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语文 > 正文

上海高考语文考点

时间:2017-05-0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2015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考试手册

2015年上海市高考考试手册(语文科目)

一、考试性质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科(上海卷)测试是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选拔性考试是高利害考试,考试结果需要具有高信度,考试结果的解释和使用应该具有高效度。它的指导思想是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合格的新生,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学的语文教学改革。

考试对象是符合2015年上海市高考报名条件的考生。

二、考试目标

本试卷从识记与理解、分析与综合、鉴赏与评价、表达应用等方面测量考生能力。试题分阅读、写作两部分对考生进行测试。

根据《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要求,结合现行的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确定以下具体检测目标。

I.识记与理解

I.l识记课文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掌握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

I.2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I.3理解语法、修辞现象在表达文章内容上的作用。

I.4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I.5理解常见的文言词法和句式。

I.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

I.7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II.分析与综合

II.8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II.9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II.10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

II.11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

II.12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和探究。

III.鉴赏与评价

III.13鉴赏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

III.14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

III.15评价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Ⅳ.表达应用

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常用的应用文。

Ⅳ.16思想内容

Ⅳ.16.1准确把握题意。

Ⅳ.16 2主旨明确,思想健康,感情真实。

Ⅳ.16.3选材恰当,内容充实。

Ⅳ.16.4力求有新意。

Ⅳ.17结构布局

Ⅳ.17.1结构完整,布局合理。

Ⅳ.17.2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Ⅳ.18语言表达

Ⅳ.18.1语言通顺、准确、得体。

Ⅳ.18.2合理运用表达方式。

Ⅳ.l8.3书写规范,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三、试卷结构及相关说明

1、考试形式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试卷分为试题和答题纸两部分。考生答题必须将答案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2、试卷测量目标比例

识记与理解约16%,分析与综合约28%,鉴赏与评价约10%,表达应用约46%。

3、试卷结构与分值

试卷分阅读和写作两部分。阅读80分,写作70分,试卷总分为150分。

4、试题难易的比例

试题难易的比例约为1 :2:7。

5、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6、题型

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写作题。

篇二:2014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答案、考点详解以及2015预测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上海语文试卷

一 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

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臵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

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⑥我们生活的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有制作和发布新闻的机会,所以,仅仅强调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和追求真相的意愿其实是不够的,还应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提高他们所生产的新闻的质量。从新闻业的发展来看,无论对新闻受众还是对新闻工作者,这可能都有更大的价值

1、第①段加点词“困境”在文中指的是 的状况。(2分)

【参考答案】本应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却增加了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评分说明:?本应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却增加了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各1分。

【考查内容】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评析】第一步,根据?这种困境?可以判断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指代义;第二步,锁定答题范围为?新闻……不确定性?;第三步,分层进一步缩小范围;第四步,可知?这种困境?是面临的一种矛盾境地,本应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却增加了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本题值得关注的一个小小变化是,在问题横线后还有?的状况?这个中心词,需代入验证,看是否通顺。

2、第④段从□□和□□两方面对新闻受众缺乏寻求真相的意愿进行了阐述。(2分)

【参考答案】原因(1分) 表现(1分)

【考查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评析】本题在概括能力上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字数限制,要求概括语言更加精简。答题思路是在理解内容的前提下抓住段落的关键词句,并对文段进行分层,概括后整合出答案。很明显,针对受众缺乏寻求真相意

愿这个问题,段落刚开始是从受众为什么不原意寻求真相这个方面阐述了,这个可以概括为?原因?,而接下来段落就是从受众不愿意寻求真相的种种做法来进行阐述,可以概括为?表现?。

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把常识推上神坛,会走向主观先行和反智主义的极端。

②其实常识并不意味着就是对事实真相的认识,

③常识往往受到特定观点和具体经验的限制,因人而异、缺乏普遍性和稳定性,有时会遮蔽事实真相。 ④因此,有必要对常识保持警惕。

⑤常识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帮助我们迅速作出认知,提高判断效率,在生活中必不可少。

