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文综 > 正文

2001高考文综试题

时间:2017-05-0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2003年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全国文)

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I卷(选择题 共140分)

一、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40分。在四小题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图1,一艘由大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P地(图

中左上角)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上落日景现,洗

印出的照片上显示拍照时间为9时0分0秒(北京时

间)。据此判断1~4题。

1.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时为

A 22时 B 14时

C 20时 D 16时

2.拍摄照片的当天,漠河的夜长约为

A 16小时 B 14小时 C 10小时 D

12小时

3.该船即将进入

A 巴拿马运河 B 麦哲伦海峡 C 德雷克海峡 D 直布罗陀海峡

4.此时世界各地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 美国中部小麦黄熟B 中国江淮流域干热

C 地中海北岸连日阴雨 D 拉普拉塔河正值枯水期

读图2,结合所掌知识,回答5~6题。

5.图2中①地所处的自然带是

A 热带雨林带 B 热带草原带

C 热带沙漠带 D 热带季雨林带

6.图2中①②③三地自然条件相比较

A ②地降水最多B 只有③地的植被为森林

C ①地年均温最低D ②、③两地均受暖流影响

2000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分别为106988万吨标准煤、

130297万吨标准煤。读图3回答7~9题。

7.在此期间,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为

A 煤炭消费量的比重增加最多

B 天然气生产量的比重变幅最大

C 1995年,煤炭生产量所占比重低于其消费量所占

比重

D 1994年,石油生产量和消费量所占比重相近

8.2000年消费量超过生产量20%以上的能源种类有

A 煤炭、石油 B 石油、水电 C 水电、天

然气 D 天然气、煤炭

9.我国目前

A 以煤炭消费为主的状况已经改变

B 天然气消费呈下降趋势

C 因消费量少于生产量,原油可以大量出 D 水电生产呈增加的趋势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该地区以城市群为龙头带动了区域经济的起飞。回答10~15题。

10.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城市带发育不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A 气候温和湿润 B 河网密集

C 矿产资源丰富 D 临江面海的地理位置

15.某外商欲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建立集成电路生产厂,选择厂址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有

①临近原料地 ②靠近市场 ③有高素质的科技人员 ④临近机场和高速公路

A ①②③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④

第Ⅱ卷(共160分)

二、本卷共6小题,共160分

36.(24分)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

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

草??”据此和图4,回答下列问题。

(1)图4中有6个经纬线交点,其中与游记

作者登临之地相距最近的交点的地理坐标

是 。作者北顾的是

高原的深秋景色。(8分)

(2)描述图中1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

原因。(16分)

40.(24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是第二

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苏德战争爆发后,

苏联要求盟国跨越英吉利海峡在法国开辟第二战

场。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兵力不足和气象条件对渡海作战影响较大

为由一再推迟。读图5回答下列问题:

(1)英吉利海峡常年受 (风带)的影响。

(2)不同季节英吉利海峡气象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产生

这种变化?对渡海作战有什么影响?(提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

移动过程中,风与气压的强弱也发生变化。)

41.(45分)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

要现象。

(2)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2001年全国流动人口

超过了1.2亿,读图6并分析:

①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A 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B 从城市流向乡村

C 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 D 从东部地区流向西部地区

②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和直接后果。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40分)

1.C 2.A 3.B 4.C 5.C

6.A 7.D 8.A 9.D 10.C

11.A 12.A 13.D 14.C 15.

C

16.B 17.D 18.A 19.A 20.C

21.B 22.A 23.D 24.A 25.C

26.C 27.A 28.B 29.D 30.C

31.B 32.D 33.A 34.A 35.B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

36.(1)115°E,41°N 内蒙古(张北、坝上亦可)

(2)10℃等值线东半段接近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主要受纬度(太阳辐射)因素影响。该等值线西半段因受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黄土高原东缘)影响,呈东北一西南走向。

37.(1)对匈奴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张骞通西域。

(2)使用先进农耕技术(或农业发达);丝绸之路(或道路)畅通;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密切。抵御匈奴侵扰;实施军事、政治管理;保护商旅往来;有利于民族交往和经济发展。

(3)加强长城防御,阻止蒙古侵扰;与蒙古议和互市。边塞安定,互通贸易,长城南北经济共同发展,促进民族交融。

(4)中国守军在山海关、长城各口抗击日军(或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

(5)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或爱国精神);聪明智慧、坚韧、勤奋、开拓进取。

38.(1)①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

②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③坚持艰苦奋斗,加强廉政建设,反对腐败。

(2)①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当前,虽然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进步,但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应继续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②提倡艰苦奋斗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③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39.(1)①事物运动是有客观规律的。

