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语境下的电影【论现代语境下文学的视觉化叙事】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在视觉文化盛行的现代消费时代,文学不仅反映审美方式和独特的人文价值,更蕴涵了当下视觉文化特质的内涵意义能指。在现代语境以及媒介所制造的“拟态环境”下,文学作品体现了视觉化的叙事倾向。从视觉文化视角阐释,现代语境下文学的视觉化叙事体现了消费时代的拟态狂欢,包含了叙事中的奇观效应与心理狂欢以及身体的景观。
  ?关键词:现代文学;身体叙事;拟态狂欢;消费时代;视觉化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2-0132-04
  
  德国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于20世纪30年代写的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预言着我们所处时代的文化转型。新媒体技术和新闻业的快速发展,在印证了本雅明的论断的同时,也使我们越来越远离了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交往方式,走入了一个视觉文化的时代。电影、电视、虚拟游戏等以影像和声音的形式将隐含的文字意义以透明化的方式诠释出来,直观的刺激显得更加真实,符合现代消费文化时代人们的视觉感受。视觉文化转型所产生的张力效应使文学创作也越来越转向视觉性,体现了现代消费文化的思潮和趋向。当下文学创作因其受到视觉文化转型的“强力冲击”而超越了其原始的概念与意义空间,其叙事方式走向了视觉化的倾向。
  一、拟态环境与文学的视觉化叙事转向
  以视觉观念为媒介主导的后现代社会瓦解了形象与现实的界限。人们面对的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和“仿象”的世界。人们的感性经验无法企及和区分真实与虚拟之间的差异,只能更多地依赖大众传媒去认识客观世界。按照李普曼的说法,人们进入了“拟态环境”。“拟态环境”是指“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1](P127)大众媒介以其特有的方式向公众展现了一个“超真实”的客观世界的景象,而广大公众却顺意地接受仿象世界及其所传递的意义。在现代语境中,“拟态环境”不仅仅构建特定的景象以及传达信息,而且引导和塑造着文化,其所展现的文化张力突破了传统文化的界限。景观社会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契合点在于:调动人的“本我”的内在欲望和冲动,从而使他们不断追求刺激、模仿和认同。当下形形色色的娱乐活动正日益成为人们建构自己身份认同的方式,并且以一种狂欢和欲望释放的形式来诠释自己的感知体验。在这样的“拟态环境”下,文学创作在审美转型的激烈挣扎之中深刻地被现代语境所渗透和异化,那些现代流行的消费元素正是加在文学创作上的新的符码,使其处于一种不安定的状态,时刻准备着去迎接这种新型的文化冲击,从而转向视觉化的叙事途径。
  二、视觉化的文学叙事:消费时代的拟态狂欢
  当代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提出,“在现代生产条件盛行的社会,整个生活本身都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变成了表象”。[2](P3)德波对于现代社会中商品的影像化、景观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定性以及景观社会的时空扩张的批判,正抓住了现代消费时代的显著特征:视觉消费。文学作品中的一切视觉元素,成为视觉消费的“产品”。而且这种视觉消费已经超越了看的行为的范畴,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即“看”成为人们建构自我认同的途径。“看制造意义,因此它成为一种进入社会关系的方式,一种将自己嵌入总的社会秩序的手段,一种控制个人特定社会关系的手段。”[3](P38)菲斯克是从社会学意义上对于视觉消费作出文化关系诠释的,这与德波对于景观社会的文化与意识形态批判具有同样的理论意义。德波认为在景观社会,人们的意识形态被影像的媒介所遮蔽,从而走入了视觉的幻象。人们服从于影像化的商品的说教,并且在模仿、崇拜、认可众多视觉形象的过程中建构关于自我主体认同。因此,消费社会的理论范式强调的是欲望的文化,享乐主义的意识形态和都市的生活方式。“行动取代了传统的审美静观,当下的即时反应代替了意味无穷的体验,这必然转向‘追求新奇、贪图轰动’”。[4]在这样的心理期待下,人们开始追逐大众文学作品中的种种视觉元素的奇观。这种奇观带来感性思潮的回归,将人引领进一个由感官经验碎片所拼合起来的景观世界。