A、⑤③①②④ B、②④①⑤③

C、②①③⑤④ D、⑤②③①④

【参考答案】D

【考查内容】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

【评析】此类题目的解决可以采取排除法,在这个题目选项中,最后一个句子应选第④句下结论的句子,排除B。然后根据逻辑顺序应是先提出常识的局限,再进一步说把常识推上神坛的恶果。顺序可以判定为③①,排除C。然后根据先提出观点,再论证的顺序可以判定为②在③①之前,所以此题答案选D。正面分析此段的顺序为常识是什么→提出观点→常识的局限→把常识推上神坛的恶果→下结论。

4、下列有关受众的“新闻素养”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够优化新闻的信息环境。

B、能够批判性地解读信息是受众重要的新闻素养。

C、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需要提高新闻的发布门槛。

D、受众新闻素养的高低会影响当今新闻业的发展。

【参考答案】C

【考查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评析】做这种题型时,学生需注重选项信息和原文相关信息的仔细比对,找出其中的差别。在原文中有关于新闻发布会的门槛的句子在第2段出现,作者使用这个短语时是把它和?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放在一起说的,这个和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之间并没有因果联系,属于强加因果,因此选择这个选项。

5、联系全文,分析第⑥段的作用。(3分)

【参考答案】第⑥段指出要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与前文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寻求真相的意愿的相关论述构成了层进关系,使阐述更深入。

【考查内容】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评析】这个问题非常明确,考察段落的作用,并且要求联系全文进行分析,自然是要从全文行文思路的角度考察这个段落和其它段落在内容和结构上的关系。这个题目分值三分,学生要掌握赋分点,这是对此类题目训练的重点。这个题目的三个赋分点是本段内容总结概括(内容上)、前文内容总结概括(内容上)以及本段与上文关系(结构上)。这样的题目答题思路学生很容易掌握,因此在语言组织上是我们应该训练的重点,还应该关注对于结构的分析,抓住层进这个要点。

6、根据第三段提供的解读新闻的方法,分析下面这则新闻报道。(5分)

本报讯 综合多家媒体报道,昨天傍晚6点半左右,本市西北上空出现不明飞行物,从出现到消失,持续了两分多钟,本报也收到了许多目击者发来的照片。某市民用所带的Jason品牌最新型号手机拍摄了一组照片(见本报),色彩自然,画面清晰,为?不明飞行物?的研究提供了素材。

【参考答案】多家媒体及众多市民为该报道提供了来源,来源较可靠。报道中还有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而不明飞行物出现的原因无法报道,所以仍可视为完整。随报刊发的照片是报道者提供的证据,这些照片的真实性有待检验。这则新闻在报道过程中突出了某品牌手机的拍摄功能,有植入广告的嫌疑。

评分说明:依据考生答案与文章提供的四个方面的契合程度评分,一个方面1分;考生答案的组织和表达是否准

确、逻辑严密评1分。四个方面的分析中,报道的两个来源及报道中植入的广告意图为两个明确的得分点,关于报道的完整性和证据来源的判断与分析,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考查内容】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评析】这是贴近实际运用的一个考题,需要结合文章相关信息进行细致的分析比对,得出结论,难度不大,考得是学生的推断能力,比较灵活。其实,语文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实用功能,语文不仅仅是天上的云,也是地上的水,我们就是生活在语文之中。回归到题目,让我们根据第三段4种解读新闻的方法去解读这个报道,报道的两个来源及报道中植入的广告意图为两个明确的得分点,关于报道的完整性和证据来源的判断与分析,言之成理即可给分。语言组织的逻辑性与严密性必须是要提醒学生的。

【一对一教学启示】

1.在一对一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比较关注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思路结构的分析,其实对每一个段落的细致分析,才是一切的基础。启示我们关注学生“读”文章的能力。

2.更加关注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对段落的分层必不可少,以防漏掉要点。

3.更加关注学生提炼概括要点能力的训练。

4.更加注重学生对所给信息的灵活运用能力,这应该是以后的一个发展趋势。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19分)

宁静 (美)西格德·F.奥尔森 ①时值拂晓之前,那是众鸟还没有开始啼鸣的一段沉静。湖泊轻轻地喘息着,像是还在睡梦之中,一起一落;依我看,它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将大地上所有的声音都吸了进去。那是宁静的时光——没有吹动树叶的风,没有泛起波浪的水,没有兽叫和鸟鸣。然而,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倾听,绷紧了所有的神经去听——我也不知道听什么——只是试图捕捉到当黑暗离去时那一瞬间的意义。

