生命,一条是他的立身之本就是诚信。当一个人的诚信缺失的时候,其实他在社会上已经是没命了。”凌兰芳说。
  1994年初,凌兰芳接掌湖州丝绸物资联合总公司刚刚一年多,公司便遭到了一次灭顶之灾。这一年,由于外商违约,公司进口的5200吨槽钢货轮延迟到货,又恰逢国家对钢材价格进行宏观调控,这批钢材从每吨5000元的进口价格,一路暴跌至每吨2000元。为了尽快回笼资金,凌兰芳不得不挥刀断臂,将槽钢低价出售。这次生意,加上需要支付的银行利息,损失近2000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95年4月21日,公司的一艘用来运煤的自备万吨海轮在舟山正东十海里处不幸被撞沉没,十二名船员遇难,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500万元。两大事故造成公司亏损3000万元,近一半骨干员工离公司而去,这家国企小公司此时只剩下21个人,人均负债150万元,公司九死一生,奄奄一息。
  怎么办?这银行的钱还还是不还?时为信贷科科长的中国建设银行湖州分行的行长金国平向记者回忆说,当时建设银行在丝联总公司有900万元左右的贷款。由于丝联总公司是国有企业,遇上的又是不可抗力造成的亏损,这种情况,在当时的体制环境下,将这笔债务“一笔勾销”是通行的做法。然而,凌兰芳宁可苦死,也要守信用。他认为,欠债还钱如同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是天经地义的事。企业的最高品质是“信用”,而困难时刻、逆境之中,最能考验人和企业的诚信品质。那时候,他卧薪尝胆,带头每月只拿150元钱的生活费。最困难时,公司账面上只有几万元钱,出差时几个人开一个房间睡在地板上。尽管这样他们始终保住银行信用,始终保住公司的资金链不被崩断。有一次。凌兰芳要归还湖州市农行11万元钱的利息,账面没钱, 他21个人就集资凑了这11万元钱的利息,一日不差送到农行。当凌兰芳咬着牙把3200万元的债务还到还剩1300万元的时候,整个湖州市的国有商业系统出现了信用危机,他接到上面的通知,说不要还银行钱了,而且兄弟公司已经这样做了。但凌兰芳没有趁火打劫:银行的钱一定要还,诚信一定要讲。第二天大早,他顶着上面的压力赶到建行和农行表态:只要我凌兰芳活着,一定会把银行的钱还干净。
  凌兰芳的诚信感动了客户和银行,赢得了他们的信赖。许多大中型的国有企业,将价值几千万的煤炭、焦炭、炉料、火车车辆、钢材等给他们销售,允许他们卖掉后再给钱。就这样,凌兰芳的公司在几年时间就靠诚信活过来了。1999年,凌兰芳终于挣来第一个1000万,订了合同那天,他仿佛这1000万块钱已经堆在他眼前。他在北京阜成门上了出租车,第一件事就是拿手机给建设银行领导打电话:感谢你们多年来对我们的信赖和支持,我凌兰芳站起来了,可以还清你们的800万债务了。
  凌兰芳在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说:我这辈子,不知道有多少人帮助了我,我都尽量铭记在心,永志不忘,知恩图报。如果说我自己也帮助过自己,那就是在困难和逆境中,坚持了诚信,坚持了良心!
  第三重:用真心凝聚员工
  丝绸业历史上一直是湖州市的支柱产业,但进人21世纪后,湖州的许多丝绸厂家由于各种原因纷纷亏损甚至倒闭。为了盘活资产,湖州市政府开始推行国企改制。昌荣丝织厂是一家有着90年历史、资产质量较好的一家国企,但这家企业由于经营不善,几次改制均未成功,厂里的工人却屡遭下岗之苦。因此,湖州市政府在2002年再次对其进行改制,要求战略收购者必须解决2989位员工的安置和上岗,重新复产。这一条要求吓退了众多前来并购的厂家。但这个时候,在丝绸行业做过33年、一直有着丝绸情结的凌兰芳站了出来,接下了这张“皇榜”,而这时凌兰芳本身也是一位下岗工人――28500元买断了他的33年工龄。
  2002年8月19日,昌荣开了改制见面会。见面会那天,为防止六七百名情绪激动的员工做出过激之事,市政府派出了6辆消防车和60多名保安到场,双方对阵,场面紧张。对话开始,凌兰芳开场白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凌兰芳17岁进菱湖丝厂,在国企干了整整33年。谁没当过工人?谁没有这种无奈?我理解大家的心。但我们要振作精神,自己不倒就不会被困境难倒。现在,我要请在场的50岁以上的老工人入座,请有33年工龄的老同志入座,因为你们把最好的人生年华贡献给了国企,你们是我的兄长,你们值得我尊敬。”会场秩序顿时安静下来。接着凌兰芳讲了为什么要改制的道理,怎样改制怎样安置的政策。有人问:“我们以后还会不会面临下岗?”凌兰芳掷地有声:“只要你好好干,在我老婆下岗前,你肯定不会下岗!”又有人问:“凭什么相信你对我们上岗后的保障承诺?”凌兰芳斩钉截铁:“一有合同法律保障,二有个人信誉担保――我有饭吃不会让你们喝粥,我有粥喝不会让你们喝汤。”一席话,声情并茂,满堂掌响,原定一小时的见面会延长了三个多小时。
