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试题 > 正文

[主要角色] 主要角色定义

时间:2019-02-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巴勒斯坦人      要了解中东目前的情况,必须对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的背景有较多的认识。下文先简单介绍一下巴勒斯坦人,因为中东和平的推动离不开巴勒斯坦人未来地位这个核心问题。
  何谓巴勒斯坦,谁是巴勒斯坦人?巴勒斯坦又称圣地,亦称迦南之地,这一片引起极大纷争的土地历来没有明确的边界。巴勒斯坦是古语,词源出自腓力斯。腓力斯人择地中海沿岸而居,有海上民族之称。《圣经》记载的腓力斯(旧译:非利士)人形象不好,因为他们不崇拜上帝,又同《圣经》中的英雄人物和经文作者争夺过迦南之地。他们骁勇善战,很早就学会使用铁兵器,因此经常能克敌制胜,兵强马壮的大卫王也败在他们手中。公元135年,罗马国君击溃犹太人第二次起义,开始在该地消灭犹太人的一切痕迹,把耶路撒冷改名埃利亚?卡皮托利那,犹大亚改名叙利亚巴勒斯蒂那省,后称巴勒斯蒂那。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后,恢复耶路撒冷旧名。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巴勒斯蒂那,阿拉伯译名是菲利斯丁。该地边界千百年来虽有变化,但巴勒斯蒂那之名沿用至今。
  土耳其人、库德人和欧洲十字军先后征服巴勒斯坦。1516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把巴勒斯坦划入版图。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法国和英国于是统治中东各地。继后,国际联盟委任英国统治巴勒斯坦,即包括今日之以色列国土、西岸、加沙和约旦。1922年,约旦从巴勒斯坦委任统治区分出去,约旦河与地中海之间剩余领土称巴勒斯坦。
  罗马帝国时代以来,基督徒和阿拉伯穆斯林教徒一直在这片土地上居住,他们没有真正想建立单一独立国。他们关心的是家庭和族人,其中穆斯林教徒还关心整个伊斯兰世界。当他们看到一批批犹太复国主义者迁居巴勒斯坦,购买土地定居下来,打算建立自己的国家时,才开始萌生国家观念。
  1947年,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计划,犹太国将占土地的55%,耶路撒冷和伯利恒被列为圣址,属国际区,在剩余土地则建立阿拉伯国家。犹太协会(英国托管统治期间代表犹太裔居民的正式组织)和其他犹太复国主义代表批准分治计划,但阿拉伯领导人一致反对。当犹太人宣布独立时,阿拉伯人发动进攻,但被击败。1949年停战分界线成为新成立以色列国的边界,以色列和美国表示接受,联合国给予正式承认。
  以色列取得争议领土的77%,而巴勒斯坦人仅得到两小片不相连的土地,即西岸(约旦兼并)和加沙(埃及管理)。在新成立国家居住的犹太人自称以色列人,而住在圣地(以色列以外地方)的阿拉伯穆斯林教徒则称巴勒斯坦人。根据他们自己最广泛的定义,巴勒斯坦人“包括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国日)以前在该地居住的所有一切人及其后裔。”
  1922年英国在巴勒斯坦进行人口普查,犹太裔约8.4万人、阿拉伯裔67万人,而其中7.1万人是基督教徒。当联合国实行分治时,犹太裔达60万人,阿拉伯裔130万人,而其中基督徒占10%。在1948年战争期间及其后,划入以色列版图的领土有420个巴勒斯坦村庄被摧毁,逃离或被驱逐的巴勒斯坦居民约70万人。
