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英语 > 正文

拐角【从历史大拐角处走来的文武群像】

时间:2019-02-2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刘复生(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   现在史学论文的写作越来越“规范”,注释也越来越多,有时令专业人士读起来也头痛,难怪有人责怪“历史”常常被“遗忘”了。另一面,社会对历史读物的需求却是与日俱增。在如今生活、工作日趋紧张的时代,更需要的是“阅读”的历史。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李开元《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等之所以受欢迎,正是适应了社会的这种需求。或以为,专家教授排斥散文叙事或普及读物,其实是一种误解。所忌者,是胡编乱造的“历史读物”(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自不在此列)。应该提倡专业人士写作可读性强的历史读物,继承我国古已有之的历史叙述,这是活的历史。今读陈峰教授撰写的《宋朝士林将坛说》系列作品,宋代政治风云、士林将坛遗事,尽化笔底波澜,轻松自如,正可一读。
  历史人物总是以其突出的一面留给世人,然而这却是多少有点失真的图像。即如宋初柳开,我们知道他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人物,其他则知之甚少。《狂呼饱醉贱今古》篇,则将柳开其人及其轶闻娓娓道来,他意气风发的风貌,张扬自负的个性,给了读者一个鲜活完整的柳开。其以文名后世,实际上却醉心功名与武事,富有才华而又豪放不羁,而于柳开的后一面,不知什么时候给人们忘掉了呢?
  五代时“黄袍加身”上演过多次,如何终结这一幕却令宋太祖大费周折。政治诡谲多变,需要大智大勇,谋定而后动。宋王朝政权的稳固,无论是“杯酒释兵权”一幕,还是“先南后北”战略的确定,都与宰臣赵普的谋划分不开。“太祖雪夜访赵普”,则可谓君臣相得。“兄终弟及”,宋太宗即位,“烛影斧声”,留下千古疑案。面对这一谜局,赵普如何化解?《半部论语治天下》篇对赵普与太宗君臣关系微妙变化的描述,洞悉透彻,展现了赵普“战战兢兢”为臣之道的另一面,则也令人为之一唱三叹了。凡此种种,正可为今人提供真实的历史画卷。
  
  王晓欣(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学会理事)
  作为专业的历史研究者,笔者习惯和擅长于实证性的写作,自认文笔枯涩,故向来对文学家存敬畏之心。一向以为散文不好写,须是性情中人、文坛豪杰之辈方有资格在此挥洒。而将沉闷的历史(尤其是中国古代政治史)能够写成情趣活泛又发人深省的历史散文,非大手笔难为之,非身兼专家及美文高手一身而不能为之。
  陈峰教授发表的“宋朝士林将坛说”长篇系列历史散文,就是这样一种综合文史的大家之作。
  宋朝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一个相当“另类”的朝代。一方面,用传统中原王朝武功国力的标准看,两宋时期是世人眼里的“弱代”。北宋虽然削平中原的诸侯割据政权,但其西有强悍的西夏,北有庞大的辽朝,北宋对其作战屡屡落败,还被迫交纳金帛来换取边疆和平;在西南则干脆宣布放弃大渡河以外的经营。北宋的疆域也远不及汉、唐,南宋则进一步退到江淮以南,以求偏安。北宋末,父子两个皇帝被俘客死在异乡;南宋时,三代皇帝被金、元军队穷追而避难海上;最终,晚宋一个皇帝亡国后出家为僧,另一个则投海自尽。凡此种种,使许多读史之人甚感宋朝“窝囊”。但另一方面,两宋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之发达,在中国历史上又是空前的,而在典章文物、制度建设以及社会风尚等方面,更在中国古代产生了具有深刻意义的巨大影响。对此,近现代许多学人史家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如近代思想家严复所说:“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著名史学大师陈寅恪则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史学泰斗邓广铭赞誉“两宋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称颂:“谈到11世纪,我们尤如来到最伟大的时期。”西方史学大师汤因比甚至扬言“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而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的观点,更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上影响巨大的“唐宋变革论”命题。另一位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定:“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通俗地讲,宋朝构成了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大拐角。
  说到这个大拐角,其中的一个主轴就是“文”与“武”之消长。宋太祖赵匡胤对唐末至五代军阀动乱割据、权臣犯上作乱的积弊记忆犹新。他自己是靠兵变上台,自然对个中危害深有体会。因此建国伊始,宋太祖就开始重用文臣,以文制武,用一切手段打压唐末五代以来趾高气扬的骄兵悍将。北宋在制度上规定军人不能担任最高军事决策部门首长,也不能出任中央到地方政府机关的长官。赵匡胤认为儒臣纵使都去贪污,其为害也不及一个武将。以后,皇帝控制下的文人治国、文人掌兵是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来源广泛的文官官僚机器正式形成,而以往权势巨大的军功贵族集团开始淡出政治舞台,这种以宋代为根本转折的社会变化,在中国比西方早了近千年。宋代“崇文抑武”国策转变了之后中国人的价值取向,秀才书生彻底压倒了武夫壮士,社会主流风尚不再提倡习武进取,这种民族性格的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陈峰教授另辟蹊径,以宋朝文官武将为切入点,将这样一种历史转折以白描方式生动地体现了出来。陈峰先生是国内知名的宋史专家,尤以研究宋代军政方面的成就最为著称。但他同时又是一位造诣颇深的散文家,发表过不少作品,记得以前还读过他写的旅欧游记,细致描述过欧洲诸国的风土民情。如此底蕴,自然使他能够高屋建瓴又收放自如地将许多原本味同嚼蜡,干巴巴的古史,诠释的引人入胜。宋朝士林将坛的那些高官们,如由文转武的才俊柳开的不合时宜、功业不下于杨业而却几乎被人遗忘的名将郭进、科场得意的代表吕蒙正,还有那位“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开国元勋赵普等等,都一个个从尘封的故纸堆中被拽出来,置身于如今的世人面前,其生平事迹虽千差万别,但却都面目鲜活、神情饱满,无不透出宋人的时代气息。对于不熟悉古代历史,或对于宋朝兴趣不如汉唐抑或明清的读者而言,都不难发现宋人故事的精彩程度丝毫不比其他时代逊色。
  陈峰的这种历史散文或可归之于“正说”,因为它是从浩瀚杂乱的各种史乘文献中综合提炼而出。语言清新质朴,平白如话,读来饶有兴味,却又有着坚实的史实基础和史家的深邃洞察,处处包含着深厚的学术内涵,其对种种人物和事件的评述多有点睛之笔。如说到柳开的官场生涯:
  
