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理综 > 正文

北京高考理综试卷及答案

时间:2017-05-2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2016北京高考理综物理试卷以及答案

13.处于n = 3能级的大量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光的频率有

A.1种B.2种C.3种D.4种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磁波在真空中以光速c传播 B.在空气中传播的声波是横波 C.声波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D.光需要介质才能传播

15.如图所示,弹簧振子在M、N之间做简谐运动。以平衡

位置O为原点,建立Ox轴,向右为x轴正方向。若振子位于N点时开始计时,则其振动图像为

16.如图所示,匀强磁场中有两个导体圆环a、b,磁场方向与圆环所在平面垂直。磁感应强

度B随时间均匀增大。两圆环半径之比为2:1,圆环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分别为Ea和Eb。

不考虑两圆环间的相互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Ea:Eb=4:1,感应电流均沿逆时针方向 B.Ea:Eb=4:1

,感应电流均沿顺时针方向 C.Ea:Eb=2:1,感应电流均沿逆时针方向 D.Ea:Eb=2:1,感应电流均沿顺时针方向

17.中国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最早记载了地磁偏角:“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

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进一步研究表明,地球周围地磁场的磁感线分布示意如图。结合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理南、北极与地磁场的南、北极不重合 B.地球内部也存在磁场,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C

.地球表面任意位置的地磁场方向都与地面平行

D.地磁场对射向地球赤道的带电宇宙射线粒子有力的作用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第 1 页(共 8 页)

B

18.如图所示,一颗人造卫星原来在椭圆轨道1绕地球E运行,在P点变轨后进入轨道2做

匀速圆周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论在轨道1还是轨道2运行,卫星在P点的速度都相同 B.不论在轨道1还是轨道2运行,卫星在P点的加速度都相同 C.卫星在轨道1的任何位置都具有相同加速度 D.卫星在轨道2的任何位置都具有相同动量

19.某兴趣小组探究用不同方法测定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他们提出的实验方案中有如下

四种器材组合。为使实验结果尽可能准确,最不可取的一组器材是 ....A.一个安培表、一个伏特表和一个滑动变阻器 B.一个伏特表和多个定值电阻 C.一个安培表和一个电阻箱 D.两个安培表和一个滑动变阻器

20.雾霾天气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

相互作用的结果。雾霾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形状不规则,但可视为密度相同、直径不同的球体,并用PM10、PM2.5分别表示球体直径小于或等于10?m、2.5?m的颗粒物(PM是颗粒物的英文缩写)。

某科研机构对北京地区的检测结果表明,在静稳的雾霾天气中,近地面高度百米的范围内,PM10的浓度随高度的增加略有减小,大于PM10的大悬浮颗粒物的浓度随高度的增加明显减小,且两种浓度分布基本不随时间变化。

据此材料,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PM10表示直径小于或等于1.0?10?6m 的悬浮颗粒物 B.PM10受到的空气分子作用力的合力始终大于其所受到的重力 C.PM10和大悬浮颗粒物都在做布朗运动 D.PM2.5的浓度随高度的增加逐渐增大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第 2 页(共 8 页)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180分)

本部分共11小题,共180分。 21.(18分)

(1)热敏电阻常用于温度控制或过热保护装置中。图1为某种

热敏电阻和金属热电阻的阻值R随温度t变化的示意图。由图可知,这种热敏电阻在温度上升时导电能力_______(选填“增强”或“减弱”);相对金属热电阻而言,热敏电阻对温度变

北京高考理综试卷及答案

化的响应更_______(选填“敏感”或“不敏感”)。

(2)利用图2装置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

①为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需要比较重物下落过程中任意两点间的________。

A.动能变化量与势能变化量 B.速度变化量与势能变化量 C.速度变化量与高度变化量

② 除带夹子的重物、纸带、铁架台(含铁夹)、电磁打点计时器、导线及开关外,在下列器材中,还必须使用的两种器材是________。

A.交流电源B.刻度尺C.天平(含砝码) ③实验中,先接通电源,再释放重物,得到图3所示的一条纸带。在纸带上选取三个连续打出的点A、B、C,测得它们到起始点O的距离分别为hA、hB、hC。