②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2)①气象信息也是一种经济资源,企业有效利用气象信息可以减少损失,创造效益。

②气象服务企业和经纪人的出现,有利于充分利用气象信息的经济价值。

③气象服务业是新兴的第三产业,它的兴起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40.(1)西风

(2)夏季半年南北温差小,气压梯度力变小,西风强度减弱,海上风浪变小,较利于渡海作战。冬季半年情况恰好相反导致风浪大,不利于渡海作战。

或答:冬季半年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力变大,西风强度增强,海上风浪变大,不利于渡海作战。夏季半年情况恰好相反导致风浪小,较利于渡海作战。

(3)进展: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苏德战场出现转折;苏军大举反攻,矛头直指德国本土。盟军在北非战场取得重大胜利;意大利投降,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规定苏美英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原因:军事力量对比有利于同盟国,希望尽早结束战争。力图限制苏联影响.争取在战后欧洲取得有利地位。

41.答案要点:

(1)①为美国经济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带来了必要的技术和经验;

②促进了人口从东部向西部迁移;印地安人遭到屠杀或驱赶,西部地区得到开发,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③人口迁移是—种复杂的历史现象,对其后果的分析应持一分为二的态度;每一次人口迁移都要做具体分析,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2)①C

②主要原因: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要多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流出地区。

直接结果:弥补了人口流人地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人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流人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3)①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②促进投资,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③促进我国工业化进程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就业渠道。

(4)①依法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 ②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做到有法必依;

③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篇二:2004全国卷真题文综

2004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真腊风土记》(元)记载:①白温州开船,西南行,历闽、广海外诸州港口,过七洲洋,经交趾洋到占城。又自占城顶风可半月到真腊;②真腊四时常如五六月天,不识霜雪,半年有雨,半年绝无;③信教者削发穿黄,偏袒右肩,其下系黄布裙,跪足。据此并结合图1,回答1—4题。

1.当时从温州航海前往真腊的较佳时间是 A.11-12月 2.真腊地区的气候属于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D.热带雨林气候 3.③所描述宗教的起源地是

A.巴勒斯坦地区 B.阿拉伯半岛 C.南亚 4.该宗教的传播方式主要属于 A.传染扩散

B.迁移扩散

C.刺激扩散

D.等级扩散

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回答5—6题。

5.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A.为商业网点选址 C.计算城市水域面积

B.分析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D.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

D.中亚

B.3-4月

C.5~6月

D.7-8月

6.对1985年与2000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A.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 C.了解城市地域结构变化 的强弱。读图2,回答7~8题。

7.工厂区位选择与图示相符的是

A.①生物制药厂 ②食品罐头厂 ③电脑装配厂 B.①彩印厂②造船厂③纺织厂C.①水泥厂②造纸厂③家具厂D.①啤酒厂②炼铝广③缚丝厂 8.德国鲁尔工业区形成初期的区位选择符合 A.①

B.②

C.③

D.④

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导致对流层气流上升的原因是:上居实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图3表示四种对流层气温分布状况,分析图3回答9-10题。

9.①图表示的气温降低速率在

A.3000米以下低于垂直递减率

B.3000~6000米高于垂直递减率

④玻璃厂 ④皮革厂 ④烤烟厂 ④榨糖厂

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 D.预测城市降水变化趋势

图2表示工业区位选择的4种模式,图中圆圈大小表示各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程度

C.6000米以下等于垂直递减率 D.6000米以下均低于垂直递减率 10.飞机可以在5000米高度平稳飞行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1.9月23日,当飞机飞到135°E上空时,在舷窗边的乘客看到了海上日出。这时北京时

间可能是

A.接近7时 B.5时多 C.不到5时 D.7时多

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回答12~15题。 1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 A.促使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13.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①养活了众多人口 ②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 。

③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④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4.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学革命发挥

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

A.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B.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 C.国家分裂、国力衰弱 D.经济停滞倒退 15.鸦片战争后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作是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徐继畲的<<瀛环志略>> C.姚莹的<<康輶纪行>> D.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文字资料和文物都是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回答16~19题。 16.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的著作是