  现代消费时代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心理状态。在现代的审美中,“狂欢和欲望释放已成为一种非常现实的游戏策略和叙事途径”。[5](P86)现代文学作品迎合这种心理,试图创设一种狂欢或模拟狂欢的氛围,使观众陶醉其中。“不论是反映都市人文知识分子精神颓废的《废都》,还是反映商州以狼为主体的生态文化小说《怀念狼》,或是以绝美而凄凉的爱情故事为主题的社会病相小说《病相报告》,以及重返商州乡土叙事的凄美挽歌《秦腔》,纵欲主义的欲望叙述充斥着贾平凹90年代以来的小说文本,使他在恐惧与紧张的小说叙事路途上,在无奈的精神表征中,以越来越形而下的欲望表述及‘审丑’的文本范式,不厌其烦地唠叨着物欲的横流、权力欲的膨胀、性欲的扭曲、兽欲的崛起。”[6]贾平凹的作品从清新的文笔转变为欲望叙事,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思想体系、价值观念的变化以及视觉文化对人们心理的冲击:一方面,在传统中国文化与现代消费文化的双重夹击下,人们的思想走向了迷途,只能陷在迷茫的状态中被动地挣扎。另一方面,人们在视觉文化的语境中不断地刻意追求和模仿现代化的都市生活,从而在虚幻的想象中拯救自己的精神危机以及实现自我的身份认同。
  在现代消费时代,我们发现,对于现代流行文学形式(比如网络文学)追捧的群体具有年轻化的特征。这与视觉文化转向视阈下社会的结构与文化意识转型是吻合的。视觉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网络文学,这里的“看”并不是简单的视觉接触,而是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关系。从视觉文化关系角度理解,“看就是我与他或世界的一种经验关系或存在关系,一种主体与对象世界的关系”。[7](P68)如果我们深入分析网络文学狂欢群体的“年轻化”,便可揭示其中所隐含的复杂的社会意义。既然称其为“狂欢”,就包含着情感的一种宣泄或释放。首先,狂欢群体的年轻化,正反映了现代消费时代年轻人学习、工作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大。而网络文学的奇观景象恰好给他们提供了一种表达自我和精神抚慰的平台。正如阿尔都塞所说的那样,看的方式反映了复杂的意识形态,它“是个体与其真实的生存状态想象性关系的再现”,“是一个诸种观念和表象的系统,它支配着个体或社会群体的精神”。[8](P120)因此,看的方式很重要。我们如何看待文学与我们所看到的文学同等重要。情感文化的当务之急不仅在于塑造当前的艺术实践,而且也在塑造着人们看的方式,以及对艺术对象的认同方式。这种现象从年轻人对网络文学的热衷与迷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次,网络文学不仅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时尚元素。这也是吸引年轻人眼球的原因。“在当代视觉文化中,我们不难发现,时尚作为一种现代消费社会常见的现象,它具有某种召唤力和诱惑力,这与时尚借品位之力而形成对特定群体的吸引力有很大关系。”[7](P221)年轻群体对于网络文学的追逐,体现了他们对具有审美品质的对象的某种选择或评价。在社会文化意义上,这种现象是消费者个体审美情趣的表现,也反映了商品社会里个体身份的主体建构。作为网络文学的阅读者,他们的眼光“以激发生命的情感为鹄的,积极而充分地调动想象、直觉等身体的各种感知功能,通过凝神观照或亲历参与情感活动而创造出审美概念或美的意象,进而获得生命的意义”。[9](P205)最后,现代消费时代促进了新消费主义意识的发展。年轻人不再以传统的方式去看待生活世界,而是以新的消费观念去审视自己的生活。消费时代,物品(包括艺术商品)的高度丰富化颠覆了传统的人与物的关系,使消费行为成为个体的身份认同的构建方式。网络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商品符合年轻人所倡导的视觉消费习惯,通过这种“群体狂欢”的体验过程来获得心理上的自我满足。
  三、现代语境下文学的视觉化叙事:?奇观效应与心理狂欢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文学是一种“视觉文化现象”,也体现了现代消费时代的趋向与特征。当代视觉文化反映了现代消费时代社会文化的转向,即将艺术实践配置到拟态的关系中。传统文学所塑造的“经典叙事”在现代主义时代以“拟态”的形式回避它,将文学叙事连接到其意义更广泛的领域――“奇观效应”。在有关007小说的研究中,迈克尔•丹宁就提出了文学的视觉性问题,他将小说中对于邦德旅游、观光的景观描写诠释为文学的叙事奇观,体现了消费时代的视觉性话语。正如大街上我们所看到的琳琅满目的广告一样,邦德的游历旅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消遣式的审美景观。这是我们人类心理的复杂需求,让我们看到自我的内心欲望和本能的追求。视觉文化的新的重要功能在于让人们日益依赖视觉感性经验,从而来满足他们作为个体的视觉需要。现代的消费已经呈现为对景象的消费,现代文学所制造的奇观景象使得人的原本欲望变得更加强化,从而让人们的传统感知意义失效。视觉文化景象教导我们看与思考的方式,由此来调解我们作为社会人的彼此互动,并且试图解释我们的视觉体验和可视化的主旨如何在社会制度、实践和结构中得到构建。因此视觉事件与持续发展的社会、政治、心理和文化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彼此相互修正。这些修正是文化和社会斗争的结果,通过社会的流行文学作品得以明证。毫无疑问,现代文学作品的世俗化是消费时代商业化驱动的结果,它的组织形式重新定位了目前视觉文化氛围的流行范式。“长期以来,由于作家的文学书写独立于导演的影像媒介之外,因此,作家主要依靠单向度的语言文字思维进行小说创作。