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语文 > 正文

2010广东高考语文试卷

时间:2017-05-3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2010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免费版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语 文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铅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号码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铅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级号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

一、本大题四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皎洁/打搅业绩/污渍纤维/纤夫 .....

B.效仿/发酵空旷/粗犷盛开/盛饭 ......

C.隐瞒/蛮横挑衅/抚恤埋伏/埋怨 ......

D.市侩/反馈濒繁辟谣/精辟 ...临/频...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历代文人视为至宝的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殊途同归。它们在艺术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记录了岁月的斗转星移,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今天他们并没有因为现在高科技手段的甚嚣尘上而销声匿迹,而是继续在书画艺术中展示着华夏民族的质朴和灵动。

A.殊途同归 B.斗转星移C.甚嚣尘上 D.销声匿迹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让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的人们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平台上共同寻找答案。

B.“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经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功和失败的实践,无可争辩地证实了这一理念的正确。

C.刘老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

D.成千上万的亚运志愿者都在忙碌着,他们在共同努力,完成举办一次令亚洲乃至全世界都瞩目的文明亚运的理想。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作品的独创性亦陈作品的原创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的直接创作活动产生了作品 。。。二是作品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点。。不同的人对同一题材的创作也是常见的现象。作品的独特性是针对作品的表达形式而言,并不延及作品的主题思想,也不涉及未加提炼,加工的社会生活本身, 。

1只要是独立创作的作品,即使使用了相同的材料,也会产生出与他人作品不同的表达特征 ○

2作者运用自己独到的眼光,技巧,独立地选择了自己满意的色彩,旋律,动作,语言等,形成对自己的思想,观点,○

感情的表达形式。

3作者的作品活动表现为对素材的取舍,运用,素材是构成作品的原始材料,他本身不是作品。 ○

4但只要是作者本人独立创作的必然表达出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 ○

5任何人的创作都离不开对前人文明成果的传承,借鉴,也离不开同时代人的互相影响 ○

A. ②①⑤④③ B. ②④③①⑤C. ③②⑤④①D. ③④②⑤①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身窥,据此可无北顾之忧。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千户吴玉守之。

上语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 因其未至,可先击之。”诸将皆曰:“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

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甲申,至怀来。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举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将士闻之,或信或否。 .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臶,众遥见旗臶,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

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

忠急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咸顿首称善。

(选自明 谢黄《后登陆》卷下,有删改)

【注】①上:皇上指朱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语诸侯曰? 谈论 .

B.委尸填满沟壑放置 .

C.识其父兄子弟咸在标志 .

D.噫!我固无姜 祸患 .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A.今俞瑱得之 乃令吴玉守之 ..

B.利为彼有宜为报仇 ..

C. 降家皆为上所杀儿为所误..

D.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 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

7.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朱棣“料事如神”的一组是 (3分)

①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值襟喉 ②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

③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④贼众新集,其心不一

⑤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⑥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

A.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⑤ ○1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棣深谋远虑,迅速出击居庸关,打败了俞瑱;然后进军怀来,一举击溃敌军,活捉宋忠、俞瑱。

B.俞瑱逃往怀来,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胜追击,于是分析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制胜之策。

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目的。

D.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轻率浮躁,加上计策失当,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才以利口取得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

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

(2) 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 ②①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 。(《孟子 告子上》)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杜甫《登高》)

(3) , 。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

(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苏轼《赤壁赋》)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不可无“我”

钱谷融

①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掉了“我”,抽去了个人 的思想感情,就不成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

②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中的“我”。所谓“非我”,就 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

③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但文学艺术的反映,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反映 ,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不感受体验着张三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写不出张三李 四来;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 现实来,所以,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我”化为“非我”的过程。

④另一方面,文艺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任务来,要反映客观现实,不是无所谓的,不是为张三李四而写 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他是有目的的,她是为感染人、打动人儿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 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所以,艺术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张三李四,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而一旦仍要不 失“我”之所以为“我”,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 憎之感来。所谓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这,我认为正 是创作的主要之点。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 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创作活动中,决不可无“我。

⑤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样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演员演岳飞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 应该像秦桧。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演员不应被完全丢掉自己。 他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

⑥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首先必须走进这个世界中去。不 跑进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是既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能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 的。但是叫你跑进去,并不是叫你望去跟着作品中的人物跑,把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作你自己的思想感情 。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⑥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有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中,要发现这个艺术世界语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我”来。所以,在欣赏活动中,也不可无“我”。

