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状元 > 正文

巴山夜雨情怎么样【巴山夜雨故人情】

时间:2019-02-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一    大慈寺恩驾鹤去,合江亭畔又一年:    去年此时赠我书,不料化作绝笔卷    一生驰骋战士情,写就新诗风雨前:    戒马倥惚八十载,遍地黄花胆剑篇。
   二
   雁北雁南书生累,一管诗笔烈火心:
   百载拓荒诗垦地,天涯寻句万里行;
   燕赵历代存壮士,巴山夜雨故人亲;
   斯人已去看江流,望断丹枫二月情。
  
  时间过得真快,雁翼先生离开我们一年了。
  去年九月,我与重庆作家协会的冉庄先生一行三人,去成都大慈寺旁边的一座公寓里看望雁翼先生。他躺在病床上,我们去问候,快二十年未见面了,他还呼出我的名字。
  他执意要起来,我扶着他,在书橱里取出两本书,亲手送给我和冉庄。虽只有几步路程,雁老却气喘吁吁,当他重新躺下,我看到他脸上瞬间露出的淡定和欣慰……
  
  我有幸认识并交往先生三十多年了,当然读他的作品则更早。他是我一生所敬重的几个诗人之一。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他与老主编白航、流沙河及陈犀、孙静轩等跑上跑下,《星星》才得以复刊。积极筹划,组稿编稿,不计个人得失,为星星诗刊做了大量工作。后来我常与陈犀、曾参明等老编辑到峨影制片厂去看他,听取他对刊物的意见和建议,虽然他在星星工作时间不长,但他一直对星星怀着很深的情感。
  叶楠执笔的《巴山夜雨》的电影,是以雁翼为原型创作的,那是先生十年“文革”的劫难与遭遇的写真写实,催人泪下、感人肺腑。虽然他也写电影写小说并名重一时,但最终还是回到诗歌刊物和新诗创作上。在上海创办《中国诗人》和《文学报》,在北京、深圳等地办中外诗歌交流等。是中国新时期诗歌的编辑家、活动家和组织家。
  那些年,他常从外地写信给星星诗刊同仁,关心和问候,带来新的创作信息。有时也寄来新作。先生是高产诗人,不论在什么环境和地方,都能拾到诗情和诗意,这是一个诗人了不起的地方。 与先生聊天,他说他是用诗来作日记,记下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感受,对历史的感悟。他强调诗要有真情实感,对社会历史要有一种担当和责任。这些话我一直铭记在心。
  还有感受较深的是稿件的书写上,雁翼先生的字似刀枪棍棒,少胳膊少腿,如一个个冲锋陷阵的战士,有纵横之气,不重小节,而我只好慢慢校正誊写一遍,才能发排印刷厂。
  字如其人,他的刚正、浩然之气,在世故媚俗的社会里卓尔不群。成就了他独特、高洁的诗品。
  这些年来,有许多老一代的诗人编辑,他们几十年默默地在诗歌的土地上,垦荒开地,种瓜栽树,当满园春色,瓜果硕硕,他们却远远地离开了。
  记得好多年前,雁老在上海创办《中国诗人》及后来在广州深圳举办世界诗歌交流活动,轰轰烈烈,当时人手很少,他寄来许多资料和信,暗示我能否去那边帮忙做些编辑编务工作,我内心暗暗地感谢他,但我离不开星星,只好婉谢了。
  先生最后的几年,带着伤腿回到成都,深居简出,谁也不知道诗人雁翼回来了。我还是从大批的自然稿件中发现他的作品,我侥幸稿件没有被年轻编辑们遗漏了,不敢怠慢,稿件誊清送审而及时刊发在星星诗刊上。那时我已临近退休,忙于最后编务杂活,一直想抽出空闲约几位要好诗歌老人,一起拜望先生。我也将雁翼先生回成都的消息及他的电话住址,告诉了白航老主编、流沙河等老诗人,后来流沙河到他家中去看望,当时膝腿已乏力了,但精神言谈仍然很好。他们相见,多生感喟。这辈诗歌老人的人生途程,可以说历尽沧桑,金蝉高梧绝响。
  还是去年,热心的冉庄先生,为编写一部完整的重庆文学市志,不顾旅途劳顿,也带着一只残腿,从重庆来成都,我们相约去看雁翼先生,想不到竟是与诗人雁翼的最后诀别。我想好多年后,那些热爱好诗歌,心存良知的人们,一定会吟起“巴山夜雨涨秋池”的诗句,想起一个写新诗的革命老战士雁翼先生。
   2010.10.26写于成都龙泉

标签:巴山夜雨 人情