  巴勒斯坦人和个别的阿拉伯领导激烈反对以色列不断夺占他们固有的土地,侵犯他们固有的权利。后来以色列宣布计划从加利利海和约旦河引水灌溉以色列西部和内格夫沙漠。阿拉伯国家领导人遂于1964年初举行第一次高峰会议,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宣告正式成立。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当时的巴勒斯坦难民共有130万人,其中四分之一在约旦,黎巴嫩和叙利亚各有15万人,其余大多数居住在西岸和加沙的难民营。
  1967年5月,叙利亚和以色列发生军事冲突,其后埃及封锁蒂朗海峡,命令联合国从埃以边界撤出紧急部队,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军队进入战备状态。6月5日,以色列先发制人,袭击埃及和叙利亚,再进攻约旦。在6天之内,以色列占据了戈兰高地、加沙、西奈、耶路撒冷和西岸。
  由于这场冲突,难民剧增,逃离叙利亚、埃及、约旦和巴勒斯坦沦陷区的阿拉伯人达32万人。联合国召开会议,通过几个决议(获得美国赞成和以色列同意),再度强调不容以武力获取领土,要求以色列撤离所占领土,并且敦促各方把比较贫穷和需要援助的难民遣返家园。
  在1967年战争以后,大多数阿拉伯国家领导人承认巴解组织最能代表巴勒斯坦人,由它成立一个准政府,以处理福利、教育、宣传、卫生和安全等事务。1969年巴解组织推举抵抗组织法塔赫领袖亚西尔?阿拉法特为主席。阿拉法特颇有魄力和学识,当主席后大部分精力用于筹款募捐以资助和照顾难民,激励人们支援巴勒斯坦事业。在此期间,巴解组织在百多个国家设立了外交代表处,利用联合国观察员地位,在国际场合有力地表达自己的立场。与此同时,巴解组织仍然不断地从被占领土和阿拉伯邻国向以色列发动袭击。
  1970年,由定居约旦的巴解组织激进分子组成的一支劲旅同侯赛因国王的正规军打起内战。巴勒斯坦部队最后战败,造成巴勒斯坦人又一次流亡,难民从约旦涌进黎巴嫩。黎巴嫩国势极弱,无力驱逐巴勒斯坦人出境。巴解组织不但在该国建构政府,甚至成立了独立的民兵组织。就像在约旦一样,巴解组织在黎巴嫩大部分地方迅速发展,不久即有足够力量挑战所在国的主权,巴解组织部队经常从黎巴嫩越境袭击以色列。
  游击队的偷袭引起以色列迅猛反击,而首当其冲的是黎巴嫩平民。黎巴嫩平民对这些给他们增添许多麻烦的外人日益反感。黎巴嫩随后陷入内乱。1976年6月(我当选总统的前一年),叙利亚军队入境平乱,订立协定禁止巴解组织民兵在指定地点以外活动,限制从黎巴嫩南部偷袭以色列的游击队行动。
  我发觉在西岸和加沙的巴勒斯坦居民关心的是在以色列统治下如何生活的个人问题,而流落在其他国家的巴勒斯坦领导人关心的则是其他的问题。早年发生的变故造成了目前的态度和执著。不过他们同犹太人或者仍在巴勒斯坦居住的阿拉伯人久无直接接触。1948年和1967年他们被迫流亡他乡,我遇到的许多领导人对返回家园相当执著,声称为恢复失去的权利,有权使用所有一切手段,包括武装斗争在内。
  1990年我曾同阿拉法特会面,他告诉我:“巴解组织从来没有主张消灭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者想出了‘把犹太人赶进海里去’的口号,然后把它说成是巴解组织提倡的。我们在1949年说过要建立犹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教徒可安居乐业的民主国家。犹太复国主义者说他们只想同犹太人在一起……好吧,如果你们犹太复国主义者不想要我们,不想要非宗教性质的民主国家,我们就采取其他办法。我在1974年说过,我们愿意在以色列撤离的任何土地上建立自己的独立国家。巴解组织在表达立场方面有时不完全一致,以色列人听后就各取所需。”