图2

1

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打点计时器打点的周期为T。设重物的质量为m。从打O点到打B点的过程中,重物的重力势能变化量ΔEp=________,动能变化量ΔEk=________。

图3

④ 大多数学生的实验结果显示,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大于动能的增加量,原因是________。

A.利用公式v?gt计算重物速度 B

.利用公式v? C.存在空气阻力和摩擦阻力的影响 D.没有采用多次实验取平均值的方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第 3 页(共 8 页)

⑤某同学想用下述方法研究机械能是否守恒:在纸带上选取多个计数点,测量它们到起始点O的距离h,计算对应计数点的重物速度v,描绘v2-h图像,并做如下判断:若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则重物下落过程中机械能守恒。请你分析论证该同学的判断依据是否正确。 22.(16分)

如图所示,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带电粒子,以初速度v沿垂直磁场方向射入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不计带电粒子所受重力。 (1)求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R和周期T;

(2)为使该粒子做匀速直线运动,还需要同时存在一个与磁场方向

垂直的匀强电场,求电场强度E的大小。

23.(18分)

如图所示,电子由静止开始经加速电场加速后,沿平行于板面的方向射入偏转电场,并从另一侧射出。已知电子质量为m,电荷量为e,加速电场电压为U0。偏转电场可看做匀强电场,极板间电压为U,极板长度为L,板间距为d。

(1)忽略电子所受重力,求电子射入偏转电场时的初速度v0和从电场射出时沿垂直板面

方向的偏转距离?y;

(2)分析物理量的数量级,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常用方法。在解决(1)问时忽略了电子

所受重力,请利用下列数据分析说明其原因。已知U = 2.0×102 V,d = 4.0×10?2 m,m = 9.1×10?31 kg,e = 1.6×10?19 C,g = 10 m/s2。

(3)极板间既有静电场也有重力场。电势反映了静电场各点的能的性质,请写出电势?

的定义式。类比电势的定义方法,在重力场中建立“重力势”?G的概念,并简要说明电势和“重力势”的共同特点。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第 4 页(共 8 页)

B

24.(20分)

(1)动量定理可以表示为?p?F?t,其中动量p和力F都是

矢量。在运用动量定理处理二维问题时,可以在相互垂直的x、y两个方向上分别研究。例如,质量为m的小球斜射到木板上,入射的角度是θ,碰撞后弹出的角度也是θ,碰撞前后的速度大小都是v,如图1所示。碰撞过程中忽略小球所受重力。

a.分别求出碰撞前后x、y方向小球的动量变化?px、?py; b.分析说明小球对木板的作用力的方向。

(2)激光束可以看作是粒子流,其中的粒子以相同的动量沿光传播方向运动。激光照射到

物体上,在发生反射、折射和吸收现象的同时,也会对物体产生作用。光镊效应就是一个实例,激光束可以像镊子一样抓住细胞等微小颗粒。

一束激光经S点后被分成若干细光束,若不考虑光的反射和吸收,其中光束①和②穿过介质小球的光路如图2所示。图中O点是介质小球的球心,入射时光束①和②与SO的夹角均为θ,出射时光束均与SO平行。请在下面两种情况下,分析说明两光束因折射对小球产生的合力的方向。 a.光束①和②强度相同; b.光束①比②的强度大。

绝密★考试结束前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第 5 页(共 8 页)

图1

图2

篇二:2015年北京高考理综生物试题及答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北京卷)

一.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乙肝疫苗的有效成分是乙肝病毒的一种抗原。接种该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抗体,该抗体( )

A、由T淋巴细胞产生 B、可与多种抗原结合

C、可裂解乙肝病毒D、可被蛋白酶水解

2、下列对各种生物大分子合成场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酵母菌在高尔基体中合成膜蛋白 B、肌细胞在细胞核中合成mRNA