到了视觉文化时代,影像媒介所带来的巨大威力对作家的世界观、审美观、创作观、价值观都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作家的文学书写开始从单向度的文字思维向文字思维与影像视觉思维相结合的双向度的思维转变。”[10]文学的影像化思维方式更符合读者对于视觉时代的阅读诉求。于是,受市场化运作、商业利益驱动的影响,一些文学作品刻意地将文学叙事视觉化,使文学语言缺失了审美的艺术感,从而丧失了文学欣赏的价值。更有甚者,一些文学作品试图剧本化,成为影视片的附属物。爱德华•茂莱曾批判性地指出,“如果要使电影化的想象在小说里成为一种正面力量,就必须把它消解在本质上是文学的表现形式之中,消解在文学地‘把握’生活的方式之中,换句话说,电影对小说的影响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是有益的:即小说仍是真正的小说,而不是冒称小说的电影剧本”。[11](P302)
  视觉文化似乎已经削弱了自我启蒙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适应现代消费时代的情感模型。在现代都市,现代性隐藏了文艺复兴时期占第一位的人文的、持怀疑态度的方式,而将人类心理转向了不确定性和扭曲的“狂欢式”的宣泄。实际上,人们对于文学视觉化的接纳是有社会和现实的原因的。一方面是视觉化的文学带领我们走进了一种“拟态环境”,而遮蔽了我们对于现实环境的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原因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受众对于文学作品中狂欢的热衷和沉迷,在心理上表现了人们在现代社会压力下的自我释放。如果我们注意到文学作品中的片段和叙事,它就变得很明显,为什么视觉化文学在现场特定时空中,有意营造或建构出“时空叙事”的奇观?几乎在每一种情况下,文学作品都在使用心理学上的技巧,使其展示的情景叙事实现与受众的“心理契合”。文学叙事的一切元素(等等)不仅给观众提供了一般性的视觉快感享受,还隐含了更为复杂的心理的欲望,那就是“观看癖以及窥淫癖”。[7](P78)其核心在于使观众的焦点建立在心理情感的依赖上,产生一个从情感认同到故事的情感体验的结果,从而实现最高潮的阶段,那就是心理狂欢。
  四、现代语境下文学的视觉化叙事:身体景观
  进入现代社会的消费时代,身体,这个在传统意义上往往是一个被遮蔽的对象,被推到了视觉文化的前沿,成为一个最重要的视觉符号。尤其是当人们将对于身体的研究置于庞大的社会体系中,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来考察身体的复杂的社会关联性后,身体景观成为商业与现代消费主义极为推崇的话题。“在视觉审美中,身体是除大千世界外,最为引人注目、最具视觉冲击性的特定对象,身体既属于个人,又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人们对待自身身体的态度是和具体的时代文化背景联系在一起的,随着文化审美的进一步走向大众化、世俗化和反本质主义的司空见惯,这种对自我观照的态度又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时尚潮流、人际交往、审美观念、艺术创作、消费模式等各个方面。”[5](P81)在现代消费时代,人们在注重自身身体的感性体验的同时,也更加将视线投射到“他者”的身体和肢体语言上。于是,文学作品中,尤其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于女性身体的描绘显得非常普遍。林玉蓉等通过对波德莱尔《恶之花》和艾略特的诗歌作品的解读,指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多涉及城市,城市是物质文明的集散地,是消费文化的推销者,是欲望停靠和释放的场所。城市在带来丰富的物质消费和享受的同时,也成为藏污纳垢的隐秘场所,滋生了许多糟粕,其中之一就是许多女性身体成为了消费文化的交换物,妓女叙述成了现代主义文学的一大景观”。[12]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女性文学出现的“身体写作”成为一种新的文学现象。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陈染的《私人生活》和卫慧的《欲望手枪》等都将身体这个话题以文学叙事的形式进行了阐释和欲望化解构。这种视觉化的文学叙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敛审美倾向似乎是相背离的。但读者在惊愕、思考甚至愤怒的同时,也肆意地解读着“身体景观”。实际上,从文艺复兴开始,西方将身体引入了艺术的殿堂,体现了美学的理念和独特的审美范式。然而随着资产阶级审美观的建立和男权主义意识的抬头,女性身体成为男权文化规训的视点和情欲化的对象。从女权主义和男权文化的视角来看,女性身体的研究隐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话语:“女权主义或女性主义的视觉伦理,作为男权文化和男性霸权视点下的欲望投射物的银幕呈现与物质载体的女性身体;作为以消费主义为核心的大众文化的消费符号的女性身体;作为政治与文化霸权的规驯对象的女性身体;作为自觉与内省的女性意识载体的女性身体”。[13]很显然,文学作品中的身体景观,作为一套打上独特标记的符号系统,体现了前两种话语。其一,女性作为男性观众欲望的对象,成为被看的主体。其二,在消费时代,文学往往会选择以视觉快感为轴心来诠释女性身体的消费符号。在一场另类的“狂欢”中,大众不但用眼睛“窥视”与“消费”着女性身体,而且也发挥着自己无限的想象,处于一种“虚幻”与“真实”的臆想之中。这些正反映了消费时代人们自我社会归属关系的迷失,只能通过视觉消费来构建自我的身份认同。