②孤身站在那里,我感到充满活力,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为机警敏悟。一声喊叫或一个举动都会打破这短暂的静谧。这是一段宁静的时光,是与古老的节奏和时光的永恒、与湖泊的呼吸、与万物缓慢的生长保持同步的时刻。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宇宙,领悟到人与自然一体的真实含义。

③我曾经攀登过鲁滨逊山的一座高峰,在那里观看日落,俯瞰山下奎蒂科-苏必利尔荒原的湖泊河流、起伏的山丘和溪谷。当我到达光秃的山顶时,太阳正悬在地平线上,像一个燃烧的火球,准备落入山下的黄昏。山下更遥远的地方,在伸向湖面的一片松林里,是我那个倒写的V字形白帐篷。当夜色来临之际,它显得十分渺小。

④当我观望和倾听时,渐渐地意识到昆虫缓慢沉稳的低鸣,透过虫鸣可以听到白喉带鹀的啼叫和隐身鸫悦耳的歌声。但是站在高山之巅,这一切都显得遥远而模糊,渐渐地它们相互交汇,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温柔的声音环绕于四周,那声音是如此轻柔,仿佛还不及我的呼吸声。

⑤眼下,太阳在山脊边颤动。它充满了活力,几近流动,当我望着它落下时,我想我能感到地球在转离它,我真切地感到了地球的旋转。总而言之,那是一种荒野的宁静,是一种人与自然一体的感觉,只有当没有任何视觉和声音的干扰时,只有当我们用内心之耳去听、用内心之眼去看时,当我们用全身心而不仅仅是用感官去感受和领悟时,才能够有这种感觉。我认识到,没有宁静,就不可能领悟;不从外界影响中解脱出来,人就不可能理解精神的意义。

⑥一个寒冬的夜晚,我站在星空下倾听。天气很冷,大约零下二十摄氏度,而我是在荒野中的一个湖泊的岸边。那天夜里,繁星低垂,明亮得像是要燃烧起来似的。银河耀眼夺目,飞溅于苍穹之上。湖畔幽暗的林中传来..

一只猫头鹰阴森忧郁的叫声,那叫声突显出湖面的幽静。宁静再度降临于此地,令我想到体验宁静的机遇是多么少见,要想达到真正的宁静和随之而来的内心平和又是多么难得,?宁静无价?的说法是多么真实贴切。

⑦我们日益意识到宁静之于我们的欢乐有多么重要。在我们的城市里,不停地萦绕于我们原始感官的那些奇

异的声浪将我们驱向精神崩溃的边缘,将我们从曾经体验过宁静的人变成了焦虑不安、喜怒无常的人,陷于摧毁了健全心智和心理平衡的刺耳杂音之中。

⑧宁静属于原始的景物。没有它,不变的风景无非是一些岩石、树木和山脉。但有了它,风景便充满含义,意味深长。试想,当一架轰鸣的直升飞机在大峡谷上空盘旋时,它的那片蓝天,它的幽深和永恒的感觉会是什么样子?

⑨约翰〃缪尔曾说:?红杉属于千年的沉静。?那些古老的树,其中有些早在公元前就存在,在新大陆被发现很久以前就已经成熟,具有历经沧海的宁静。从这层含义上而言,它们不仅仅是树:它们的存在使得作为世间匆.....

匆过客的人类清醒镇静。

⑩当奎蒂科-苏必利尔湖区的荒原被飞机的轰鸣声和大功率运输工具的声浪所淹没时会是什么情景?划独木舟旅行的魅力就在于它的那份宁静,当你沿着湖畔漂荡时,便与岩石、树木和所有生物融为一体。倘若所有自然之声被发动机和变速器激烈狂暴的喧闹声所取代,情况将会发生怎样急速的变化?在平静的水域中,人们通常都不会高声说话,而是低声细语,因为那时任何噪声都是一种亵渎。