C、T2噬菌体在细菌细胞核内合成DNA D、叶肉细胞在叶绿体外膜上合成淀粉

3、流式细胞仪可根据细胞中DNA含量的不同对细胞分别计数。研究者用某抗癌物处理体外培养的癌细胞。24小时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如图。对检测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b峰中细胞的DNA含量是a峰中的2倍

B、a峰和b峰之间的细胞正进行DNA复制

C、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均被计数在a峰中

D、此抗癌药物抑制了癌细胞DNA的复制

4、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对本研究的试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

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

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5、在应用农杆菌侵染植物叶片获得转基因植株的常规实验步骤中,不需要的是(

A、用携带目的基因的农杆菌侵染植物细胞

B、用选择培养基筛法导入目的基因的细胞

C、用聚乙二醇诱导转基因细胞的原生物质融合

D、用适当比例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诱导愈伤组织生芽

29.(17分)

为探索治疗机体对于某种药物依赖的有效途径,我国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研究: )

(1)将大鼠置于自身给药箱中(如图),当大鼠按压非给药杆时指示灯不亮,药泵不给药,按压给药杆时指示灯亮,药泵通过静脉导管向大鼠直射一定量药物,灯亮时,光刺激大鼠视网膜,引起视神经细胞产生,传至末梢,释放作用于突触上的受体,信息传至视中枢,产生视觉,多次重复训练后,大鼠在光信号和给药之间建立联系,当给药时间内大鼠按压给药杆的次数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被视为对该药物形成依赖,以下将这种大鼠称为D鼠。

(2)研究发现,D鼠相关脑群内酶A含量和活性均明显升高,为探讨酶A活性对药物依赖的影响,在两组D鼠相关脑区注射酶A活性抑制剂或生理盐水后,再分别放入自身给药箱,记录单位时间内两组D鼠

与对照组相比,若抑制剂组的D鼠 ,则表明抑制酶A的活性可以降低D鼠对药物的依赖。

(3)研究者设计了一种能与编码酶A的mRNA互相结合的,含22个核苷酸的RNA,它能进入细胞,促进编码酶A的mRNA降解,将这种小RNA用溶剂M溶解后,注射到D鼠相关脑区,引起酶A含量明显下降,D鼠对药物的依赖降低,进行本实验时,要同时进行一个对照处理,将一段小RNA用

【填写生理盐水或蒸馏水或溶剂M】溶解,注射到D鼠的相关脑区,这段小RNA的最佳设计为:与试验组使用的小RNA相比,其核苷酸的( )【多选,只填序号】

a种类相同b种类不同c数目相同

d数目不同e序列完全相同 f序列完全不同

若此对照组D鼠相关脑区内酶A含量无明显变化,则可以证明等因素对实验组结果无影响。

30.(17分)

野生型果蝇的腹部和胸部都有短刚毛,而一只突变果蝇S的腹部却生出长刚毛,研究者对果蝇S的突变进行了系列研究。用这两种果蝇进行杂交实验的结果见图。

(1)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果蝇腹部的短刚毛和长刚毛是一对 性状,其中长刚毛是性性状。图中1、2基因型(相关基因用A和a表示)依次为 。

(2)实验2结果显示:与野生型不同的表现型有 种。3基因型为 ,在实验2后代中该基因型的比例是 。

(3)根据果蝇3和果蝇S基因型的差异,解释导致前者胸部无刚毛、后者胸部有刚毛的原因:

(4)检测发现突变基因转录的mRNA相对分子质量比野生型的小,推测相关基因发生的变化为 。

(5)实验2中出现的胸部无刚毛的性状不是由F1新发生突变的基因控制的。作出这一判断的理由是:虽然胸部无刚毛是一个新出现的性状,但,说明控制这个性状

的基因不是一个新突变的基因。

31.(16分)