⑦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上看出来。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能;就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思维过程、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他必须有一种如同身临其境、亲见其人的感觉,才能进行创作。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先体验创作都所灌注在这一作品中、灌注在他的人物向上的思想感情,他不是能领会欣赏这一作品。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程,同时也不是体验的过程,至少是同体验的过程不可分的。总之,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是既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

(选自《钱谷融文论选》,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我”,所以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B.对作家来说,作品以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现实,也是在艺术世界中表现“我”。

C.在艺术创作中,要在“非我”中表现“我”,就是要体现出作者的爱憎感情与思想态度。

D.在艺术欣赏中,对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是非爱憎,表示绝对的顺从,就是在建立“我”。

E.在艺术欣赏中,表示出你的独立思考和爱憎感情,就是从“非我”世界中找回了“我”。

1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演好孙悟空,演员需要事先观察并模仿猴子的动作与神态,这是在创作前体验“非我”。

B.清代一女子迷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终抑郁成疾而死,这是她在欣赏活动中迷失了“我”。

C.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欣赏者在“非我”中迷失了“我”。

D.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叙写琵琶女的遭遇,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是创作者在“非我”中表现了“我”。

14.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画线部分的内容。(4份)

15.艺术活动中为什么“不可无‘我’”?请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回答。(4份)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份。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

面包

沃尔夫冈〃博歇尔特

她突然醒来。两点半。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哦,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仔细地听着厨房里的声音。寂静无声。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这就是为什么如此特别安静的原因了——没有他的呼吸声。她起床,摸索着经过漆黑的房间来到厨房。在厨房两人相遇了。表针指着两点半。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西。她打开灯。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深夜。两点半。在厨房里。

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寝时,她总把桌布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她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地传到她身上。她转过头来不再看盘子了。

①“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并环视一下厨房四周。

“我也听到了什么。”她回答,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这是老了。跟他年龄一样老了,六十三岁。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些。他看起来已经老了,他在想,穿着衬衣的她看起来相当老了。不过也许是头发的原因。夜里女人显老总是表现在头发上。头发使人一下变老了。

(转载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网:2010广东高考语文试卷)“你应该穿上鞋子的。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她没有注视他,因为她不愿意忍受他在撒谎。他们结婚三十九年之后他现在撒谎了。

②“我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他又说了一遍,又推动了自制,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

“我也听到了什么。于是我想,这里出了什么事了。”

“我也听见了。不过,大概什么事也没有。”

她从桌上拿起盘子,并用手指弹去桌布上的面包屑。

“没有。大概没什么事。”听到他不安地在说。

她赶紧帮他说:“过来,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

“走,睡觉去。站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他向窗户望去。“是的,一定是外面出了点什么事。我还以为是在这里。”

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我必须现在就关灯,否则我必定还会去瞧盘子的,她想。我不能再去瞧那个盘子。“过来,”她说,同时把灯关灭。“这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刮风时檐槽常常碰墙壁。这肯定是檐槽之故。刮风时它总是哗哗乱响。” 两个摸着走过黑黢黢的过道来到卧室。两双光脚在地板上拍击作响。

“是有风,”他说,“已经刮了一整夜了。”当她睡在床上时,她说“是的,刮了一夜的风。刚才大概就是檐槽在响。” “是呀,我刚才还以为是在厨房里。大概就是檐槽吧。”他说着话,仿佛已沉入半睡中。

她注意到,当他撒谎时,声音多假。

“真冷,”她说,并轻声地打着哈欠。“我可钻被窝了,晚安。”

“晚安。”他回答,又说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啊。”

随后就是寂静无声。许多分钟后她听到,他在小心、轻声咀嚼。她故意深沉又均匀地呼吸,使他不致发觉,她尚未入睡。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篇二:2010年广东高考语文卷

2010年广东高考语文卷

一、本大题四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皎洁/打搅业绩/污渍纤维/纤夫 .......

B.效仿/发酵空旷/粗犷盛开/盛饭 ......

C.隐瞒/蛮横挑衅/抚恤埋伏/埋怨 ......