A.《梦溪笔谈》 B.《汜胜之书》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17.作品有“诗史’之称的唐代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杜牧 18.图4为西夏木活字(佛经)印本。关于这一印本及其所传递

的历史信息,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西夏与宋朝文化交流密切 B.西夏文明已发展到较高的程度

C.西夏文字的创制没有仿照汉字

D.西夏木活字印本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

19.图5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济南

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 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 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 史信息是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中俄关系在中国对外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回答20—23题。

20.确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的中俄边界条约签订于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

21.沙俄借以侵吞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的不平等条约是

A.中俄《瑷珲条约》

C.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A.新文化运动兴起 C.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 A.苏联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

B.苏联要求建立联合舰队导致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C.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直接导致中国三年经济困难 D.20世纪7o年代中苏关系开始改善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采用了典型的中国艺术表现形式,

B.中俄《北京条约》 D.中俄<<改订条约>>

B.先进知识分子提出向俄国学习 D.<<中俄声明>>签订

22.下列关于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23.下列关于新中国与苏联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它集中国特有的汉字、篆刻和书法于一体,以印章的形式设计,传达出深刻而厚重的中国文化底蕴;回答24-28题。

24.下列关于书法篆刻艺术的表述中,正确的是:中国的书法篆刻艺术

①是由古代帝王创造出来的 ③是受神的旨意创造出来的 A.①②

B.①③

②受中国文字和书写工具的影响 ④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 C.②④

D.③④

25.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北京奥运会会徽“直接明确地传达着在中国人民和文化中世代

传承的无与伦比之美和宏大的精神力量”。关于精神力量,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①市场经济越发达,精神力量越不重要

②调动积极的精神力量,会有力地推动社会进步 ③精神力量可以脱离物质因素而存在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使中国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A. 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6.北京奥运会会徽是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过程中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北京奥组委已经在

国内外进行了该标志的商标注册等一系列法律作业。未经奥组委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均不得为商业目的使用会徽。奥运会会徽的保护有利于

A.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B.体现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 C.改善投资环境,吸收国际资本投资D.实施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 27.奥运会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组织的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是 A.区域性的、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B.专业性的、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C.专业性的、玫府间的国际组织

D.世界性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28.举办奥运会将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 A.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C.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

B.促进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 D.促进世界市场的有机整合

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诗词、音乐、舞蹈、雕塑、园林等都讲求“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这种情境相融的境界往往使人回味无穷。回答29-30题。 29.意境最充分地体现了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C.社会和个人的统—

B.形式和内容的统一D.继承和创新的统—

30.意境不是意和境简单相加,而是意与境谐,并在此基础上生出“景外之景”、“象外之象”、

“韵外之致·。例如王维(雪中芭蕉图)将夏日的芭蕉和雪景画在—起,产生出独特的美感。这表明

A.艺术创作是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B.艺术创作不需要反映现实生活 C.艺术创作不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D.艺术创作纯属人的主观创造性

21世纪初,我国和非洲国家之间创建了发展关系和深化合作的“中非合作论坛”,中国与“论坛”参与国确定建立长期稳定、平等互利的新型伙伴关系。回答31-33题。 31.近几十年来,非洲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这是因为 A.国际贸易摩擦加大

B.国家间经济合作加强

C.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 D.国家间发展程度不同

32.三年来,中非贸易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下列关于中非贸易增长的观点中,不.

正确的是

A.中非经济的互补性,促进了双方贸易的增长 B.中非贸易增长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c.中非贸易发展中,我国要最大限度地追求顺差 D.发展中非贸易符合中非双方利益

33.在国际关系中,第三世界国家历来是中国团结与合作的对象,因为

①第三世界是国际社会—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②团结第三世界符合中国国家利益 ③合作是第三世界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④第三世界国家在南北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4.2004年2月17日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这是中国共产党

建党以来第一部党内监督条例。该条例颁布的意义在于 A.加强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C.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B.明确界定党政关系 D.健全国家权力的监督体系

35.近年来,各地政府根据“行政许可法”实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大量削减行政审批项

目的同时,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以“进一个门办好,交规定费办成,在承诺日办结”为标准,建立专门的行政审批中心,并将其纳入电子政务建设规划之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利于政府 ①贯彻依法行政原则 ③提高办事效率A.①③④

B.①②④

②履行公共服务职能 ④监督其他国家机关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第Ⅱ卷(共160分)