?当一个人徒步走过一片原野时,他心中是多么惬意!然而,为了享受宁静,一个人其实也不必独处。人们常说,能与他人分享宁静是相互理解、亲善友爱的标志。只有当陌生人聚在一起时,人们才感到必须去寻欢作乐。只要兴趣相投,品味一致,就没有障碍去阻止人们共享宁静。当我孤身一人在宁静的地方时,常常希望有人与我共享那份宁静,从而使这种经历更为丰富完美。

?我们是多么频繁地谈起荒野广漠的宁静,保持荒野宁静的重要性及在宁静中所能找到的奇妙与安宁。当我想到宁静时,我便看到了北方的河流湖泊、泥炭沼泽地和延伸的冻原以及无路的荒凉之地。我看到了西部的山脉和阿巴拉契亚山脉那高耸起伏的山岭。我想象着西南部的沙漠及其色彩斑斓的全景,还有南部难以穿过的沼泽地。它们总是在那里,它们的美丽不会改变。然而,一旦它们的宁静被打破,就再也不会恢复。

8、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③段的景物描写。(4分)

【参考答案】作者用起伏、落、悬等动词,刻画出景物在黄昏中细微变化。?悬?写出太阳将落未落、摇摇欲坠的状态,?燃烧?突出落日在昏暗背景衬托下的浓烈色彩,?伸?字将静态的松林动态化,引领视线转向远方。通过这一系列的描摹,将作者在宁静中感受到的博大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展现在我们面前。

【考查内容】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

【评析】描写角度的考查是近两年常考的题型,难度逐渐加大,但是分析的角度不外乎动词的运用、写景角度的变化、色彩的组合和描写的繁简、角度、对象等,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并针对这一角度结合文本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赏析,再加入情感或者文章主旨即可。需要学生在平时做题时,注意总结术语和答题规律。本题在2013年高考第二篇现代文阅读《惠特曼访问记》的第8题,2014年徐汇一模以及2014年长宁、嘉定二模的诗词鉴赏第16题,2014年徐汇、松江、金山二模第12题中都有考察到,属于热点题型,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

9、赏析第⑥段中加点词“飞溅”的精妙之处。(2分)

【参考答案】?飞溅?一词化静为动(1分),表现了银河耀眼夺目、闪烁生辉的美感(1分)。

【考查内容】鉴赏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评析】实质上就是诗歌鉴赏炼字类型,本题与2011年高考《又见鹭鸶》中鉴赏?扑飞?一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又有白朴《天净沙〃秋》?一点飞鸿影下?。?飞溅?一词化静为动,结合?飞溅?句,内容表现了银河耀眼夺目、闪烁生辉的美感。此类题型注意辨别手法,要明确的写出,其后是分析它的效果。这道题告诉我们一个信息,高考前做一遍近五年的高考真题还是很有必要的。

10、第⑨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红杉“不仅仅是树”?(2分)

【参考答案】红杉具有历经沧海的宁静(1分),它的存在使人类清醒镇静(1分),因此,作者认为红杉是一种具有特别含义的树木。

【考查内容】词句段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

【评析】文学性作品阅读中的?含义题?,一般都是结合上下文。 ?从这层含义上而言,它们不仅仅是树?,?这层?是什么,显然是指代上文的?具有历经沧海的宁静?,?不仅仅是树?后面是冒号,此冒号显然是解释说明的作用,2011年黄浦区一模散文《山阴道上访徐渭》题目考查中,也有涉及到标点符号的考察,结合文本?与它们的存在使得作为世间匆匆过客的人类清醒镇静?,答案即可知。

11、对第?段的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置身于寂静的荒野可以获得更多的欢乐。

B、心灵互相阻隔的人在一起,无法分享宁静。

C、一个人的宁静若不与人分享,是不完美的。

D、一个人独处时更能感受到宁静的欢乐。 【参考答案】B

【考查内容】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评析】理解段落,主要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这段话的主要内容。A项在第五段中强调在寂静的荒野可以获得更多的?宁静?,而非?欢乐?,故错。B项?只有当陌生人聚在一起时,人们才感到必须去寻欢作乐。只要兴趣相投,品味一致,就没有障碍去阻止人们共享宁静?,两个条件复句强调心灵相隔的人是无法分享宁静的,所以此项正确。C项在第11段中?当我孤身一人在宁静的地方时,常常希望有人与我共享那份宁静,从而使这种经历更为丰富完美?,故错。D项同样在第11段?然而,为了享受宁静,一个人其实也不必独处?,也应该排除。