  就是这个“湖州奇人”、“下岗工人再就业企业家”,生命中曾经有过的许多梦想都因为天时与人事而破灭。但他从来没有失去过梦想,到了21世纪,他的梦想是再领湖商风骚,重振湖丝辉煌,这也许是他最后的一个梦想了――他把他全部的聪明才智都奉献在这一梦想之中了。
  第四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凌兰芳在公司备受员工爱戴,他和员工的关系可以用“鱼水相处,亲如兄妹,同舟共济,命运相连”来概括。他被广为人知的一句话是,每次在对员工讲话时,都是以“我的兄弟姐妹们……”开头,对员工的这种称呼,并非作秀,而是发自肺腑,源于真诚。凌兰芳说:“我们的创业起点可以说是弱势群体在弱势产业中求出头,企业员工90%是四五十岁的改制下岗职工,这么―个弱势群体,做的又是传统丝绸、建材这样相对弱势的产业,难度相当大。大多数员工的年龄和我差不多,我们兄弟姐妹如果自己不抱团创业,出路何在?”凌兰芳的领导魅力,就是扎根在员工堆里,把自己宏伟的战略构想通过浅显朴实的语言和关爱体贴的行动传达给员工。
  凌兰芳对员工的关爱精神,有着三个方面的源头。其一自然是他生命中的核心精神―那种为国为民的政治情怀;其二是源自于他对人的尊严的尊重。第三,也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息息相关。在他人生最为艰难的这段时光,不是别人,正是那些朴素的工人给了他同情和关怀,给了他生存的力量。也正是这些工人的关怀,使凌兰芳认识到,世上有一种东西,它可以穿越历史的时空而依旧熠熠生辉,这就是人道主义,人性中不灭的光辉。
  第五重:令敌手成为朋友
  如果说员工是同事,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需要与之结成同盟而必须与之为善的话,那么,在许多人眼里,商场如战场,对待敌手毫不手软就应该成为一个原则。然而,对凌兰芳来说,敌手也是人,既然“善”是生命的原则,那么,对待“敌人”也就不能置之死地而后快。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凌兰芳历经艰险在内蒙古终于赢了一场关于“煤和火车皮”的官司,眼看几百万的损失可以挽回,公司上下总算松了一口气。然而此时,败诉一方的主管领导在临近年关之际冒着大雪从内蒙古急匆匆赶到湖州,找凌兰芳商量。
  由于没钱赔偿,败诉方提出愿将正在生产使用的一列火车车辆作价抵给凌兰芳。凌兰芳沉思良久,神色凝重地说:这列火车你们还是自己留着用,这等于是你们家里唯一的一条“大牯牛”,如果赔给了我,你们的生计到哪着落?我也于心不忍啊!我不仅不拿走你们的这头“牛”,决定再给你们一头“牛”――三个月内,我再送50个新车皮给你们用!
  凌兰芳继续说道,你们是于铁路运输的,火车在你们手里能创造大效益,到我手里我一时还使不了。我再给你一列火车皮,这样你旧帐新欠总共要还我两个列的钱,你们拉煤可以多装快跑,就用煤炭还吧!怎么还呢?卖给我的煤每吨比市场上多加60元,用这个加价的60元来还我,既不加重你们的负担,又还清了我们的新帐旧帐。我们呢,有我们的算法,通过物物串换,你们也不用怕我吃亏,我们也不会吃亏,还能挣钱,这样子好不好?
  内蒙人千恩万谢,两家达成协议,认真履行,果然如凌兰芳所说,化敌为友,两家双赢;内蒙一方虽然败了旧官司却交了真朋友、增大了实力。而凌兰芳呢,这个合作下来,不仅拿到了新老两笔帐款,还挣了一大笔。
  凌兰芳的“善”,用兵法来说,精于谋略,高在双赢。是不战而屈入之兵,善之善也。凌兰芳讲究厚德载物,然后守正出奇。他建立在“善”的基础上的奇招屡屡成功,听起来完全象“品三国”,但是他却说得很浅显:不能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就不要进商场。
  凌兰芳应对各种对手,“善”字当胸,熟练博弈。对方一有违约,企图得寸进尺,凌兰芳立即采取恰当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并警告对方不要轻狂浮躁。但当对方一有改悔表示重新愿意合作时,凌兰芳马上谦恭敬待,再度欢迎。
  在人生历程中,凌兰芳受过不少委屈和冤枉,对于那些错待过他的人,凌兰芳从不计前嫌,反而格外真诚地帮助别人。让人感动的凌兰芳宽宏待人的故事不胜枚举,无不透出人性最美的光辉:善!

标签:儒商 凌兰芳 善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