  不能不说是受到改换武官这件事的影响,而这又与当时国家路线的转向存在某种关联。宋朝自第二次北伐失败后,朝政的目标及价值趋向已经悄然转移,汉唐外向发展之路遭到主流意识的否定,内部整顿和建设成为执政者关注的重点。因此,若再怀抱军功梦想来博取远大前程,就自然不合时宜了。……真是十年一觉沙场梦,到头仍在衙署中。
  
  提及赵普的特长:
  
   赵普是来自民间的人杰,拥有足够的社会基层智慧,其谋略用于乱世,勾心斗角,逞强斗狠,超乎凡人;收拾起胸无点墨的武夫、藩镇来,纵横捭阖,大放异彩。
  
  言语“杯酒释兵权”:
  
  在一派喜庆气氛之中,朝廷通过怀柔方式消除了威胁最大的功臣掌军的问题,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相当突出的范例。换句话说,就是通过“赎买”的办法完成了收兵权中关键的一环。……四百年后,明太祖朱元璋不是缺乏胸怀,就是不熟悉宋朝典故,故没有学到这套高招。
  
  客观的往事是僵死的,流畅而又精辟的语言却激活了他们。还有许多描述人物在历史转折处的彷徨与无奈,对变革的适应和挣扎的形象,自跃然于纸上。
  总之,这一系列散文是历史专题走出象牙塔的有益尝试。对历史超然独到的考察审视,生动的讲史语言和流畅的叙传形式,以小见大的俯瞰视野,必能充分打动不同背景的读者。这些都是陈峰教授大作的可贵之处。
  显然,“宋朝士林将坛说”还将连载,我们也期待从中继续获得更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智慧。
  
  李治安(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
  正说两宋士林将坛,时政针砭,忠奸臧否,壮怀激烈,发覆千年尘封旧事;
  纵论古今宦海波澜,文史交融,雅俗共赏,哀感顽艳,留余后人不尽长思。
  
  贾二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峰教授学术研究之余,偶涉文坛,纵笔于赵宋人物。其性情真率,文如其人,笔力雄健汪洋恣肆酣畅淋漓,而少有学究之气。身为宋史专家,其立意其眼界,更非时下热闹一时的写手谈史可比拟,于人物传论文字中堪称别具一格。
  
