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英语 > 正文

【高一信息技术课教学策略、方式的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策略的特殊性

时间:2019-01-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现在有条件的小学、初中、高中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是,由于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特点,对教学设备有较高的要求,正常的教学会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在大部分旗县的小学和初中学校,信息技术课形同虚设。我校高一新生中一部分是市属中学毕业,还有很大部分是来自旗县中学,他们对信息技术课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一、学生起点不均衡
  通过对高一新生的问卷调查发现,有超过50%的学生只会打字和玩游戏,这只能说明他们接触过计算机,而没有掌握具体的操作技能。有7%左右的学生能说出少量的应用软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剩余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回答是“什么也没学过”或“什么都不知道”。
  二、学生学习条件不均衡
  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所以硬件环境和条件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是有一定影响的。城区学生家里一般都有电脑,他们有课外操作电脑的机会,而来自农村的学生都在学校住宿,几乎没有条件在课外接触电脑,这使得学生在练习操作技能的机会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三、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信息技术是一门不参加高考的学科,在这个仍然以高考分数评价一所高中办学水平、以高考成绩评价一个学生12年努力的时代,使得学生和学校不得不围着高考科目团团转,所以很多学生从思想和行动上就不重视信息技术课,认为它是一门“副课”,学好学坏无所谓。
  我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究,针对高一新生存在如上所述的差异,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式,而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采用分层教学
  针对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差异,将学生分层。对掌握快的学生进行知识的扩充,不局限于课本,把最新的技术技能介绍给他们,拓宽其知识面,提高其技能;对掌握慢的学生主要以课本为主,要求扎扎实实地掌握好每一个知识点和每一项操作技能,即实施分层次教学。比如,在进行PowerPoint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基础稍差的学生只要求在掌握重点技能技巧的基础上完成图文并茂的PPT作品。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要求在PPT作品中用到的图片要经过Photoshop处理后再使用。
  2.采用分组教学
  基于分层的基础,在机房的座位分配上,要实行分组制。也就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为一个学习小组,可以是相邻两台机器为一组,也可以是相邻三台机器为一组,同一组的学生中,同时要有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差的学生,即实施分组教学。
  3.渗透“合作”与“协作”的教学方式
  对学生进行了分层分组,除了要进一步提高他们自身对技能技巧的掌握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小组之间进行互相合作与协作。基础好的学生要帮助基础差的学生。通过这种合作和协作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基础较差学生的进步,另一方面基础好的学生的技能也可以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实现了在有限的条件下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注重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大部分内容都要求学生上机操作。将授课班按学生水平、兴趣等分为若干不同层次的小组,对不同小组的操作任务提出不同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兴趣,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
  从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出发,针对每一单元的教学要求,设计一项学生作业,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的内容。这是目前信息技术课的主要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乐于动手操作,提高在实际练习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把操作的技能技巧消化吸收转变为自己的知识与技能结构。在文字处理工具Word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围绕 “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主题,设计完成一幅小报。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提高了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他们发现利用自选图形添加的文字,当旋转自选图形时,文字不会随着旋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掌握了一项新的操作技能,同时他们也有了一点成就感,提高了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曾经指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现有的和潜在的两种水平,它们之间是“最近发展区”,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不同层次的差异出发,才能不断地建立新的发展区。因此,针对学生接受知识、掌握技能水平的差异,采用分层次教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分组和相互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作业任务,既能挖掘学生的潜力,也能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最终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标签:信息技术 高一 课教学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