12、分析作者描写多种声音的意图。(5分)

【参考答案】作者描写了多种不同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增加了宁静感,也是宁静的一部分(1分),作者写这类声音是为了表现宁静之美(1分);工业文明的喧闹破坏了宁静(1分),作者描写这类声音来表达批评和担忧(1分)。作者通过描写这两大类声音,表达了宁静无价的主旨,和作者对宁静的赞美与向往(1分)。

【考查内容】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

【评析】分析作者描写多种声音的意图,首先是哪几种声音,要从文本信息中筛选并整合出来,这篇文章描写了两种声音:自然界的声音和工业文明的喧闹,尤其是最后一段中?然而,一旦它们的宁静被打破,就再也不会恢复?,这样两类声音形成对比,作者写作主旨也就容易判断了。

【一对一教学反思】

文体相对单一,近年所考均为散文。可关注具有强烈文化意识和时代气息且文质兼美的名家经典散文。考查侧重点在于文本?如何表达?及?表达的效果?。可引导学生由课内外延伸到课外的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本文的主旨和《瓦尔登湖》非常类似,但很多学校都忽略课内外国作家作品,学生对外国作家概念也不强。我们在一对一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外省的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十分钟情于外国的小说,也可以作为一个阅读和训练的素材。

(三)默写。(6分)【任选6空作答,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去也。(《〈论语〉七则》)

(2)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 ,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4)叹年来踪迹,?(柳永《八声甘州》)

(5)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

(6)书不尽言, 。(《周易·系辞上》)

(7)沧浪之水清兮, 。(屈原《渔父》)

(8)今夕为何夕, 。(袁凯《客中除夕》) 【参考答案】(1)不以其道得之 (2)霓为衣兮风为马 (3)花近高楼伤客心 (4)何事苦淹留 (5)八百里分麾下炙 (6)言不尽意 (7)可以濯吾缨 (8)他乡说故乡

【考查内容】记识名句

【评析】前四句选自高中课本,其中高一1句,高二2句,高三1句,初中1句,其余3句选自课外。从时代来看,关涉先秦、唐、宋、明,体裁上囊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律诗),以及词。对于学生来说,关注明朝作品及屈原的《离骚》,提醒我们在复习时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大家的作品,多读多背,有效积累。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8分)

镜湖女 (南宋)陆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篇三:上海高考语文复习指南

上海高考语文复习指导

又将是一年高考时,你准备好了吗?拥有良好的心态、必胜的信念,才有沉稳的行动、成功的喜悦。谁“临门一脚”踢准,谁就能从容应考,稳操胜券。

临近高考,姑且与你坐而论道——

考纲,你是否了然于胸?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编辑出版的《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是复习备考的考纲。考查的目标、内容及形式,你是否确实了然于胸?

上海语文高考的命题趋于稳定,至少近两年不会有大的变化。因此,从手册和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试卷的基本结构为现代文阅读、名句默写、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和写作五大项,其考查内容各有侧重,我们要了然于胸。

现代文阅读两篇,第一篇考查重点是信息的筛选、判断、提取、整合及根据已知信息进行合理推断和要点的概括;第二篇是文学作品的阅读,特别是散文的阅读,重点考查类型有以下几种:

识记默写类。课本中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及名句,文化、文体知识等。 词句理解类。词语的指代及含义、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人称表达类。人称的特指与泛指判定及人称变化的作用。

语法运用类。句子成分的搭配、词语的选用和复句的辨析。

修辞手法类。一般可分为三大类:描绘类,比喻、比拟、夸张、通感,作用是生动形象;结构类,排比、对比、反复、对偶、叠词,作用是突出强调;表达类,设问、反问、反语,作用是增强语气等。

谋篇布局类。层次的划分、句段的作用、词句顺序的安排。

表达方式类。分类及作用。要重视描写这一表达方式的作用。描写可分为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场面、细节描写,工笔、白描,正面、侧面描写等。“人物描写”又分为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又可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等。