36.(36分)图6所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

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读图6,完成下列要求。

(1)Rl和R2两河的主要补给是——,影响流量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6分)

篇三:2001年高考试题——文综(天津卷)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天津、山西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140分)

一、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表示某种工业区位选择的历史发展阶段。读图1, 回答1-2题。

1.区位选择与图1所示发展阶段相符的工业部门是 A.钢铁工业

B.化学工业

C.纺织工业

D.电子工业

( ) ( )

2.图1反映出,对该种工业区位的选择 A.原料地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C.市场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B.燃料地吸引力越来越强 D.交通运输的影响一直很弱

下表中人口数、GDP、铁路长度为1999年资料。读下表,回答3—8题。

( )

3.各省按人口密度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

A.青海、甘肃、陕西、贵州、云南 C.陕西、云南、贵州、甘肃、青海

B.贵州、陕西、云南、甘肃、青海 D.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

( )

4.各省人均GDP远低于全国人均6350元的水平,其中

5.各地区降水存在差异

A.青海因海拔高且多山而少雨

B.陕西的纬度介于云、贵和甘、青之间,故降水量也居中 C.云、贵秋季有丰沛的西南季风雨

A.云南的人均GDP约为5500元 B.青海的人均GDP最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C.贵州的人均GDP仅达全国平均水平的50% D.陕西的人均GDP约为4100元

( )

D.甘肃部分地区处于非季风区,故降水量较少

2

6.

2001高考文综试题

交通一直是限制这些地区发展的因素。青海省单位面积铁路线为15km/万 km,仅为全国 平均水平的30%,为改变此状况,“十五”期间将建成 A.青藏铁路

B.青新铁路

C.兰青铁路

D.川青铁路

( ) ( )

7.要改变上述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地方政府应当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这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

9.图2a、b、c三地气压P相比较

A.Pa>Pb>Pc A.沙尘暴

B.Pa<Pb<Pc B.干旱

图2

C.Pb>Pc>Pa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源泉和目的 D.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 )

B.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D.组织劳力外出打工

8.为促进上述地区的经济发展,国家首先应采取的措施是

A.加强行政管理职能 C.大力吸引外部资金

图2是北半球部分地区某时刻地面天气图。读图2,回答9-11题。

D.Pb<PC<Pa

( ) ( ) ( )

10.当图2所示天气系统影响我国时,我国北方地区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C.泥石流

B.太阳耀斑爆发

D.暴雪

11.此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

C.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早于6:00升起D.太阳直射北半球

C.吐鲁番盆地

( )

“涩宁兰工程”是我国西部开发的重点项目。读图3,完成12-13题。 12.该工程中的涩北位于

13.工程完工后,可以

A.缓解沿线地区的水资源紧缺状况

图3

( )

A.四川盆地

B.柴达木盆地

D.准噶尔盆地

B.向沿线城市输送电力

C.实现部分城市能源替换和减轻大气污染 D.向涩北输运能源,促进西部开发

中华民族使用的汉字,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历程。回答14-17题。

14

.在考古中,发现了一批甲骨文之前的刻符或早期文字,如舞阳刻符、半坡陶文、大汶口

文字等。对它们正确表述是

A.是国家形成的首要标志 C.已全部得到识读

( )

B.出现时间比传说中的“仓颉造字”更早 D.具有相通性,起到加强各地区联系的作用

( )

15.下列关于殷墟甲骨文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全部书写在龟甲上

C.是研究商、周历史的珍贵资料

B.造字有异于“六书”构字规律 D.是占卜活动的记录

( )

16.秦始皇推行“书同文”的措施

A.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 C.导致秦朝实行焚书坑儒

B.用隶书取代其它文字 D.成为后人批判秦始皇的原因

17.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提出汉字的封建时代的旧文化,应予废除。这种观点产生的原因是

( )

A.白话文运动的兴起C.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

B.新文化思潮中的偏激倾向 D.“诗界革命”的负面影响

历史上的重大社会改革,往往需要以思想解放为前提。根据相关历史知识,回答18-22题。 18.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

思想家是 A.墨子

B.孟子

C.商鞅

D.荀子

( )

19.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

改革是 A.汉武帝改革

B.北魏孝文帝改革 D.宋代王安石变法

( )

C.唐代杨炎“两税法”改革

20.康、梁维新派提出向西方学习,推动“百日维新”,但真正得以实施的措施是 ( )