  我向阿拉法特问及巴解组织的宗旨,他对我问这样的问题吃惊。他给我一本小册子,其中申述“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解组织)是巴勒斯坦人民解放运动。它是巴勒斯坦国的机构表现形式……巴解组织与巴勒斯坦人民的关系有如其他民族解放运动与各该民族的关系。巴勒斯坦人民通过巴解组织,再度肯定和确认被剥夺的民族认同、恢复被践踏历史的原貌,维护宝贵的传统,重建瓦解的机构,维护民族团结不受散居影响,并为被侵占的故土和被剥夺的民族权利进行斗争。简言之,巴解组织代表了巴勒斯坦人民恢复民族生机的追求。”有意思的是,短短一段话,“民族”一词重复多次。
  巴解组织是一个伞状组织,以共同的目的维系成员,没有主从上下的严密结构。在巴解组织里有许多派别,他们为达到各自目的,会使用各种不同的手段。所有阿拉伯国家都正式承认巴解组织是在“本土和散居地本土指巴勒斯坦;散居地指其他国家。”巴解组织在联合国发挥了重大作用,联合国通过了许多支持巴勒斯坦人的决议,证实巴解组织人员干练和巴解组织事业的正确性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是国际社会承认的官方组织,在联合国享有观察员地位。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成立于1996年,其领导人从被占领土内选出,因为后者属其管辖。
  巴勒斯坦人的政治声望和影响力似乎没有随军事的节节失利而下降,反而有上升之势。巴解组织曾经企图利用约旦作为进攻以色列的基地,但在1970年至1971年被挫败之后,它又东山再起,成为巴勒斯坦人唯一的舵手,在黎巴嫩建立强大的作战基地。《戴维营协定》和埃以和约缔结后,埃及已不是巴解组织的主要支持者,但是由于其他阿拉伯国家被激怒,加强了对巴解组织事业的支援,巴解组织似乎又出现生机。
  
  以色列人
  
  人们应当考虑到犹太人的历史经历,犹太人千百年来饱尝寄人篱下的辛酸,长期受到几乎所有居留国的迫害。尽管犹太人在社会各个方面的贡献杰出,基督教君主曾经杀害不少犹太人,到处驱逐他们。先知穆罕默德曾喻告追随者:犹太教和穆斯林教共奉亚伯拉罕为宗祖,应当尊敬犹太先知,保护犹太教徒。因此在伊斯兰国家,犹太人享有的权利虽不如穆斯林教徒,他们的遭遇通常比基督教国家中的非基督徒好。穆斯林君主喜欢犹太人超过基督徒,因为他们觉得犹太人不工于扩大政治和宗教影响力。萨达特总统在戴维营同贝京总理和我进行谈判时特别提到这几点。
  19世纪欧洲,民族主义蔚然成风,欧洲犹太人起而推动犹太复国运动。在西欧基督教世俗性社会的同化下,犹太人的认同感似乎并不强烈。但是住在东欧的犹太人继续受到迫害,而旅居东欧的犹太人口占全欧洲犹太人口的四分之三,犹太复国主义思想遂在东欧开始蔓延。19世纪末20世纪初虽然有大批犹太人移居美国,但要求建立犹太国的呼声却愈来愈高,一来是为了逃避迫害;二来是为了实现某些人所理解的圣经预言。
  据不完全估计,1880年巴勒斯坦仅有3万犹太人杂居在60万阿拉伯穆斯林教徒和基督教徒当中。到1930年,犹太人口增至15万人。
  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运用政治和武装力量来抵制犹太移民,但由于内部纷争,力量分散,无法左右局面。英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继奥斯曼土耳其人成为巴勒斯坦的统治者,为减少流血冲突,它开始限制犹太人移居圣地。其时,欧洲“排犹”事件层出不穷,犹太人不断向英国当局提出紧急呼吁。不久,人们陆续知道犹太人在欧洲遭受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从而,认识到需要认真看待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和建立犹太国家。