表现手法类。表达手法、写作手法、修辞手法及语言风格。

语言特色类。句式的选用、修辞的运用、词语的选用、语言的节奏、语言的风格。 思想评价类。概括及辩证的分析。

迁移钩联类。与课本挂钩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的具体分析等。

诗歌鉴赏,一般有五种考查形态:考一个意象、考诗眼、考一句诗鉴赏、考一首诗鉴赏、考对比鉴赏。鉴赏点主要有五个:1.诗境的描述(抓住意象,通过合理的想象,描述出生活图景,营造出什么意境,抒发了何种情感);2.意象的寓意(表层意思+深层寓意);3.诗眼的妙用;4.手法的作用(手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情感或道理);5.情感的理解(手法+描写的景+情感)。另外,在做鉴赏题时,要辨别题材、关注题注、知人论世,进一步弄清写作背景、内容,从而做到准确而恰当的鉴赏。

文言文阅读一般是两篇,第一篇侧重字词句意的理解,第二篇侧重谋篇布局、写作手法、写作意图和思想评价的考查。准确地解答文言文试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整体把握文章,理解大意。其次,要准确把握和区分文言实词常用意义(尤其要随文断义,且要依语法来推断: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虚词的常见用法及意义(先词性后意义),理解常见句式(重点是省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明白归纳概括题型的一般思路,学会合理利用试题题面信息和注释信息。文言文翻译尤其要重“信”字,即以直译为主,要特别落实于重点实词、虚词、活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课本,你是否依然青睐?

课本是源,考题是流。返璞归真、回归课文是高考的必然趋势,这也是命题指导思想(有利于高中语文教学、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高考语文试题,几乎都可依靠课本知识来解决。课本里的诗文华章,是最好的阅读备考和语文训练材料。而课本中的知识短文、语文知识和阅读技能,是我们必备的语文素养。

青睐课本,回归课本,熟悉课本中的文学文化知识,记忆名句名篇,掌握诗词鉴赏的手法、语言品位与知识迁移。

文言文阅读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句式的特点,文言词语的通假、活用、古今异义及多义现象等,都能在课本中找到相应的知识点。文言(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 源 网:上海高考语文考点)文基础知识在课本中都出现过,课外的文段都是课内知识的转换与迁移。所以课内知识掌握熟练,课文读得顺畅,能准确翻译,那么课外的文言文也容易攻克下来。

现代文回归课文应建立经典课文的阅读体系,划分出社科文和散文、小说系列,打破册本界限,进行系列梳理,总结阅读的思路和方法。我们可做这几个方面的工作:①准确解释重要词、句在文中的含义;②重新理出课本的结构思路、中心思想;③赏析课文的形象、语言、表达的手法与技巧;④评价课文的思想内容、形象的意义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几项工作应因课文不同有所侧重。

青睐于课本,回归课文,充分关注课文,课文提供的材料是一个写作材料的宝库:丰厚的人文积淀,诸多名家名篇、名言警句、感人的故事……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切不可“身在宝山不识宝”!课文本身就是文质兼美的范文,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立意、构思及技法借鉴,反复诵读其名篇,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写作水平,而且能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比如屈原忠君报国,刚正不阿;司马迁发愤著书,正气冲云霄;陶潜安贫乐道,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激昂青云,傲岸不屈;苏轼豁达坦荡,虽处逆境而不折;还有贾谊、魏征、杜甫、李清照、辛弃疾、陆游、蒲松龄、曹雪芹、鲁迅、巴金、蔡元培、马丁·路德·金、霍金等以及翠翠、阿Q、葛朗台、玛蒂尔德、别里科夫等,这些杰出作家或著名人物形象都有着精彩

的人生经历和复杂的精神境界,在他们身上展示了生活的丰富多彩、历史的曲折多姿、人性的真善丑伪和事理的深刻广阔。因此青睐于课本,并不是让我们去简单重复,而是从备考的角度去温习、活用课本。

作文,你是否胸有成竹?