A.按西法编练新军 C.进行地方官制的改革

B.设制度局,为新政立法 D.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

21.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强调科学与民主并重,在政治上实行( )

A.民主共和制

B.君主立宪制

C.苏维埃体制

D.人民民主制

( )

22.改革开放初期,“真理标准”讨论所否定的错误观点是

A.“两个凡是”论 C.“以阶级斗争为纲”论

B.“党内新生资产阶级”论 D.“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论

“瘦西湖是扬州的风景区,它利用自然的地形,加以人工的整理,由很多小园形成一个整体,其中有分有合,有主有从,互相‘因借’,虽范围不大,而景物无穷,尤其是摹仿他处不落因袭,处处显示出自己的面貌,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别具一格。由此可见造园虽有法而无式,如果我们能掌握‘因地制宜’与‘借景’等原则,那么高岗低坡,花庭水榭,随宜安排,皆有法度可循,而风花雪月自然光景常新了。”

据此回答23—25题。

23.瘦西湖之所以“范围不大,而景物无穷”、“处处显示出自己的面貌”,是因为园林艺术

( )

①注意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②注意在处理局部的风景时照顾到园林的整体风格 ③注意系统中不同景点之间的互相呼应 ④注意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

24.造园艺术中的“借景”原则生动地体现了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25.中国劳动人民不仅创造了完美的园林艺术,而且善于吸收国外建筑艺术成就。被誉为“万

园之园”的圆明园,荟萃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图4所示建筑表现的艺术风格是

A.巴罗克 C.哥特式

图4 圆明园某建筑遗址 政策,得到西方各国不同程度的支持。根据相关历史知识,回答26—29题。 26.该政策的含义是

( )

19世纪末,美国政府提出“门户开放”

B.洛可可 D.罗马式

( )

A.清政府向西方国家“开放门户” B.清政府与各国之间相互“开放门户”

C.西方国家在华势力范围向美国“开放门户” D.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相互“开放门户”

( )

27.该政策受到各国支持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无法与美国抗衡

B.列强需要协调,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C.该政策不影响列强各自在华的主要利益 D.列强利益趋于一致

28.“门户开放”政策规定:“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这一规定的

目的是

( )

A.承认中国关税主权 C.协调各国在华关税政策

B.防止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内实施关税壁垒 D.肯定列强各自在华的特殊经济利益

29.100多年后的今天,美国仍以“自由通过”为名在我国近海频繁进行侦察飞行,对我国

的国家安全构成了威胁。这表明 A.美国坚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美国坚持“门户开放”政策

( )

B.美国奉行政治经济全球化政策 D.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根据相关经济学知识,回答30-32题。

3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对家用电器的需求量和拥有量迅速增长,家电工业已经成

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 A.消费促进生产 C.生产创造消费

B.消费决定生产 D.生产决定消费

( )

31.近年来,接连发生日本东芝笔记本计算机纠纷、日航班机风波、三菱汽车事件,引起了

强烈的反响。中国消费者要求日方采取必要的措施消除不良后果。这是基于消费者的

A.自由表达权 C.自主选择权

B.索取赔偿权 D.质量监督权

( )

( )

32.我国消费者的维权行为主要说明了消费者

A.权利意识的觉醒 C.消费需求的提高

B.个人意识的强化 D.消费习惯的改变

200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重奖了吴文俊、袁隆平院士。袁隆平提出的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现在,我国杂交水稻的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根据相关知识,回答33—35题。

33.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杂交水稻良种的培育和推广,这说明政府应当履行

A.调控宏观经济的职能

B.协调各方利益的职能

( )

C.参与经济活动的职能 D.维护公共财产的职能

34.为了保护育种者的权益、保障使用者的利益和规范经营者的行为,促进种子产业的健康

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0年7月8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这表明人 大常委会是在通过立法( ) A.行使经济管理职能 B.行使市场监督职能 C.为政府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D.为市场主体提供法律保障

35.传统理论认为水稻、小麦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而袁隆平等科学家在实践中观

察到的现象与此不符,于是大胆创新,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稻。这说明( ) A.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有重大指导意义 B.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C.原来正确的理论随着时间的发展会逐渐丧失合理性 D.通过实践,总会发现以往认识中的错误

第Ⅱ卷(共160分)

二、本卷共6小题,共160分。

36.某山区的一所学校,拟组织学生对附近公路的交通流量进行调查,读图5,完成下列要

标签:高考 试题 2016高考文综试题 高考文综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