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语文 > 正文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的一些思考]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论文

时间:2019-01-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扩招,高职院校在学校规模、教学环境方面出现新变化,进一步加大了学校教学管理的工作量,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繁重。本文就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质量监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顺应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职院校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教学管理 问题 对策
  
  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是为了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目标,而在制订与执行人才培养方案,指挥教学运行,监控与评价教学质量,以及组织开展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师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基本建设中的协调过程。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一批以面向地方,服务经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大学应运而生。经过20多年的实践和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从其发展规模看,占半壁江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必须依靠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截至2011年4月,我国独立设置的具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已发展到1228所(含民办高职院校、高等技术专科学校、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是本科院校数(含独立院校)的2倍多。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从1998年的117万发展到2009年的900万,增长了7.7倍。上述数据表明高等职业教育已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然而同样不可忽视的是,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职责不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和课程设置混乱,等等。如何适应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形势的需要,规范管理,提高办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形成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新理念;如何根据就业的需求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如何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双师型、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如何建立长效的质量保障、监控机制,加强教学质量监控?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保证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二、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
  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规定为: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教师队伍管理,实验室、实训基地和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管理。其中形成教学管理新理念、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资建设、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等工作对于有效进行教学管理非常重要。
  (一)更新教学管理理念。
  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教学管理更应侧重于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我们在强调教育效果的同时,还要强调教育的效率,即教的效率和学的效率。而基层管理者开始往往注重规范建设,较少提倡实践创新,教师个体的创造性受到限制。就教改最终的操作者――教师而言,他们往往习惯于研究“如何教”,而不太考虑学生“如何学”,往往将各种考试作为“教”和“学”的指挥棒,造成了“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的风气,结果不但影响了师生的教和学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高职院校老师就应该把课程从知识讲授型为主,变成知识应用型为主;把课程从以理论思维为主,变成以能力训练为主;把课程内容从以教师讲授和课本知识为载体,变成以完成项目任务为载体;把课程从教师讲解为主,变成由教师积极引导、创造学习的环境为主。教学的根本是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先做后学,这是高效学习的必由之路。把课程从学生被动听讲,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操作,积极参与新知识探索。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不是看老师“表演”,而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操练,学生必须充分动起来。老师可以不讲或少讲知识,但要带领学生做事,在做事过程中,学生自己学到了知识,这是真正的“好课”。高级的好课,不是老师“讲”得精彩,而是学生“学”得好。要教“课”,不要教“书”。“课”的内容是根据毕业生职业岗位要求制定的,“书”的内容是按照知识体系或叙述体系设计的。课程教学必须以课程目标为准,不能以课本为准。教师要树立新的观念:知识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学”会的;能力不是老师“讲”会的,而是学生“练”会的。把学习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熟练运用自己所学的技能。
  (二)建立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应建立完整的教学管理制度,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的保障,有助于实现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使整个教学管理工作在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上运行。在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时,首先应该“以人为本”,要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价值取向。其次要完备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把必备的教学文件、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和管理人员的职责、学生管理办法等制度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再次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教学管理,保证教学管理的公平性和权威性。最后要根据不断发展的教学新形式,相应地改变不合理的旧制度,建立与时俱进的、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新制度并保证制度的落实。
  (三)以就业为导向,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在2005年11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以大力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为题,指出:“职业教育面向就业,重要的是面向企业,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取得学历毕业证书的同时,应能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并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它要求毕业生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做基础,而且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因素除学校品牌外,主要是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否与社会需求一致,是否在按社会对毕业生知识、素质、能力的要求来修订和执行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学生自主选课、自主安排教学的主要依据。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注重科学合理、整体优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关注学生的成长,能够为不同状况的学生提供可能的发展空间。同时逐步将国家职业资格纳入教学目标,在教学计划、课程内容中充分体现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使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取得学历毕业证书的同时,可以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应用型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要与就业需求一致,按照社会需求,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进行调节性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即面向所有大学生普遍进行的共同文化教育,以作为专业教育的基础;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采用模块化设计方式,注重课程间的衔接,并不断调整课程体系结构,优化课程结构,重视专业中实践性环节的设计和落实效果。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原则,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2.根据社会需求,制定毕业生标准。高职毕业生的特征是一专多能,合格是一生多证。所以除了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规范、良好的身体状况,完成人才培养方案所列出的科目,以及顶岗实习,还必须在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专业基本技能三方面取得合格证书方能毕业。在专业基本技能方面,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认可度较高的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必须通过与其专业相衔接的国家就业准入资格考试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教高[2006]16号文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要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工作既是培养高职人才基本途径,又是以就业为导向,深化内涵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主要体现在具体的课程实习、实训、顶岗实习、课外技能性实践活动等。学校要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充分借助社会上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促进实践教学的开展,突出技能培训,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确保顶岗实习至少有半年以上时间。
  实践教学活动都要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责任人、有具体的考核方法和评价标准,实验教学要严格做到有大纲、有指导书、有教材。要严格执行学校的管理规程和质量标准,强化过程管理和能力考核,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进行实践教学质量评估,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四)加强师资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基础建设,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双师型、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师资队伍建设缺乏自身的特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有待提高。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思想,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逐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建立专业带头人培养制度,以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点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1.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已经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首先要根据学院的定位、专业设置和办学规模,确立合理的师资结构。其次要加强现有师资的培训,以能力培养为主,提高教师的素质。包括鼓励教师在职读研或选送到高等院校进修,提高学历水平和业务能力。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加强教师技能培训,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最后要拓宽师资引进渠道,面向社会招聘硕士研究生和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以及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包括社会上的“能工巧匠”到学校任教。通过这些措施使教师的数量、学历、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与学院的发展规模、专业设置及课程结构相适应
  2.建立专业带头人培养制度。专业建设是学院重要的基础建设。专业建设水平体现学校的办学水平。专业建设需要有一批德才兼备、学术水平造诣较高和技术过硬,有组织管理能力的专业带头人。加强专业带头人的培养是高职院校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创办专业特色的关键,也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的同时,加强专业带头人培养,积极做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以形成专业教学团队。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在目前,高职院校教学人员“单师型”问题比较突出。高职院校的教师往往都有较丰富的专业理论教学经验,却缺乏企业行业一线经验;一些从相关行业进入学校的高工高管虽然有着丰富的企业行业一线经验,但是由于未经过长期教育理论和教学法培训,不能很好地把握高职教育的特点,不能有效地将专业知识融入理论中传授给学生。“单师型”的问题使得相当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学和技能培训不能很好地得到开展,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高职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因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增加“双师型”比例,不仅影响职业教育职能的实施和体现,而且关系到高职院校发展的规模、速度和人才的质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课题。为了实现“双师型”的教育目标,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有两条途径,一是进行各种再教育培训。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重点职业教师培训基地和普通高校师资培训基地的资源,坚持在职培训为主,脱产培训为辅的原则,加大培训力度。还要鼓励教师多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定期派专职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二是与校企合作单位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单位可以指派经验丰富的优秀专业人员到学校担任专职或兼职专业教师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把聘请兼职教师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同时,还要对兼职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
  总之,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社会用人机制的不断完善,学生就业竞争、学校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不发展不行,发展慢了也不行,唯一的出路在于不断改革和创新,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形成专业特色,赢得社会和政府的认可,才能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3]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5]陈烈强.对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若干思考.高教探索,2000,(1).

标签:教学管理 新形势下 思考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