  孙家洲(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
  在最近几期的《美文》杂志上,读到了陈峰先生的连载长篇散文《宋朝士林将坛说》,令人感慨良多。作者严肃的历史思考,通过隽永酣畅的文字表达出来,给读者以回味的空间,美的享受。他所触及的均是重大题材、重要人物;他的评说,不论是直抒胸臆,还是“寓论断于叙事”,均有人文精神的灵光。借文论史,首重思想深度。我很赞赏他在记叙宋初名将郭进一文结尾处的点评,更服膺他在分析赵普与宋初政局时表现出的恢弘史观。读到一篇美文,如饮醇酒三杯,谢谢陈峰先生!谢谢《美文》杂志!
  
  罗家祥(华中科技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史学的功能是什么?学界同仁多有讨论并有成说,但关于实现途径,则不甚了了。让历史知识与智慧以文情并茂、平易近人、真实可信的方式实现,并雅俗共赏,并非易事。有之,或则自陈峰教授的历史连载散文始。
  
  李华瑞(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
  陈峰先生的《宋朝士林将坛说》,别开生面,用信史而又传神的笔触,展现宋朝文士、武将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在场”的历史悲欢,栩栩如生,娓娓道来,颇有中国优秀传统历史传记文学之余韵。
  
  辛德勇(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
  国内外有许多学者,把宋代看作是中国“近世”的开端,甚至有人称它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宋朝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与我们今天的生活存在密切关联,以理学为突出标志的思想文化,更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观念和行为。了解这一段历史,有助于清晰认识自我以及我们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宋朝是一段最诱人的历史,《宋史》却是《二十四史》当中最为冗长的史书,难免令人望而却步。陈峰的长篇散文,宛如南山微风,渭水清流,伴送我们轻松走进那段遥远的岁月,贴近那些风云一时的文臣武将,透过他们的荣辱成败,思索我们自己、中国和人类的未来……
  
  彭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史研究》主编):
  许多年前,我第一次来到开封,城市中的熙攘让我想到《清明上河图》。读陈峰教授《宋朝士林将坛说》,又一次唤起了我的这种历史感。
  宋代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段令人留梦的故道。繁荣的商业,高度发达的文化以及走向世界的脚步,与内部蕴伏的巨大矛盾相交织;国力的发展与日益增长的腐败共生;士人的抱负不仅挥洒在“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中,也挥洒在意气之争中。与其说它是倒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马蹄下,不如说是衰亡在自己的手中。
  人的影子就是历史的影子。《宋朝士林将坛说》以历史学家的严谨和优美的文笔,让一个个人物走到我们身边,从人的小故事里,看到了中国历史大故事中一些深刻的层面。
  
  姜锡东(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
  为社会奉献高深精辟的史学论著,是史家的天职,为社会提供雅俗共赏的史学作品,也是史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可惜,第二类史学成果太少,远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最近几期《美文》杂志刊登的陈峰教授一组《宋朝士林将坛说》,堪称史学论著通俗化方面的美文佳作。我每读该篇,细细品味,至为欣赏。衷心希望史学界同仁今后继续推出这类作品,也衷心希望《美文》杂志社等出版界朋友们今后多组织发表这类作品。
  
  苗书梅(河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
  去年岁末以来,我连续阅读了《美文》四期。因为研究宋史的缘故,每期连载的陈峰教授执笔的《宋朝士林将坛说》,自然是我首选必读作品。作为历史题材的散文,陈峰先生的作品以其扎实的史学功力,运用流畅而又生动的语言,对宋初以来几位重要文臣武将的宦海沉浮、为官处事、性情特点等等,娓娓道来,既赋予美文以厚重之感,也使读者通过轻松愉快的阅读获得历史的启示,品味古代的人生遭际与智慧,并由此深化了对传统人文精神的领悟。
  
  曹家齐(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
  陈峰教授开设的《宋朝士林将坛说》连载栏目,以通俗而生动的文字,讲述了宋朝若干代表性文臣、武将的事迹,勾画出近千年前历史人物之风采。虽未征引史料,却是言必有据,信者传信,疑者传疑,不失史之严谨。虽非小说之体,却于人于事娓娓道来,尽现宋代人之声情,事之曲折,引人入胜,语言洒脱大气,又颇有评话之韵味。虽是评说历史人物,却又能道典章文物、社会风俗,体式匠心独运。堪称向大众普及历史知识的美文佳作。

标签:群像 拐角 走来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