有人以为:上考场前准备几篇范文,考时一“套”就可大功告成;有人则以为:作文怎么准备都没有用,考时即兴发挥吧——这些无疑都是愚人的作法。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千万马虎不得。正确的做法是:静心思考,反观我们及社会所缺失的东西;多加积累,准备些精粹话题和材料(新颖、生动、兼容性强的感性和理性材料),考时灵活运用,依题发挥。除此之外,作文应考时还要注意以下六个方面。

1.审题准确,立意有深度。应考时要讲究写作程序。审题不慎,满盘皆输。一定要仔细研究题目,或仔细阅读分析材料(包括卷面上的所有文字提示),应该有15分钟左右的时间审题、立意、构思。确定几个立意点,通过比较优劣,选定切合自己写作的立意,然后设定文章的框架,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切忌随意置标题或材料于不顾而另起炉灶。

2.标题醒目,新颖有意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 拟题原则是:确切、精练、生动、新颖、有意蕴。特别是材料作文,要求阅读所给材料,自拟题目写作,忌宽泛,题目不明确、太大众化。

3.内容厚实,真我有思想。精彩的构思必须用紧扣中心的丰富内容来支撑,文章的主题不要偏离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不要触及敏感的政治事件,少谈宗教话题,不要单纯发牢骚,不要写早恋等敏感话题。议论文切忌大话、套话、废话,必须有分析,不要一味堆砌材料,否则就无法表现自己的思考力。 材料作文在引用材料时,宜概括,不要原文照抄;更不要说在是报纸上看到的材料,听到的故事,因为明明是给你的材料,还要说自己看到、听到,这不是在睁着眼睛说瞎话吗?

4.首尾简明,构思有创意。应试作文的开头结尾,就是文章的刀刃。不管你使用什么方法开头和结尾,必须做到开头起笔入题,结尾点明主旨。开头不入正题而绕一个大圈子,势必影响阅卷老师对文章等级的评定。文章采取什么结构形式?千字以内的作文,只要能有理有节地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就行。

5.语言朴实,规范有个性。应试作文的语言宜朴实大方,干净利索。严禁文白夹杂;严禁使用别人看不懂的方言、词汇;少用长句多用短句;可引进部分时代新词汇;引用名言警句;引用流行的通俗歌曲歌词。在作文中尽量不要插上几句英语或自己独创的网络语言。

6.书写清楚,卷面要整洁。一般不要求写得漂亮,但要求书写整洁易辨认,即使好看,不易辨认也并不好。要写楷体字,不要写草字,更不要涂涂改改。

方法,你是否灵活掌握?

备考既是信息的比拼,也是答题方法的比拼,更是思维方法、品质的博弈。考生应领悟答题思路和技巧。每一考点,都有相应的题型;每一题型,都有相应的设题原则、方法和陷阱。

我们要进一步掌握高考命题设计特点和规律,熟悉答题技巧,看到什么样的题(提问方式),能立刻反映出答这类题的一般思路和解题技巧。

在“临门一脚”的复习中,既不放松强项,也要提高弱项。高考考点的所有层面,大体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知识上的和操作技巧上的。要充分了解自己究竟在哪个层面上强或弱,然后有针对性地去练习。在最后一周中,建议用2009年的秋考卷和2010年的春考卷再做两次模拟检测,一来是更为合理地安排各大题答题的时间,二来是进一步熟悉考点,灵活而娴熟地掌握答题技巧。

情商,你是否自知者明?

研究表明,人取得成功的因素中,智商只占百分之二十,情商则占百分之八十。情商即情绪智力,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情商高的人能感悟、洞察人生价值,面对顺镜、逆境宠辱不惊。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各种模拟考,我们对自己的长短处都应自知者明。只有认识自己,树立信心,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只有妥善调控自己,定位自己,才能激励自我走出生命中的低谷。

高考时应努力追求高情商,时时调控自己的心理状态,避免答案在嘴边却写不出来的“舌尖现象”,克服单一复习引起心理疲惫的“饱和现象”,突破平时成绩好而大考不佳的“克拉克效应”,追求专注做事、不为杂念所动的“瓦伦达效应”,激发自己的求知欲、自信心和成功欲望,培养自己的平静对待高考的过硬的心理素质,做足非智力因素这篇文章。

祝你“踢好临门一脚”,高考成功!

标签:考点 上海 高考语文 2016上海高考语文 上海高考语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