研究者用仪器检测拟南芥叶片在光-暗转换条件下CO2吸收量的变化,每2s记录一个实验数据并在图中以点的形式呈现。

(1)在开始检测后的200s内,拟南芥叶肉细胞利用光能分解 ,同化CO2。而

在实验的整个过程中,叶片可通过将储藏在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转化为 和热能。

(2)图中显示,拟南芥叶片在照光条件下,CO2吸收量在 μmol.ms范围内,在300s时CO2 达到2.2μmol.ms。由此得出,叶片的总(真实)光合速率大约是μmol CO2.ms。(本小题所填数值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3)从图中还可看出,在转入黑暗条件下100s以后,叶片的CO2释放,并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这提示在光下叶片可能存在一个与在黑暗中不同的呼吸过程。

(4)为证明叶片在光下呼吸产生的CO2中的碳元素一部分来自叶绿体中的五碳化合物,可利用技术进行探究。

-2-1-2-1-2-1

篇三:2015年北京高考理综试题(化学部分,纯word版,含答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

6.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

7.下列有关性质的比较,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 ..

A.酸性:H2SO4>H3PO4B.非金属性:Cl>Br

C.碱性:NaOH>Mg(OH)2 D.热稳定性:Na2CO3>NaHCO3 8.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氮循环(如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氮元素均被氧化

B.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

C.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相互转化 D.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与了氮循环

9.最新报道:科学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

反应过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和O生成CO2是吸热反应

状态Ⅰ 状态Ⅱ状态Ⅲ 表示C 表示O表示催化剂

B.在该过程中,CO断键形成C和O

C.CO和O生成了具有极性共价键的CO2 D.状态Ⅰ→状态Ⅲ表示CO与O2反应的过程 10.合成导电高分子材料PPV的反应: H

催化剂

n + n CH2= CH=CH2 +(2n-1)HI

2n

PPV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合成PPV的反应为加聚反应

B.PPV与聚苯乙烯具有相同的重复结构单元 C.2=

CH= CH2 和苯乙烯互为同系物 CH

D.通过质谱法测定PPV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可得其聚合度

11.某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NaClO,还含有一定量的NaOH。下列用来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中,

不合理的是(已知:饱和NaClO溶液的pH约为11) ...A.该消毒液可用NaOH溶液吸收Cl2制备:Cl2+2OH=ClO+Cl+H2O

--

B.该消毒液的pH约为12:ClO+H2+OH

C.该消毒液与洁厕灵(主要成分为HCl)混用,产生有毒Cl2:

+--

2H+Cl+ClO=Cl2↑+H2O

D.该消毒液加白醋生成HClO,可增强漂白作用:

CH3COOH+ClO=HClO+CH3COO 12.在通风橱中进行下列实验: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Ⅰ中气体由无色变红棕色的化学方程式:2NO+O2=2NO2

B.Ⅱ中的现象说明Fe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层,阻止Fe进一步反应 C.对比Ⅰ、Ⅱ中现象,说明稀HNO3的氧化性强于浓HNO3

D.针对Ⅲ中现象,在Fe、Cu之间连接电流计,可判断Fe是否被氧化

25.(17分)

“张—烯炔环异构化反应”被《Name Reactions》收录,该反应高效构筑五元环状化合物: ″ ′

R— ==铑催化剂

—R—C≡C—

—2 H2—R″ 2

(R、R′、R″表示氢、烷基或芳基)

合成五元环有机化合物J的路线如下:

=CH2

—2 J 碱

已知:——H + —CH2——H H—=—CHO + H2O

⑴A属于炔烃,其结构简式是 。

⑵B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是30。B的结构简式是 。 ⑶C、D含有与B相同的官能团,C是芳香族化合物。E中含有的官能团是 。 ⑷F与试剂a反应生成G的化学方程式是

;试剂b是 。 ⑸M和N均为不饱和醇。M的结构简式是 。

⑹N为顺式结构,写出N和H生成I(顺式结构)的化学方程式 。 26.(12分)

氢能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以太阳能为热源,热化学硫碘循环分解水是一种高 效、无污染的制氢方法。其反应过程如下图所示:O 2