  ?[参考文献]
  [1]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法] 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 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美] 约翰•菲斯克. 解读大众文化[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周宪. 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 ?
  [5][14]金丹元. 电视审美与身体文化[A].孟建,[德] Stefan Friedrich.图像时代:视觉文化传播的理论诠释[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赵学勇,王鹏. 欲望的纵情与狂欢――贾平凹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欲望叙事[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7]周宪. 视觉文化的转向[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Louis Althusser.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C]. In Slavoj Zizek, ed., Mapping Ideology, London: Verso, 1994.?
  [9]肖伟胜. 视觉文化与图像意识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0]李红秀. 影像时代的文学书写[J].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1). ?
  [11]爱德华•茂莱. 电影化的想象――作家和电影[M]. 邵牧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 ?
  [12]林玉蓉,刘立辉.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身体叙述[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13]张彩虹. 身体意像:明星研究的新动力[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1).
  ?
  The Visual Narration of Literature in the Modern Context
  PAN Xiao-quan
  ?(Xingzhi College,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 321004, Zhejiang, China)
  Abstract:In the modern consumption era in which the visual culture prevails, literature not only reflects the aesthetic style and unique cultural value but also connotes the modern visual culture. In the modern context and the “mimicry environment” produced by the media, literary works reflect the visual narrative tenden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isual culture, the visual narration of literature in the modern context embodies the mimicry carnival of the consumption era, and contains a narrative of the spectacle effect, psychological carnival and physical landscape.
  ?Key?words:modern literature; physical narration; mimicry carnival; consumption era; visualized literature
  ?〔责任编辑:李 官〕

标签:语境 叙事 视觉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