   犹太人和非犹太教徒的其他人一波接一波地移居巴勒斯坦。据英国官方统计,1931年阿拉伯人口为76万人,到1945年增至123.7万人,大多数是为寻找经济机会而来的。在同一期间,犹太人增至60.8万人,主要是为逃离欧洲的迫害。
  1948年5月英军撤退,以色列宣布独立,杜鲁门总统旋即声明正式承认。埃及、黎巴嫩、叙利亚、外约旦和伊拉克派出军队,联合巴勒斯坦人向以色列发动进攻。各国军队没有密切的配合,对战争的目的莫衷一是。而以色列军装备优良,指挥有度,将士用命,同仇敌忾,为生存和保卫新成立的国家作殊死战。1949年,以色列向邻近国家宣布停战并签署停战协定,巴勒斯坦被一分为二(以色列占77%,阿拉伯人占23%),约旦控制东耶路撒冷和西岸。巴勒斯坦人的故园遍布约旦、以色列和埃及,当时阿拉伯人和国际社会对建立单独的巴勒斯坦国并未作出认真思考。
  由于以色列同邻国一直处于战争状态,许多犹太人从邻国叙利亚、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国家逃至以色列,而巴勒斯坦人则散居各地。长期以来,巴勒斯坦人(有时也包括居留国的军队)从各方间歇地向以色列发动攻击,而以色列则报复还击。1967年战争是一场一决胜负的大战。以色列作战6天便打赢了这场战争,占领埃及和叙利亚的土地以及约旦控制下的巴勒斯坦领土。
  以色列出于需要,维持强大的武装力量,其先进程度可与世界最精良的军队媲美,阿拉伯敌国难与之抗衡。即使发动了几场战争,冲突的基本原因仍然存在。据以色列官方统计,自建国以来,约有2.2万人死于军事对抗,在交战中,阿拉伯人死伤人数通常是以色列人的三四倍。此外,每次以色列占领更多的阿拉伯领土,就有众多阿拉伯穆斯林教徒和基督教徒流亡在外或者在其军事统治之下。难民现象更是加深了双方的恐惧、仇恨和疏离,使其更难于达成最终和解,以致中东和平、公正和安全遥遥无期。
  我在中东旅行,有个深刻的印象就是民众对国家政策的形成的参与程度差别相当大,在一些实施专制制度的阿拉伯国家,请普通公民,甚至商界领袖、新闻工作者、大学教授等自由表达观点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在以色列这个民主国家,言论自由几乎不受限制,人们可以听到以色列人彼此之间,同巴勒斯坦人、其他阿拉伯人――也同离任总统和其他贵宾就以阿争端辩论,发表各种各样的观点。
  1979年3月,我以国家元首身份访问以色列,应邀到议会致辞,议员在议会发言的自由程度令我吃惊。我的演讲被打断几次,贝京总理或其他人员也无法控制局面,发言一直被打断,一位恶声严声的议员后来被架走。贝京没有因此感到难堪。他津津有味地听着针锋相对的舌战,对未受限制的辩论引以为荣。在议员互相辱骂时,他侧过身来自豪地对我说:“这就是民主在运作”。
  除了军方审查制度有时比较过分之外,新闻媒体也享有言论自由。在以色列作私人讨论时,可看出对方愿意对国内外政治生活各个方面进行探究,但在同一些以色列籍阿拉伯人交谈时,感觉到对方欲言又止。
  意见相左的政治领导人就以色列问题进行辩论时分歧不论多大,一旦涉及以色列安全问题,这些都微不足道。对此,全国民众紧密团结。同一宗教、集体历史、惨遭迫害的回忆把以色列人牢牢地团结在一起。以色列的凝聚力不但其他中东国家比不上,在世界其他国家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以色列的前途只能由国内而非国外因素所决定。阿拉伯国家的任何组合,甚至美国的强大影响力,都不大可能迫使以色列接受有关下列问题的决定:东耶路撒冷、西岸、巴勒斯坦人权利、所占叙利亚领土。这些决定将由耶路撒冷方面通过民主程序作出,包括全体以色列人表达意见、选择适当领导人。以色列国内正在激辩的关键问题,投入程度超过其他任何地方,但迄今仍未有定论。这场辩论的最终结论将具体影响以色列的前途;它还可能决定中东甚至世界的和平前景。

标签: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