D.市侩/反馈濒繁辟谣/精辟 ...临/频...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历代文人视为至宝的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殊途同归。它们在艺术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记录了岁月的斗转星移,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今天他们并没有因为现在高科技手段的甚嚣尘上而销声匿迹,而是继续在书画艺术中展示着华夏民族的质朴和灵动。

A.殊途同归 B.斗转星移C.甚嚣尘上 D.销声匿迹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让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的人们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平台上共同寻找答案。

B.“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经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功和失败的实践,无可争辩地证实了这一理念的正确。

C.刘老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

D.成千上万的亚运志愿者都在忙碌着,他们在共同努力,完成举办一次令亚洲乃至全世界都瞩目的文明亚运的理想。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作品的独创性亦陈作品的原创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的直接创作活动产生了作品 。。。二是作品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点。。不同的人对同一题材的创作也是常见的现象。作品的独特性是针对作品的表达形式而言,并不延及作品的主题思想,也不涉及未加提炼,加工的社会生活本身, 。

①只要是独立创作的作品,即使使用了相同的材料,也会产生出与他人作品不同的表达特征 ②作者运用自己独到的眼光,技巧,独立地选择了自己满意的色彩,旋律,动作,语言等,形成对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的表达形式

③作者的作品活动表现为对素材的取舍,运用,素材是构成作品的原始材料,他本身不是作品

④但只要是作者本人独立创作的必然表达出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

⑤任何人的创作都离不开对前人文明成果的传承,借鉴,也离不开同时代人的互相影响

A. ②①⑤④③ B. ②④③①⑤C. ③②⑤④①D. ③④②⑤①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1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

人守之,万夫身窥,据此可无北顾之忧。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

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千户吴玉守之。

上语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 因其未至,可先击之。”诸将皆曰:“贼.

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甲申,至怀来。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举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将士闻之,或信或否。 ...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

“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

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急匿于厕,搜获之,并擒.

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咸顿首称善。

(选自明 谢黄《后登陆》卷下,有删改)

【注】①上:皇上指朱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上语诸侯曰? 谈论 .

B.委尸填满沟壑 放置 .

C.识其父兄子弟咸在 标志 .

D.噫!我固无姜 祸患 .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俞瑱得之 乃令吴玉守之 ..

B.利为彼有宜为报仇 ..

C.降家皆为上所杀 儿为所误..

D.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 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

7.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朱棣“料事如神”的一组是

①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值襟喉 ②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 ③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④贼众新集,其心不一

⑤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⑥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

A.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棣深谋远虑,迅速出击居庸关,打败了俞瑱;然后进军怀来,一举击溃敌军,活捉宋

忠、俞瑱。

B.俞瑱逃往怀来,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胜追击,于是分析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制胜之策。

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目的。

D.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轻率浮躁,加上计策失当,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

9.断句和翻译。(10分)

⑴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才以利口取得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 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⑴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⑵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⑴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孟子 告子上》) ⑵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杜甫《登高》) ⑶ ,。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 ⑷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苏轼《赤壁赋》)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不可无“我”

钱谷融

①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掉了“我”,抽去了个人 的思想感情,就不成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

②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中的“我”。所谓“非我”,就 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

③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但文学艺术的反映,②①

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反映 ,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不感受体验着张三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写不出张三李 四来;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 现实来,所以,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我”化为“非我”的过程。

④另一方面,文艺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任务来,要反映客观现实,不是无所谓的,不是为张三李四而写 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他是有目的的,她是为感染人、打动人儿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 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所以,艺术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张三李四,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而一旦仍要不 失“我”之所以为“我”,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 憎之感来。所谓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这,我认为正 是创作的主要之点。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 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创作活动中,决不可无“我。

⑤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样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演员演岳飞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 应该像秦桧。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演员不应被完全丢掉自己。 他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

⑥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首先必须走进这个世界中去。不 跑进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是既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能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 的。但是叫你跑进去,并不是叫你望去跟着作品中的人物跑,把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作你自己的思想感情 。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⑥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有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中,要发现这个艺术世界语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我”来。所以,在欣赏活动中,也不可无“我”。

⑦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上看出来。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能;就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思维过程、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他必须有一种如同身临其境、亲见其人的感觉,才能进行创作。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先体验创作都所灌注在这一作品中、灌注在他的人物向上的思想感情,他不是能领会欣赏这一作品。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程,同时也不是体验的过程,至少是同体验的过程不可分的。总之,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是既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

(选自《钱谷融文论选》,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我”,所以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B.对作家来说,作品以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现实,也是在艺术世界中表现“我”。