⑴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是。

⑵反应Ⅰ得到的产物用I2进行分离。该产物的溶液在过量I2的存在下会分成两层——含低浓度I2的H2SO4层和含高浓度I2的HI层。

①根据上述事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选填序号)。 a.两层溶液的密度存在差异

b.加I2前,H2SO4溶液和HI溶液不互溶 c.I2在HI溶液中比在H2SO4溶液中易溶

②辨别两层溶液的方法是 。 ③经检测,H2SO4层中c(H) : c(SO4)=2.06 : 1。其比值大于2的原因是。 ⑶反应Ⅱ:2H2SO4(l)=2SO2(g)+O2(g)+2H2O(g) △H=+550 kJ·mol1

它由两步反应组成:i.H2SO4(l)=SO3(g)+H2O(g) △H=+177 kJ·mol1 ii.SO3(g)分解。

2-

L(L1、L2)、X可分别代表压强和温度。下图表示L一定时,ii中SO3(g)的平衡转化率随X的变化关系。

①X代表的物理量是 。

②判断L1、L2的大小关系,并简述理由: 。

27.(14分)

研究CO2在海洋中的转移和归宿,是当今海洋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⑴溶于海水的CO2主要以4种无机碳形式存在。其中HCO3占95%。写出CO2溶于水产-生HCO3的方程式。

⑵在海洋碳循环中,通过如图所示的途径固碳。

32x

①写出钙化作用的离子方程式:。

②同位素示踪法证实光合作用释放出的O2只来自于H2O。18O标记物质的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如下,将其补充完整:

(CH2O)x+x18O+xH2O

叶绿体 光能

⑶海水中溶解无机碳占海水总碳的95%以上,其准确测量是研究海洋碳循环的基础。测量溶解无机碳,可采用如下方法:

①气提、吸收CO2。用N2从酸化后的海水中吹出CO2并碱液吸收(装置示意图如下)。将虚线框中的装置补充完整并标出所用试剂。 N

②滴定。将吸收液吸收的无机碳转化为NaHCO3,在用x mol·L1 HCl溶液滴定,消耗y mL

-1

HCl溶液。海水中溶解的无机碳的浓度=mol·L。

SO3平衡转化率/%

⑷利用如图所示装置从海水中提取CO2,有利于减少环境温室气体含量。

H2 2O

海水 )

(pH≈8)

①结合方程式简述提取CO2的原理: 。

②用该装置产生的物质处理b室排出的海水,合格后排回大海。处理至合格的方法是是 28.(15分)

为探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与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联系,某同学通过改变浓度研究 ++++

“2Fe3+2I2+I2”反应中Fe3和Fe2相互转化,实验如下:

3 mL 0.005 mol·L1KI溶液

实验Ⅰ 3 mL 0.005 mol·L1

Fe2(SO4)3溶液(pH约为1)

i2O

实验Ⅱ

产生黄色沉淀,溶液褪色 溶液变浅 溶液变浅,比略ii深

⑴待实验Ⅰ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再进行实验Ⅱ,目的是使实验Ⅰ的反应达到

。 ⑵iii是ii的对比实验,目的是排除ii中造成的影响。

++

⑶i和ii的颜色变化表明平衡逆向移动,Fe2向Fe3 +

⑷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该同学推测i中Fe2

+-3+

向Fe转化的原因:外加Ag使c(I)降低,导致

-+

I的还原性弱于Fe2,用右图装置(a、b均为石

墨电极)进行实验验证。

①K闭合时,指针向右偏转,b作 -

L1 ②当指针归零(反应达到平衡)后,向U型管左 2(SO4)3溶液 KI-1 管中滴加0.01 mol·LAgNO3溶液。产生的现 (pH约为1) 象证实了其推测。该现象是 。 +2+

⑸按照⑷的原理,该同学用上图装置进行实验,证实了ii中Fe向Fe3转化的原因。 ①转化的原因是 。

②与⑷实验对比,不同的操作是。

-++-

⑹实验Ⅰ中,还原性:I>Fe2;而实验Ⅱ中,还原性: Fe2>I。将⑶和⑷、⑸作对比,得出的结论是 。

标签:高考 北京 试卷 2016北京高考理综试卷 北京高考理综试卷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