C.在艺术创作中,要在“非我”中表现“我”,就是要体现出作者的爱憎感情与思想态度。

D.在艺术欣赏中,对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是非爱憎,表示绝对的顺从,就是在建立“我”。 E.在艺术欣赏中,表示出你的独立思考和爱憎感情,就是从“非我”世界中找回了“我”。

1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演好孙悟空,演员需要事先观察并模仿猴子的动作与神态,这是在创作前体验“非我”。

B.清代一女子迷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终抑郁成疾而死,这是她在欣赏活动中迷失了“我”。

C.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欣赏者在“非我”中迷失了“我”。

D.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叙写琵琶女的遭遇,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是创作者在“非我”中表现了“我”。

14.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画线部分的内容。(4份)

15.艺术活动中为什么“不可无‘我’”?请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回答。(4份)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份。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面包

沃尔夫冈〃博歇尔特

她突然醒来。两点半。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哦,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仔细地听着厨房里的声音。寂静无声。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这就是为什么如此特别安静的原因了——没有他的呼吸声。她起床,摸索着经过漆黑的房间来到厨房。在厨房两人相遇了。表针指着两点半。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西。她打开灯。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深夜。两点半。在厨房里。

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寝时,她总把桌布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她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地传到她身上。她转过头来不再看盘子了。

①“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并环视一下厨房四周。

“我也听到了什么。”她回答,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这是老了。跟他年龄一样老了,六十三岁。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些。他看起来已经老了,他在想,穿着衬衣的她看起来相当老了。不过也许是头发的原因。夜里女人显老总是表现在头发上。头发使人一下变老了。

“你应该穿上鞋子的。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她没有注视他,因为她不愿意忍受他在撒谎。他们结婚三十九年之后他现在撒谎了。 ①

篇三:2010广东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试题及答案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暂时zàn 埋怨mái 谆谆告诫zhūn引吭高歌háng

B.豆豉chǐ踝骨huái 踉踉跄跄cāng按图索骥jì

C.梗概gěn 删改shān 炊烟袅袅niǎo明眸皓齿móu

D.搁浅gē解剖pōu 鬼鬼祟崇suì不屑一顾xia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于敏院士在我国首颗氢弹的成功研制上功勋卓著,然而他淡泊名利,婉拒“氢弹之父”的称号,其人品胸襟,令人高山仰止。

B.在东海舰队组织的此次实战演练中,我军的反水雷舰艇倾巢而出,成功扫除了“敌军”在航道上隐蔽布设的多枚新型水雷。

C.某些管理机构缺乏“大数据思维”,以邻为壑,不与相关机构共享信息资源,公共数据中心的建设将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

D.现代舞剧《十面埋伏》,以其色彩浓重的舞台背景,风格鲜明的京剧音乐以及刚柔相济的舞者形体,一举征服了现场观众。

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8分)

镜湖女(南宋)陆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14、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1分)

A、古体诗B、近体诗C、歌行D、诗余

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生。

B、“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

C、“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换。

D、“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

16、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4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4分)

A.具有自动化生产、智能识别和系统操控等功能的工业机器人,正成为国内不少装备制造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解决人力成本上涨的利器。

B.如何引导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热爱并且投身于滑雪运动,从而培养这些青少年对滑雪运动的兴趣,是北京冬奥申委正在关注的问题。

C.要深化对南极地区海冰融化现象和南极上空大气运动过程的认识,就必须扩大科学考察区域,加强科研观测精度,改进实验设计方法。

D.各级各类学校应高度重视校园网络平台建设,着力培养一批熟悉网络技术、业务精湛的教师,以便扎实有效地开展网络教育教学工作。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前后衔接最为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复兴的核心力量。今天,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就是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铭记这段历史,是因为它的惨烈悲壮与不屈抗争应当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更是希望从中汲取沉痛的历史教训,获得开创未来的精神力量。

①永远铭记参加抗日战争的老战士、抗日将领、爱国人士

②永远铭记支援和帮助了中国抗战的外国政府和国际友人

③永远铭记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

④永远铭记为抗战胜利建立了功勋的海内外中华儿女

⑤永远铭记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战斗、为国捐躯的烈士

A.⑤③④②①B.①②④⑤③

C.③⑤①④②D.④③②①⑤

标签:高考 广东 语文试卷 2010广东高考英语 2010广东高考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